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日,落幕之時。


    既然一個各階層妥協的國家雛形已有基礎,這個國家雛形該走怎樣的路,也就成為了陳健和所有國人一同考慮的事。


    族人給了陳健獨斷的權利,也就意味著陳健需要擔負起更多的責任。以往為了快步走不得不給予守舊勢力太多的讓步,以至於夏城體係四不像。


    如今守舊勢力已經徹底分裂,一切阻礙會隨著一場戰爭煙消雲散,戰爭是最簡單的解決辦法。


    於是此時就需要考慮一切平靜後,找一條最適合的路了。


    不能走快了以防扯著蛋,不能走慢了因為陽壽有限。


    夜裏,陳健一直在思索。


    直到幾個作坊工越過了那條狹窄的內河,來到了右岸。


    熟悉的麵孔,熟悉的人。


    作坊工領袖們來了,他們隻佩戴了一柄短劍,並在過河後交給了那些黑衣衛。


    “我上次看到你們的名字,是在絞刑名單上。看來你們又一次活下來了。這一次你我隻有一夜的時間可以商談,要麽今後你們可以稱我為首領,要麽我們就要讓彼此的血混在一起。”


    陳健沒有在小屋中密談,就在空地上,當著所有國人和作坊工的麵,和那些之前還你死我活的人圍坐在篝火旁。


    嗟下意識地把一塊木柴扔進火堆,聲音仿佛從煙霧中傳出,清淡而又鄭重地說道:“我們想要國人的身份。姬夏,縱然你指揮有方,但想要把我們全都殺光少說也要付出七八百國人的性命。我要感謝你們夏城人教會了我們如何戰鬥,也感謝你們把我們逼入絕境,讓我們從當初殺主逃亡後再一次如此團結。”


    陳健笑道:“是啊,團結就是力量,你們如今不那麽容易被殺死了。咱們要商量的事很多,隻怕一晚上商量不完。但是事有輕重緩急,有些事你們如今沒有資格和我談。”


    “榆城亂的太久了,我不想亂下去了,也不想我的族人死在他們滴過汗水的作坊磚瓦上。”


    四周靜了下來,明亮篝火旁的人宛如不動的雕塑,而陳健觀望著四周。


    最近的地方,國人們半蹲在地上,手裏撐著長矛,抬起頭帶著期待看著他們的首領;稍遠處,六七個人正在用陶罐煮水,裏麵摻雜著各種清香的草葉和配給的一塊楓糖;再遠處是一隊隊正在巡邏的士兵,石薺和一些笛手正在那裏唱著什麽,引來更遠處的一些歡聲。


    篝火旁有三十多人,整個榆城體係內的高層半數在此,再加上十幾個作坊工的領袖,他們都在靜待著陳健說出條件來結束這場已經注定沒有結果的動亂。


    許久,陳健命令所有榆城體係內管理百人之上或是軍中的百夫長之上的官員全數到這裏。


    除了這些身有官職的人,所有爵等在八等之上的人也要來,而且還要所有國人以百人為單位,選出一個沒有官職和高爵等的人,一同來到這裏,商量夏城的未來。


    百餘人聚在一起,人不多,卻可以代表整個榆城所有的政治力量和每一個階層,包括最底層的國人代表。


    陳健需要傾聽他們的聲音,也需要他們將自己要說的東西傳遞到每個人耳中。


    因為獨斷,所以不需要他們提意見,隻需要詢問他們是否認同能否接受,但獨斷不代表可以背棄所有人,陳健還沒那個資格,因為夏城不是君權神授。


    篝火旁,陳健拿著一根小木棍隨意地在地上胡亂地畫著,思索著種種可能。


    所有人都在安靜地等待,沒有人出聲打擾,仿佛整個榆城都睡著了。


    陳健明白,曆史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時代有文字曆史的時間不過兩年,找不出相似的事,但卻不代表前世的曆史不是曆史。


