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臨淄,楊望富去見了錢清,將自己的失望講給表姐。
本以為錢清會很憤怒,不成想錢清端莊的臉上沒多大波動。反倒是詢問楊望富,“你想咋辦?”
“俺不管了!以後這種事俺統統不管。”楊望富還是有些氣惱。
錢清盯著楊望富,對楊望富的話不置可否。弄的楊望富感覺自己仿佛被猛獸給盯上,渾身感受到強大的壓力。隻能試探道:“姐,你想說啥?”
“你可以不管他們。先生的話,好好聽。望富,大家現在都出息了,越來越不肯聽先生的話。別的人有監察部門管,咱們不能混到那一步。”
楊望富連連點頭,完全沒有反駁,更沒有反駁的意思。這次的事情太出乎意料之外,好好的人變成那個樣子,楊望富不想落到那般田地。
或許是看出楊望富真心接受,錢清突然換了個話題,“對了。先生又收了個學生,是長信道長推薦的。以前是長信道長門下的那個小道童,叫明心。”
聽自己多了個師弟,楊望富有些訝異。然而這個小師弟竟然是長信道長那邊的人,楊望富就不想評價。而且楊望富與長信道長之間關係很一般,雙方不怎麽見麵,更不知道那個明心是哪個。
小插曲過去,楊望富就投身到工作之中。霍崇這邊先下令確定‘周’的新日期單位,按照中國傳統,逢五休一。就是工作五天,休息一天。
陰曆是每個月30天,自然就成了一個月5周。
同時霍崇還在發布消息中表示,以後隨著勞動生產率提升,會逢五休二。就是工作五天,休息兩天。
眾人看到這個之後,有些莫名其妙。然而在文件後麵,規定華夏朝廷各部,每周三都要學習。周三是個正常工作日,因為有正常工作,還不能把工作撂下。眾人需要在工作時間結束之後進行學習。
第一個要學習的事情,就是學習監察部門的職權,以及這次英雄犧牲的監察部門人員的事跡。
霍崇采取的手段非常簡單,就是強化學習,弘揚先進,指出落後,宣布懲罰。
先搞了兩周宣傳,組織學習就將此次懲罰講述出來。殺人者被殺,參與毆打者被判刑。三名縣令被一擼到底。其中的宋慶坤因為參與指使,還被下獄。
見到這是來真的,體製內的人員都不敢無視了。
各單位負責此事的都拿著絲網印刷的臨時文件,念著上麵重點內容,“遵守紀律,保守秘密。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聽的不聽。”
念完,這幫人按照參加的學習班內容講述著,“大夥別覺得紀律隻是在管咱們。紀律的確在管咱們,可紀律設定也是為了大家好。如果那幾名縣令守紀律,不把他們和監察部門的矛盾講給那幫下頭被查的貨,大夥覺得那幫下頭被查的貨,敢說打人麽?”
眾人都關心這件事,學習會都有書記員,負責組織大夥討論。這個話題說出來,就開始分析討論。
與其他課程相同,討論先從矛盾的內因與外因入手。
在諸多內在關係中,宋慶坤並不認為自己與監察部門是自己人,而是認為他與鄉裏那幫人是自己人。因為鄉裏那幫人能夠滿足宋慶坤的利益追求。
這就已經確定的立場。
霍崇並不去隱瞞這個事情,反倒明白的指出,“我們華夏朝廷是一個政治組織,政治組織的基礎是政治理念。土地國有,土地公有,是幾個基礎政治根基。誰都不能因為任何理由破壞這個基礎。凡是認為這個基礎可以破壞的,都可以證明與我們華夏朝廷在基礎上就不是一路人……”
不僅山東在學習,其他地方也在學習。鎮江這邊,高龐就在學習,甚至把內容給了老師陳銘泰在辦公室看。
陳銘泰看完之後輕笑一聲,毫不意外的說道:“這不就是清除朋黨麽。”
高龐是很希望老師這樣的人能出來支持華夏朝廷,就問道:“老師應該是支持清理朋黨吧?”
