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是幸運的,在部族還沒有馬的歲月中,他先有有了這樣一個名字。日後族人看到馬的時候,總會想起這個故事和這個故事裏的人。


    他的幸運之處還在於處在這樣一個時代,否則的話,一個輕啟邊釁的罪名是少不了的,甚至拿去當替罪羊都有可能,至少在某個時代的文人眼中,這是大罪,是要刻在曆史的恥辱柱上的,史書中也會留下這樣一筆以警示後人。


    唐玄宗、韓仛胄、辛棄疾、林則徐,這些人基本上都背著這麽一個很有意思的罪名,要麽是評價不高,要麽是把頭割下來送給異族賠禮道歉,要麽就是貶官。


    好在這個時代首領的權利源於族人的支持,所以縱然陳健想要無恥地學趙構殺嶽飛議和,也沒那機會。


    至於後世的統治者能不能幹出這樣的事,他就不知道了,不過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想必後世這種事還是會有的。


    考慮到已經是不死不休的局麵,陳健之前計劃的種種都要推翻重來,世上充滿了偶然,不可能按照他所預料的那樣完美的發展。


    幾天後,陳健第二次行使了城邑首領的權利,征發四百名野民,在山口處建了一座防禦性的土城。


    土城在山之南水之北,而且又因為正好在山口,往北就是陰森的樹林,往南是燒荒後的平整土地,因此取名為陽關。


    土城中常年駐紮十二個小隊共計六十名戰兵,兩個月輪換一次,第一撥駐兵由白馬統領,同時還在城邑大肆宣揚白馬的事,壓榨這件事所能產生的任何一點利益。


    城中還有幾十名戰兵隨時待命,這樣一來割麥的人手就有些捉襟見肘。


    割麥是重體力勞動,正常人一天也就割一畝地,要在夏雨來臨之前割完,還要在割完的土地上種植菽豆,時間很緊。


    陳健叫人傳信給那幾個曾經來朝貢的住在山中的部族,讓他們出人來幫助收割,代價是麥種和教會他們的種植,同時給予他們野民的身份,允許他們在遷到靠近城邑的地方。


    如果不以野民的身份加入城邑,那麽是不允許種植的。


    陳健說的很清楚,要麽接受,要麽就繼續過采集的生活,每年他都會派人去查看,任何在城邑允許的範圍之內偷學種植的,通通燒毀。


    那些首領們在得到消息後,立刻做出了決定,寧可去當野民承擔徭役,也不願意過這種采集的生活了。


    原本陳健是準備慢慢消化他們的,因為白馬造成的變故,也隻好用這種半強迫的手段,可能會引起一些不滿,卻也是唯一能夠解決人手不足的辦法。


    一場夏雨之後,榆錢兒也帶著船隊從下遊回來了,船上裝滿了麻袋和菽豆,各個部族的人開始返回自己的部族,所有人都在為最後的收貨開始了忙碌。


    太陽曬了兩天,陳健帶著族人祭祀了祖先和天地,祈求收獲順利,明年仍然是一個豐收年。


    他從祭堂中恭謹地取出了那柄用來祭祀的鐮刀,自己先割了一把麥子,搓成麥粒後盛在陶罐中煮熟,作為這次祭祀的主祭品。


    這次祭祀的祭品也隨著族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悄然變遷著,十三種祭品中,麥子菽豆擠走了塊莖蕨根,並且可能永遠不會有翻盤的機會了。


