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著這些,背誦起來便不知不覺中帶了感情,雖是軟糯童聲,卻抑揚頓挫破和韻律,很是中聽,以至於她背誦完了,幾個大人還沒完全回神。


    蘇善學一向最不耐煩讀書,第一個回過神來,抱著采薇搖了搖:「小采薇,聽那些酸秀才念書,就跟廟裏的和尚念經沒兩樣,我一聽就要睡著了,你念起來卻好聽的緊,比上次跟著你爹進縣城趕集,遇上的那個唱小曲的丫頭唱的都好聽。」


    蘇善長忙嗬斥一聲:「善學,胡沁什麽?」周伯升把手裏的詩經遞在她手上道:「當真一字不差,這詩經便送與你了。」


    蘇采薇接過書,小身子靈活的跳到地上,一彎腰鞠了躬:「謝謝伯伯。」扭身歡天喜地的去了。望著蹦跳著出去的小身影,周伯升側頭瞅了瞅兒子,忽然就升起一個念頭來,望著蘇善長道:「善長兄,伯升這裏有個主意,想討你個商議,你也知道,我膝下隻有兩子,長子子聰的親事早已定下,子明的親事卻因故耽擱到現在,我瞧著你家采薇甚好,我想著,不如你我兩家定下兒女親事,以後也好常來常往,不知你意下如何?」


    周伯升這一提親事,倒讓蘇善長做了難,想來這是大事,他不好說應不應,便推說要跟母親妻子商議。


    到了晚間,諸事收拾妥當,便跟劉氏提起這事,劉氏也愕然半晌道:「怎的他自己竟提了?」蘇善長道:「我原先慮著,咱兩家門不當戶不對的,怕丫頭將來嫁過去受委屈,如今我倒是覺得,有周家老爺這樣明事理的公公,也不見得是壞事,隻是他瞧上的,卻不是大丫頭而是二丫頭,我這心裏總有幾分躊躇,二丫頭過了年才八歲,年紀畢竟小些,若說般配,還是大丫頭更妥帖些,再說,也沒有越過姐姐,妹妹先定了親事的理兒。」


    那屋裏蘇采薇也在被窩裏忙著點頭,她可沒想過自己就背了首詩,就讓周伯升給看上了,非要娶回家當兒媳婦兒,說實話,她不大喜歡周子明,身上那股子富二代的優越感,令她極度反感,還有,她才八歲,就把自己訂出去,這未來未免也太不牢靠。


    忽又聽那屋劉氏道:「不如這樣,你明兒就跟他說,采薇雖機靈,卻是個淘氣的沒定性的丫頭,年紀也太小,不若定了明薇,倒是一樁兩全其美的好親事。」


    周伯升之所以提這檔子親事,也是起了愛才之心,憐惜采薇聰敏卻生在如此貧寒之家,若是將來嫁與莽夫,豈不可惜了上天這番造化之功。


    周伯升這兩日從旁瞧著,采薇雖生就些淘氣性子,卻很有些機變,這樣的女子若讀書識字,將來嫁到他周家也不會辱沒了周家世代書香的門庭,何況蘇家對他尚有救命之恩,蘇善長雖是個目不識丁的莊稼漢,卻是個一心做得善事不想回報的良善之人,與這樣的人做親,比那些門戶相對卻為富不仁的強多了。


    說到底,他周家也不是什麽閥門氏族,更不是長子嫡媳,出身青白即可,貧些有甚妨礙,隻是瞧著兒子仿似不大樂意。


    周子明哪想到父親會給他定親,周子明年紀不大心卻高,尤其讀書上比大哥周子聰又強上許多,心裏想著將來要在科舉上試試運氣,原先定的那門親事還罷了,總算是個門當戶對的,這蘇家一窮二白,娶了這家的閨女,以後豈不讓人笑話,尤其蘇采薇那丫頭,聰明是聰明,可再聰明也不過是個才八歲的孩子,且自那日他來,那小丫頭就連個眼角都沒給他,麵兒上的禮雖沒錯,明明白白就是不待見他,若要是那個大些的明薇,或還好些……