    回味著前世那個早熟的文明,陳健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老師,符合這個時代而又可以建設一個嶄新的城邑。


    這個老師出現在前世華夏文明從萌芽到成熟的年代,稱之為秦。


    正如前世很多的朝代外儒內法一樣,名義上法家之國的秦,實際上也有皮與骨,隻不過秦行法家之骨披法家之皮,但卻有墨家之血。


    從量化生產的青銅兵器,到規範的各種攻城守城的辦法,到處露出了墨家三分入秦後的影子。


    秦法嚴苛而又講究科學規劃,哪怕是做一個指導農時的小吏也有法規依循:朝陽坡幾月份耕種;背陰坡幾月份澆水;肥沃土地一畝地播種多少種子;貧瘠土地施多少糞肥等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而很顯然這些量化的規定源於入秦的墨家,隻是這些墨家修正了墨家之道,隻剩墨家之術。


    秦國也很有意思,頗有一點奉行工程師治國的意思,修都江堰的太守李冰顯然是水利係的技術官員,總的來說技術官僚比起嘴炮官僚要強出不少。


    秦國的小吏或者基層官員是出身於教育體係之內的,這種教育體係的指導者必然精通技術,那些這些精通技術的教育者是從哪裏來的?是百家中的哪一家的?不言而喻。


    那是陳健很欣賞的時代,也是前世自己族群文明成熟的年代,隻不過有些早熟的可怕。


    曆史總是相似的,而如果把百家套用成主義,則會看到很恐怖而又有趣的一幕,半分穿鑿附會半分感慨連連,就像是古老的先知的預言……


    墨翟是墨家主義的導師,從道至術,在世之時無人能夠撼動,任何反駁者都會落下陣來。


    但在他死前,墨家便出現了修正主義的思想,他死前尚能壓住,並且可以批駁以至於那些聲音不得不隱藏起來不敢與之交鋒。


    而他一旦過世,這些思想便開始吞噬墨家本身的道。


    墨家弟子開始放棄了他們存在的基礎,一部分人忘記了墨子“倍義而鄉祿”的批評,放棄墨家之道以墨家之術為官,這時候有種想法是:“如果保持諸侯體係不變,為官的都是墨家的人,那麽墨家的思想不就能夠綻放光大了嗎?”


    換一種說法,他們放棄了自身的組織,開始走議會鬥爭的右傾機會主義道路。


    與此同時,墨家連巨子都放棄了武裝對抗,開始和諸侯公卿們互利共贏,甚至參與到公卿之間的政治鬥爭當中,將公器變為私義。


    等巨子之位傳到孟勝的時候,孟勝這位巨子已經徹底拋棄了墨家的大義。他為陽城君而死,死於小義,這是要受到批判的。陽城君是因為摻和到楚國內鬥當中,死於吳起臨死前撲在楚王身上的計策,這也是墨子所反對的墨家子弟參與的不義的政治鬥爭。


    更可怕的是孟勝將巨子之位傳給了田襄子,田襄子以巨子之名命令那兩個報信的弟子不準去和孟勝一起死,但那兩名弟子仍舊離開赴死——墨家的組織紀律從這個時候已經崩潰,山頭主義軍閥作風抬頭,不能做到上下一心。


    再後來墨家三分,墨家不再是一個統一的組織,而是以各個國家為單位的分散的廣義聯盟。


    這個聯盟缺乏一位能夠繼承和發揚廣大的領袖人物以適應新的時代,以至於思想更加混亂。


    墨子是支持武王伐紂商湯滅夏之類的正義統一戰爭的,可他死後,修正的社會和平主義在一些墨家子弟中大為盛行,反對一切暴力成為黃左,完全不適應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而沉寂無聲。


