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科而考,以優取士。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劉憲的長篇大論放在諸葛亮最終就是如此簡單。


    汗顏,劉憲暗中鄙視了自己一下,咋就想不出這八個字呢?


    “察舉之法雖用四百年,然其皆憑推舉個人之才而辨,就全國而言難免高低參差不齊,才學懸殊不定。且天下之大,無名而有大才者眾多,有名而無實才者亦眾,譬如赤壁戰前孔明往江東,彼輩文士擅高談闊論、引經據典者何其之多,卻不見膽敢奮力一戰者。此等之才不要也罷。”龐統明顯對這個“科舉”很感興趣,而分析的也很深切:“而科舉之法,則不以貴賤尊卑為分,凡身家清白者均可考之。主公若能開科,取其優者按其所長為用。數年一度,再以征召為輔,則何愁天下英才不盡歸主公麾下?”


    劉備聽的是眼中一亮,麵上不由露出驚喜之色。天下之士皆可入之,如此豈不是就能斷了士族門閥的根源?


    那知道以往的舉士之法,選擇權都在地方。這時間一長,便使得地方上的大家族家世越的顯貴,從而小則是一方豪強,大則是豪門望族,近而逐漸形成了東漢末年鼎立於外戚、宦官之外的第三勢力――士族集團。[.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


    倘若改察舉法為科舉之法,則選才之權便入了中央手中,如此一來,國家不但有了固定地人才來源,更可化解士族割據之憂。豪門大族也受其遏製,實是絕妙之法也。“妙法,實在是妙法。”但劉備高興過後又有了些擔憂,“此法施行,百姓自喜,可是豪門大族怕就不然了……”


    豪門大族,劉憲不以為然的憋了憋嘴,蜀漢想要取得最大的展,那些豪門大族最好還是不出現的好。


    這科舉製出現在隋,展於唐宋,盛於明清。唐太宗李世民雖有一句: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的話,可在安史之亂後,大唐中央集團對地方的控製力驟減,被武則天打壓的不成樣子的世家門閥再次抬頭,曾經三次去嚐試著廢除科舉,重現世家門閥往日之盛。


    他之所以知道這件事,那還是因為李商隱,由李商隱而知道牛李黨爭。而這牛李黨爭恰恰就關聯著士族門閥第三次廢除科舉的關鍵。


    不過這那一次李德裕為代表的世家貴族隻是在作最後的抗爭,他們已是強弩之末,不能對科舉考試製度造成絲毫的損傷。(.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


    想起“以往”的這些,似乎已經能預見得到荊益兩州日後的“震蕩”。“主公,若行此法,中間曲折是免不了的。”


    “隻是荊州破敗,益州偏遠,真正有分量的大家貴族寥寥無幾,若僅在這兩州施行,當無礙也。可若是日後征伐,進軍中原、甚至是江東,這抵抗怕是會……”劉備若認同此法,那就等於是自絕於世家大族。曹魏還算好,那江東孫氏簡直就是靠世家在支撐,他們的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東吳獨有的武將世襲領兵製。同時,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占有海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也是科舉製的天然敵人。


    “那又如何?”出乎劉憲意料,劉備聽了竟然毫不在意,一臉溫潤的樣子卻是落地有聲,“備立誌匡扶漢室,現與曹操戰,來年與孫權戰,早晚之事,豈可因噎廢食?”


    “當年光武皇帝為了讓天下早日安定,一時之仁放過了那些為禍地方之徒,這才使得我大漢地方世家豪強橫行,終至尾大不掉。備,不欲再赴光武皇帝舊路,此輩之人,道不同不相為謀。”


    劉備說的竟然如此堅定,劉憲真是呆住了。


    要知道,隋朝實行的科舉考試製度是楊堅大權在握時想出的產物,也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局麵結束的曆史產物。


    它之所以會出現,一是為楊堅選材,二是楊堅削弱、限製土豪巨族等地方勢力的手段。吸收了庶族寒門這一更廣泛的社會階層參與國家管理,既打擊了豪門望族,也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權威,有利於國家統一局麵的鞏固。


    科舉考試麵向全社會公開考試,門第高下、出身貴賤不再是評判人才優劣的標準,寒門百姓獲得與官宦世族平等的機會。“一切以程文為去留”,公平競爭,自身的能力成了決定命運的最主要因素,從而結束了勢家豪門入仕參政的特權,舊製度下“尊世胄,卑寒士,權歸右姓”的積弊一掃而空。


    暗自感歎了一聲,劉憲不由得不去佩服劉備的果敢和決斷,或許這就是他這位平民帝王溫和個性的另一麵――堅毅果敢。


    可憐的陳群,或許你的《九品中正製》都不需要出現了。因為以曹操的性格,科舉製一出他必然會認同讚賞,畢竟寒門士子一直是他陣營中的半邊天。


    既然劉備已經定下了論調,諸葛亮就要想著去完善它,“主公即已經認同,那臣等會盡快給出一道細表。畢竟是考試,即為考試那就要防止考生作弊,如替人代考、題目泄露、審閱官員徇私舞弊、來考生員夾帶書籍紙張等一應戒條以及相應的處罰。”


    “文科自當以考時事策論,那武科又該如何?莫不是讓他們校場比武?”龐統也插言問向劉憲,“軍中非隻武夫,兵法籌謀更為重要。”


    劉憲又是一陣意外,諸葛亮、龐統二人可是荊州士族的代表,聽了科舉之法,縱然不反對,想來也要暗自琢磨,誰知二人讚賞之餘,竟然立刻就著手完善了起來,著實讓劉憲掛目相看。


    “憲之前思量,這武科考試,可分為三步,一是弓馬武藝,二是兵法韜略,三則是臨戰推演。


    三試全優自然是大將之才,弓馬不成然兵法出眾,臨戰沉穩不慌者,當可為軍中參議,參與軍謀,曆練之後依舊可以大用。而若隻是兵法韜略出眾,弓馬不成,臨戰死守兵書,此輩則不需去取。


    至於弓馬出眾而韜略甚少,無論臨戰推演或可或否,都應收入軍中,加於培養,便是不成大器卻也不失為一員戰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驍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漢風雄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漢風雄烈並收藏三國驍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