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
靈隱寺背靠北高峰,依山而建,寺內建築呈階梯狀分布。
光濟帶著李修緣入了山門,穿過天王殿,一路向上,於大雄寶殿之前轉右而行,來到了方丈廳所在之地。
又因本寺方丈法名元空,號遠瞎堂,是以這方丈廳亦以此為名,喚作“佛海瞎堂”。
到了禪房之外,光濟先入室拜見,正見元空長老在閉目修禪,於是笑道:
“光濟見過老和尚,老和尚修禪數日,未知有何領會?”
元空長老聞言睜眼,喟歎道:“老僧不會禪,隻是識病。所謂見不徹、透不過、動若有礙罷了。”
光濟不覺點頭,知道老和尚佛法果然又有精深,身為禪宗僧人,卻是勘破了“禪機”與“禪病”之別,涉有而不迷,處有而不染,不滯於空。
他也不作進一步深究,隻是將自家來意道了出來:
“我歸山時,見有人在山門外盤桓不去,一心出家。隻是看山弟子認為他塵緣不盡,故而不予放行。我見如此,特意帶他入寺,請老和尚處理。”
元空長老緩聲道:“既是如此,便請他進來罷。”
於是光濟折出門外,帶李修緣入了禪房。
李修緣現年不過十八,自幼過目不忘,能目讀十行,才學出眾。更兼他素近釋道,喜看經書,諸子百家,背誦極熟。
於是進了禪房與老和尚一番對答,頗得元空長老喜愛。
而老和尚心頭一縷佛性有感之下,也知李修緣與光濟一般,皆是與佛門大有幹係之人,不可錯過。
於是當即命光濟通知全寺上下,言說老和尚今日又收了一個徒弟,法名喚作道濟。
又讓光濟領著道濟在寺中各處走上一遭,熟悉靈隱寺環境。
光濟聞言應了一聲,又帶著道濟向寺中各處而行。
於是出了佛海瞎堂,折回天王殿,從彌勒、韋陀開始,經由大雄寶殿、藥師殿,一路拜去。
每至一殿,先由光濟介紹內中佛陀名號,本殿沿革,再是讓道濟隨他參拜一番,末了還要見過內中僧人,為他們介紹元空長老新收的這名弟子。
一路見佛拜佛,見僧拜僧,待到了羅漢堂時,道濟已是有些氣喘籲籲,而光濟依舊是氣定神閑,連掌中所托燭盞都穩穩當當,不動不搖。
對於他這副神異表現,道濟雖然看在眼裏,但並未出口發問,因為他少時在家時,也曾見過一些神鬼之事,隻是不曾涉入其中罷了。
更兼當世叢林凋弊,邪師頗多,不少人打著禪宗名號,故作招搖,還美名其名曰“參禪”。
對此等行為,道濟不知為何,心底卻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反感。
就如家中長輩看見了不肖子孫一般,古怪卻又清晰。
立在羅漢堂前,光濟回首看了道濟一眼,心中一動,故意留下空暇讓其人休息一會。
直到半炷香過去,見道濟精神頭上來,於是招呼一聲,帶他入堂去見那五百羅漢。
所謂五百羅漢,皆是佛祖在世時隨佛祖一並修行的五百弟子,其中多有佛陀、菩薩垂跡顯化之身,雖是阿羅漢之名,但也不可小覷。
畢竟就連如來十號之“應供”,亦是在指代阿羅漢。
入得堂來,隻見五百羅漢造像位於壁上,有莊嚴肅穆者,有詼諧微笑者,有講經辯法者,有垂首冥思者,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就連這些造像形製也是不一,有掛軸畫像,有木偶泥塑,也有銅像金身,似乎蘊有某種禪機在其中。
光濟向著道濟知會了一聲,便自顧自走到了一尊姿成靜坐,左手托寶珠,右手籠袖置於膝上,滿麵皺紋,神情悲苦的尊者麵前,拈香參拜了一番。
此羅漢名為聞聲得果尊者,是五百羅漢第六尊,也是修聲聞乘法而成就的一位尊者,與光濟同屬小乘教派,算是一位前賢。是以他為表敬意,拜了一拜。
一旁的道濟見他這幅舉動,心有所悟,也抓起桌案上的供香,準備參拜一番。
他看了看,便懵懵懂懂地向著一幅掛在壁上的羅漢像走去。
這幅羅漢像中所繪羅漢坐於石上,左腿蜷起,右腿自然垂下,右手握有一龍,龍身伏於羅漢右腿上,龍首昂起,一副擇人而噬的凶惡模樣。
而羅漢左臂高舉,作拈花狀,麵成忿怒相。
畫像極為逼真,如繪者親眼所見,正是十八羅漢之中的降龍羅漢!
