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底是太後的六十六歲大壽。
對於深居宮中的這位太後,元和帝其實並無多少感情。
他的生母原隻是個尋常妃子,當初太子喪命、皇太孫被一把大火燒死後,先帝奈何不了僅剩的親兒子,怒氣無處發泄,便下旨殺了他的生母。後來元和帝登基,礙於朝臣的壓力,追封生母為貴太妃後,仍奉養著皇太後。
隻是有舊仇橫亙,兩人麵和心不和。
若不是太後有先帝留下的舊部,防備得緊,且他也須拿出孝順奉養的姿態收攏朝中老臣的心,元和帝怕是早就設法讓太後薨逝了。
對於太後的壽辰,他自然也不欲大操大辦。
但他不願操辦,朝堂內外卻有人惦記著深宮舊人。
先前元和帝與徐相等朝臣議事時,內廷司正好來奏請旨意,問該如何操辦太後的大壽。當著眾臣的麵,元和帝哪能太過輕視此事?沉吟了半晌,說近來國庫空虛,不宜大辦典禮,待七十大壽時再隆重慶賀即可。
即便如此,有徐相等人進言堅持,這場壽宴仍不能含糊。
內廷司早早籌備,公侯重臣之家也都備了賀禮,待元夕過後,太後原本纏綿不去的病情漸漸痊愈,這場盛大的壽宴便操辦了起來。
壽辰那日,元和帝陪太後親往前朝的宣政殿,受群臣跪拜,後晌則在宮苑設宴。
京中有爵位的府邸和高官重臣皆受邀赴宴,女眷或著誥命冠服,或是華服美飾,金玉珠翠聚了滿園。靖遠侯府自然也在受邀之列,陳氏禁足不能出門,周氏隻帶了青姈在身側,婆媳一道赴宴。
馬車漸漸駛近宮苑,周氏的麵色亦變得凝重。
青姈坐在身側,輕輕握住她的手。
經曆邊塞風霜後,周氏的手比起尋常京中貴婦來,稍有點粗糙,卻更溫厚有力,跟當初母親的那雙手很像。青姈將她握緊,周氏亦側頭瞧過來,素來沉穩的眼底波瀾微動,“害怕嗎?”
“不會。”青姈輕輕搖頭。
周氏似微笑了下,亦握緊她,“記住,任何時候,都要跟緊我。”
青姈頷首應諾。
……
宮宴籌備得隆重而盛大,初春才露嫩綠的湖邊曠地上擺滿案幾,華蓋如雲,衣香鬢影,皆恭敬有序。青姈並無誥命在身,是奉太後的特旨入宮,位置頗為靠後,也不知是誰暗裏安排的,竟將周氏的位次悄悄往後挪了一排,恰在她的身前。
旁人瞧見,雖覺得詫異,也隻當是宮中貴人授意打壓戴家,不曾多說。
青姈卻在落座時,悄悄籲了口氣。
開闊的湖邊男女分席而坐,上首坐著的卻都是皇家人,元和帝陪皇太後居中而坐,顧皇後和陳貴妃分坐在兩側,因兒子相繼出事,精神瞧著不大好。鼓樂過後,備了禮的公侯群臣挨個跪拜呈禮,皇太後皆含笑收了。
位於群臣之首的徐相巋然不動,直等到末尾才緩緩起身。
他早年得先帝器重,如今大權在握,自是備受矚目。
春光融融,身材肥胖的相爺兩手空空,走近跟前行禮後,朗聲道:“臣有件厚禮奉於太後——”聲音洪亮,比平常拔高了許多,引得眾人皆翹首看過來。他也不急,轉身朝人群裏比了個手勢,神情頗為莊重。
群臣麵麵相覷,居於宴席之尾的戴庭安卻在此時起身而出。
元和帝麵露詫色,直覺事情有異。皇太後卻麵帶微笑,緩聲道:“徐相送給哀家的,難道是這戰功赫赫的戴將軍?”她年事頗高,久居深宮禮佛後眉眼慈和,因手裏握著先帝留的舊部,又得幾位老臣敬重,仍不失威儀。
徐相就勢道:“臣要送的不止是戴將軍,還是——”
他故意賣個關子,端正跪在地上。
戴庭安挺拔的身姿走到他身後,並未朝皇帝行禮,而是跪在太後麵前,無聲叩首。
這舉動著實出人意料,元和帝神情微變,皇太後卻是端穩如舊,待戴庭安行禮後端詳片刻,忽然站起身來,欣喜道:“這、這難道就是……”
“是他。”
坐在旁邊的元和帝終於按捺不住,沉聲道:“徐相這是何意?”