“雍正死前一直盡力清理朋黨,他大概沒想到殺他的霍崇,在治國上也是同樣的理念。”
陳銘泰說完,被自己這個對比弄得很想笑。在雍正死前,江南普通人對於霍崇與雍正之間的關係看法相當質樸,‘王爺成了反賊,官員成了反賊。現在一個工匠也成了反賊。’
在江南文化人之中,看法就比較深刻些。大夥不太理解霍崇一個工匠,怎麽就被雍正看出有造反的心思。單純這個角度上看,雍正與霍崇還是某種知音。
雍正死於霍崇之手,這個看法暫時被忘記。然而霍崇當下執行的手段,讓陳銘泰看到霍崇與雍正兩人之間的某種相似。起碼兩人都剛毅果決,執政風格上都充滿了強悍。
對於君主來說,想能夠執行強有力的政策,就必須嚴厲打擊朋黨。
高龐對雍正沒什麽了解,也沒啥感覺。聽老師這麽講,也來了興趣,就請陳銘泰講述一下為什麽會這麽說。
此時華夏朝廷在江南占據了越來越多的城市,看著自己這個江浙總督的學生,陳銘泰覺得越看越順眼。就把自己所知講給高龐。
朋黨即為因不同的政治背景和經濟利益而形成的相互對立的特殊政治集團或利益集團,它既是權力內部鬥爭的必然產物。
因朋黨之間的黨爭而造成的官場腐敗和吏治敗壞對於王朝的持續健康發展造成了極為嚴重的負麵影響,同時朋黨之爭也加劇了王朝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一直嚴重破壞了國家政治和經濟的穩定,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講了要領,陳銘泰笑道:“我看霍崇有句話說得好,什麽叫做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朋黨就是江湖。霍先生不虧是個江湖兒女。雍正也是。”
高龐聽得哈哈大笑,又有些訝異。以前跟著陳銘泰讀書的時候還真沒看出陳銘泰竟然是這麽一個頗具幽默感的人。
然而陳銘泰並不是為了抨擊霍崇或者雍正,他繼續給高龐講述著雍正的事情。
陳銘泰是貨真價實的舉人,有著實實在在的功名。在滿清時代,舉人就等於是預備官員,朝廷的旨意下達到地方,陳銘泰這樣的舉人是要知道的。
單純從這個角度來說,霍崇當年那種根本沒有任何實缺的捐官反倒連這樣的待遇都沒有。
既然有權力接觸這些旨意,又是地方上的知名文人,陳銘泰對雍正朝的事情了解的頗深。
曆朝曆代都痛恨結黨,在不少朝代,結黨就是死罪。之所以不遺餘力的打擊朋黨,消除朋黨之爭,更根本的原因在於朋黨的存在會嚴重威脅到皇權的穩固甚至王朝的存亡。
清朝領教了太多因為“朋黨之爭”而將封建王朝徹底葬送的經驗教訓,清朝皇帝對於朝臣結黨一般采取零容忍的鎮壓態勢。而在康熙朝晚年經曆過“九王奪嫡”事件的雍正皇帝,更對朋黨之害深痛惡覺。所以,雍正皇帝初一登基便開始通過各種舉措打擊和消除朋黨。
雍正的手段之一就是秘密立儲。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發布了一份著名的上諭:建儲一事,理宜夙定。去年十一月之事,倉卒之間,一言而定。聖祖神聖,非朕所及。今朕親寫密封,緘置錦匣,藏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諸卿其識之。
自此確定了‘秘密立儲’。手段則是寫好了儲君的名字,藏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說完,陳銘泰正色說道:“這手段雍正用得,霍先生看來得多娶些女人才行。”