道濟站在尊者像前,拿著供香拜了三拜,正準備去參拜下一尊羅漢,忽然眼前一黑,卻是這幅繪有降龍羅漢像的掛軸不知怎地掉了下來。
那軸杆好巧不巧,正正地砸在了道濟天靈之上,而後摔落在地,發出一聲悶響。
撲通——!
正在法燈尊者造像前靜立的光濟聽聞異響,不見驚訝地轉身回首,先是好整以暇地將降龍羅漢像重新掛起,而後又扶著道濟到一旁歇息。
道濟扶著頭連聲呼痛,半晌才睜開雙眼,一抹徹悟閃過,眼中青白分明,似蘊琉璃。
而那幅降龍羅漢像卻是黯淡了不少,內中受香火供奉多年的一縷佛性無故消失,不再似以往那般靈動,一看就非凡品。
“道濟師弟,你感覺如何?可要我找人來看看?”見道濟安靜下來,光濟出言問道。
“不必了,我感覺很好。”道濟看了光濟一言,忽然笑了起來,“多謝師兄在此看護,道濟在此謝過了。”
話語溫和,彬彬有禮,再不似最初那般傲人。
光濟見此心中微沉,疑問道:“敢問師弟,你是道濟,還是李修緣?”
道濟聞言雙掌合十,唱了個喏:“師弟幼生宦室,長入空門,宿慧神通三昧,今修語具辨才。理參無上,妙用不窮。道濟是我,修緣也是我,師兄著相了。”
光濟默然片刻,歎了一聲:“如此最好。”
......
見道濟已然通曉前塵,明了此身使命,日後大名鼎鼎的濟顛僧即將麵世,光濟隨便交代了幾句,便回到了自家禪院。
他的禪院坐落於靈隱寺後山上,離著寺中最北的華嚴殿還有一段距離,離普通僧人起居之所更是相隔甚遠,隱隱顯示出他在靈隱寺中的特殊地位。
畢竟靈隱寺是大乘禪宗,而光濟身為方丈親傳,修的卻是緣覺小乘,他對此又不藏著掖著,有人來問便如實以告。
在一眾僧人看來,卻是自甘墮落,入了下乘。
院中遍植竹柏,蔥翠盎然,三間禪房掩映在婆娑枝影間,無端的有一股幽深禪意蘊含。
光濟進入院子,便在禪房中坐定,細細參悟已經有所領會的“念念不忘,妄求追取”一境,不覺沉迷其間,待從定中醒來時,已是日頭偏西,夜色初降了。
出了禪房,光濟並未隨意走動,他之所以要趕在此時回山,為的便是今天晚上的一場約會。
本月十五之夜,月上中天,皓影遍地,流銀溢輝之時,便是約定好的時間。
於是光濟在院中靜候一陣,見天際玉盤漸移,不知何時禪院外麵卻是有淡薄霧氣悄然浮起,將小院籠罩其中,似乎與世隔絕。
隨著霧氣逐漸彌漫,山中的蟲鳴鳥噪之聲頓時隱沒無蹤,禪院外的霧氣濃密得如水一般,翻湧之間,一條縫隙正巧顯露在禪院門口,似是一條通往未知之地的甬道。
見到如此異象,光濟知道時機已至,於是長身而起,將青銅古燈揣入袖中,大踏步向前走去,步入了霧氣內部。
不知過去了多久,許是一瞬,許是永恒。
光濟眼前一亮,發覺自己已是從霧氣中脫離出來,如今正站在一片氣勢恢宏的廢墟麵前,周遭乳白色霧氣如水流淌,天幕昏暗陰沉,點綴著三兩顆閃目的星子。
這片廢墟似是某座神廟被毀滅後的殘存,但卻充滿了異域風情,與漢家所奉神廟大不相同。
碎石散落在斷裂的台階上,容貌各異的雕像身體殘缺,斜躺在地。
石板鋪就的地麵上蒙著厚厚的灰塵,不見光源的光線從神廟頂部的破損處灑進來,石柱反射白光,將廢墟映得透徹明亮。
與陰沉黯淡的天幕相對比,給人一種不真實的虛幻之感。
光濟見狀挑了挑眉,低語了一句:“又換主題了?上次來還不是這個風格的。”
繞過甬道中散落著的大大小小的石塊,光濟走入了神廟大廳之中。
大廳內部,如林的石柱散布其間,但都斷裂了大半,並不遮擋視線。
環繞著大廳的水池清泉奔湧,水質透明澄澈,與充滿曆史感的遺跡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時在大廳之中,已經有三道身影在此等候了。
主位上坐著的是一尊渾身都被莫名霧氣覆蓋住的人影,眼下雙手抱在胸前,垂首俯視著廳中景象,沒有言語。
而在此人左側下手邊,一名白衣男子抱劍而立,背靠石柱,正昏昏欲睡。其人麵容亦是被霧氣掩蓋,不見真容。
與他位置相對的則是一個嬌小可愛的少女,同樣是隱藏了麵貌,一身月白色長袍,腰若紈素,頭佩璫珥,正坐在半截石柱上,垂下一雙小腿,不安分地前後晃動。
見到光濟走入廳中,她立刻招呼起來:
“和尚你來了!瞧瞧這個主題風格怎麽樣?這可是我好不容易構思出來的。”
光濟歎了口氣,搖頭道:“畫風不對。”
少女聞言正要反駁,那抱劍的男子打了個哈欠,插嘴道:
“你看,我就知道除你以外,沒人覺得這個畫風正常。好好的仙家洞天勝景不要,偏偏搞什麽科林斯、帕特農風格,怪不怪?”