這態度分明藏著不滿,席上鴉雀無聲,徐相不慌不忙,行禮道:“回稟皇上,今日太後壽宴,微臣送上的這份厚禮,是一位曾走失十多年,卻讓太後心心念念牽掛的人。在場的諸位同僚想必都還記得,先帝在位時曾冊封過一位皇太孫,後來因東宮失火下落不明。”
這話說出來,元和帝麵色驟變,想開口打斷時,徐相卻已拔高了聲音,道:“眼前這位戴將軍,便是當年的皇太孫。”
這話說出來,滿場嘩然,後宮眾妃和女眷們議論紛紛,朝臣之中倒有些人早已知情似的,神情沉穩無波。
元和帝霍然起身,厲聲斥道:“放肆!”
“皇上息怒,此人確實……”
“皇太孫早已在東宮那場大火中喪命,先帝也是因此心痛過度,以至於龍體不安!”元和帝原就是耐著性子來賀壽撐台麵,無端被徐相擺了這樣一出,臉色難看之極,厲聲道:“皇家血脈關乎國體,豈能兒戲!”
“微臣並非兒戲!”徐相高聲,仍是那副肥胖的身軀,態度卻跟平常的中庸平和迥異。
太後站在案前,神情欣喜而凝重,亦緩聲道:“徐相既如此說,定有他的道理,皇上何妨聽他說完?誠如皇上所言,皇家血脈關乎國體,若這戴將軍果真是當年的皇太孫,自須認祖歸宗,豈能這樣不明不白地擱著?徐相,你說。”
她是今日的壽星,更是與先帝結發同心的皇後,明太子的生母。
先帝在世時英武有韜略,極得群臣敬服,明太子更是聲名斐然,非但協理朝政,更是親赴邊塞,收回了被侵占的大片疆土,受人擁戴。比起篡位登基,在位十多年毫無建樹,還因任用梁勳那等奸佞而致朝堂江河日下的元和帝,老臣們多半仍感念當日的聖明君主。
對於皇太後,自然也頗敬重。
元和帝掃了眼台下,臉色微青。
徐相卻枉顧怒色,竟自開口說了起來——
十多年前,東宮一場大火震動京城,眾人皆以為皇太孫死於火中,其實他已被人救出,保住了性命。隻是彼時東宮接連出事,宮人擔心皇太孫安危,暫未回宮。不久後先帝病逝,皇太孫隻能假托義子之名撫養在戴毅膝下。直到前陣子,他才得知其身世,遂借今日壽宴之機,特向太後稟明。
這種話,元和帝當然不信。
戴庭安回京那麽久,早不說晚不說,偏偏在此時說?
但倘若戴庭安真的如他所言,是那位死裏逃生的皇太孫,那麽京城裏這兩年的事……
元和帝簡直不敢往下想。
他自是不欲落入早就設好的圈套,不等徐相說完,便盛怒拂袖,說皇太孫已死,徐相此舉是不敬先帝,不敬皇家,欲治其罪。
徐相豈會退讓,跪地朗聲道:“皇上要治罪,臣死不足惜,但請查明皇太孫的身份!若此事是假,老臣與戴家以死謝罪,若此事屬實,萬萬不能讓皇家血脈流落在外!”
他這些年在朝中韜光養晦,不像梁勳張揚,卻也樹大根深。
更何況,還有皇太後的安排和戴庭安的事先籌謀。
陸續有十多位重臣出頭,懇請元和帝查明,甚至還有禁軍將領,而後有人審時度勢,瞧出其中門道後跟著請求。雖說還有鎮國公等人巋然不動,但群臣的宴席座位卻仍空了大半。
女眷們雅雀無聲,偷偷打量周氏和青姈的神色。
婆媳倆端坐在那裏,目光都緊緊盯著戴庭安。
眾人矚目之處,戴庭安忽然站起身。
“皇家血脈絕非輕易能混淆的,是真是假,一查便知。皇上遲疑不決,難道是——”他那雙鋒刃般的目光微挑,緩緩道:“心虛?”
“放肆!”
帝王盛怒,皇太後卻似毫無察覺,趁著眾人屏息的間隙,高聲道:“皇上有所不知,先帝過世前確實曾叮囑過哀家,說當日東宮大火,火場裏雖找到了個孩子,後來幾經查核,未必是皇太孫本人。還曾叮囑哀家,若那個孩子還活著,將來回到宮門口,務必令哀家慎重相待。今日既有此事,是真是假自然要查明。”
元和帝呲牙笑了笑,“先帝將天下托付在朕手中,卻絲毫未提此事,太後莫不是記錯了?”
