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巴金致黛莉七封信之謎,唯有一查到底。009年春節過後,我從晉東南返回省城。張發兄與我住在同一座樓裏。月8日清晨,二人相見,隻說了一個“走”字,便當下發動我那台4500越野車,出太原,赴寧武,要與王樹森先生會合。
昨夜大雪紛飛,城裏人毫不在意。我們駛抵髙速路人口處,方知全路封閉禁行。二人略作商議,決定改走老路08國道,經忻州而下寧武。全程不過二百公裏,平日裏不足為慮。
未料老國道上,天凍路滑司機怯,千百輛汽車,橫扭豎拐,險情萬狀。如果不是張發兄路熟膽壯,又屢次下車疏導,且抄近道而行,當晚還真難以到達。
《寧武關》,老京劇當中一出經典劇目,唱響中國,還是民國四公子一張伯駒先生的最愛。
寧武作家王樹森,人過中年,淳樸厚道。寒風中,他把自己裹嚴實了,獨在城關等候多時。
見麵拜了晚年,諸人坐定。王先生把初步調研細細一說,不由生出許多感慨:
先說那座曾經輝煌的“九進院”,曆經六十多年風雨摧襲,早已煙塌火冷,七零八落,三不剩一了。如今山西僅存少量巨型民居院落,有幸得以重放異彩。究其存在原因,多在於它們一度成為各級黨政軍駐地之故。比如喬家大院,曾是晉中地委黨校所在地;曹家大院,為公社政權占用;常家大院駐過軍隊,做過療養院。而平遙古城保留完好,則因為當年斯地工業化程度不高,經濟拓展緩慢,城關擴張從未迫在眉睫,人民很窮,縣裏無需花費大筆破城之資,去平息社會矛盾,庸人自擾,這才沒有毀掉古城。其實,山西各處府州縣治,原先多有巍峨古城在,平遙不過百分之一。靈石王家大院、陽城皇城相府,包括河邊閻錫山故居等等古堡大院,則因在土改後搬入整村建製,房產傳承穩定,也就得以保留了。而凡是地處城關內外,為市民雜居者,大多人戶時變,公私無定,改造頻繁,動輒拓占,說拆就拆,故在古城之內,鮮有巨府遺存。
寧武趙家九進院,亂中剩下少許,十分可惜。若問族人後代之命運,那更是淒風苦雨,慘不忍述了。寧武地屬晉綏邊區第六分區。抗戰以後,一場政權大戰,乃至連年階級鬥爭以及殘酷運動,人和人鬥殺不止,你死我活,像趙家這等戶族還會有個好嗎?晉綏土改,是出了名的劇烈。所幸趙家早在1946年夏季即被沒收資產,晉西北大土改尚未狂飆突進,中共晉綏分局在土改前期,還較為斯文地製定過一個《怎樣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文件,印成小冊子,意在講究鬥爭政策,“保護中農利益,適當照顧中小地主和富農,注意區別情況,分類指導”。趙家解體,族人星散,各自逃亡而去。可怕的是到了次年月,眾所周知,康生和陳伯達同赴晉西北,新一輪土改鬥爭立即直線升溫。康、陳怒斥晉緩分局指導土改太“右傾”,說那些文件是“害死人的東西”,要“趕快把它燒了”!直至達到“群眾要怎樣辦就怎樣辦”的極“左”地步。當時有口號說:貧雇農坐天下,說啥就是啥!即便開明紳士牛友蘭和劉少白等名流,他們大力資助過中共軍隊,牛友蘭的兒子還是主要中共幹部之一,全家都很賢達,一到這時也難逃厄運。劉少白胞弟劉象坤,在鬥爭會上被當場打死,拋屍黃河。還有一說:康生曾經親自下令抓來牛友蘭訓斥道:既然你姓牛,就得像對待牛一樣對待你!實際慘況是:鬥爭會上,打手們用鐵絲將牛友蘭老先生的鼻子穿出血洞,又甩出繩子來,讓他親生的革命兒子牽“牛”遊街!暴虐到人性黑洞最底部了。
不久,頒布《告農民書》向全區公布四大“懲辦”標準,令人不忍相看:
一說“不論大小地主,男女地主,本村、外村地主,以及隱瞞了封建、裝窮的地主,化裝成商人、農民的地主,大家都可以清算……罪大惡極的反動地主,不管他是什麽樣的人,大家要怎樣懲辦,就可以怎樣懲辦”。
二說“富農當中,罪大惡極的惡霸、富農,大家要怎樣懲辦,就可以怎樣懲辦”。
三說“農民當中,少數的惡霸,敵偽爪牙和地主的狗腿子,大家要怎樣懲辦,就可以怎樣懲辦”。
四說“黨、政、軍、民和其他一切機關都混進了少數階級異己分子,新惡霸、奸偽人員……大家要拿去怎樣鬥,就可以怎樣鬥”。
等於沒標準!