    祭祀之後,將人分開,他帶著使用鐵銅鐮刀的族人收割那些開墾出的土地,剩餘的人則收割那些燒荒後漫天撒籽的土地。


    站在麥田之前,看著金黃色的麥穗,陳健彎下腰,給族人做了個示範,將麥子貼近根部割斷,抓了一下把橫放在地上作為繩索,用來捆紮後續的麥稈。


    揮汗如雨的勞作不需要鼓動,這是為了自己的生活。


    男人們負責割麥,女人們用打造好的銅鍘刀來將麥穗斬斷,裝進麻袋中,或是用牛車,或是用船,源源不斷地送到城邑外的場院裏。


    木製的連枷轉動敲打著麥穗,將麥粒分出,攤成一片金黃。


    赤著腳的孩子在上麵挪動著,將還有些潮濕的麥粒趟成凹凸的形狀,仿佛一條條山穀河流,方便陽光快一點將麥子曬幹。


    偶爾有人蹲下來,抓起一把滿是陽光味道的麥粒,放在鼻子下細細地嗅著那股清香,臉上帶著笑容。


    陳健估算了一下麥子的產量,今年風調雨順,也或許是新開地肥沃加上那些鳥糞石的原因,產量出乎了他的意料。


    開墾出的一畝地,畝產竟然達到了一百五十斤,而那些燒荒的土地畝產也在八十斤。


    但開墾後的合理種植一畝地隻需要二十斤的種子,那些燒荒地則需要三十多斤的種子,效率完全不同。


    當同樣一千步的麥子擺在族人麵前的時候,陳健已經不需要多說什麽開墾土地的好處,族人們準備利用一切空餘的時間,將那些燒荒後的土地開墾出來。


    收割開始的第四天,山崖頂上的風車終於開始了正式的工作,磨盤和木齒組合成的原始機械用繩索吊裝了上去,升起了風帆。


    金色的麥粒被碾碎成白色的粉末,被女人用草笤帚掃進了布袋,兩個腿有傷的男人負責搖動篩子,將麩皮和麥粉分離。


    裝好的麥粉順著繩索送到下麵,陳健教女人和麵,幾口大陶盆裏裝滿了水,已經燒的滾開。


    擀麵杖將醒好的麵團碾成一張大麵餅,用刀切成寬大的麵條。兩鍋煮沸的澆頭鹵子發出了誘人的香味。韭菜鳥蛋蔥葉野菜、羊肉羊雜,湯濃汁厚。


    夜幕下,城邑中所有的人都聚到了廣場上,每人捧著一隻陶碗,蹲在地上呼嚕著麵條,咀嚼著味道。


    這是陳健在這個世界上吃到的第一種熟悉的主食,四碗之後,終於吃不下去,打了個飽嗝。


    一群人和他一樣,半躺在地上,相視一笑,什麽話都沒說,隻是看著陶盆中翻騰的白色湯水。


    終於有人想起了陳健曾經說過的話,這些野草一樣的植物會讓陶、網都黯然失色,這才有資格做部族的姓氏。


    於是整個城邑十四個部族中唯一沒有姓的部族有了姓,當初陳健舉著野麥告訴族人這將改變一切的時候,族人們半信半疑。如今這些堆放整齊的麻袋和麥穗將最後一點疑惑打的粉碎,用它來做姓,最好不過。


    當初為了今後發音方便反切注音,陳健稱麥子為“稷”,因為這是一個聲母音,今後隻要是吃麵粉的族人不論貴賤都會知道這個字怎麽念。


    麥子還是麥子,隻是發音改成了“稷”。


    正如娥鉞的族人以蛾為姓,以女為首,陳健也用木炭寫出了自己部族的姓——姬。


    部族一直是靠女人來延續血脈,自然有女為偏旁,右邊的字形稍微變化,上麵看上去是一個女人的豐滿的胸,下麵是一個麥穗的形狀,引申出的意思就是靠女人哺育長大的、種植麥子的部族。


    確定了姓氏,也要給城邑取個名字。


    按照從娥鉞部族那裏學來的曆法,這是夏季,是萬物欣欣向榮茁壯成長的季節,秋末寒霜之前播種下希望,在夏初溫暖之時收獲了喜悅。


    算起來這座城邑的雛形,便是去年建造的十三間房屋,那時候也是夏天。自然而然地,這座城邑的名字取名為夏。


    夏,陳健也寫在的陶板上,略微做了一些改動。


    族人習慣指著自己的鼻子稱呼自己,所以部族中為數不多的字中,自己的自,便是這麽寫,有點像鼻子,所以他造的這個夏自,上麵仍然有個“自”,而下麵的反折則變成了一把稷鐮正在割麥,引申意思是這個季節人們拿著鐮刀在收獲麥子。


    確定了這兩件很重要的事,剩下的也就順理成章地完成了,一切都和收獲的麥子有關。


    一百粒麥子排成一排,作為長度度量衡,取名為一尺,大約是三十多厘米,用繩子、棍子、陶片各做了一個一尺的基準度量衡。


    三尺為一步,十尺為一丈,也就是一千粒麥子的長度。


    正常來說,一兩這個單位也是和農作物息息相關的,以成年人一口能吃的植物種子作為一兩,但既然部族已經有了斤,而且開始和別的部族交流,那麽也就不需要改動了。


    按照壟溝的形狀,一根壟能夠收獲一麻袋麥穗稱之為一畝,大約正好是一千步,丈量之後,索性規定一壟寬、一千步長為一畝。而一壟大約是兩尺,算起來和陳健前世所用的畝也差不多,大約是六七百平方米。


    有意的或是無意的,族人的一切都被種植和麥子改變了,隻是不管有意還是無意,族人都很容易接受,理所當然應該如此,並不會覺得莫名其妙。


    人有了姓,姬;城有了名,夏;長有了量,尺;方有了積,畝。


    加上陽關、商、河陰這些名字,陳健終於能夠在這個世界找到些曾經熟悉的名字。


    以後,或許還會更多,這些看似簡單的名字,確實族人不能理解的、一種莫名難忘的羈絆,順理成章的羈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