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故土,過春節人們必要回家,大有親近傳統之善。中國民俗經數千年,億萬人繁衍傳承而構成。而“五四”前後反封建專製、反家庭禁錮、反家長族權,確有那一時期的曆史需求。在當時,唾棄家族陳規,強調個人背叛,實質上還是瞄準了袁世凱等垂死舊勢力。不期然潑水同時潑掉孩子,效果非常,造成許許多多新青年單向度接受西方思想,向往革命鬥爭生活,真把宗法社會、老式家庭,當成黑暗墳墓了,仿佛不逃離出去,不掙脫依附性,人生便沒有希望,我們便將葬身老院高牆。在實際生活中,反對封建家國之頑腐,與骨血親情家庭溫暖,並不應構成一對矛盾,其中並沒有因果聯係。家庭之殷實穩固,人性之真善美,隻能是革命的終極目的,一切社會學說和社會理想,難道不是為了千千萬萬個家庭成員生活得更好嗎?結果,鬥爭了幾十載,家庭不變,親情依然,那長夜閃爍的萬家燈火,總是我們搏擊風浪之後最穩固、最向往的安全島嶼。私有家庭觀念,封建落後的沉渣,到底改變了沒有?改掉了多少?還是很難說。長期以來我注意到,由眾多職業革命者構成的中高級幹部家庭,總體上長期呈現親情淡漠,家人往來較少,各自戰鬥不息的畸形狀態,確有其曆史淵源。歎組織嚴密,浴血經年,戰鬥人生帶來殘酷後遺症,不可低估……巴金先生的《家》,在那個激憤的大時代,深受廣大青少年推崇偏愛。李健吾對此評議說:巴金的心“燃起他們的心,他的感受正是他們悒鬱不宣的感受”。沈從文給巴金寫信道:“你代表了多數青年人的感情,也因此得到多數年輕人的愛敬!”李存光認為,“青年讀者從巴金的作品中,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認識窒息人的舊家庭和吞噬人的舊社會……為青年們樹立了奮起抗爭的榜樣”。徐中玉認為,“家庭的鬥爭事實上也就是一種社會鬥爭……隻要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一天沒有完結,(巴金)這三部作品就始終有它們重要的價值”。巴人更加激憤地指出,“巴金首先告訴每一個讀者,家就是青年的墳墓,青年不要葬身在這墳墓裏,就得奮鬥。不妥協的奮鬥,逃出這個家。否則隻有一個個死去……”
言之鑿鑿,其言也烈。
待到紅色文學即革命文藝發展到極致時,家庭觀念成為一種與現實鬥爭相互抵觸的麻煩事。以八大樣板戲為例:絕不涉及家庭生活,家庭成員未知何在。阿慶嫂的老公到上海跑單幫去了,柯湘的丈夫被殺了,少劍波和洪常青全沒有愛情戲,唯《紅燈記》中有三代人之家,而奶奶則對李鐵梅說:你爹他不是你的親爹,奶奶也不是你的親奶奶。
任何文藝作品,都是時代催生的。
巴金先生致黛莉這批信,同樣是那個動蕩年代的產物。從中我們看到,年輕的巴金,其理想、其奮鬥雖然激進,但是,一旦對待具體人、具體事,則呈現出溫情柔美來。也許,安那其主義者本來就有著“對事”和“待人”截然不同的雙重秉性,既差異、矛盾著,又混合、統一著,待事時,成為暴力革命的同盟軍,待人時,又成為溫情關懷的一群了。巴金先生第七封信,依然如此:
黛莉:
信收到。你對《短簡》說了許多話,很使我感動。我感謝你的關心。
《夜未央》不是我不寄你,是那本書至今未印出來,你不要抱怨我。我現在寄你一冊樣書吧,但裏麵沒有插圖。這樣本隻裝出了三冊,是為了一個朋友預備排演而提早裝的。