頓時,晉西北大地在日寇肆虐之後,再一次變得血肉模糊起來。假如趙家人此時尚在寧武,其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1947年月18日,中共中央分兩路撒離延安。其中一路由劉少奇、朱德兩書記率隊,4月初東渡黃河,踏上晉西北大地,進入晉察冀老區,於7月初止步於西柏坡。此行期間,劉少奇曾與康生、賀龍、李井泉等人會合在血腥的晉綏土改運動中,一連三天調研切磋種種土改問題。一待立足西柏坡,劉少奇即抓緊召開全國土地工作會議。康生和陳伯達帶著滿腹土改經驗赴會,與各大區領導人一起,共同推進全國土改。到10月10日,一部《中國土地法大綱》出台,提出徹底平分土地的口號,同時結合整黨,要從組織上保證土改鬥爭的純潔性。作家胡平曾對此評議道:“在極其激烈的戰爭環境中,召開這次中共曆史上從未有過的,規模空前的土地問題的會議,最突出地顯示了土地改革在中國革命中舉足輕重的位置……蔣介石王朝在大陸生存的最後一個機會,其實,是被這次大會給嘩嘩地衝進馬桶的。”
是的,決策者需要借助一個大地壯漢的雙臂,狠狠地擊倒強悍政敵。農民是最可靠的同盟軍,分得土地,參軍參戰,赤貧壯漢隻要吃得飽小米幹飯,便會力大無窮,所向無敵,戰無不勝。可歎“耕者有其田”的古遠追求雖然並沒有錯,對土地進行製度改革乃至重新分配也可以,但是,對於曾經擁有土地的先進農人,又何必去殺他、害他?又何必“大家要怎樣懲辦,就可以怎樣懲辦”呢?
據《土地改革運動史》披露,晉綏土改中,僅一個小小興縣,就有115人被暴虐地打死,850人被迫自殺,6人凍餓而死,三項相加,總共害死了04人!晉綏土改中被他殺或自殺的農夫不計其數,血濺塞北,那麽,兩條腿尚未被打斷者,便會起而逃生。我們從當年晉綏第五專區的一份報告中可知:懷仁三區,全家及個人被迫逃亡外地的有18戶,甚至包括86戶恐懼的中農;左雲三區則有4戶逃亡,其中中農跑掉9戶……赤貧發展到極端,在摧毀人生和肉體的同時,也摧毀優秀傳統,摧毀鄉村秩序,摧毀道德公義,摧毀文化良知。種種冷酷血腥野蠻之惡,扭曲了國民的心,改變了人的本性,給建立一個現代社會製度埋下了極大隱性障礙。及至“文革”爆發,全民族統統都被自己人暴虐一遍。
有了這樣一個極端殘酷的曆史背景,寧武趙家的破敗肯定無可逃避。試想牛友蘭,為抗日一次獻出000塊大洋,給八路軍10師迅速裝備過一個團的冬裝,劉少白身為合法的晉綏邊區參議會副會長,二人都是毛澤東熱情接見過的一方名士,他們都根本活不下去!那麽,寧武趙家有日偽山西警察頭子之罪,安能躲過“群眾要怎樣懲辦,就怎樣懲辦”的暴風驟雨?