少女吸了口氣,努力微笑起來:“不和你們這群夯貨計較。”
光濟見此上前一步,找了個高度適中的石階拂去上麵灰塵,坐了下來:“這次人倒是來齊了,上次可沒見你啊!”
末了半句話,卻是對怒視抱劍男子的少女所說。
被一打岔,少女晃了晃腦袋,回答起光濟的問題:“上次有事騰不出身,因此沒能參加。不過最近倒是無事可幹,空閑時間一大把。”
光濟了然地點了點頭,他們這個聚會本就十分鬆散,來去隨意。
若非按主持人所言,他們幾人之間因果牽連深重,無法斷絕,恐怕這個聚會早就解散了。
要知道,他們上次聚會,可是在數年之前了。
而光濟第一次入會,更是在他前世尚未入道之時。
也正是從主持人手中得了一篇有關十二因緣的修行法門,光濟才能於末法時代有所成就,轉生至九州當中繼續修行。
此事背後所表現出的含義,委實不可思議。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
靈隱寺背靠北高峰,依山而建,寺內建築呈階梯狀分布。
光濟帶著李修緣入了山門,穿過天王殿,一路向上,於大雄寶殿之前轉右而行,來到了方丈廳所在之地。
又因本寺方丈法名元空,號遠瞎堂,是以這方丈廳亦以此為名,喚作“佛海瞎堂”。
到了禪房之外,光濟先入室拜見,正見元空長老在閉目修禪,於是笑道:
“光濟見過老和尚,老和尚修禪數日,未知有何領會?”
元空長老聞言睜眼,喟歎道:“老僧不會禪,隻是識病。所謂見不徹、透不過、動若有礙罷了。”
光濟不覺點頭,知道老和尚佛法果然又有精深,身為禪宗僧人,卻是勘破了“禪機”與“禪病”之別,涉有而不迷,處有而不染,不滯於空。
他也不作進一步深究,隻是將自家來意道了出來:
“我歸山時,見有人在山門外盤桓不去,一心出家。隻是看山弟子認為他塵緣不盡,故而不予放行。我見如此,特意帶他入寺,請老和尚處理。”
元空長老緩聲道:“既是如此,便請他進來罷。”
於是光濟折出門外,帶李修緣入了禪房。
李修緣現年不過十八,自幼過目不忘,能目讀十行,才學出眾。更兼他素近釋道,喜看經書,諸子百家,背誦極熟。
於是進了禪房與老和尚一番對答,頗得元空長老喜愛。
而老和尚心頭一縷佛性有感之下,也知李修緣與光濟一般,皆是與佛門大有幹係之人,不可錯過。
於是當即命光濟通知全寺上下,言說老和尚今日又收了一個徒弟,法名喚作道濟。
又讓光濟領著道濟在寺中各處走上一遭,熟悉靈隱寺環境。
光濟聞言應了一聲,又帶著道濟向寺中各處而行。
於是出了佛海瞎堂,折回天王殿,從彌勒、韋陀開始,經由大雄寶殿、藥師殿,一路拜去。
每至一殿,先由光濟介紹內中佛陀名號,本殿沿革,再是讓道濟隨他參拜一番,末了還要見過內中僧人,為他們介紹元空長老新收的這名弟子。
一路見佛拜佛,見僧拜僧,待到了羅漢堂時,道濟已是有些氣喘籲籲,而光濟依舊是氣定神閑,連掌中所托燭盞都穩穩當當,不動不搖。
對於他這副神異表現,道濟雖然看在眼裏,但並未出口發問,因為他少時在家時,也曾見過一些神鬼之事,隻是不曾涉入其中罷了。