我寄你的《貴族之家》等書收到沒有?《良友》的口退口口已取來了。我將來再買些書寄你。
《文叢》現在又被禁止。我們按時會出一個新刊物,內容是一樣的。《文叢》內容不算壞,也沒有激烈的文章,是沒有理由被禁止的。但是又和《文季月刊》一樣被禁了。這事你也許不會相信罷。然而,你放心,我們總有同樣的刊物給你看的。
尼采的書對於你們並不適宜,在那樣的情形裏,他的超人哲學幫助了我,但以後或以前讀來,有些地方又會引起我的反感。所以我不介紹給你。
我在上海也許不口口口月的口留。以後的行止一時還不能決定。你高興時盡管寫信來。信寄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可以轉到我的手裏的。我在旅途中也許會寄點畫片給你。望你好好地活下去!祝好
金四月六日
此信用紙與前信相同,豎寫兩頁。
使黛莉在信中說了許多話的《短簡》,正是巴金與諸多青年讀者往來交流的短章選集,不知內中是否提到過趙黛莉?可惜我沒有看過。巴金因為黛莉的來信而感動。
信中又一次提及《夜未央》,黛莉遲遲不得此著,似乎有些著急,巴金便寄上一冊提早裝訂的樣書,還是為朋友排演此劇臨時使用的。足見那一代人對此劇極其重視。我們也不妨再一次多說幾句:
研究界普遍認為,波蘭無政府主義者廖I杭夫的這部劇作《夜未央》,對青年巴金的影響非常大。加上克魯泡特金的《告少年》和“精神母親”高德曼的一係列文章以及易卜生、屠格涅夫等人的種種作品,匯聚成青年巴金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元素。《夜未央》場麵慷慨悲壯,一群青年革命者,不惜流血犧牲,與沙皇黑暗統治展開秘密鬥爭,推崇犧牲,依賴暴力。主人公華西裏和安娜,在愛情與革命之間深陷矛盾。到全戲高潮處,安娜義無反顧地親手點燃信號,通知愛人華西裏執行刺殺總督行動,華西裏因而壯烈犧牲。對此,巴金於190年評價說,“在我所見到的描寫愛與死的劇本中,這本《夜未央》要算是最好的了”。195年,巴金先生又寫了《信仰與活動》說:“在《夜未央》裏,我看到了另一個國度裏一代青年為人民爭自由謀幸福的鬥爭之大悲劇,第一次找到了我的夢境中的英雄,找到了我的終身事業。”可見此劇對青年巴金作用之大,不亞幹高德曼“第一個使我窺見了安那其主義的美麗”之影響。巴金寫於198年的第一部小說《滅亡》,恰恰也是描寫軍閥統治下的上海,革命青年杜大心,刺殺戒嚴司令失敗而不惜飲彈自殺的激烈故事。
文藝作品對於人心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其效果實在難以估量。我們不難想象,《夜未央》以及易卜生名作《娜拉》等怍品深刻地影響著巴金,巴金作品又強烈地影響著黛莉們,形成那個時代千千萬萬知識青年共同的精神氣質。
一座座古舊深宅大院,怎麽能拴住他們的那顆心?信中可見,《夜未央》和《娜拉》等劇,從上世紀二十年代便在中國知識界轟動,直至197年上半年,還在排演著。