怍家王樹森的調研結果是:
自清初始,趙氏家族發展日盛,到雍正年間,已成殷實大戶。族人以農為主,兼做官、軍、工、商,與寧武南家雙雄並進。趙廷雅祖父“承”字輩,人丁大旺,父係“金”字輩,兄弟八人,其中叔父趙錚隻比趙廷雅大五歲,叔侄二人同赴英國劍橋留學。以下到“廷”字輩,兄弟更多,整個趙家人口上上下下合三百之眾,經營著著名的豐寧公司,商貿遠及省內外。到了土改,風雲突變,趙家主要成員幾無一人留在寧武,全部被那場驚濤駭浪給衝垮、衝散了。前頭說,在相繼而來的殺人高潮期之前,尚有奔逃空隙,趙氏家族向著南北十一個省市漂散而去。如今,可查詢之最遠處,到達海拉爾。土改以後六十餘載,這家人幾乎沒有回來省親探看者。什麽也沒有了,還看什麽?
我們感慨六十年前鄉土中國之激烈變遷。兩大階級的鮮血共同滲透了貧瘠大地。
言及至此,張發兄尚能沉得住氣。我卻有些著急如此說來,寧武之行又將跑空?
不。作家王樹森也是一位懸念大師。他從曆史到現實,既深沉且有趣,待你急躁時,他終於從容相告:趙家人基本跑光了,直到1955年前後,從太原轉回來一個落魄人。他尚且年輕,花了一點錢,購得九進院內兩間小屋,勉強安身度日。此人名叫趙瑾,是趙廷雅七弟之子。少年趙瑾依托二伯父家,在太原上了小學、中學,抗戰後還上過民族革命大學,挺有文化的。1949年以後,中共執政,他一度參加工作,因為出身太複雜無法應對審幹,終被遣返還鄉。趙瑾回到寧武,哪個機關敢收?從此再也沒有正式工作,依靠賣苦力為生。在城關街道和搬運社裏,他甚都幹過。修鞋、修車、拉板車運輸,吃盡了苦頭,人下人哇!
奇特之處在於,“文革”中,文化人王樹森也被打翻在地,恰恰和這位趙瑾混在一起拉板車,一塊兒賣苦力,彼此竟是熟識的。那年頭,當四周無人的時候,倆人私下裏對混亂局麵還悄悄發過牢*,關係比較不錯。
如此說來,王樹森當年和倒盡了大黴的“地、富、反、壞、右”在一起,拉過板車。當時接觸了社會底層,今日尚能發揮作用。樹森兄說:這位趙瑾老人,如今八十好幾了,隻怕是人老體衰,早已動彈不得。咱們可去尋他。他見我,是相認,也是相信的。趙家連年多事,他輕易不與外人道。而他竟是唯一能夠提供線索之人了。
我說如此甚好。諸兄討論一番,覺出趙瑾當和趙黛莉是同一輩人,年輕時又在太原上學,大夥兒便抱了極大希望。
寧武向為軍事重鎮,遠的不說,李自成進京,寧武受阻,農民軍戰死七萬之眾,攻城七天七夜始克。此地曆史上種種禦敵掌故甚多,傳統豪烈,這裏不贅述了。在我的記憶裏,日寇入侵山西,在各市縣殺人最多、慘烈至極的例子,便是寧武慘案。197年秋,日軍逐次攻占陽高、天鎮、朔縣等地後,分別屠殺過1000多人到000人不等。而據記載,在抗戰之初近兩年中,寧武戰地曾經三度失城複城。首次寧武慘案,日軍屠城三日,殺我百姓4800之眾,令日月無光。屠刀不滅英雄氣,塞北處處是刀痕。而趙家偏偏出了兩個名頭不小的漢奸,真讓人憋氣扼腕。
談及這一話題,人皆沉重。王樹森沉吟道,事不盡然,趙家弟兄九人,確有趙廷雅、趙廷英二人在省城從敵事賊。然而,十個指頭不一般齊,趙家更有一位老五,名叫趙廷玉,正是寧武城裏響當當的抗日英雄。趙廷玉殺敵英勇,以身殉家,拚死殉國,故事傳遍寧武城鄉一王樹森主修了寧武縣誌,對於曆史情況吃得深透,慢慢地,引出一段極為悲壯的往事來。同是趙家兄弟漢,人生抉擇不一般。當我們見到唯一的趙家老人之後,故事進一步得到拓展。(未完待續)
昨夜大雪紛飛,城裏人毫不在意。我們駛抵髙速路人口處,方知全路封閉禁行。二人略作商議,決定改走老路08國道,經忻州而下寧武。全程不過二百公裏,平日裏不足為慮。
