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確定夏榆體係將要建立一個國家的時候,一些本質的變化就是不可避免的。


    對氏族城邦的首領而言,族人的信任和尊重,是執政的基礎。


    對一個國家的首領而言,暴力工具掌握在手中,是執政的基礎。


    陳健明白,從這一刻開始,自己就不可能也不應該再去追尋所有族人的尊重,而是要借助這個慣性將這種對人的尊重變為對法律的尊重,甚至是懼怕。


    在國家中,一個普通的負責緝捕盜賊的人,擁有著純正氏族親貴所不能擁有的絕對權利。不需要出於尊重,隻需要暴力機關維持。


    陳健將那些遺孤命名為羽林孤兒,並明確了這支力量是掌握在首領手中的,這就是一支真正的統治工具,雖然還很弱小真正有用尚需時日。


    這隻是整個變革最小的部分,不需要國人議事會的宣揚和承認,一群孤兒誰也不會在意,也很少有人去思考其中的意味。


    但除此之外的種種變革就需要提前準備,從五月份夏榆分裂開始陳健就已經開始準備,可到現在仍舊沒有完全準備好。


    此時馬上就要到新年了,距離召開國人大會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各種準備工作一刻都不能停歇。


    新年到來的時候,整個夏城沒有了前幾年那樣的氣氛。人們仍舊忙碌著,因為之前還不能撫平的創傷,也沒有了那種迎接新年的喜悅。


    新年夜,陳健宴請了娥衛等城邑的首領親貴,他們過幾天就要退兵返回各自的城邑,還有很多事要和他們商量。


    在這場宴會的燈火外,還有一處整夜明亮的地方,就是夏城原本的議事會大廳。


    各種油料做的燈燭將房間照的雪亮,所有陳健一係的基層官吏和能夠讀文識字的優秀年輕人都在屋中,奮筆疾書。


    不是考試,隻是抄寫。每個人隻需要抄寫一卷,但要抄寫數十份。


    領頭抄寫檢查的是紅魚,她已經猜到可能在一兩年之內陳健會把她扔在夏城,做他說的“郡縣鎮守”之類的職位,因此難免有些煩躁。


    她的木桌上放著厚厚的一堆木簡,那是陳健從五月份承諾榆城的國人將要建立一個新的城邑後就開始準備的各種規矩條文。


    需要國人議事大會許可的都是空洞的基石,一些法律的明細陳健需要先寫出來以後再做修正。


    一路征伐,每天晚上都在書寫,好在這個時候的事情不算太多,卻也用了半年的時間。


    如今東征歸來,有了大量的竹子,木簡做起來更簡單,也終於可以將這些木簡抄寫出來作為日後夏城這裏的法律規範。


    造紙、印刷至少也要大半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城邑的管理不可能空下來大半年,所以隻能發動所有能夠認字寫字的人抄寫在笨重的木簡上。


    按照當初的計劃,將整個國家整合為一個嚴密控製的整體,以官吏教化國人、傳播技術的設想,這些法律法規就必須要詳細。


    已經確定以秦為師,那麽律法方便就不得不詳細繁瑣。


    按照前世出土的秦律來看,整體分為三種。


    一種是法律,以此作為依托來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罪。


    一種是技術指導性的規則,以此嚴格規定耕種、征戰、守城、手工業、倉庫管理之類的運作條例。


    第三種則是法律問答,以事件來作為依托,讓執行律法的人有根據可依。


    原始的法律答問中對於很多小事都有法律解釋。


    譬如:


    偷了牛。偷牛的時候牛是小牛,抓獲的時候牛是大牛,那麽是按照大牛還是小牛判刑?


    丈夫偷了錢,妻子不知情,並用這錢買了食物。妻子是否有罪?


    掌管倉庫的人偷了錢,但又立刻自首,是按照偷錢處罰還是自首從輕?


    甲偷了乙的衣服,又把衣服買了買布,妻子裁布做了衣服又換了別的東西,那麽甲是賠償乙衣服還是布還是其餘所有的財物?


    方方麵麵、林林總總,通過這些細致到讓人發狂的法律,將整個國家凝聚城一團,並將所有的權利集中到了國家機器當中。


    不給任何氏族、家族以單獨解釋的權利,也就讓他們難以擴大實力。


    這很好,但也需要一個完整的教育體係和強大的官僚機構。


    在通訊不發達交通不發達的條件下,這種法律的管轄範圍是有限的;沒有足夠基層工作人員的情況下,這種法律就會崩潰,從而將法律的解釋權落入到那些敵視律法的貴族家族手中。


    此外還有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國人勳爵體係之下,不快速擴張就會自我坍縮內部崩解;快速擴張又難以有足夠的幹部去管轄廣闊的領土,從而不可避免地受到舊勢力的反撲。


    隻能慎之又慎地控製擴張的速度,等待教育體係弄出來足夠的基層官吏,既不能快也不能慢。


    就現在來看,夏城這些年的教育體係之下堪堪有了差不多能看懂法律的人,但距離精通和融入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因為一切剛剛脫離蒙昧,因而也就需要這些木簡上的法律法規更為精細明確,不能有絲毫的模棱兩可,這樣才能讀的懂,可以讓基層依樣畫葫蘆執行。