高龐不知道怎麽應對這話。霍崇並非好女色之人,當然也不是好男風。就高龐的觀察,霍崇或許是很想自己教育皇子,卻覺得力不從心。倒不是有什麽特別的理由,就是這麽感覺而已。
正在想,就聽陳銘泰繼續講述。雍正皇帝初一登基,將任命了皇八子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學士馬齊和張廷玉為總理事務王大臣。
其中,除了胤祥為自己的堅定支持者外,皇八子胤禩和馬齊都屬於“八爺黨”,張廷玉在“九王奪嫡”事件並未進行公開站位,所以初初登帝位的雍正皇帝政治勢力非常薄弱。
雍正當時在朝中處於相當孤立的不利境地,除了胤祥和隆科多,滿朝的文武大臣中竟找不出可以信賴的得力助手,這與胤禩、胤禟等人得到眾多重臣勳貴的支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毫無疑問,胤禩等人組成的皇室朋黨,已經嚴重威脅到了雍正皇帝的地位和權威。
麵對如此境地,雍正皇帝也倍感焦心,雍正在日常批老八的時候,也有對下麵的人發出消息。應該是想得到下麵官員的認同。
朕受皇考付托之重,臨禦以來,於國家政務,悉心辦理,聯自揣精神力量,可以經理有餘。惟於弟兄之中,此數人萬難化誨,既不感恩,又不畏法,使朕心力俱困。
所以雍正的手段有二,首先是文字獄。其次是密折製度。
講述完之後,陳銘泰做了個大概評價。霍崇的手段與雍正說法不同,其實目的一樣。
霍崇要建立以政治理念為核心的華夏朝廷,霍崇要建立定期學習的製度。
兩者中前者是建立一個明確標準用以界定,朋黨們無一例外都是為了利益,華夏朝廷的政治理念是為人民求解放,自然是反對朋黨的私利。
至於學習班製度,第一要講紀律,第二要把理念與案例拿出來講。這些都能讓朝廷本身在保密與統一思想上得到促進。
最後陳銘泰又按照之前那般給了個評價,“霍先生果然是要將馬上治天下堅持到底。”
高龐已經不像以前那般敬畏老師,聽老師這麽講,就笑道:“老師還是這麽看不上麽?”
陳銘泰搖搖頭,“不是看不上,隻是我一直認為霍先生是在這麽做。我其實並不讚成。不過最近看來,霍先生的手段非同一般。至少比曆朝曆代都向前進了一步。我以前說過,想看看霍先生怎麽搞鹽政。本以為霍先生折騰幾年,又重蹈覆轍。不成想霍先生竟然一年就解決了幾百年鹽政的醃臢破事,著實令人佩服。”
高龐趕緊勸道:“老師,我之前就想請你出來做鹽政。現在能請老師出山麽?”
陳銘泰想了想,一時難以決斷。最後隻能說道:“我的理念與霍先生大大不同,雖然鹽政之事,霍先生令人耳目一新。不過百萬漕工又該如何?江南百姓們受益甚廣,可天下哪裏有所有人都受益的事情。若是霍先生能應對了百萬漕工之事,我便為霍先生效力又如何!”
高龐沒繼續勸說。隻是把準備好的一份官員考試內容給了陳銘泰。見陳銘泰並沒有拒絕,霍崇覺得老師真的動心了。
華夏朝廷的公務員考試題庫都是公開的,考試格式也是公開的。陳銘泰家想考試的就是陳銘泰的女兒,既然陳銘泰不拒絕,說明陳銘泰已經不反對家人出來為華夏朝廷效力。這也算是巨大的進步吧。
送走了陳銘泰,高龐就開始推動農學院建立的工作。身為江浙總督,高龐還得執行朝廷的決定。
所謂旨意,就是整個朝廷做出的決定。雖然下旨的是以皇帝霍崇的名義,作出決定的卻是朝廷各部,也就是現在的委員會。一旦旨意出來,整個朝廷各部都得執行。作為地方大員的江浙總督當然也得執行。
