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


    十幾個回來晚的人正在解釋。


    “我們的馬被咬……”


    陳健直接擺手道:“不必解釋,這是我私人的事,不走軍法。這種黑石頭你們在哪找到的?”


    “大野澤西邊的一處山上,就在河邊,河裏也有不少這東西。我們覺得古怪,也聽你說起過這種像木炭的石頭,就帶了回來。”


    陳健興奮地敲了一下船板道:“河邊就有?那河有多寬?水有多深?是否湍急?”


    “四十步寬,不湍急,能走小船。”


    “好!好啊!”


    哈哈的笑聲比之波浪的聲音更大,陳健站起來,又將柳條筐倒出來,踢開一塊沉重的狗頭金,反倒摸出一塊略帶紅色的石頭,用銅劍在上麵用力一劃,留出仿佛鮮血一樣櫻桃般的粉末。


    “這石頭是誰找到的?”


    “我。就在一處山頂,那裏石頭很多,就像是山帶了一個皮帽子一般,附近雨水衝刷的不生樹木,很多這種石頭。你不說這東西就像是咱們銅山的翠石一樣,叫什麽礦苗。我就在那多轉了一天,附近這種石頭的確很多。”


    陳健握著幾塊石頭,笑道:“你們運氣不錯,夏城的那些土地奴隸都是你們的了,我找的就是這樣的石頭。你們還能記得在什麽地方嗎?”


    “記得。這兩處地方都很好找,沿河而上就行。”


    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後,陳健才撿起那塊狗頭金,嘿嘿笑了兩聲,開玩笑一樣遞到幾個人麵前道:“這個給你們吧,那些地就不給你們了。”


    幾個人也知道是在說笑,搖頭道:“才不要哩,這東西軟,做鋤頭怕是不行,殺人就更不成了,倒是沉得很。這東西在水裏一點不變色,不像是銅一樣時間一久會變綠。我看這東西可以做秤砣和衡斤。”


    暴殄天物一般的提議陳健卻欣然接受了,這東西用來做標準度量衡的確不錯,不會被氧化也不會隨著歲月的變化而變化,正是稱重度量衡的上佳材料。


    隨手將這塊金子扔到船倉,重又把玩起那幾塊或黑或灰紅的石頭,眼神中滿是狂喜。


    黑的是煤,紅的是赤鐵礦,櫻桃粉色的劃痕絕不會錯,又是天然的露頭礦苗,運氣好或許會是富礦。


    這兩處距離河很近,方便運輸,又基本都是露天礦,不需要考慮任何汙染保護之類的事,該炸的炸該挖的挖,怎麽簡單怎麽省人手怎麽來。


    礦石有了,煉鐵不難,難的是煉鋼。不論鋼還是鐵,其實都是鐵炭合金。


    含碳高的鐵稱之為生鐵,含碳量再低一些的稱之為鋼,比鋼更低的是熟鐵。


    生鐵脆而硬,熟鐵軟而韌,鋼走中庸之道,既硬又韌。


    人類從學會用鐵開始,最終追求一直是煉鋼,但直到二次工業革命時代才算是可以一次性大規模生產鋼,之前想要得到鋼,難度太大,耗費的人力物力太多。


    陳健也知道自己的斤兩,所以根本就沒打算弄出來鋼,不惜代價弄奴隸砸出來倒也有可能,但他認為除了帶出去裝逼之外毫無意義,不能在時代中大規模生產的都是垃圾,青銅劍已經足夠。


    兩種原始的煉鐵方式,一種是低溫條件下熔煉的含雜質極多的海綿鐵,這是一種熟鐵,和鐵礦石、石頭渣滓等混在一起,但是柔軟可砸,千錘百煉將裏麵的礦石渣滓砸出來。


    另一種就是以青銅爐技術為支撐,直接熔煉出含碳量高的生鐵。生鐵中的碳,以碳化鐵的形式存在,生鐵的最高追求是讓裏麵的碳以石墨的形式凝結而非碳化鐵的形式,而石墨的聚集又需要矽做引導劑,溫度越高鐵水中的遊離矽越多,引導碳生長成石墨也就越容易。