信中談到不久前創辦的《文叢》“現在又被禁止”一事,並說《文叢》“沒有激烈的文章,是沒有理由被禁止的。但是又和《文季月刊》一樣被禁了”。對於這一史實,在我涉及的巴金研究資料中,未見詳細記載。據倪墨炎先生研究可知,國民黨當局在197年至197年十年間,曾經查禁了各類報刊書籍約000餘種。在19年月19日查禁的149種圖書目錄中,現代書局出版的巴金選集《萌芽》列在其中。相比之下魯迅等人的書被禁更多,在上述查禁書目中,馮雪峰、蔣光慈、丁玲各被查禁七種書,郭沫若、茅盾各禁九種書,魯迅一人被禁竟達十種之多!而此信談到《文叢》曾經停刊,直到198年5月以後又由巴金和靳以再次複刊,則又是一個事實。其具體停刊過程,還需方家指正。
信中巴金關於尼采哲學一段話,耐人尋味。我這裏一時說不好。上世紀八十年代我也讀過尼采以及叔本華,想起來糊裏糊塗,覺得與我所依托的巍巍太行山十分隔膜。最後一句話,“望你好好地活下去”,震撼人心。
此信之後三個月,一場全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終於爆發。8月1日,日軍大規模進攻上海,中國軍民奮起抵抗,保衛戰打到11月1日,上海終陷敵手,中國軍隊被迫撒離戰場。在神聖與悲壯之間,巴金堅定地同文化戰士們並肩救亡,他將自己的文季社與中流社、譯文社、作家社四位一體合並起來,盡棄前嫌,與茅盾共同掛帥,合辦抗戰刊物《呐喊》(兩期後改名《烽火》),把大批文化勇士團結在一起,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烽火》創辦,奮力者眾,奮筆者眾,奮戰者眾,他們是:
巴金、茅盾、馮雪峰、郭沫若、夏衍、鄭振鐸、王統照、阿英、陳望道、鄒韜奮、胡愈之、田漢、靳以、黎烈文、黃源、胡風、蘆焚、田間、歐陽予倩、鄒荻帆、蔡若虹、蕭乾、端木蕻良、豐子愷、唐玟、陸蠡、碧野、劉白羽、駱賓基、楊朔、周文、魯彥、林憾廬、蹇先艾、孫用、司馬文森、孫鈿、羅洪、田一文、錢君甸、朱雯、盂十還、陳煙橋、力群、謝挺宇、蕭珊……
上海淪陷,巴金的《春》還沒有寫完,他要到各地旅行的計劃也一推再推。許多外地讀者來信來電,關心巴金的安全。天津少女楊苡,年齡也是十七歲,她在來信中對巴金說:“先生,你也是陷在同樣的命運裏了。我願意知道你的安全。”巴金為此感動流淚。於是我們產生了一個問題:山西少女趙黛莉,是否也去過信函?如有信去,似應看到巴金回複才對。也許,由於巴金先生已經在第七封信的末尾,寫到過即將外出旅行,“以後的行止一時還不能決定”,並說“我在旅途中也許會寄點畫片給你”,從而使黛莉不再致信上海。或許,黛莉寫過信函,而晉滬兩地戰火紛飛,巴金也無暇回複。也許,還有更複雜原因,也未可知。
山西地處抗日最前線。蔣係大軍、晉綏軍和中共八路軍,還有川軍和滇軍,在閻錫山第二戰區統一指揮下,發動忻口戰役,誓死保衛山西。仗打得很大,林彪所部曾在平型關等地,配合戰役奪取大捷,戰鬥極為慘烈。到197年11月8日,日寇華北方麵軍第一軍野蠻占領太原。至此,晉軍主力和國民黨各軍及八路軍三個師,艱難轉入持久遊擊抗戰。我注意到,上海與太原,一南一北,幾乎是同一時間淪陷的。
當時,巴金先生到處發表抗戰文章,不知黛莉小姐在山西看到沒有?是啊!如前所述,黛莉小姐家父趙廷雅,叔父趙廷英,不是抗賊,反而降寇事敵了。彼黛莉眼見巴金先生抗敵如此堅決,情何以堪?又如何致信複函?
民國史,抗戰史,真是打翻五味瓶,複雜萬端。言及至此,我們每一個正直的中國人,都無法平靜。趙黛莉,你果然是趙廷雅之女嗎?你是街坊老人們記憶中那位“盤盤頭”嗎?