“哀家上了年紀,或許會記錯,旨意卻不會。”太後臉上笑意微沉,“蘭姑,去取密旨。”
密旨很快拿到跟前,太後當眾開封,裏麵一封密旨,印了先帝的玉璽。
那密旨封於盒中,年深日久,先帝手書,近臣都認得。
太後命人傳閱,元和帝端坐回椅中,如墜冰窖。
當初東宮失火後,元和帝曾親口跟他說,皇太孫已死於大火,盛怒悲戚之下還處死了母妃,他也是由此確信,那孩子確實是死了。然而……倘若這密旨屬實,那便意味著將近二十年前,先帝就謀了這個局。
一股寒意自腳底襲上脊背,元和帝不寒而栗。
十多年的隱藏與謀劃,他手裏握著天下大權和四方兵馬,卻絲毫沒察覺半分異常,可見對方隱藏之深。而如今,徐相代替了梁勳,恭王生死不明,肅王又被廢為庶人,所有風浪的背後,恐怕都是戴庭安作祟,而他竟絲毫不曾懷疑!
如今眾目睽睽,想含糊過去已是不可能了。
太後與徐相彼此唱和,拿出了戴毅詳述當年之事的手書,拿出了冊封皇太孫的詔書金印,拿出了當初護送戴庭安逃走,隱姓埋名近二十年的貼身宮人和護衛,還有一封先帝親書的絹帛,上麵蓋了玉璽和私印,從中剪開,太後與戴庭安各執一半。
甚至連皇家玉牒之中,關乎皇太孫的那一頁都還是留空的,並未寫他葬身火海的事。
而這些事,元和帝統統不知情。
當時的他忙著應付先帝的暴怒,承受喪母之痛,在老皇帝的刻意引導下確信了皇太孫的死亡,而後全心謀劃如何趁先帝病重時攛掇皇位,根本沒想到,病中孱弱的老皇帝竟然會留那樣一手,將所有證據都留得齊全。
這個局布了二十年,如今呼嘯著朝他席卷而來。
元和帝最終不得不承認,藏身侯府的戴庭安正是當初從東宮逃走的皇太孫。太後和徐相當場率眾臣懇求,連太後藏在禁軍的人都出麵摻和,整個後晌的僵持爭執後,他不得不恢複其宗室身份,將今日之事錄入玉牒。
……
一場宴席間天翻地覆,元和帝回到寢宮時,已是入夜。
驚聞此事時的震怒早已在持續了整日的僵持後消磨殆盡,他拖著滿身疲憊坐在禦案跟前,看誰都像是藏著的暗樁。
在位十幾年,他沒魄力調動邊關將領,沒能耐撼動先帝留下的老臣,守著這座皇位,滿心戒備地防著兒子重演弑兄殺父的舊事,卻沒想到幽暗處竟蹲了那樣一隻虎狼。
戴庭安重歸皇室,自是衝著龍椅來的,他豈能束手就擒?
朝臣大半已被徐相和太後串通,就連禁軍裏都出了許多叛徒——禁軍的將士原本就是選拔了履立戰功的驍勇將領來充任,多半來自邊塞,先帝親自布局,戴毅能將戴庭安在軍中藏那麽多年,定已安插了許多人手。
這座皇宮裏危機四伏,圖窮匕見時,他所能做的唯有斬草除根。
沒有滿朝文武重臣在場盯著,拚的便是私底下的本事。
禁軍不宜大肆出動,能調用的唯有皇城司。
可皇城司就可信嗎?
羅織了天底下最嚴密的網,能拔除大將軍廖通,能將肅王的家底查得一清二楚,將梁勳的罪證盡數擺到麵前,卻絲毫沒察覺藏在京城裏的戴庭安?是他用錯了陳起這個統領,還是皇城司早已被戴家人滲透得改了姓?
可若不用皇城司,他手裏哪還有能夠斬除戴庭安的利刃?
且皇城司始終攥在他手裏,當初對付戴毅也不曾手軟,未必真的改了姓。
元和帝猶豫許久,終是命人召梁政入宮,又命戍衛寢殿的殿前驍衛在側守衛,作為震懾。君臣相見,梁政跪拜時,開口便是為先前的疏忽請罪,元和帝豈會真的給他治罪?皇位危在旦夕,能攥在手裏的利刃,自然不能遞到敵人手裏去,遂命梁政免禮,近前問話。
如常的君臣對答,隻是從前沒半個外人,此刻多了幾位僅剩能信任的將士。
才說到一半,外麵忽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大太監連滾帶爬,隔著門扇稟道:“皇上,不好了,禁軍嘩變,正往這邊殺過來!”
