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場會盟從八月初九,一直延續到八月十三,爭吵了五天,無數次出現互相攻訐甚至拳腳相見的情況,但是規矩和陳健拋出的歪理邪說也一天天完善起來。


    的確,如今的道路、交流、文化等客觀物質方麵,還不足以形成一個語言、習慣、風俗、祭祀等相似的人的想象的共同體的國家,那麽為什麽不可以在這個物質條件一天天成長的同時,利用輿論也讓人的思維方式跟上物質變革的速度呢?從而在物質條件達到後水到渠成,親族一體,盟首權威,理所當然。


    沒有任何事是理所當然的,隻是一種習慣性思維的延伸。


    譬如這個時代,大部分人不會去琢磨,為什麽非要去崇拜祖先?在他們看來,崇拜祖先,就像是天上有太陽地上有月亮那樣理所當然。


    哪怕是道德,也是如此。孝敬父母,理所當然。可是細細究來,未嚐沒有因為不孝敬父母,那麽等自己老後子女就不會贍養自己這一層陰暗的內核在其中。


    這種習慣思維的初始,是為了人的動物性毀滅人類自身而出現的約束。


    在階級出現後則淪為統治階級意誌的體現的補充,以輿論的形式造成底層的普遍相信,輔助以孝敬父母等原始道德夾雜其中,將想要灌輸的和人類共有選擇的融為一體。


    大多數人是隻有好壞之分這個思維方式的,不贍養父母是壞的,為什麽壞?因為違反道德,大家都贍養。由此推出違反“大家都這麽做”這個規矩的,就一定是壞人。壞人是不好的,我們不要去做。


    當“大家都這麽做而且這是理所當然”的東西中摻雜了一些上層人想讓大家都這麽做的東西,黏在一起不能分割造成定義混淆的時候,就是輿論宣傳成功的時候。


    各個氏族的虎生虎貓生貓的理論也好,陳健想要的親族一體也好,都是這樣與那些底層都接受的東西混淆在了一起。規矩中五分是已經理所當然的屁話,另五分則是和那些融合在一起,爭取成為理所當然。


    陳健一共提出了三十條規矩,從第三次開始就是暗投,三十條規矩被通過了十七條,十三條被否決。


    被通過的規矩包括貨物在各個城邑流通,任何城邑不得阻攔不得征收稅賦;城邑之間的親族可以自由往來交換;各個城邑需要派出祭司等前往大野澤學習文字等等。


    有著共同的利益基礎和威脅,很多規矩是可以通過的,但如果去年冬天大會盟成功,隻怕這些規矩一條都通不過,有時候踢出一部分利益不同的人,凝聚力會更高。


    其餘人也提出了各種稀奇古怪的二十多條規矩,包括陳健不想看到的,但此時他不得妥協退步,以求或許其餘氏族的支持。


    一共湊了三十八條,商定日後還可以繼續補充,作為所有親族城邑氏族行為規範的總綱,但又不是諸如《禮記》那樣繁瑣而詳細的內容介紹。


    各城首領每隔兩年就要在盟首所在的城邑會盟一次,繼續規範規矩。每年每個城邑按照大小貧富,分出了祭祀祖先的需要上貢的祭品,由盟首主持祭祀。


    除此之外,各個城邑都將推選出一個賢明之人,組成大河諸部的長老會,負責監督盟首的義務履行,同時代替各個氏族依照規矩評定對錯,長老會之人必須常年住在盟首所在的城邑,三年輪換推選一次。


    每個城邑都要選出一人,向國人解讀這些會盟的規矩,不得隱瞞。


    各城首領在衰老之前必須要培養接班人,並在老首領蒼老時代替首領的職權,以減少忽然死亡的爭端和內耗。


    新首領繼承時,報備長老會,由長老會在場的情況下繼任首領之位,並在繼任前盟誓遵守大河諸部的規矩。


    各個氏族的爭端,首先要在會盟中調解,實在不能調解才能爭鬥,內部爭端其餘城邑嚴禁插手,且在爭鬥中不準用諸如挖開河堤、焚燒粟田等手段,要以堂堂正正之勢在野地決戰,或是以仇人決鬥、車戰、弓射等方式。


    縱然有如此之多的規矩,但本質上仍舊是一個聯係稍微緊密的部落聯盟,此時沒辦法也不可能達成真正的絕對權威,但隨著對外戰爭、大河水患等原因,這種權威會日益加強。


    規矩隻是一個開始,從法理上讓各個城邑的國人接受親族會盟的事實,約束他們的思維方式。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道路、水運的連接,各個城邑間的貿易往來,夏城的文字技術傳播等因素,城邑之間的聯係會更加緊密。從而為很久之後的統一創造物質條件。


    三十八條簡陋的大規矩定下來後,已是八月十三的晚上,眾人雖然疲倦,可還是在密室中定下了不能示人的暗約。


    暗約包括確保各自子嗣或是自己想要推選的人繼任;不能確保時各個城邑要武裝幹涉;婚配要在各個首領家族內部進行;奴隸起義共同征討;任何城邑不得私自收留其餘城邑的奴隸;以及確定在明年夏天征伐幾個當初退盟的氏族。


    除此之外,便是關於下稱的。


    夏城巡回戲團的演出種類不得鼓吹夏城的非血統選拔製度、大野澤不準招收各個城邑的平民子弟、不準鼓吹夏城的土地製度並嚴禁影響到其餘親族城邑;各個城邑輔佐首領的官員必須要有一定的田產數量,夏城負責炮製一批鼓吹血統論、恒產恒心論等內容的戲劇演出,同時要求陳健以書記的身份書寫一部分關於這些的邏輯上能圓上的法理等等。


    對此陳健做了極大的讓步,全盤接受,並予以保證,同時對夏城巡回劇團的演出表示歉意,並賠償了一部分青銅表示下不為例。


    隨後便拋出了眾首領都關切的一個問題:夏城該如何幫他們培養軍隊和教會那些孩子?