激憤、痛楚、悲傷、遺憾、期待、祈禱,俱在我們心中。巴金和黛莉,通信止於山河破碎國難當頭之際,這便是古木年輪,一個無可更改的事實。(未完待續)
言之鑿鑿,其言也烈。
待到紅色文學即革命文藝發展到極致時,家庭觀念成為一種與現實鬥爭相互抵觸的麻煩事。以八大樣板戲為例:絕不涉及家庭生活,家庭成員未知何在。阿慶嫂的老公到上海跑單幫去了,柯湘的丈夫被殺了,少劍波和洪常青全沒有愛情戲,唯《紅燈記》中有三代人之家,而奶奶則對李鐵梅說:你爹他不是你的親爹,奶奶也不是你的親奶奶。
任何文藝作品,都是時代催生的。
巴金先生致黛莉這批信,同樣是那個動蕩年代的產物。從中我們看到,年輕的巴金,其理想、其奮鬥雖然激進,但是,一旦對待具體人、具體事,則呈現出溫情柔美來。也許,安那其主義者本來就有著“對事”和“待人”截然不同的雙重秉性,既差異、矛盾著,又混合、統一著,待事時,成為暴力革命的同盟軍,待人時,又成為溫情關懷的一群了。巴金先生第七封信,依然如此:
黛莉:
信收到。你對《短簡》說了許多話,很使我感動。我感謝你的關心。
《夜未央》不是我不寄你,是那本書至今未印出來,你不要抱怨我。我現在寄你一冊樣書吧,但裏麵沒有插圖。這樣本隻裝出了三冊,是為了一個朋友預備排演而提早裝的。
我寄你的《貴族之家》等書收到沒有?《良友》的口退口口已取來了。我將來再買些書寄你。
《文叢》現在又被禁止。我們按時會出一個新刊物,內容是一樣的。《文叢》內容不算壞,也沒有激烈的文章,是沒有理由被禁止的。但是又和《文季月刊》一樣被禁了。這事你也許不會相信罷。然而,你放心,我們總有同樣的刊物給你看的。
尼采的書對於你們並不適宜,在那樣的情形裏,他的超人哲學幫助了我,但以後或以前讀來,有些地方又會引起我的反感。所以我不介紹給你。
我在上海也許不口口口月的口留。以後的行止一時還不能決定。你高興時盡管寫信來。信寄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可以轉到我的手裏的。我在旅途中也許會寄點畫片給你。望你好好地活下去!祝好
金四月六日
此信用紙與前信相同,豎寫兩頁。
使黛莉在信中說了許多話的《短簡》,正是巴金與諸多青年讀者往來交流的短章選集,不知內中是否提到過趙黛莉?可惜我沒有看過。巴金因為黛莉的來信而感動。
信中又一次提及《夜未央》,黛莉遲遲不得此著,似乎有些著急,巴金便寄上一冊提早裝訂的樣書,還是為朋友排演此劇臨時使用的。足見那一代人對此劇極其重視。我們也不妨再一次多說幾句:
研究界普遍認為,波蘭無政府主義者廖I杭夫的這部劇作《夜未央》,對青年巴金的影響非常大。加上克魯泡特金的《告少年》和“精神母親”高德曼的一係列文章以及易卜生、屠格涅夫等人的種種作品,匯聚成青年巴金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元素。《夜未央》場麵慷慨悲壯,一群青年革命者,不惜流血犧牲,與沙皇黑暗統治展開秘密鬥爭,推崇犧牲,依賴暴力。主人公華西裏和安娜,在愛情與革命之間深陷矛盾。到全戲高潮處,安娜義無反顧地親手點燃信號,通知愛人華西裏執行刺殺總督行動,華西裏因而壯烈犧牲。對此,巴金於190年評價說,“在我所見到的描寫愛與死的劇本中,這本《夜未央》要算是最好的了”。195年,巴金先生又寫了《信仰與活動》說:“在《夜未央》裏,我看到了另一個國度裏一代青年為人民爭自由謀幸福的鬥爭之大悲劇,第一次找到了我的夢境中的英雄,找到了我的終身事業。”可見此劇對青年巴金作用之大,不亞幹高德曼“第一個使我窺見了安那其主義的美麗”之影響。巴金寫於198年的第一部小說《滅亡》,恰恰也是描寫軍閥統治下的上海,革命青年杜大心,刺殺戒嚴司令失敗而不惜飲彈自殺的激烈故事。
文藝作品對於人心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其效果實在難以估量。我們不難想象,《夜未央》以及易卜生名作《娜拉》等怍品深刻地影響著巴金,巴金作品又強烈地影響著黛莉們,形成那個時代千千萬萬知識青年共同的精神氣質。