更兼當世叢林凋弊,邪師頗多,不少人打著禪宗名號,故作招搖,還美名其名曰“參禪”。
對此等行為,道濟不知為何,心底卻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反感。
就如家中長輩看見了不肖子孫一般,古怪卻又清晰。
立在羅漢堂前,光濟回首看了道濟一眼,心中一動,故意留下空暇讓其人休息一會。
直到半炷香過去,見道濟精神頭上來,於是招呼一聲,帶他入堂去見那五百羅漢。
所謂五百羅漢,皆是佛祖在世時隨佛祖一並修行的五百弟子,其中多有佛陀、菩薩垂跡顯化之身,雖是阿羅漢之名,但也不可小覷。
畢竟就連如來十號之“應供”,亦是在指代阿羅漢。
入得堂來,隻見五百羅漢造像位於壁上,有莊嚴肅穆者,有詼諧微笑者,有講經辯法者,有垂首冥思者,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就連這些造像形製也是不一,有掛軸畫像,有木偶泥塑,也有銅像金身,似乎蘊有某種禪機在其中。
光濟向著道濟知會了一聲,便自顧自走到了一尊姿成靜坐,左手托寶珠,右手籠袖置於膝上,滿麵皺紋,神情悲苦的尊者麵前,拈香參拜了一番。
此羅漢名為聞聲得果尊者,是五百羅漢第六尊,也是修聲聞乘法而成就的一位尊者,與光濟同屬小乘教派,算是一位前賢。是以他為表敬意,拜了一拜。
一旁的道濟見他這幅舉動,心有所悟,也抓起桌案上的供香,準備參拜一番。
他看了看,便懵懵懂懂地向著一幅掛在壁上的羅漢像走去。
這幅羅漢像中所繪羅漢坐於石上,左腿蜷起,右腿自然垂下,右手握有一龍,龍身伏於羅漢右腿上,龍首昂起,一副擇人而噬的凶惡模樣。
而羅漢左臂高舉,作拈花狀,麵成忿怒相。
畫像極為逼真,如繪者親眼所見,正是十八羅漢之中的降龍羅漢!
道濟站在尊者像前,拿著供香拜了三拜,正準備去參拜下一尊羅漢,忽然眼前一黑,卻是這幅繪有降龍羅漢像的掛軸不知怎地掉了下來。
那軸杆好巧不巧,正正地砸在了道濟天靈之上,而後摔落在地,發出一聲悶響。
撲通——!
正在法燈尊者造像前靜立的光濟聽聞異響,不見驚訝地轉身回首,先是好整以暇地將降龍羅漢像重新掛起,而後又扶著道濟到一旁歇息。
道濟扶著頭連聲呼痛,半晌才睜開雙眼,一抹徹悟閃過,眼中青白分明,似蘊琉璃。
而那幅降龍羅漢像卻是黯淡了不少,內中受香火供奉多年的一縷佛性無故消失,不再似以往那般靈動,一看就非凡品。
“道濟師弟,你感覺如何?可要我找人來看看?”見道濟安靜下來,光濟出言問道。
“不必了,我感覺很好。”道濟看了光濟一言,忽然笑了起來,“多謝師兄在此看護,道濟在此謝過了。”
話語溫和,彬彬有禮,再不似最初那般傲人。
光濟見此心中微沉,疑問道:“敢問師弟,你是道濟,還是李修緣?”
道濟聞言雙掌合十,唱了個喏:“師弟幼生宦室,長入空門,宿慧神通三昧,今修語具辨才。理參無上,妙用不窮。道濟是我,修緣也是我,師兄著相了。”
光濟默然片刻,歎了一聲:“如此最好。”
......