    並且要在造紙術弄出來之後做到平均百戶一本、五人可以讀懂、一人能夠精通。


    也正因為這樣繁瑣,這些法律法規耗盡了陳健這半年的心血。


    東征並不難,基本沒有打過危機四伏的戰役,難的永遠是打完之後的建設。


    從走出洞穴開墾荒地再到作坊林立,陳健基本上參與過夏城體係的所有一線勞動,因而很多規則也就不會脫離實際,至少在新工具出現之前仍舊保持著技術優勢。


    再加上不久之後要借用叛亂者的腦袋彰顯法律權威,一兩年之內不太會有太多觸犯法律的事,一些條文就可以慢慢完善修正。


    即便已經盡可能簡化,數萬字的木簡也超過了這個時代之前所有文字的總和。


    紅魚翻看過所有的文字之後,掩卷長歎,心說留守夏城的事怎麽也逃不掉了。能夠盡快記下並且理解這些文字,夏城之內寥寥無幾。


    她一方麵不願遠離陳健;另一方麵也是擔心自己還不懂什麽是國家,畢竟那個字聽起來有些嚇人。


    心下忐忑,又重新拿起木簡細細觀讀,這一次竟然看出來一些味道,不絕入迷,有了些餘香滿口的滋味。


    正自沉迷的時候,幾個人推門而入,紅魚抬頭發現是娥城的數九等人,便起身微笑致意。


    “姊姊怎麽不去歡宴卻到這裏來?”


    “我家娥鉞與你家姬夏有些話要說,便出來走走,看到草簾透出的火光於是進來看看。”


    數九看了看成堆的木簡,笑問道:“我聽黽兒說起過夏城有書,也曾見過幾卷,可沒想到竟有這麽多?這都是姬夏寫的?”


    “是啊,從東征穹夕的時候每天都寫,積攢半年便有了這麽多。”


    “能看看嗎?我認得字雖然不多,但是去年在榆城姬夏送了幾卷,看完後大有受益,可惜太少。”


    紅魚遞過去一卷笑道:“看就是,無非就是些規矩。”


    數九打開,看了幾眼,發現裏麵的字自己認不全,但是大致卻能讀出來是什麽意思,很顯然這是關於官吏的。


    遇到不認得的便問問紅魚,紅魚索性將書卷展開,兩人借著火光共讀。


    剛開始數九並沒有覺得什麽,一開始隻是頗有夏城風格的一二三四五,用來介紹作為官吏的幾得幾失幾善幾惡,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算是一些寬泛的道德要求,這就稍微有些無趣。


    可再往後讀讀的時候,內心便有些震驚,不再是那些大致的東西,而是詳細的如同編織的麻布一樣經緯分明的條例。


    “一裏五十戶男女,兩裏置一農吏。農吏不授田,用度錢財自公產領取。農吏需熟讀《農規》、通曉算數加減,指導農時,宣講《農規》耕種之法,巡查農田以避蟲鳥鼠獸,分配牛馬以耕土地,丈量土地以報賦稅,休整水利以防旱澇。”


    “三月春耕,協調牛馬、鼓勵耕種。如國人不耕,農吏需上報,裏司與不耕者俱罰;如國人不耕,農吏未上報,則罰農吏。一應處罰,盡遵《農律》。”


    “三月天冷,需分配人手點燃篝火熏煙,以防春霜。四月芽苗將出,鹿群喜食,需分配人手守夜驅趕。五月收秋麥……”


    讀了好一陣,數九這才讀完,這一卷隻是寫了作為農吏應該做的事,以及什麽算是做得好以及做不好,細化到每一個月必須要幹什麽,又有其餘的規矩相互協調製約。


    看完之後,又翻出來《農規》看了幾眼,裏麵都是些種田的辦法。一畝地使用多少種子、麥豆套種、秸稈堆肥、糞肥發酵、如何灌溉等等,一應俱全,雖然寫的不是很詳細,但數九相信這些選出的農吏肯定會經過專業的學習。


    除了農業方麵的,還有其餘很多,可單單看完了農業這方麵的,數九心中已然敬佩不已。


    “如果這樣實行下去,那些農吏隻能依靠城邑公產,也就是姬夏。裏司之內肯定不會是一族之人,征收、征召的時候各有官吏管轄,每年評定,或是處罰或是獎勵,全都寫的清清楚楚。”


    “而一旦有些新的耕種辦法,這些農吏又會迅速按照新的《農規》傳播下去,指導農人耕種。整個夏城就像是一個腦袋指揮著手腳,腦袋便是姬夏,最微末的手指就是每個農人,通過這些官吏,可以直接控製每個人……這是每個首領都想做而不能做到的事啊!”


    心中駭然之下,數九靜下心來,再次翻看了其餘的幾卷木簡,極為恭謹地詢問著紅魚,以確保自己聽得懂。


    “單單是幾卷指導農時的,便已經如此,如果其餘的規矩全都實行,夏城又會強大到什麽地步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