“陛下想要定下些什麽?”徐光啟放下手中的茶杯問道,皇帝的種種態度和措施,讓這位曆盡世事老臣很是欣慰,因此,他相當主動的配合皇帝的工作,在其他人還沉默的適合,率先開口。


    目前內閣的四位大學士,不,應該說是五位大學士,朱由檢並沒有排定座次,也沒有任命首輔,雖有資曆深淺之分,但地位還是大致相當的,故而徐光啟先開口也不算破壞規則。


    “朕想定下朝廷綱紀法度方麵的事情。”朱由檢露齒一笑道,“內閣成立兩百年有餘,隨著發展,漸有實權,如今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當初內閣隻是文秘機構,因此祖宗並無法度規束,延展至今,大多規矩都是在發展中漸漸形成,雖運轉流暢,卻無綱紀法規定下運轉體製,故而朕想以明文規定,立內閣法度,以防後世子孫迷惑。”


    朱由檢的一番話,說的幾個大學士臉色微微一變,他們沒想到,皇帝對內閣的發展,竟然如此了解。


    曆史是一門學問,尤其是在華夏這一個古老的國度,更是非常重要,從曆史中,後人能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對本朝曆史的研究,更是能摸清楚本朝發展的脈絡,看出權力變遷的痕跡。


    以往大明皇帝的曆史並不好,或是不願意學習,或是學的不夠深刻,就算有喜好者鑽研,那也是文人學士來授課,作為文官集團的一員,他們都隻調對自己有利的講,而不利的,則用為尊者諱的名義給跳過了,或者用春秋筆法,一筆帶過。


    因此,很多皇帝並不知道,內閣一開始不是如此有權力的,他們受限於眼界,以為內閣就是自己登基後接觸到的樣子,對其中的權力運轉本質,往往一片茫然。


    有的皇帝對權力敏感些,就能憑借皇帝天然的身份和內閣的劣勢,壓製住文官集團,而有的卻無法辦到。


    最顯眼的例子就是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一個是主動挑起權力之爭的‘大禮儀’之爭,一個是被文官找茬,弄出來的‘國本之爭’。


    當然,關於這些隱秘的內容和知識,在古代專門的稱呼,叫做‘帝王之術’,雖然看著很高端,但並不神奇,在很多縣城鄉下,都有這門學問的痕跡。


    許多文官在基層曆練流轉時,隨著閱曆的增加,對這門學問有了深刻的認識,隨後升遷中央,憑借著豐富的閱曆,壓製住了足不出戶的皇帝。


    這也是為何,越到後期,皇帝越不是文官的對手的原因。一個粉嫩粉嫩的新號,麵對如狼似虎,閱曆滿級的變態大臣,能剛的贏才怪。


    就算有太監能借助,但太監並不是萬能的,很多太監並不熟諳帝王之術,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算偶爾有幾個天賦異稟者,也很快就被文官迷惑的皇帝幹掉。


    所以說,想要對抗文官集團,皇帝自身強大起來才是正道。


    當然,所謂帝王之術在古代是秘傳的知識,但是在現代卻是掰開了揉碎了將,各種政治文章、權力運轉本質等等,隨便挑一個人都能說出一二來。


    隻是徐光啟等人完全不知道這些,當皇帝隱隱點出這種權力運轉核心關鍵時,他們完全是懵的,什麽時候,一個不滿弱冠之年,長於深宮的皇帝,能明白這些了?


    其他幾人紛紛側目看向徐光啟,在座之人當中,就這個家夥和皇帝接觸的最親密,沒準是他向皇帝授課的?


    感受到其他人的目光,徐光啟也有些苦笑不得,他根本沒教過皇帝這些,若論學問,徐光啟不虛任何人,但若是輪到帝王之術,他自己也是被皇帝啟用後,慢慢參與才自己領會了一些,自己都懵懵懂懂呢,那裏有本事教皇帝。


    徐光啟微微搖了搖頭,示意不是自己教的。


    這下,其他人臉色更加難看了,一個明了帝王之術的皇帝,更加難對付了。不由得,幾人想到了突然致仕的崔呈秀,他是不是已經預見到了什麽?


    “陛下想要如何立內閣法度?”錢龍錫開口道。其他三位紛紛正色,側耳恭聽。


    對於上層體製的構造,朱由檢早就有設想,他有兩個參考對象,一個是後世華夏的體製,一個是美國的體製。


    當然,不是完全照搬,隻是在某些方麵作為參考借鑒。


    畢竟現在還是封建集權時代,距離民主還有些距離,美國都還沒成立,講民主的話太早了。況且朱由檢自己也不願意講民主。


    辛辛苦苦穿越到這裏來,還要和別人開會討論講民主?開玩笑!


    朱由檢對自己的責任有清晰的規劃,他的任務就是帶領大明帝國再度強盛起來,起碼要將大明帝國的排名,在曆朝曆代中帶到前三去,他的目標是和秦漢唐爭鋒。


    至於民主,那是後世子孫的事情,不關他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朱由檢的借鑒就很有限,起碼人大、議會什麽的就不會弄出來。而撇開這個,兩個政治體製,最關鍵的,就是對軍權的處理不同,甚至可以說大相徑庭。


    一個是將軍權剝離出來,和政府相對,形成最徹底的軍政分離,另一個,則是將所有的一切置於一個大統一的政府管理下,包括軍權,是中低層的軍政分離。


    五代之後,明中葉以前,包括兩宋,其軍事製度是樞密院製,類似後世的軍委,明朝初期的大都督府,包括後來大都督府一分為五的五軍都督府,都是如此。


    然而,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的體製發展,發生了一個極大的轉折,文官集團開始崛起,五軍都督府的權力不斷被兵部剝奪,最終,五軍都督府隻剩下了統兵權,而隨著衛所製度的崩壞,這點統兵權也一並瓦解。


    五軍都督府,如今已經成了一種空殼,其最高的長官,都督,成了和文官三公三孤一樣的加銜。


    發展到現在,拋開沒有權力的機構來看,大明的體製構造,除了內閣還沒有一個正大光明的名分外,其他一些,大體和美國的體製差不多。


    當然,差異還是有的,隻是某種形式上的形似,而且僅限於中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聖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蕭冰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蕭冰台並收藏大明聖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