未料老國道上,天凍路滑司機怯,千百輛汽車,橫扭豎拐,險情萬狀。如果不是張發兄路熟膽壯,又屢次下車疏導,且抄近道而行,當晚還真難以到達。
《寧武關》,老京劇當中一出經典劇目,唱響中國,還是民國四公子一張伯駒先生的最愛。
寧武作家王樹森,人過中年,淳樸厚道。寒風中,他把自己裹嚴實了,獨在城關等候多時。
見麵拜了晚年,諸人坐定。王先生把初步調研細細一說,不由生出許多感慨:
先說那座曾經輝煌的“九進院”,曆經六十多年風雨摧襲,早已煙塌火冷,七零八落,三不剩一了。如今山西僅存少量巨型民居院落,有幸得以重放異彩。究其存在原因,多在於它們一度成為各級黨政軍駐地之故。比如喬家大院,曾是晉中地委黨校所在地;曹家大院,為公社政權占用;常家大院駐過軍隊,做過療養院。而平遙古城保留完好,則因為當年斯地工業化程度不高,經濟拓展緩慢,城關擴張從未迫在眉睫,人民很窮,縣裏無需花費大筆破城之資,去平息社會矛盾,庸人自擾,這才沒有毀掉古城。其實,山西各處府州縣治,原先多有巍峨古城在,平遙不過百分之一。靈石王家大院、陽城皇城相府,包括河邊閻錫山故居等等古堡大院,則因在土改後搬入整村建製,房產傳承穩定,也就得以保留了。而凡是地處城關內外,為市民雜居者,大多人戶時變,公私無定,改造頻繁,動輒拓占,說拆就拆,故在古城之內,鮮有巨府遺存。
寧武趙家九進院,亂中剩下少許,十分可惜。若問族人後代之命運,那更是淒風苦雨,慘不忍述了。寧武地屬晉綏邊區第六分區。抗戰以後,一場政權大戰,乃至連年階級鬥爭以及殘酷運動,人和人鬥殺不止,你死我活,像趙家這等戶族還會有個好嗎?晉綏土改,是出了名的劇烈。所幸趙家早在1946年夏季即被沒收資產,晉西北大土改尚未狂飆突進,中共晉綏分局在土改前期,還較為斯文地製定過一個《怎樣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文件,印成小冊子,意在講究鬥爭政策,“保護中農利益,適當照顧中小地主和富農,注意區別情況,分類指導”。趙家解體,族人星散,各自逃亡而去。可怕的是到了次年月,眾所周知,康生和陳伯達同赴晉西北,新一輪土改鬥爭立即直線升溫。康、陳怒斥晉緩分局指導土改太“右傾”,說那些文件是“害死人的東西”,要“趕快把它燒了”!直至達到“群眾要怎樣辦就怎樣辦”的極“左”地步。當時有口號說:貧雇農坐天下,說啥就是啥!即便開明紳士牛友蘭和劉少白等名流,他們大力資助過中共軍隊,牛友蘭的兒子還是主要中共幹部之一,全家都很賢達,一到這時也難逃厄運。劉少白胞弟劉象坤,在鬥爭會上被當場打死,拋屍黃河。還有一說:康生曾經親自下令抓來牛友蘭訓斥道:既然你姓牛,就得像對待牛一樣對待你!實際慘況是:鬥爭會上,打手們用鐵絲將牛友蘭老先生的鼻子穿出血洞,又甩出繩子來,讓他親生的革命兒子牽“牛”遊街!暴虐到人性黑洞最底部了。
不久,頒布《告農民書》向全區公布四大“懲辦”標準,令人不忍相看:
一說“不論大小地主,男女地主,本村、外村地主,以及隱瞞了封建、裝窮的地主,化裝成商人、農民的地主,大家都可以清算……罪大惡極的反動地主,不管他是什麽樣的人,大家要怎樣懲辦,就可以怎樣懲辦”。
二說“富農當中,罪大惡極的惡霸、富農,大家要怎樣懲辦,就可以怎樣懲辦”。
三說“農民當中,少數的惡霸,敵偽爪牙和地主的狗腿子,大家要怎樣懲辦,就可以怎樣懲辦”。
四說“黨、政、軍、民和其他一切機關都混進了少數階級異己分子,新惡霸、奸偽人員……大家要拿去怎樣鬥,就可以怎樣鬥”。
等於沒標準!