一句話驚動滿殿人,元和帝心神劇震之下,喝命他進來。
殿外隱隱有喊殺聲傳入,夜裏聽著格外驚心,似愈來愈近。
這般動靜,顯然是要來硬的,以宮變奪位。
元和帝哪還坐得住,起身便欲往殿外去看,經過梁政身邊時,腰間猛地一涼。不待他反應過來,近在咫尺的梁政便將匕首搭在他脖頸,死人堆裏爬出的皇城司統領身手矯健,搶在殿前驍衛動手前,將元和帝挾持在手中。
“殿下說了,若皇上願意禪讓,歸還當年搶走的位子,還能留個性命。否則,梁政願承受弑君的罪名。”
熟悉的聲音,卻已不是往常的恭敬。
元和帝未料他會在此刻出手,脖頸被勒得幾乎窒息,咬牙道:“你、逆賊!”
“逆賊?”梁政冷聲,“入皇城司前,我曾在明太子麾下作戰,收複疆土護衛百姓,入皇城司時,先帝親命我潛心磨礪,將來為太子掃除奸佞。這二十年我從未忘記入皇城司時的誓言,這座皇宮裏,誰才是逆賊?”
近乎咬牙切齒的聲音,澆得元和帝渾身涼透。
梁政緩緩後退,“恭王失蹤,肅王成了庶人,皇上此刻若死了,能繼位的唯有一人,那還是先帝親封的皇太孫,有明太子和戴家的威望,有徐相和太後的扶持。皇上今夜是生是死,結果都一樣。今日既已出手,殿下誌在必得!”
他徐徐後退,見那位身子微震,厲聲道:“叫他們退出去,放殿下進來!”
匕首抵在脖頸,有血珠絲絲滾落,元和帝臉上漲得通紅,呼吸不暢,在察覺對方收緊手臂時,終是開口,“退下。”
殿前驍衛退出去,叛軍湧了進來。
戴庭安仍是白日裏赴宴的裝束,執劍走在最前方,火把映照冷峻麵龐,如利刃出鞘。
……
皇太孫回到宗室的次日清晨,元和帝下了禪位詔書。
詔書的內容很長,頗有點罪己詔的意思,雖言辭委婉,那意思卻仍說得明白,他在位時並無建樹,任用奸佞敗壞朝綱,宮廷內外屢屢出事,皆是他無才無德所致。而今皇太孫既歸來,承先帝遺願,願禪讓皇位。
詔書既出,滿城轟動。
戴庭安留在宮中,挾了皇帝在手,由太後出麵,一道布置宮禁,將顧皇後、陳貴妃等人處置妥當。朝堂上有徐相在,見了禪位詔書,縱有人心有不甘,亦難挽狂瀾。
相比起外麵的風浪,靖遠侯府裏倒還算安寧。
老侯爺和戴儒是宮宴前幾日才知道實情的,旁人都蒙在鼓裏。直到周氏和青姈從宮宴歸來,才知道戴儒記在名下的養子竟是當年的皇太孫——為免元和帝起疑,當初他抱了個跟戴庭安同齡的孩子回京,蒙混過眼目,而後十年邊塞生涯,偷梁換柱。
臥病禁足的陳氏心膽俱寒,急急地想來拜見,暫被拒之門外。直到宮裏的事得手的消息傳來,周氏才算鬆了口氣,穩坐在護得鐵桶般的鐵山堂,等戴庭安歸來。
宮變後的第七日,戴庭安總算理清手頭的事,抽空回府。
登基的典禮由禮部籌備,定於月中舉辦,內廷司忙著趕了幾套衣裳出來,雲紋金龍繡得精致,襯著挺拔身姿,愈見威儀。
青姈站在院門前等他,明媚春光照在身上,明麗婉轉。
“瑣事太多,勞少夫人久等。這幾日沒事吧?”