    陳健給出的承諾是:城邑二十兵,氏族十兵,三年兵成再做輪換,保證和夏城的黑衣軍差不多的戰鬥力。城邑氏族均派出十人左右的親貴族人和賢名年輕人,前往大野澤學習,為期五年。五年後將教把教會那些孩子認字、算數、種田、管理、訓練等事,並將城邑交由他訓練的士兵給這些孩子管轄,自己沒有資格指揮他們派來訓練的士兵。


    他的條件是:五年之內這些士兵的衣甲、兵器、糧食都由各個城邑承擔。孩子在大野澤學習期間,他有管轄、處罰、懲戒等權利,一旦因為頑劣被開除將永遠不得進入大野澤。孩子們在大野澤學習期間,要稱其為先生,要像對待自己仲叔那樣對待自己等等之類。


    條件不多,相對於承諾來說,都可以滿足,唯獨有人反對先生這個稱呼,說陳健年紀不大,和一些孩子差不多,哪裏是先於其生?但是既然得到了祖先的指引,比別人早知道一些東西,應該稱之為先知。


    陳健對於先知的稱呼堅決反對,堅持先生這個稱呼,眾人也隻好作罷。


    剩下的,要考慮的就是派自己哪個兒女去。


    粟嶽已經做出了榜樣,讓粟湯跟隨陳健,並派去了城邑中最親近的幾個家族的孩子。


    既然是這樣,其餘人也都明白假如五年內真的可以學到夏城的種種本事,將來回來的那個人手中有二十親衛,有管轄城邑的辦法,隻怕首領之位怎麽也是那個人的了,隻能是自己最喜愛的兒女去才行。五年時間,自己還不會衰老,五年後有的是時間讓他們在城邑中積累名聲,況且隻有自己將來可能接任的兒女才最不可能被陳健欺騙,才能一心為自己的城邑著想,因為城邑將來是他們的。


    因著路途遙遠,便定下明年懷子節之後,孩子和士兵們齊聚粟城。至於一些就跟在身邊的,就讓他們直接跟過去。


    送別之際是在八月十五,此時尚無仲秋之節,但月亮還是圓了,天也涼了。


    碼頭旁一群和陳健差不多大的各族親貴子女齊齊叫了陳健一聲先生,陳健還禮後看了一眼他們的父母,心說五年後這群孩子回去後,你們肯定想不到會是什麽樣子,到時候你們的兒女會把你們從首領的位子上拉下來的。


    年輕人們對於將來五年的旅程充滿了憧憬,夏城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好東西,看過夏城的戲,自然以為夏城的女人都像石薺一樣好看妖豔,又都有一副好嗓子,還有那些不曾見過的好東西,以及學成後會和姬夏一樣,那樣回到城邑大家誰不信服?


    隻是人群中一個女孩蹙著眉,扁著嘴,不是很高興。


    本來一樣大的年輕人,如今成了先生,先生倒也沒什麽,偏偏又說非要像對待自己家叔叔那樣對待他。可是自己難不成喜歡自家叔叔,那成什麽話?滿懷的心事隨著河水起伏,竟是無人能聽無人能訴。


    聽著旁邊幾人嘰嘰喳喳地討論著大野澤內的城邑到底是什麽樣,心中不免煩躁,仰著頭看著遠處的河麵,等待船隻過來。


    帆影出現在遠處河麵的時候,女孩悠然長歎了一聲,瞟了一眼她的“先生”,發現對方正在那拿著木炭筆在一張麻布上畫著粟城的城牆,手指在新修的城牆凸出的地方比量著,時而點頭時而搖頭,也不知道在做什麽。


    及至船靠岸後,他也隻是擺擺手讓夏城那些穿著黑衣服的人引著這些年輕人上船,還在那低頭琢磨。


    可是不多時從船上跳下幾個穿著灰蒙蒙麻布衣衫的人,手裏捧著一塊黝黑色的石頭,扛著一個大柳條筐,裏麵也全是古怪的石頭,跑到了“先生”的身邊,說了幾句聽不清的話。


    一直漠不關心地“先生”卻猛然跳起來,一把將柳條筐傾倒在地上,撿起幾塊石頭,麵色惶急地問了許多問題,到最後竟然如同的孩子一樣跳了起來,翻了個跟頭,舉著兩塊破石頭哈哈大笑,再不是之前那樣老氣橫秋的模樣。


    女孩並不知道,幾塊破石頭,或是新的曆史,甚至比曆史這個詞本身更代表曆史。(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