如果江浙總督不執行,那就是抗旨。這對抗的不是霍崇,而是整個朝廷各部。
當然,相對於旨意這種朝廷的決定,霍崇個人也有他的特權,就是‘諭’,也就是‘諭令’。
諭令本身指霍崇直接對某個部門下達的命令,譬如霍崇可以對江浙總督高龐下諭令,要高龐去做什麽事情。
可諭令就沒有朝廷旨意這麽深厚的支持背景,在曆史上,尤其是明代,上諭不僅會遭到六科給事中的封駁,接到上諭的官員也經常會直接拒絕。畢竟麽,皇帝個人的決定在麵對整個朝廷的時候,就顯得勢單力孤。
所謂抗旨,基本指的都是對抗上諭,拒絕執行諭令,而不是真的對抗朝廷旨意。
對抗上諭,那是對抗皇帝。官員們是在和皇帝單挑。這個經常能博名頭。
對抗旨意,就是對抗朝廷。官員們隻要不是真的下了必死的決心,那就不敢把自己弄到這個一人對抗整個朝廷的位置上。
所以高龐乖乖的執行著計劃,而且高龐自己也是真的支持這個計劃。
所謂朝廷旨意,並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要求高龐做到‘xxx’,然後一切都丟給高龐來做。
原本高龐還真的以為是這樣。等高龐真的當了華夏朝廷的官,才明白事情並非如此。
旨意隻是一份旨意,後麵如果沒有相應的一係列執行規定,旨意就是瞎咧咧。
譬如建設農業學院,目的是什麽,規模多大。要請什麽人當老師,老師的標準是什麽。執行過程中不可知與可知的內容,以及各個階段的規劃。
這不僅要高龐以及相關人等做出決定,還要對如何執行做出考核。
旨意之所以是旨意,必然有其要合理的地方。如果旨意完全是瞎嗶嗶,那就說明整個朝廷已經淪為瞎嗶嗶的場所。
正在努力做著這份工作的各個環節,高龐的另外一位老師來了。
對於這位老師,高龐並不想見他。之前差點被書院開除的事情,高龐可沒辦法當成完全沒發生。
在那次的事情中,隻有陳銘泰是以老師的身份給與高龐嚴厲的教導。便是如此,也弄得高龐覺得沒了前途,不得不跑去霍崇那裏尋求幫助。
將高龐逼到這個份上,真真不能當做沒發生。高龐想起來就非常不愉快。
最後高龐還是覺得要見一下,起碼可以給對方明確的拒絕。因為上次這位先生就表示了立場,他對於鹽商階層的整個崩潰十分不滿。
果然如高龐所料,這位先生上來就講了百萬漕工的事情。
所謂“奈何百萬漕工衣食所係”,乃是江南的大事。
這為老師倒是很爽快的開始危言聳聽,十六世紀初僅通州(今江蘇南通)至儀真(今江蘇儀征)漕河河道的法定勞役就達四萬七千餘人,其中很多由於工作性質要求使得他們可以將家人一起帶到工地生活,加上特殊情況下的勞役,需要注意的是有明一朝種種所謂“特殊情況”日後愈加成為常態......所有這些,必然決定了明中後期依附於漕河生存的人口數目相當可觀。
既然渤海灣海運糧食時“漂沒”都能成為普遍接受的潛規則,大運河綿延千裏,養活的人口及其相關的利益鏈條又豈是一個簡單的海運所能取代?聯想到崇禎裁撤精簡國家公務員,裁出來下崗郵差李自成。明廷哪位皇帝要是真狠了心以海代漕,沒準闖王進京這出戲就提前演了。
高龐聽到這裏,忍不住笑出聲來,“先生所說的是不是江南要反?”
本以為錢清會很憤怒,不成想錢清端莊的臉上沒多大波動。反倒是詢問楊望富,“你想咋辦?”
“俺不管了!以後這種事俺統統不管。”楊望富還是有些氣惱。
錢清盯著楊望富,對楊望富的話不置可否。弄的楊望富感覺自己仿佛被猛獸給盯上,渾身感受到強大的壓力。隻能試探道:“姐,你想說啥?”