數日在皇宮勞碌,收拾元和帝的餘黨令人頭疼,如今瞧見她,滿身的疲憊似被消了大半,戴庭安眼裏不由浮起笑意。年輕的帝王英姿勃發,威儀清雋,連夜的忙碌後稍有憔悴,那雙眼睛卻仍深邃請炯。
青姈盈盈站在門前,揶揄道:“倒是沒事,隻是擔心夫君貴人事忙,總不回來。”
雙眸微挑,明澈如春光。
戴庭安一笑,伸臂將她擁入懷裏,聲音亦溫和起來,“宮裏還不算□□生,不敢讓你搬進去。等登基典禮時冊封了皇後,宮廷內外收拾幹淨,便能搬到宮裏住了。屆時讓百官跪拜,衝喜時受的委屈全都補回來。”
青姈聞言莞爾。
衝喜嫁給他的事,她從來都沒覺得委屈,與他相處愈深,愈覺得慶幸。
前世緣分太淺,當了數月夫妻,最溫存的記憶是分別那夜的片刻失控,後來十年淒風冷雨,他獨自登上帝位,孤家寡人。而今高堂健在,摯友未散,他仍是她的夫君,她能穿著鳳衣與他同上高台,已經很圓滿。
往後的路,值得期待。
(完)
對於深居宮中的這位太後,元和帝其實並無多少感情。
他的生母原隻是個尋常妃子,當初太子喪命、皇太孫被一把大火燒死後,先帝奈何不了僅剩的親兒子,怒氣無處發泄,便下旨殺了他的生母。後來元和帝登基,礙於朝臣的壓力,追封生母為貴太妃後,仍奉養著皇太後。
隻是有舊仇橫亙,兩人麵和心不和。
若不是太後有先帝留下的舊部,防備得緊,且他也須拿出孝順奉養的姿態收攏朝中老臣的心,元和帝怕是早就設法讓太後薨逝了。
對於太後的壽辰,他自然也不欲大操大辦。
但他不願操辦,朝堂內外卻有人惦記著深宮舊人。
先前元和帝與徐相等朝臣議事時,內廷司正好來奏請旨意,問該如何操辦太後的大壽。當著眾臣的麵,元和帝哪能太過輕視此事?沉吟了半晌,說近來國庫空虛,不宜大辦典禮,待七十大壽時再隆重慶賀即可。
即便如此,有徐相等人進言堅持,這場壽宴仍不能含糊。
內廷司早早籌備,公侯重臣之家也都備了賀禮,待元夕過後,太後原本纏綿不去的病情漸漸痊愈,這場盛大的壽宴便操辦了起來。
壽辰那日,元和帝陪太後親往前朝的宣政殿,受群臣跪拜,後晌則在宮苑設宴。
京中有爵位的府邸和高官重臣皆受邀赴宴,女眷或著誥命冠服,或是華服美飾,金玉珠翠聚了滿園。靖遠侯府自然也在受邀之列,陳氏禁足不能出門,周氏隻帶了青姈在身側,婆媳一道赴宴。
馬車漸漸駛近宮苑,周氏的麵色亦變得凝重。
青姈坐在身側,輕輕握住她的手。
經曆邊塞風霜後,周氏的手比起尋常京中貴婦來,稍有點粗糙,卻更溫厚有力,跟當初母親的那雙手很像。青姈將她握緊,周氏亦側頭瞧過來,素來沉穩的眼底波瀾微動,“害怕嗎?”
“不會。”青姈輕輕搖頭。
周氏似微笑了下,亦握緊她,“記住,任何時候,都要跟緊我。”
青姈頷首應諾。
……
宮宴籌備得隆重而盛大,初春才露嫩綠的湖邊曠地上擺滿案幾,華蓋如雲,衣香鬢影,皆恭敬有序。青姈並無誥命在身,是奉太後的特旨入宮,位置頗為靠後,也不知是誰暗裏安排的,竟將周氏的位次悄悄往後挪了一排,恰在她的身前。
旁人瞧見,雖覺得詫異,也隻當是宮中貴人授意打壓戴家,不曾多說。
青姈卻在落座時,悄悄籲了口氣。
開闊的湖邊男女分席而坐,上首坐著的卻都是皇家人,元和帝陪皇太後居中而坐,顧皇後和陳貴妃分坐在兩側,因兒子相繼出事,精神瞧著不大好。鼓樂過後,備了禮的公侯群臣挨個跪拜呈禮,皇太後皆含笑收了。
位於群臣之首的徐相巋然不動,直等到末尾才緩緩起身。
他早年得先帝器重,如今大權在握,自是備受矚目。
春光融融,身材肥胖的相爺兩手空空,走近跟前行禮後,朗聲道:“臣有件厚禮奉於太後——”聲音洪亮,比平常拔高了許多,引得眾人皆翹首看過來。他也不急,轉身朝人群裏比了個手勢,神情頗為莊重。
群臣麵麵相覷,居於宴席之尾的戴庭安卻在此時起身而出。
元和帝麵露詫色,直覺事情有異。皇太後卻麵帶微笑,緩聲道:“徐相送給哀家的,難道是這戰功赫赫的戴將軍?”她年事頗高,久居深宮禮佛後眉眼慈和,因手裏握著先帝留的舊部,又得幾位老臣敬重,仍不失威儀。
徐相就勢道:“臣要送的不止是戴將軍,還是——”
他故意賣個關子,端正跪在地上。
戴庭安挺拔的身姿走到他身後,並未朝皇帝行禮,而是跪在太後麵前,無聲叩首。
這舉動著實出人意料,元和帝神情微變,皇太後卻是端穩如舊,待戴庭安行禮後端詳片刻,忽然站起身來,欣喜道:“這、這難道就是……”
“是他。”
坐在旁邊的元和帝終於按捺不住,沉聲道:“徐相這是何意?”