    周子明心裏這樣想著,麵上卻不敢露出來,等到蘇善長過來便出去外屋,卻沒走遠,站在門口聽著裏頭說話。


    蘇善長進來略敘了幾句閑話,便轉到正題上:「這親事本是想都想不出來的大喜事,又是周老爺親口提的親,論理兒我們就該應了,可采薇才八歲,年紀實在小些,雖聰明卻是個淘氣的丫頭,倒是明薇自小性子好,針線活計裏裏外外也都能拿的起來,我日常聽隔壁的馮秀才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想來讀書識字也不是丫頭該會的正經兒事,周老爺說,我這話可有些道理。」


    周伯升一聽,哪還有不明白的,不禁笑了,心話兒別看這蘇善長平日老實巴的,交關鍵時刻說出話來倒是有理有據,讓人駁不開去。


    周伯升仔細忖度,雖采薇是個少見聰敏的丫頭,蘇善長說的卻也有理,如今才不過八歲,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長大了還不知是個什麽樣兒,反不如姐姐明薇,性情已十分穩重,雖不念書識字,蘇善長說的對,讀書也不是女孩兒家的正經事,娶妻娶賢,這樣說起來,明薇的確比采薇更合適些,且年歲上也般配。


    周伯升微微瞥了眼外屋,明薇那丫頭生的好模樣兒,將來必然不差,想來子明更中意一些,想到此,便點頭應了。


    周伯升這一點頭,蘇周兩家這兒女親家便成了,雖匆忙,禮數卻周全,周伯升讓小廝去城裏尋那最好的定禮,一色都置辦了來,正兒八經,請了馮秀才跟鄉裏的地保裏正過來,權做個中人,也證一證這門親事。


    蘇家也特特擺了酒,請四鄰八舍的鄉親們,這一起定親的事兒,直鬧過了十五,周伯升父子辭別周家上了路才算完。


    過了正月十六,這個年就算過去了,家家戶戶都該為這一年的生計準備,蘇家也不例外,劉氏是個有心的,周伯升置辦下的那些定禮,她一絲沒動,一總都細細的收進了箱底兒,想著將來原封不動給明薇填進嫁妝裏去,另外也計量著怎樣再生些銀錢出來才好,除了明薇的親事,這三五年間還有個小叔呢,這一娶一嫁,手裏沒錢怎麽行,靠著家裏那幾畝田肯定不行。


    她這裏正愁著,可巧他大兄弟過來瞧他,要說這劉家人丁也不算興旺,原也不是這邊的家,隔著兩個村的屯子裏是劉氏的外祖家,劉氏幼時家裏窮的揭不開鍋,她親娘舅便把她接到外租家養著,後來外祖母病沒了,又趕上那幾年鬧瘟疫,舅舅怕外甥女在身邊有什麽閃失,便送了家去。


    劉家本來地就不多,日子過的不寬裕,弟弟劉大虎十五那年,又趕上了場大旱,地裏頭顆粒無收,那麽大老遠的,就指望著這邊劉氏的舅舅接濟著過日子,後來舅舅跟劉氏的娘商量,與其一家子守在這裏挨餓,不如把丫頭先嫁出去,好的歹的不至於餓著是真的。


    劉氏這才嫁到了百裏外的蘇家來,換了兩口袋麥穀回去,救了劉家的急,劉氏原想著給家裏換嚼穀的親事,必然不多如意,待到嫁過來,見丈夫雖憨實,卻是個知冷著熱的人,婆婆也不是那蠻橫的婆婆,小叔也還是個不大的孩子,公公去了之後,一家子擰成一股繩的過日子,卻也過的有聲有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茶家閨秀 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桃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桃妖並收藏茶家閨秀 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