“你可以不管他們。先生的話,好好聽。望富,大家現在都出息了,越來越不肯聽先生的話。別的人有監察部門管,咱們不能混到那一步。”
楊望富連連點頭,完全沒有反駁,更沒有反駁的意思。這次的事情太出乎意料之外,好好的人變成那個樣子,楊望富不想落到那般田地。
或許是看出楊望富真心接受,錢清突然換了個話題,“對了。先生又收了個學生,是長信道長推薦的。以前是長信道長門下的那個小道童,叫明心。”
聽自己多了個師弟,楊望富有些訝異。然而這個小師弟竟然是長信道長那邊的人,楊望富就不想評價。而且楊望富與長信道長之間關係很一般,雙方不怎麽見麵,更不知道那個明心是哪個。
小插曲過去,楊望富就投身到工作之中。霍崇這邊先下令確定‘周’的新日期單位,按照中國傳統,逢五休一。就是工作五天,休息一天。
陰曆是每個月30天,自然就成了一個月5周。
同時霍崇還在發布消息中表示,以後隨著勞動生產率提升,會逢五休二。就是工作五天,休息兩天。
眾人看到這個之後,有些莫名其妙。然而在文件後麵,規定華夏朝廷各部,每周三都要學習。周三是個正常工作日,因為有正常工作,還不能把工作撂下。眾人需要在工作時間結束之後進行學習。
第一個要學習的事情,就是學習監察部門的職權,以及這次英雄犧牲的監察部門人員的事跡。
霍崇采取的手段非常簡單,就是強化學習,弘揚先進,指出落後,宣布懲罰。
先搞了兩周宣傳,組織學習就將此次懲罰講述出來。殺人者被殺,參與毆打者被判刑。三名縣令被一擼到底。其中的宋慶坤因為參與指使,還被下獄。
見到這是來真的,體製內的人員都不敢無視了。
各單位負責此事的都拿著絲網印刷的臨時文件,念著上麵重點內容,“遵守紀律,保守秘密。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聽的不聽。”
念完,這幫人按照參加的學習班內容講述著,“大夥別覺得紀律隻是在管咱們。紀律的確在管咱們,可紀律設定也是為了大家好。如果那幾名縣令守紀律,不把他們和監察部門的矛盾講給那幫下頭被查的貨,大夥覺得那幫下頭被查的貨,敢說打人麽?”
眾人都關心這件事,學習會都有書記員,負責組織大夥討論。這個話題說出來,就開始分析討論。
與其他課程相同,討論先從矛盾的內因與外因入手。
在諸多內在關係中,宋慶坤並不認為自己與監察部門是自己人,而是認為他與鄉裏那幫人是自己人。因為鄉裏那幫人能夠滿足宋慶坤的利益追求。
這就已經確定的立場。
霍崇並不去隱瞞這個事情,反倒明白的指出,“我們華夏朝廷是一個政治組織,政治組織的基礎是政治理念。土地國有,土地公有,是幾個基礎政治根基。誰都不能因為任何理由破壞這個基礎。凡是認為這個基礎可以破壞的,都可以證明與我們華夏朝廷在基礎上就不是一路人……”
不僅山東在學習,其他地方也在學習。鎮江這邊,高龐就在學習,甚至把內容給了老師陳銘泰在辦公室看。
陳銘泰看完之後輕笑一聲,毫不意外的說道:“這不就是清除朋黨麽。”
高龐是很希望老師這樣的人能出來支持華夏朝廷,就問道:“老師應該是支持清理朋黨吧?”
“雍正死前一直盡力清理朋黨,他大概沒想到殺他的霍崇,在治國上也是同樣的理念。”
陳銘泰說完,被自己這個對比弄得很想笑。在雍正死前,江南普通人對於霍崇與雍正之間的關係看法相當質樸,‘王爺成了反賊,官員成了反賊。現在一個工匠也成了反賊。’
在江南文化人之中,看法就比較深刻些。大夥不太理解霍崇一個工匠,怎麽就被雍正看出有造反的心思。單純這個角度上看,雍正與霍崇還是某種知音。
雍正死於霍崇之手,這個看法暫時被忘記。然而霍崇當下執行的手段,讓陳銘泰看到霍崇與雍正兩人之間的某種相似。起碼兩人都剛毅果決,執政風格上都充滿了強悍。
對於君主來說,想能夠執行強有力的政策,就必須嚴厲打擊朋黨。
高龐對雍正沒什麽了解,也沒啥感覺。聽老師這麽講,也來了興趣,就請陳銘泰講述一下為什麽會這麽說。
此時華夏朝廷在江南占據了越來越多的城市,看著自己這個江浙總督的學生,陳銘泰覺得越看越順眼。就把自己所知講給高龐。
朋黨即為因不同的政治背景和經濟利益而形成的相互對立的特殊政治集團或利益集團,它既是權力內部鬥爭的必然產物。