見道濟已然通曉前塵,明了此身使命,日後大名鼎鼎的濟顛僧即將麵世,光濟隨便交代了幾句,便回到了自家禪院。
他的禪院坐落於靈隱寺後山上,離著寺中最北的華嚴殿還有一段距離,離普通僧人起居之所更是相隔甚遠,隱隱顯示出他在靈隱寺中的特殊地位。
畢竟靈隱寺是大乘禪宗,而光濟身為方丈親傳,修的卻是緣覺小乘,他對此又不藏著掖著,有人來問便如實以告。
在一眾僧人看來,卻是自甘墮落,入了下乘。
院中遍植竹柏,蔥翠盎然,三間禪房掩映在婆娑枝影間,無端的有一股幽深禪意蘊含。
光濟進入院子,便在禪房中坐定,細細參悟已經有所領會的“念念不忘,妄求追取”一境,不覺沉迷其間,待從定中醒來時,已是日頭偏西,夜色初降了。
出了禪房,光濟並未隨意走動,他之所以要趕在此時回山,為的便是今天晚上的一場約會。
本月十五之夜,月上中天,皓影遍地,流銀溢輝之時,便是約定好的時間。
於是光濟在院中靜候一陣,見天際玉盤漸移,不知何時禪院外麵卻是有淡薄霧氣悄然浮起,將小院籠罩其中,似乎與世隔絕。
隨著霧氣逐漸彌漫,山中的蟲鳴鳥噪之聲頓時隱沒無蹤,禪院外的霧氣濃密得如水一般,翻湧之間,一條縫隙正巧顯露在禪院門口,似是一條通往未知之地的甬道。
見到如此異象,光濟知道時機已至,於是長身而起,將青銅古燈揣入袖中,大踏步向前走去,步入了霧氣內部。
不知過去了多久,許是一瞬,許是永恒。
光濟眼前一亮,發覺自己已是從霧氣中脫離出來,如今正站在一片氣勢恢宏的廢墟麵前,周遭乳白色霧氣如水流淌,天幕昏暗陰沉,點綴著三兩顆閃目的星子。
這片廢墟似是某座神廟被毀滅後的殘存,但卻充滿了異域風情,與漢家所奉神廟大不相同。
碎石散落在斷裂的台階上,容貌各異的雕像身體殘缺,斜躺在地。
石板鋪就的地麵上蒙著厚厚的灰塵,不見光源的光線從神廟頂部的破損處灑進來,石柱反射白光,將廢墟映得透徹明亮。
與陰沉黯淡的天幕相對比,給人一種不真實的虛幻之感。
光濟見狀挑了挑眉,低語了一句:“又換主題了?上次來還不是這個風格的。”
繞過甬道中散落著的大大小小的石塊,光濟走入了神廟大廳之中。
大廳內部,如林的石柱散布其間,但都斷裂了大半,並不遮擋視線。
環繞著大廳的水池清泉奔湧,水質透明澄澈,與充滿曆史感的遺跡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時在大廳之中,已經有三道身影在此等候了。
主位上坐著的是一尊渾身都被莫名霧氣覆蓋住的人影,眼下雙手抱在胸前,垂首俯視著廳中景象,沒有言語。
而在此人左側下手邊,一名白衣男子抱劍而立,背靠石柱,正昏昏欲睡。其人麵容亦是被霧氣掩蓋,不見真容。
與他位置相對的則是一個嬌小可愛的少女,同樣是隱藏了麵貌,一身月白色長袍,腰若紈素,頭佩璫珥,正坐在半截石柱上,垂下一雙小腿,不安分地前後晃動。
見到光濟走入廳中,她立刻招呼起來:
“和尚你來了!瞧瞧這個主題風格怎麽樣?這可是我好不容易構思出來的。”
光濟歎了口氣,搖頭道:“畫風不對。”
少女聞言正要反駁,那抱劍的男子打了個哈欠,插嘴道:
“你看,我就知道除你以外,沒人覺得這個畫風正常。好好的仙家洞天勝景不要,偏偏搞什麽科林斯、帕特農風格,怪不怪?”
少女吸了口氣,努力微笑起來:“不和你們這群夯貨計較。”
光濟見此上前一步,找了個高度適中的石階拂去上麵灰塵,坐了下來:“這次人倒是來齊了,上次可沒見你啊!”
末了半句話,卻是對怒視抱劍男子的少女所說。
被一打岔,少女晃了晃腦袋,回答起光濟的問題:“上次有事騰不出身,因此沒能參加。不過最近倒是無事可幹,空閑時間一大把。”
光濟了然地點了點頭,他們這個聚會本就十分鬆散,來去隨意。
若非按主持人所言,他們幾人之間因果牽連深重,無法斷絕,恐怕這個聚會早就解散了。
要知道,他們上次聚會,可是在數年之前了。
而光濟第一次入會,更是在他前世尚未入道之時。
也正是從主持人手中得了一篇有關十二因緣的修行法門,光濟才能於末法時代有所成就,轉生至九州當中繼續修行。
此事背後所表現出的含義,委實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