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家都不知道太後這次召集大家裏中究竟是所為一眾官員都在互相的打聽,一見昨天晚上奉召入宮的秦蘭亭到了宮殿門口,便圍了上來,七嘴八舌的想要從這個秦蘭亭口中套出一些此次太後究竟是為了什麽事情才如此這般的飛召這麽多的親貴大臣入宮。(.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專業提供電子書下載


    秦蘭亭知道自己不好得罪這般親貴大臣,便微微透露了一些風聲。


    他微笑的對著眾官說道:“太後此次宣召大家入宮,是有一個曠世的恩典要頒給朝廷中的一個大員。秦蘭亭覺得太後的這個恩典是理所應當的,雖然於祖製稍稍有所不合,但是秦蘭亭覺得這實在也是無關宏旨。所以秦蘭亭對太後的這個決定是非常讚成的。”


    秦蘭亭的這些有些微言大義的話語頓時在朝廷的親貴大臣中引起了轟動,有違祖製的恩典數來數去也不多,很快有人就意會到太後要給某個大臣一個王爵了。於是親貴大臣們都開始在心底下猜測這個朝廷中的大員,能夠得到如此曠世的恩典的大員究竟會是誰呢。


    可是再問秦蘭亭,秦蘭亭卻隻是微笑,說等下大家見了太後,自然就會知道了。眼下不是公開的時候,所以他也就無可奉告了,對著秦蘭亭的這個滑頭的說法有些人覺得很是奇怪,不過秦大人有時候就是如此,喜歡作弄人耍著玩,所以親貴大臣們也就沒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大家正在議論紛紛,猜測這個王爵可能會頒給朝中的哪個親貴大臣的時候。這時候一頂綠呢靶台大轎飛快的過來了,一個引路官在大喝一聲端王爺駕到。


    眾人一聽,知道是那個古板方正但是在親貴之中算是資曆最老的一個天家近臣了,所以紛紛的跪下了接接駕。


    護轎官打開簾子,端王爺一腳剛剛邁出來,便現跪在眼前的眾人中地秦蘭亭了。


    端王爺對崔文傑和秦蘭亭是十分的佩服的,所以看到了秦蘭亭跪在街上,便快步走過去,一把把秦蘭亭拉起來說道:


    “秦大人,你無需如此多禮,本王對你是很佩服的,很想和你親近親近,你快快起來。”


    秦蘭亭被端王爺拉了起來。笑著對著端王爺拱拱手說道:


    “秦蘭亭自己才疏學淺。承蒙王爺地厚愛。不過朝廷地體製攸關。跪還是要跪地。禮不可廢。”


    “說地好。禮不可廢。唉。不知道太後怎麽就聽不想想這句話呢。祖宗地體製。太後都想要破除掉了。今天本王要好好地向太後進言。希望到時候秦蘭亭大人能夠從旁規勸。唯有如此才能對得起祖宗社稷。”


    聽端王爺地話鋒。秦蘭亭知道太後已然派人跟這個端王爺打過招呼了。不過這個端王爺卻是迂腐地有些過分。覺得太後地這個法子還是有違祖製。所以端王爺今天過來準備好好地勸導太後不要輕易地將一字並肩王地這個名器頒給袁震東大將軍。而且看樣子想要自己和端王爺一起去規勸太後。如果是在昨日之前。自己一定也是持這個看法地。不過昨天和太後以及崔文傑崔大人地一番討論之後。秦蘭亭已然決定支持太後地這個意見。怎麽可能跟著端王爺一起去規勸太後呢。


    所以秦蘭亭搖了搖頭說道:


    “王爺差矣。大臣分爵。本事國之幸事。想來此事可能在我朝傳為美談。更能激勵朝廷上下大小文武大臣齊心報效。以秦蘭亭地愚見。此事大可以望其成功而不能加以阻攔。”


    “這,秦大人的意思是,我們可以將祖宗家法棄之不顧了麽。”


    端王爺一聽秦蘭亭居然有讚成太後的意見的意思,不由的大急說道。


    “端王爺,祖宗家法固然重要,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當年聖祖是鑒於開國初年地王爵封的太濫了,所以才下了這麽一道嚴旨。如今和開國初年地情勢根本就有所不同,如果本朝出此一項恩典,勢必是激勵大臣的一個極好地例子。到時候滿朝文武,群起效仿,恪守本分,盡忠職守,自然可以使得國運蒸蒸日上,一改如今國事的局麵。”


    “秦大人這話就有些不太有道理了,依照秦大人地這個說法,就是說如今的滿朝文武都是行屍走肉之輩,酒囊飯袋一流了,都不能為國家好好地盡一份心力了麽。”


    端王爺有些惱怒了,他的王爵是世襲的,自然對於說朝廷官員不能奮這種事情有忌諱,端王爺雖然迂腐,可是性子卻很偏狹,容易鑽牛角尖,所以他還以為秦蘭亭剛才的那番話裏頭有這樣的意思在裏麵。