一座座古舊深宅大院,怎麽能拴住他們的那顆心?信中可見,《夜未央》和《娜拉》等劇,從上世紀二十年代便在中國知識界轟動,直至197年上半年,還在排演著。
信中談到不久前創辦的《文叢》“現在又被禁止”一事,並說《文叢》“沒有激烈的文章,是沒有理由被禁止的。但是又和《文季月刊》一樣被禁了”。對於這一史實,在我涉及的巴金研究資料中,未見詳細記載。據倪墨炎先生研究可知,國民黨當局在197年至197年十年間,曾經查禁了各類報刊書籍約000餘種。在19年月19日查禁的149種圖書目錄中,現代書局出版的巴金選集《萌芽》列在其中。相比之下魯迅等人的書被禁更多,在上述查禁書目中,馮雪峰、蔣光慈、丁玲各被查禁七種書,郭沫若、茅盾各禁九種書,魯迅一人被禁竟達十種之多!而此信談到《文叢》曾經停刊,直到198年5月以後又由巴金和靳以再次複刊,則又是一個事實。其具體停刊過程,還需方家指正。
信中巴金關於尼采哲學一段話,耐人尋味。我這裏一時說不好。上世紀八十年代我也讀過尼采以及叔本華,想起來糊裏糊塗,覺得與我所依托的巍巍太行山十分隔膜。最後一句話,“望你好好地活下去”,震撼人心。
此信之後三個月,一場全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終於爆發。8月1日,日軍大規模進攻上海,中國軍民奮起抵抗,保衛戰打到11月1日,上海終陷敵手,中國軍隊被迫撒離戰場。在神聖與悲壯之間,巴金堅定地同文化戰士們並肩救亡,他將自己的文季社與中流社、譯文社、作家社四位一體合並起來,盡棄前嫌,與茅盾共同掛帥,合辦抗戰刊物《呐喊》(兩期後改名《烽火》),把大批文化勇士團結在一起,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烽火》創辦,奮力者眾,奮筆者眾,奮戰者眾,他們是:
巴金、茅盾、馮雪峰、郭沫若、夏衍、鄭振鐸、王統照、阿英、陳望道、鄒韜奮、胡愈之、田漢、靳以、黎烈文、黃源、胡風、蘆焚、田間、歐陽予倩、鄒荻帆、蔡若虹、蕭乾、端木蕻良、豐子愷、唐玟、陸蠡、碧野、劉白羽、駱賓基、楊朔、周文、魯彥、林憾廬、蹇先艾、孫用、司馬文森、孫鈿、羅洪、田一文、錢君甸、朱雯、盂十還、陳煙橋、力群、謝挺宇、蕭珊……
上海淪陷,巴金的《春》還沒有寫完,他要到各地旅行的計劃也一推再推。許多外地讀者來信來電,關心巴金的安全。天津少女楊苡,年齡也是十七歲,她在來信中對巴金說:“先生,你也是陷在同樣的命運裏了。我願意知道你的安全。”巴金為此感動流淚。於是我們產生了一個問題:山西少女趙黛莉,是否也去過信函?如有信去,似應看到巴金回複才對。也許,由於巴金先生已經在第七封信的末尾,寫到過即將外出旅行,“以後的行止一時還不能決定”,並說“我在旅途中也許會寄點畫片給你”,從而使黛莉不再致信上海。或許,黛莉寫過信函,而晉滬兩地戰火紛飛,巴金也無暇回複。也許,還有更複雜原因,也未可知。
山西地處抗日最前線。蔣係大軍、晉綏軍和中共八路軍,還有川軍和滇軍,在閻錫山第二戰區統一指揮下,發動忻口戰役,誓死保衛山西。仗打得很大,林彪所部曾在平型關等地,配合戰役奪取大捷,戰鬥極為慘烈。到197年11月8日,日寇華北方麵軍第一軍野蠻占領太原。至此,晉軍主力和國民黨各軍及八路軍三個師,艱難轉入持久遊擊抗戰。我注意到,上海與太原,一南一北,幾乎是同一時間淪陷的。
當時,巴金先生到處發表抗戰文章,不知黛莉小姐在山西看到沒有?是啊!如前所述,黛莉小姐家父趙廷雅,叔父趙廷英,不是抗賊,反而降寇事敵了。彼黛莉眼見巴金先生抗敵如此堅決,情何以堪?又如何致信複函?
民國史,抗戰史,真是打翻五味瓶,複雜萬端。言及至此,我們每一個正直的中國人,都無法平靜。趙黛莉,你果然是趙廷雅之女嗎?你是街坊老人們記憶中那位“盤盤頭”嗎?
激憤、痛楚、悲傷、遺憾、期待、祈禱,俱在我們心中。巴金和黛莉,通信止於山河破碎國難當頭之際,這便是古木年輪,一個無可更改的事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