頓時,晉西北大地在日寇肆虐之後,再一次變得血肉模糊起來。假如趙家人此時尚在寧武,其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1947年月18日,中共中央分兩路撒離延安。其中一路由劉少奇、朱德兩書記率隊,4月初東渡黃河,踏上晉西北大地,進入晉察冀老區,於7月初止步於西柏坡。此行期間,劉少奇曾與康生、賀龍、李井泉等人會合在血腥的晉綏土改運動中,一連三天調研切磋種種土改問題。一待立足西柏坡,劉少奇即抓緊召開全國土地工作會議。康生和陳伯達帶著滿腹土改經驗赴會,與各大區領導人一起,共同推進全國土改。到10月10日,一部《中國土地法大綱》出台,提出徹底平分土地的口號,同時結合整黨,要從組織上保證土改鬥爭的純潔性。作家胡平曾對此評議道:“在極其激烈的戰爭環境中,召開這次中共曆史上從未有過的,規模空前的土地問題的會議,最突出地顯示了土地改革在中國革命中舉足輕重的位置……蔣介石王朝在大陸生存的最後一個機會,其實,是被這次大會給嘩嘩地衝進馬桶的。”
是的,決策者需要借助一個大地壯漢的雙臂,狠狠地擊倒強悍政敵。農民是最可靠的同盟軍,分得土地,參軍參戰,赤貧壯漢隻要吃得飽小米幹飯,便會力大無窮,所向無敵,戰無不勝。可歎“耕者有其田”的古遠追求雖然並沒有錯,對土地進行製度改革乃至重新分配也可以,但是,對於曾經擁有土地的先進農人,又何必去殺他、害他?又何必“大家要怎樣懲辦,就可以怎樣懲辦”呢?
據《土地改革運動史》披露,晉綏土改中,僅一個小小興縣,就有115人被暴虐地打死,850人被迫自殺,6人凍餓而死,三項相加,總共害死了04人!晉綏土改中被他殺或自殺的農夫不計其數,血濺塞北,那麽,兩條腿尚未被打斷者,便會起而逃生。我們從當年晉綏第五專區的一份報告中可知:懷仁三區,全家及個人被迫逃亡外地的有18戶,甚至包括86戶恐懼的中農;左雲三區則有4戶逃亡,其中中農跑掉9戶……赤貧發展到極端,在摧毀人生和肉體的同時,也摧毀優秀傳統,摧毀鄉村秩序,摧毀道德公義,摧毀文化良知。種種冷酷血腥野蠻之惡,扭曲了國民的心,改變了人的本性,給建立一個現代社會製度埋下了極大隱性障礙。及至“文革”爆發,全民族統統都被自己人暴虐一遍。
有了這樣一個極端殘酷的曆史背景,寧武趙家的破敗肯定無可逃避。試想牛友蘭,為抗日一次獻出000塊大洋,給八路軍10師迅速裝備過一個團的冬裝,劉少白身為合法的晉綏邊區參議會副會長,二人都是毛澤東熱情接見過的一方名士,他們都根本活不下去!那麽,寧武趙家有日偽山西警察頭子之罪,安能躲過“群眾要怎樣懲辦,就怎樣懲辦”的暴風驟雨?