這態度分明藏著不滿,席上鴉雀無聲,徐相不慌不忙,行禮道:“回稟皇上,今日太後壽宴,微臣送上的這份厚禮,是一位曾走失十多年,卻讓太後心心念念牽掛的人。在場的諸位同僚想必都還記得,先帝在位時曾冊封過一位皇太孫,後來因東宮失火下落不明。”
這話說出來,元和帝麵色驟變,想開口打斷時,徐相卻已拔高了聲音,道:“眼前這位戴將軍,便是當年的皇太孫。”
這話說出來,滿場嘩然,後宮眾妃和女眷們議論紛紛,朝臣之中倒有些人早已知情似的,神情沉穩無波。
元和帝霍然起身,厲聲斥道:“放肆!”
“皇上息怒,此人確實……”
“皇太孫早已在東宮那場大火中喪命,先帝也是因此心痛過度,以至於龍體不安!”元和帝原就是耐著性子來賀壽撐台麵,無端被徐相擺了這樣一出,臉色難看之極,厲聲道:“皇家血脈關乎國體,豈能兒戲!”
“微臣並非兒戲!”徐相高聲,仍是那副肥胖的身軀,態度卻跟平常的中庸平和迥異。
太後站在案前,神情欣喜而凝重,亦緩聲道:“徐相既如此說,定有他的道理,皇上何妨聽他說完?誠如皇上所言,皇家血脈關乎國體,若這戴將軍果真是當年的皇太孫,自須認祖歸宗,豈能這樣不明不白地擱著?徐相,你說。”
她是今日的壽星,更是與先帝結發同心的皇後,明太子的生母。
先帝在世時英武有韜略,極得群臣敬服,明太子更是聲名斐然,非但協理朝政,更是親赴邊塞,收回了被侵占的大片疆土,受人擁戴。比起篡位登基,在位十多年毫無建樹,還因任用梁勳那等奸佞而致朝堂江河日下的元和帝,老臣們多半仍感念當日的聖明君主。
對於皇太後,自然也頗敬重。
元和帝掃了眼台下,臉色微青。
徐相卻枉顧怒色,竟自開口說了起來——
十多年前,東宮一場大火震動京城,眾人皆以為皇太孫死於火中,其實他已被人救出,保住了性命。隻是彼時東宮接連出事,宮人擔心皇太孫安危,暫未回宮。不久後先帝病逝,皇太孫隻能假托義子之名撫養在戴毅膝下。直到前陣子,他才得知其身世,遂借今日壽宴之機,特向太後稟明。
這種話,元和帝當然不信。
戴庭安回京那麽久,早不說晚不說,偏偏在此時說?
但倘若戴庭安真的如他所言,是那位死裏逃生的皇太孫,那麽京城裏這兩年的事……
元和帝簡直不敢往下想。
他自是不欲落入早就設好的圈套,不等徐相說完,便盛怒拂袖,說皇太孫已死,徐相此舉是不敬先帝,不敬皇家,欲治其罪。
徐相豈會退讓,跪地朗聲道:“皇上要治罪,臣死不足惜,但請查明皇太孫的身份!若此事是假,老臣與戴家以死謝罪,若此事屬實,萬萬不能讓皇家血脈流落在外!”
他這些年在朝中韜光養晦,不像梁勳張揚,卻也樹大根深。
更何況,還有皇太後的安排和戴庭安的事先籌謀。
陸續有十多位重臣出頭,懇請元和帝查明,甚至還有禁軍將領,而後有人審時度勢,瞧出其中門道後跟著請求。雖說還有鎮國公等人巋然不動,但群臣的宴席座位卻仍空了大半。
女眷們雅雀無聲,偷偷打量周氏和青姈的神色。
婆媳倆端坐在那裏,目光都緊緊盯著戴庭安。
眾人矚目之處,戴庭安忽然站起身。
“皇家血脈絕非輕易能混淆的,是真是假,一查便知。皇上遲疑不決,難道是——”他那雙鋒刃般的目光微挑,緩緩道:“心虛?”
“放肆!”
帝王盛怒,皇太後卻似毫無察覺,趁著眾人屏息的間隙,高聲道:“皇上有所不知,先帝過世前確實曾叮囑過哀家,說當日東宮大火,火場裏雖找到了個孩子,後來幾經查核,未必是皇太孫本人。還曾叮囑哀家,若那個孩子還活著,將來回到宮門口,務必令哀家慎重相待。今日既有此事,是真是假自然要查明。”
元和帝呲牙笑了笑,“先帝將天下托付在朕手中,卻絲毫未提此事,太後莫不是記錯了?”