    另一部分則因為國家存在的原因,迅速成為社會沙文主義者,在秦國積極擴軍備戰的時候,秦墨眾人大力支持,迅速融入到秦朝的官僚體係中。


    秦國需要墨家的術,卻不需要墨家的道,等到變法開始後,修正的墨家與法家一拍即合,組成聯盟,開始積極擴軍備戰,墨家的超越國家的“國際”聯盟正式解體。


    其餘各國的墨家子弟也紛紛加入到各國的體係中,參與到大爭之世當中。


    一個有思想有目的有體係的墨家最終消亡。和近代唯一不同的就是沒有一個人在秦國法墨聯盟結成的時候、在墨家支持秦國擴軍備戰的時候喊出“第二墨家已死,第三墨家萬歲”的口號,更沒有人去實踐“既然變革最不徹底的楚國可以依靠幾百舊貴族統治如此廣闊的土地,為什麽墨家不可以依靠數千弟子暴力奪權統治,兼愛尚同可以在少數或者一個國家內首先實現……”


    這並不全部都是穿鑿附會,隻是一些東西換了個名稱,然後在近代的舞台上重新演出了一遍,並不新鮮。


    不隻是這一家,這些早熟的東西可以說包含了陳健前世耳熟能詳的眾多思想。


    隻是因為時代的原因還不成熟,因為她們出生的太早,可卻不代表她們不會長大


    等這些早熟的思想消亡之後,“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變為了“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然後這些話再成為舶來品被人驚歎國外月亮如此之圓,終究隻能長歎一聲。


    那時候有個有趣的說法,逃墨則為楊,逃楊則為儒,而這三家是當時的顯學。


    物極必反,這是道家的哲學,卻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的本質。


    背棄了兼愛非攻尚同有著嚴格組織紀律的墨家,很容易成為極端個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楊朱弟子;背棄了極端個人主義和無政府放縱主義的楊朱弟子,又很容易成為嚴格要求道德和行為規範的儒家。


    等到儒家被魔改為嚴格的半宗教化的理學後,再自然演化物極必反到明末市井的***和思想解放,直到這種自然演化被外力生生打斷。


    這三種顯學在那個時代相愛相殺卻又恩怨糾葛,卻被局外道家的人一眼看破笑而不語,因為看破的那個是哲學,很善於解釋世界的本質。


    這些話即便拿到陳健前世也是適用的,最反對某種思想的往往是某種思想體製內的人。


    既然陳健決定要學秦國的法墨同盟,就自然要想到統一之後的後果,嚴苛的法律和規範也一定會在他死後物極必反。


    按照推理,到時候國家已經存在,公產豐富,識字率不低,國家機器極為強大,所以到時候物極必反也不用擔心無政府主義的出現,他們必然會被強大的國家機器震壓,毫無市場。


    到時候與嚴苛法令規範相對的,將會是無為而治,統治者隻需要掌管大的戰略方針,不需要那麽嚴苛的法令,基層政策全麵寬鬆,民風從嚴苛變為開放——這種管理方式隻需要堅挺到物極必反思想禁錮之前走入資本時代就好。


    從長遠看這種形式是現在的最好選擇,以為未來鋪路。


    而從近來看,這種形式也是陳健迫切需要的為擴軍備戰做好準備的基礎,也更適應夏城的體係,隻需要稍微做出一些變動。


    這次妥協落幕之後,夏城體係將有兩萬國人,雖然有些城邑“人”的數量比這還多,但一大半是奴隸,那不是人也沒有戰鬥力。


    夏城暫時不再需要太多變革,動蕩可以結束,一切內斂妥協對外擴張,因為人口已經足夠支撐,所以不再需要陳健刻意挑起階層的紛爭。


    國人叫喊的兩句口號更讓這種變革有了民眾基礎:獨斷和規矩。


    所以陳健覺得如果走這條路的話,什麽都不缺,隻需要輕輕一推,用最合理的方式和最不容易挑起內部矛盾的辦法推行下去,讓絕大部分國人成為新製度的受益者就可以。


    考慮許久,陳健抬起頭道:“我會給這些作坊工以國人的身份,但先不要歡呼也不要反對,聽我說完再做出你們的表情。”(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