怍家王樹森的調研結果是:
自清初始,趙氏家族發展日盛,到雍正年間,已成殷實大戶。族人以農為主,兼做官、軍、工、商,與寧武南家雙雄並進。趙廷雅祖父“承”字輩,人丁大旺,父係“金”字輩,兄弟八人,其中叔父趙錚隻比趙廷雅大五歲,叔侄二人同赴英國劍橋留學。以下到“廷”字輩,兄弟更多,整個趙家人口上上下下合三百之眾,經營著著名的豐寧公司,商貿遠及省內外。到了土改,風雲突變,趙家主要成員幾無一人留在寧武,全部被那場驚濤駭浪給衝垮、衝散了。前頭說,在相繼而來的殺人高潮期之前,尚有奔逃空隙,趙氏家族向著南北十一個省市漂散而去。如今,可查詢之最遠處,到達海拉爾。土改以後六十餘載,這家人幾乎沒有回來省親探看者。什麽也沒有了,還看什麽?
我們感慨六十年前鄉土中國之激烈變遷。兩大階級的鮮血共同滲透了貧瘠大地。
言及至此,張發兄尚能沉得住氣。我卻有些著急如此說來,寧武之行又將跑空?
不。作家王樹森也是一位懸念大師。他從曆史到現實,既深沉且有趣,待你急躁時,他終於從容相告:趙家人基本跑光了,直到1955年前後,從太原轉回來一個落魄人。他尚且年輕,花了一點錢,購得九進院內兩間小屋,勉強安身度日。此人名叫趙瑾,是趙廷雅七弟之子。少年趙瑾依托二伯父家,在太原上了小學、中學,抗戰後還上過民族革命大學,挺有文化的。1949年以後,中共執政,他一度參加工作,因為出身太複雜無法應對審幹,終被遣返還鄉。趙瑾回到寧武,哪個機關敢收?從此再也沒有正式工作,依靠賣苦力為生。在城關街道和搬運社裏,他甚都幹過。修鞋、修車、拉板車運輸,吃盡了苦頭,人下人哇!
奇特之處在於,“文革”中,文化人王樹森也被打翻在地,恰恰和這位趙瑾混在一起拉板車,一塊兒賣苦力,彼此竟是熟識的。那年頭,當四周無人的時候,倆人私下裏對混亂局麵還悄悄發過牢*,關係比較不錯。
如此說來,王樹森當年和倒盡了大黴的“地、富、反、壞、右”在一起,拉過板車。當時接觸了社會底層,今日尚能發揮作用。樹森兄說:這位趙瑾老人,如今八十好幾了,隻怕是人老體衰,早已動彈不得。咱們可去尋他。他見我,是相認,也是相信的。趙家連年多事,他輕易不與外人道。而他竟是唯一能夠提供線索之人了。
我說如此甚好。諸兄討論一番,覺出趙瑾當和趙黛莉是同一輩人,年輕時又在太原上學,大夥兒便抱了極大希望。
寧武向為軍事重鎮,遠的不說,李自成進京,寧武受阻,農民軍戰死七萬之眾,攻城七天七夜始克。此地曆史上種種禦敵掌故甚多,傳統豪烈,這裏不贅述了。在我的記憶裏,日寇入侵山西,在各市縣殺人最多、慘烈至極的例子,便是寧武慘案。197年秋,日軍逐次攻占陽高、天鎮、朔縣等地後,分別屠殺過1000多人到000人不等。而據記載,在抗戰之初近兩年中,寧武戰地曾經三度失城複城。首次寧武慘案,日軍屠城三日,殺我百姓4800之眾,令日月無光。屠刀不滅英雄氣,塞北處處是刀痕。而趙家偏偏出了兩個名頭不小的漢奸,真讓人憋氣扼腕。
談及這一話題,人皆沉重。王樹森沉吟道,事不盡然,趙家弟兄九人,確有趙廷雅、趙廷英二人在省城從敵事賊。然而,十個指頭不一般齊,趙家更有一位老五,名叫趙廷玉,正是寧武城裏響當當的抗日英雄。趙廷玉殺敵英勇,以身殉家,拚死殉國,故事傳遍寧武城鄉一王樹森主修了寧武縣誌,對於曆史情況吃得深透,慢慢地,引出一段極為悲壯的往事來。同是趙家兄弟漢,人生抉擇不一般。當我們見到唯一的趙家老人之後,故事進一步得到拓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