因朋黨之間的黨爭而造成的官場腐敗和吏治敗壞對於王朝的持續健康發展造成了極為嚴重的負麵影響,同時朋黨之爭也加劇了王朝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一直嚴重破壞了國家政治和經濟的穩定,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講了要領,陳銘泰笑道:“我看霍崇有句話說得好,什麽叫做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朋黨就是江湖。霍先生不虧是個江湖兒女。雍正也是。”
高龐聽得哈哈大笑,又有些訝異。以前跟著陳銘泰讀書的時候還真沒看出陳銘泰竟然是這麽一個頗具幽默感的人。
然而陳銘泰並不是為了抨擊霍崇或者雍正,他繼續給高龐講述著雍正的事情。
陳銘泰是貨真價實的舉人,有著實實在在的功名。在滿清時代,舉人就等於是預備官員,朝廷的旨意下達到地方,陳銘泰這樣的舉人是要知道的。
單純從這個角度來說,霍崇當年那種根本沒有任何實缺的捐官反倒連這樣的待遇都沒有。
既然有權力接觸這些旨意,又是地方上的知名文人,陳銘泰對雍正朝的事情了解的頗深。
曆朝曆代都痛恨結黨,在不少朝代,結黨就是死罪。之所以不遺餘力的打擊朋黨,消除朋黨之爭,更根本的原因在於朋黨的存在會嚴重威脅到皇權的穩固甚至王朝的存亡。
清朝領教了太多因為“朋黨之爭”而將封建王朝徹底葬送的經驗教訓,清朝皇帝對於朝臣結黨一般采取零容忍的鎮壓態勢。而在康熙朝晚年經曆過“九王奪嫡”事件的雍正皇帝,更對朋黨之害深痛惡覺。所以,雍正皇帝初一登基便開始通過各種舉措打擊和消除朋黨。
雍正的手段之一就是秘密立儲。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發布了一份著名的上諭:建儲一事,理宜夙定。去年十一月之事,倉卒之間,一言而定。聖祖神聖,非朕所及。今朕親寫密封,緘置錦匣,藏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諸卿其識之。
自此確定了‘秘密立儲’。手段則是寫好了儲君的名字,藏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說完,陳銘泰正色說道:“這手段雍正用得,霍先生看來得多娶些女人才行。”
高龐不知道怎麽應對這話。霍崇並非好女色之人,當然也不是好男風。就高龐的觀察,霍崇或許是很想自己教育皇子,卻覺得力不從心。倒不是有什麽特別的理由,就是這麽感覺而已。
正在想,就聽陳銘泰繼續講述。雍正皇帝初一登基,將任命了皇八子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學士馬齊和張廷玉為總理事務王大臣。
其中,除了胤祥為自己的堅定支持者外,皇八子胤禩和馬齊都屬於“八爺黨”,張廷玉在“九王奪嫡”事件並未進行公開站位,所以初初登帝位的雍正皇帝政治勢力非常薄弱。
雍正當時在朝中處於相當孤立的不利境地,除了胤祥和隆科多,滿朝的文武大臣中竟找不出可以信賴的得力助手,這與胤禩、胤禟等人得到眾多重臣勳貴的支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毫無疑問,胤禩等人組成的皇室朋黨,已經嚴重威脅到了雍正皇帝的地位和權威。
麵對如此境地,雍正皇帝也倍感焦心,雍正在日常批老八的時候,也有對下麵的人發出消息。應該是想得到下麵官員的認同。
朕受皇考付托之重,臨禦以來,於國家政務,悉心辦理,聯自揣精神力量,可以經理有餘。惟於弟兄之中,此數人萬難化誨,既不感恩,又不畏法,使朕心力俱困。
所以雍正的手段有二,首先是文字獄。其次是密折製度。
講述完之後,陳銘泰做了個大概評價。霍崇的手段與雍正說法不同,其實目的一樣。
霍崇要建立以政治理念為核心的華夏朝廷,霍崇要建立定期學習的製度。
兩者中前者是建立一個明確標準用以界定,朋黨們無一例外都是為了利益,華夏朝廷的政治理念是為人民求解放,自然是反對朋黨的私利。
至於學習班製度,第一要講紀律,第二要把理念與案例拿出來講。這些都能讓朝廷本身在保密與統一思想上得到促進。
最後陳銘泰又按照之前那般給了個評價,“霍先生果然是要將馬上治天下堅持到底。”
高龐已經不像以前那般敬畏老師,聽老師這麽講,就笑道:“老師還是這麽看不上麽?”