“哀家上了年紀,或許會記錯,旨意卻不會。”太後臉上笑意微沉,“蘭姑,去取密旨。”
密旨很快拿到跟前,太後當眾開封,裏麵一封密旨,印了先帝的玉璽。
那密旨封於盒中,年深日久,先帝手書,近臣都認得。
太後命人傳閱,元和帝端坐回椅中,如墜冰窖。
當初東宮失火後,元和帝曾親口跟他說,皇太孫已死於大火,盛怒悲戚之下還處死了母妃,他也是由此確信,那孩子確實是死了。然而……倘若這密旨屬實,那便意味著將近二十年前,先帝就謀了這個局。
一股寒意自腳底襲上脊背,元和帝不寒而栗。
十多年的隱藏與謀劃,他手裏握著天下大權和四方兵馬,卻絲毫沒察覺半分異常,可見對方隱藏之深。而如今,徐相代替了梁勳,恭王生死不明,肅王又被廢為庶人,所有風浪的背後,恐怕都是戴庭安作祟,而他竟絲毫不曾懷疑!
如今眾目睽睽,想含糊過去已是不可能了。
太後與徐相彼此唱和,拿出了戴毅詳述當年之事的手書,拿出了冊封皇太孫的詔書金印,拿出了當初護送戴庭安逃走,隱姓埋名近二十年的貼身宮人和護衛,還有一封先帝親書的絹帛,上麵蓋了玉璽和私印,從中剪開,太後與戴庭安各執一半。
甚至連皇家玉牒之中,關乎皇太孫的那一頁都還是留空的,並未寫他葬身火海的事。
而這些事,元和帝統統不知情。
當時的他忙著應付先帝的暴怒,承受喪母之痛,在老皇帝的刻意引導下確信了皇太孫的死亡,而後全心謀劃如何趁先帝病重時攛掇皇位,根本沒想到,病中孱弱的老皇帝竟然會留那樣一手,將所有證據都留得齊全。
這個局布了二十年,如今呼嘯著朝他席卷而來。
元和帝最終不得不承認,藏身侯府的戴庭安正是當初從東宮逃走的皇太孫。太後和徐相當場率眾臣懇求,連太後藏在禁軍的人都出麵摻和,整個後晌的僵持爭執後,他不得不恢複其宗室身份,將今日之事錄入玉牒。
……
一場宴席間天翻地覆,元和帝回到寢宮時,已是入夜。
驚聞此事時的震怒早已在持續了整日的僵持後消磨殆盡,他拖著滿身疲憊坐在禦案跟前,看誰都像是藏著的暗樁。
在位十幾年,他沒魄力調動邊關將領,沒能耐撼動先帝留下的老臣,守著這座皇位,滿心戒備地防著兒子重演弑兄殺父的舊事,卻沒想到幽暗處竟蹲了那樣一隻虎狼。
戴庭安重歸皇室,自是衝著龍椅來的,他豈能束手就擒?
朝臣大半已被徐相和太後串通,就連禁軍裏都出了許多叛徒——禁軍的將士原本就是選拔了履立戰功的驍勇將領來充任,多半來自邊塞,先帝親自布局,戴毅能將戴庭安在軍中藏那麽多年,定已安插了許多人手。
這座皇宮裏危機四伏,圖窮匕見時,他所能做的唯有斬草除根。
沒有滿朝文武重臣在場盯著,拚的便是私底下的本事。
禁軍不宜大肆出動,能調用的唯有皇城司。
可皇城司就可信嗎?
羅織了天底下最嚴密的網,能拔除大將軍廖通,能將肅王的家底查得一清二楚,將梁勳的罪證盡數擺到麵前,卻絲毫沒察覺藏在京城裏的戴庭安?是他用錯了陳起這個統領,還是皇城司早已被戴家人滲透得改了姓?
可若不用皇城司,他手裏哪還有能夠斬除戴庭安的利刃?
且皇城司始終攥在他手裏,當初對付戴毅也不曾手軟,未必真的改了姓。
元和帝猶豫許久,終是命人召梁政入宮,又命戍衛寢殿的殿前驍衛在側守衛,作為震懾。君臣相見,梁政跪拜時,開口便是為先前的疏忽請罪,元和帝豈會真的給他治罪?皇位危在旦夕,能攥在手裏的利刃,自然不能遞到敵人手裏去,遂命梁政免禮,近前問話。
如常的君臣對答,隻是從前沒半個外人,此刻多了幾位僅剩能信任的將士。
才說到一半,外麵忽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大太監連滾帶爬,隔著門扇稟道:“皇上,不好了,禁軍嘩變,正往這邊殺過來!”