    “王爺誤會了,秦蘭亭何曾有這樣的意思在裏麵,秦蘭亭這段時間以來憂心如焚,愧無一計可安宗國社稷,自覺對朝廷有所虧欠,對負皇上和太後的聖恩。感從中來,所以說了這麽一番的話語。沒想到引起端王爺如此大的誤會,秦蘭亭真不知如何自處了。”


    端王爺本性倒是不錯,一聽秦蘭亭這份剖白,根本就沒有諷刺自己的意思。所以就不好意思的跟秦蘭亭抱歉道:


    “秦大人,你忠心為國,是本王搞錯了,本王在這裏給你陪個不是。”


    “使不得呀,王爺,”秦蘭亭一把攔住端王爺道:“朝廷的體製攸關,王爺沒有向下官行禮道理。”


    “這道也是,”弄清楚了秦蘭亭的意思,端王爺想了一下,覺得秦蘭亭說的不無道理。所以對於太後昨天派人宣諭的事情也覺得稍稍可以接受了,不過他還是打算和太後爭上一爭的,如果能夠爭的下來那是再好也沒有的事情,這樣祖宗的體製也就可以很好的得以維持了。“


    這個時候,又有一頂轎子來了,秦蘭亭和端王爺一看,是崔文傑大人的轎子,如今朝廷中的大事基本是都是崔文傑在裏麵維持的,所以端王爺和秦蘭亭不敢怠慢,迎了上去。


    三個人見麵之後,寒暄了一陣子之後,還沒有談入正題,這個時候一個太監至宮門裏頭出來,對著大家宣諭道:


    “太後有旨意,宣各位親貴臣公於儀鸞殿覲見。”


    宣召完畢,宮門外的大小臣工依照品級班次由這端王爺帶頭,魚貫進入了宮殿之內。


    進入儀鳳殿之後,太後已然在升殿等候了。


    “此次召集大家來,哀家是有一件大事情和諸公商議,這幾年邊亂四起,征戰不斷,幸而朝廷之中有袁震東大將軍這樣地統兵大員坐鎮邊疆,這才保全邊陲之地沒有被外族奪去。所以這次哀家請列位臣工過來,就是想要商議一下,封一個一字並肩王的封爵給袁震東大將軍作為酬庸。列位以為如何,不凡暢所欲言,好好商議商議。”


    平日裏頭太後都是和大臣或堂官們打交道,所以那些京官們難得有麵見天顏的機會,如今有這麽好的機會,有些熱衷名利的官員們怎麽肯放過呢。


    所以當即就有人出列越次奏請道:


    “太後,此事不可,我朝祖製,外姓不得封王,這是聖祖的親口諭令,想來太後應該不會忘記,臣為禮部的侍郎,覺得此事往往不可。如果濫封國家地名器,可能會有動搖國本的危險,所以臣以為萬萬不可。還請太後娘娘收回成命。”


    這個侍郎姓李,是端王爺十分看中的一個禮部地侍郎,行為倒是很端方,滿口仁義道德,是個君子,所以甚得端王的好感,端王因此與他所交甚深。他也是昨天晚上得到的消息,昨天晚上太後派人到端王府傳了這個一個口訊之後,端王爺覺得這件事情應該找這個禮部地李侍郎來商量一下,所以就讓人把李侍郎連夜叫到了端王府中,兩個人商量了一宿,覺得太後可能有其他的用意,不過現在事情未明,在情在理都要爭上一爭的。所以端王爺和李侍郎商量停當,等明日覲見太後的時候,讓李侍郎先行出頭以禮部侍郎地身份做一番規勸,希望能夠挽回聖意思,如若不成,端王爺在出麵幹旋,以期能夠消此事。


    有人反對的,自然也有人讚成的。


    李侍郎的話音未落,兵部侍郎走出來啟奏道:


    “李侍郎的這番話雖然不無道理,但是皇太後,以微臣看來,聖祖皇帝那時候的情形和現在地情形更不就是不一樣的,聖祖皇帝是鑒於名器分封地太濫,王爵都成了濫觴的情況下,才痛定思痛下了那道旨意地。這一道旨意當時當然是不錯的,可是世易時移,如今朝廷與外族兵爭不斷,正是用人之際,如果太後能破格給袁震東大將軍如此恩典,相信袁震東大將軍肯定可以好好了為國禦敵,目下邊疆局勢不寧,如果沒有袁震東大將軍和我們兵部地一幹將士用命,那就堪憂了。