    以現在的水平,肯定達不到那麽高的溫度。所以這種生鐵很脆,這麽說吧,就現在夏城的水平,或許弄出的第一爐鐵,做成鐵棍,力氣大的或能踩斷。


    而且這種鐵和青銅差不多,不能鍛,隻能鑄,否則你好容易弄出個馬掌,一錘子下去結局很可能是碎掉。


    至於之前陳健弄到的那些隕鐵,除去天然鎳合金的因素外,基本上就是一種熟鐵,所以可以叮叮當當地砸成形狀。


    取代青銅武器的不是鐵,而是鋼。生鐵熟鐵都不行。前者硬且脆,可能青銅劍都拚不過;後者軟且韌,拚一會彎了可能得用腳踩直了。


    理論上,生鐵除碳、熟鐵加碳都能變成鋼,但是沒有嚴密儀器、度量衡最小單位還是斤的前提下,生鐵除碳不現實,除多了就變成熟鐵了。


    熟鐵加碳,可行,千錘百煉地鍛打,不斷讓碳滲入到熟鐵中,最終形成外麵的一層滲碳鋼,便可做刀劍,不過一個奴隸砸吧半年差不多能砸出來一把,沒意義。


    看起來即便找到了鐵也毫無作用,但是陳健仍舊興奮不已,因為這個世界上除了刀劍,還有鍋碗瓢盆、犁鏵鋤鐮,刨鋸錘鑿,這才是推動曆史進程的東西。


    青銅農具性能不佳,加之青銅還是這個時代武器的主要來源,其餘城邑大規模需求,供求關係決定了青銅價格的昂貴。


    所以夏城的奴隸主也不會大規模使用青銅——有換青銅的錢貝,可以買更多的奴隸和石製工具,效益更大——夏城政府還沒有富裕到每個奴隸發一個青銅工具的地步。


    同樣是青銅戈矛,如果十年內能讓夏城榆城平均每人三十斤鐵,照樣可以吊打任何氏族——每個人的平均生產力上去了,也就可以養更多的脫產人口和職業士兵,同樣是兩萬人,動員能力卻是完全不同的。


    而以生鐵作為外殼鑄造的點火式手雷,將是各個城邑氏族為了對抗夏城的戰車和衝擊騎兵而必然出現的密集長矛方陣的最大客星。


    帶著最簡單量產的考慮,陳健已經確定要采用第二種辦法,即高爐熔煉生鐵的辦法。


    一則是鼓風機、木匠工藝風箱、風車或水車的技術可以保證這種辦法生鐵產量極高而且成本不高。


    二則是鑄造技術有青銅技術作為支撐,已有一定的發展,一脈相承,工匠的熟練度可以掌握,夏城的製模作坊也可以做支持,不需要先培養一堆會打鐵的鐵匠。


    三則是前世祖先留下的智慧中有炒鋼法,雖然其實自家人貼金實際上炒出來的基本是熟鐵,但是技術簡單:簡單來說就是生鐵熔化後,在有氧環境下,像炒菜一樣攪合攪合那些生鐵水,讓裏麵的碳和氧氣接觸,高溫下燃燒變成二氧化碳飛出來,去除裏麵的碳。即便不是鋼,但生熟鐵都可以大規模生產,最起碼能在明年一家發一把鐵的稷鐮、魚腸。


    拿出已經寫畫了不少計劃和將來雛形的大野澤榆城,陳健拿出毛筆,首先在陶窯這兩個字上畫了個叉,意思是取消這個作坊。


    既然有了鐵礦煤礦,而且夏城的陶也沒有什麽太大競爭力,利潤又小,直接取消,將騰出的人手資源轉移到新的鐵爐上,所需要的陶一並從粟城購買。


    同時放棄夏城的製陶業,放開陶製品的內銷政策和進口管製,本來在娥城黑陶的衝擊下已經半死不活了,要不是國營坊市製度的管製措施早該完蛋了,娥鉞對此一直頗有微詞,也趁這個機會賣個好。


    夏城所有燒陶業的人手全部調集到榆城,包括家屬女人孩子,一並解決。


    放棄紅魚好容易偷著弄來的養蠶業,絲綢絲線全部從娥城進口,這行業太精細太勞動密集,夏城玩不起。


    全麵禁停夏城的青銅農具生產,在保證夏城青銅兵器的前提下,所有青銅全部熔鑄成塊沿河運送出口,比計劃內多出的那部分換取陶器和女奴,平衡大野澤的男女比例,為夜生活和必然出現的官營公妻店準備。模具和農具生產部門全部調集到榆城,改進鑄模。


    之前談妥的大宗交易中的三千奴隸,留下一千女奴,剩下兩千全部送回夏城,充實人口保證夏城的農業生產和礦奴,作為獎勵穩定夏城人心,同時解放一部分在夏城勞作三年以上的公產奴隸,贖買一部分私產奴隸,充實基本盤。


    火藥作坊和木工作坊需要再增加人手,露天采礦不考慮後續發展的話,炸是最簡單的辦法,火藥的使用量必然增加。木工作坊的簡單製船業也要增加人手,用來往來運送。


    采伐部門因為煤礦的原因可以去掉大量人手,做燃料用的木材可以省去大部分——榆城至少在五年內將拒絕采用小農生產的方式,所有吃飯、睡覺之類全部統一調配,也就不需要私人去準備柴禾,節省時間。


    建築和器物用的木料可以從上遊城邑進口,以放排的形式運送到到下遊。硝化池生產的鉀硝和大量的碎煤渣滓可以製作蜂窩煤,以代替平日的燃料。


    在保證第一年順利生產的前提下,第一年大量鐵製農具和換來的牛可以提高村社農莊的生產水平,在第二年從村社農莊中選取一些人充實冶鐵部,同時取消村社農莊大麵積種麻的計劃,騰出人手進口麻布隻做染色工業,改種靛藍、五倍子等染料作物。


    加起來一共可以騰出大約兩千人手用在冶鐵業上,先用木炭熔煉,同時分出一部分燒炭熟練工,嚐試土辦法煉焦,一旦成功冶鐵爐的溫度就能進一步提高。


    至於冶鐵爐、煉焦窯的選址,則在山岬島的西南角。那裏有一條落差極大的小河,可以作為將來水力鼓風機和動力和煉焦加水的水源。又因為西南角一年四季都是下風向,風不會吹到城邑中,土法煉焦的煙塵太大,硫、磷、砷之類的東西太多。(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