一句話驚動滿殿人,元和帝心神劇震之下,喝命他進來。
殿外隱隱有喊殺聲傳入,夜裏聽著格外驚心,似愈來愈近。
這般動靜,顯然是要來硬的,以宮變奪位。
元和帝哪還坐得住,起身便欲往殿外去看,經過梁政身邊時,腰間猛地一涼。不待他反應過來,近在咫尺的梁政便將匕首搭在他脖頸,死人堆裏爬出的皇城司統領身手矯健,搶在殿前驍衛動手前,將元和帝挾持在手中。
“殿下說了,若皇上願意禪讓,歸還當年搶走的位子,還能留個性命。否則,梁政願承受弑君的罪名。”
熟悉的聲音,卻已不是往常的恭敬。
元和帝未料他會在此刻出手,脖頸被勒得幾乎窒息,咬牙道:“你、逆賊!”
“逆賊?”梁政冷聲,“入皇城司前,我曾在明太子麾下作戰,收複疆土護衛百姓,入皇城司時,先帝親命我潛心磨礪,將來為太子掃除奸佞。這二十年我從未忘記入皇城司時的誓言,這座皇宮裏,誰才是逆賊?”
近乎咬牙切齒的聲音,澆得元和帝渾身涼透。
梁政緩緩後退,“恭王失蹤,肅王成了庶人,皇上此刻若死了,能繼位的唯有一人,那還是先帝親封的皇太孫,有明太子和戴家的威望,有徐相和太後的扶持。皇上今夜是生是死,結果都一樣。今日既已出手,殿下誌在必得!”
他徐徐後退,見那位身子微震,厲聲道:“叫他們退出去,放殿下進來!”
匕首抵在脖頸,有血珠絲絲滾落,元和帝臉上漲得通紅,呼吸不暢,在察覺對方收緊手臂時,終是開口,“退下。”
殿前驍衛退出去,叛軍湧了進來。
戴庭安仍是白日裏赴宴的裝束,執劍走在最前方,火把映照冷峻麵龐,如利刃出鞘。
……
皇太孫回到宗室的次日清晨,元和帝下了禪位詔書。
詔書的內容很長,頗有點罪己詔的意思,雖言辭委婉,那意思卻仍說得明白,他在位時並無建樹,任用奸佞敗壞朝綱,宮廷內外屢屢出事,皆是他無才無德所致。而今皇太孫既歸來,承先帝遺願,願禪讓皇位。
詔書既出,滿城轟動。
戴庭安留在宮中,挾了皇帝在手,由太後出麵,一道布置宮禁,將顧皇後、陳貴妃等人處置妥當。朝堂上有徐相在,見了禪位詔書,縱有人心有不甘,亦難挽狂瀾。
相比起外麵的風浪,靖遠侯府裏倒還算安寧。
老侯爺和戴儒是宮宴前幾日才知道實情的,旁人都蒙在鼓裏。直到周氏和青姈從宮宴歸來,才知道戴儒記在名下的養子竟是當年的皇太孫——為免元和帝起疑,當初他抱了個跟戴庭安同齡的孩子回京,蒙混過眼目,而後十年邊塞生涯,偷梁換柱。
臥病禁足的陳氏心膽俱寒,急急地想來拜見,暫被拒之門外。直到宮裏的事得手的消息傳來,周氏才算鬆了口氣,穩坐在護得鐵桶般的鐵山堂,等戴庭安歸來。
宮變後的第七日,戴庭安總算理清手頭的事,抽空回府。
登基的典禮由禮部籌備,定於月中舉辦,內廷司忙著趕了幾套衣裳出來,雲紋金龍繡得精致,襯著挺拔身姿,愈見威儀。
青姈站在院門前等他,明媚春光照在身上,明麗婉轉。
“瑣事太多,勞少夫人久等。這幾日沒事吧?”
數日在皇宮勞碌,收拾元和帝的餘黨令人頭疼,如今瞧見她,滿身的疲憊似被消了大半,戴庭安眼裏不由浮起笑意。年輕的帝王英姿勃發,威儀清雋,連夜的忙碌後稍有憔悴,那雙眼睛卻仍深邃請炯。
青姈盈盈站在門前,揶揄道:“倒是沒事,隻是擔心夫君貴人事忙,總不回來。”
雙眸微挑,明澈如春光。
戴庭安一笑,伸臂將她擁入懷裏,聲音亦溫和起來,“宮裏還不算□□生,不敢讓你搬進去。等登基典禮時冊封了皇後,宮廷內外收拾幹淨,便能搬到宮裏住了。屆時讓百官跪拜,衝喜時受的委屈全都補回來。”
青姈聞言莞爾。
衝喜嫁給他的事,她從來都沒覺得委屈,與他相處愈深,愈覺得慶幸。
前世緣分太淺,當了數月夫妻,最溫存的記憶是分別那夜的片刻失控,後來十年淒風冷雨,他獨自登上帝位,孤家寡人。而今高堂健在,摯友未散,他仍是她的夫君,她能穿著鳳衣與他同上高台,已經很圓滿。
往後的路,值得期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