    這人是兵部的下屬,原來正是袁震東大將軍提拔上來的,現任兵部侍郎,所以對於袁震東大將軍的提攜以情,他一直銘感五內。所以今天太後對與自己的恩公袁震東大將軍有這樣的恩命,於他來講,簡直是感同身受,固而有人反對太後的這個恩命,他就覺得是自己受了侮辱一樣,跳出來就把剛剛言的禮部侍郎給駁斥了一番,不過他的這番話語倒也不無道理,所以兵部的一些傾向於袁震東大將軍的大臣和其他幾個衙門的袁震東大將軍的餘黨也對他的這番說法心有戚戚。


    這樣子又跑出了幾個人陳述了自己的理由,有人說袁震東大將軍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如果沒有他鎮守邊疆,可能邊疆早就落入外族人的手中了,邊疆的子民也早就成了異族人手下的奴隸了。國土喪亡,人民淪落的事情並沒有生,這都是袁震東大將軍的功勞,所以對也袁震東大將軍的這個酬庸是適當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也有人說袁震東大將軍忠心為國,當年就對皇上和太後有擁立的大功,就憑此事,就算封他一個一字並肩王的王爵也無不可。何況這些年來,袁震東大將軍一直對朝廷如此忠心耿耿,更是打退了外族好些次的進犯,所以對於袁震東大將軍而言,這樣的事情不是什麽超出禮節的事情,對於封一個一字並肩王給袁震東大將軍是應天從命,不是故意破壞祖宗留下來的成例,而是對於大將忠臣最好的嘉賞。


    當然也有人反對,反對的人說:“袁震東大將軍固然對國家和朝廷有莫大的功勞,可是朝廷賞罰分明,該賞的都賞給袁震東大將軍了,對於袁震東大將軍而言,眼下已然是朝廷的第一號大員,位極人臣,勳位功業早已是當朝第一了,而袁震東大將軍似乎對朝廷也開始有了輕慢之心,如果這次還晉封他為朝廷的一字並肩王,那麽袁震東大將軍自然會更加不把朝廷放在眼裏,越加驕橫跋扈,頤指氣使,不報朝廷的官員當人看,如此一來朝廷精心設置的體製有可能會被袁震東大將軍破壞殆盡,這樣於朝廷的威信是一件極其不利的事情,所以對於袁震東大將軍的這個曠代的恩典,伏請太後還是要三思而後再做決斷。


    更有人說這種事情是太後乾綱獨斷,臣下們隻要奉旨而已,或最對就是給太後一些建議幫助太後做這個決定,為人臣是不能幹涉太後做這件事情的。


    這樣子聚訟紛紜,議論紛紛之際,一個聲音突然想了起來。


    “臣有下情啟奏。”


    大家一看,原來是端王爺,一看端王爺要言了,那些本來想在太後麵前對此事表自己的意見的官員們都識趣的退回了班列裏頭去了。


    “太後,這件事情臣以為不可,當年聖祖下的那到嚴旨的本意就是為了不讓大臣亂國。”


    端王爺一向都是迂腐周正,沒有什麽大主意的人。如今居然說出了這麽一句聳人聽聞的話語,大家都安靜了下來準備好好聽聽端王爺到底想說些什麽。


    我也覺得端王爺的這個提法有些新鮮,所以就對端王爺說道:


    “這倒是很新鮮的說法,端王爺,你計入說當年聖祖爺下的那道諭令是為了不讓大臣亂國,哀家倒是很想聽聽你的具體的說法。”


    “太後,你也知道,當年聖祖鑒於開國初年分封了許多以戰功起家的異姓的功臣為異姓王。而大家也都知道,沒幾年其中的一些功臣不滿與自己的封地而祿位,居然起兵造反,聖祖爺花了好多年的時間才把這些造反的功臣給鎮壓了下去,後來聖祖爺痛定思痛,對子孫下了一道嚴指,諭令凡今之後,接掌大位的子孫都不能把封異姓為王,奴才不才,揣測聖祖爺當年的意思就是因為有鑒於封為王爵的功臣之中有人造反,所以才會立下這麽一道禁令的。他是怕功臣奪了王位。”


    這番話語雖然語涉不經,不過道理倒是很公允的。不過這樣的事情,其他的那些大臣就不敢跟太後陳訴了,不過對於端王爺這樣的親貴大臣,自然是有資格說這樣的話的。他說這樣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身份,皇家的貴戚的身份說說皇家的家務事情,也隻要他才有這個資曆說這樣的話。


    當然這個意思太後是聽明白了,而且太後早就知道了聖祖爺爺當年下那道諭令的事情就是這個意思。不過以這個迂腐方正的端王爺居然能夠得知聖祖爺當年的深意,這倒是意見令人驚異的事情。我覺得有些意外,什麽時候這個端王爺的見識變得如此高明了,是不是他受過那個高人的指點呢。


    仔細想了一想,他的這番話和最早出列奏對的禮部侍郎的話似乎有些相似,不過意思卻更深了一層。看來這個端王爺背後的高人不是別人,就是那個對於本朝的典章製度極其熟識的禮部侍郎李侍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九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管理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管理員並收藏九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