陳銘泰搖搖頭,“不是看不上,隻是我一直認為霍先生是在這麽做。我其實並不讚成。不過最近看來,霍先生的手段非同一般。至少比曆朝曆代都向前進了一步。我以前說過,想看看霍先生怎麽搞鹽政。本以為霍先生折騰幾年,又重蹈覆轍。不成想霍先生竟然一年就解決了幾百年鹽政的醃臢破事,著實令人佩服。”
高龐趕緊勸道:“老師,我之前就想請你出來做鹽政。現在能請老師出山麽?”
陳銘泰想了想,一時難以決斷。最後隻能說道:“我的理念與霍先生大大不同,雖然鹽政之事,霍先生令人耳目一新。不過百萬漕工又該如何?江南百姓們受益甚廣,可天下哪裏有所有人都受益的事情。若是霍先生能應對了百萬漕工之事,我便為霍先生效力又如何!”
高龐沒繼續勸說。隻是把準備好的一份官員考試內容給了陳銘泰。見陳銘泰並沒有拒絕,霍崇覺得老師真的動心了。
華夏朝廷的公務員考試題庫都是公開的,考試格式也是公開的。陳銘泰家想考試的就是陳銘泰的女兒,既然陳銘泰不拒絕,說明陳銘泰已經不反對家人出來為華夏朝廷效力。這也算是巨大的進步吧。
送走了陳銘泰,高龐就開始推動農學院建立的工作。身為江浙總督,高龐還得執行朝廷的決定。
所謂旨意,就是整個朝廷做出的決定。雖然下旨的是以皇帝霍崇的名義,作出決定的卻是朝廷各部,也就是現在的委員會。一旦旨意出來,整個朝廷各部都得執行。作為地方大員的江浙總督當然也得執行。
如果江浙總督不執行,那就是抗旨。這對抗的不是霍崇,而是整個朝廷各部。
當然,相對於旨意這種朝廷的決定,霍崇個人也有他的特權,就是‘諭’,也就是‘諭令’。
諭令本身指霍崇直接對某個部門下達的命令,譬如霍崇可以對江浙總督高龐下諭令,要高龐去做什麽事情。
可諭令就沒有朝廷旨意這麽深厚的支持背景,在曆史上,尤其是明代,上諭不僅會遭到六科給事中的封駁,接到上諭的官員也經常會直接拒絕。畢竟麽,皇帝個人的決定在麵對整個朝廷的時候,就顯得勢單力孤。
所謂抗旨,基本指的都是對抗上諭,拒絕執行諭令,而不是真的對抗朝廷旨意。
對抗上諭,那是對抗皇帝。官員們是在和皇帝單挑。這個經常能博名頭。
對抗旨意,就是對抗朝廷。官員們隻要不是真的下了必死的決心,那就不敢把自己弄到這個一人對抗整個朝廷的位置上。
所以高龐乖乖的執行著計劃,而且高龐自己也是真的支持這個計劃。
所謂朝廷旨意,並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要求高龐做到‘xxx’,然後一切都丟給高龐來做。
原本高龐還真的以為是這樣。等高龐真的當了華夏朝廷的官,才明白事情並非如此。
旨意隻是一份旨意,後麵如果沒有相應的一係列執行規定,旨意就是瞎咧咧。
譬如建設農業學院,目的是什麽,規模多大。要請什麽人當老師,老師的標準是什麽。執行過程中不可知與可知的內容,以及各個階段的規劃。
這不僅要高龐以及相關人等做出決定,還要對如何執行做出考核。
旨意之所以是旨意,必然有其要合理的地方。如果旨意完全是瞎嗶嗶,那就說明整個朝廷已經淪為瞎嗶嗶的場所。
正在努力做著這份工作的各個環節,高龐的另外一位老師來了。
對於這位老師,高龐並不想見他。之前差點被書院開除的事情,高龐可沒辦法當成完全沒發生。
在那次的事情中,隻有陳銘泰是以老師的身份給與高龐嚴厲的教導。便是如此,也弄得高龐覺得沒了前途,不得不跑去霍崇那裏尋求幫助。
將高龐逼到這個份上,真真不能當做沒發生。高龐想起來就非常不愉快。
最後高龐還是覺得要見一下,起碼可以給對方明確的拒絕。因為上次這位先生就表示了立場,他對於鹽商階層的整個崩潰十分不滿。
果然如高龐所料,這位先生上來就講了百萬漕工的事情。
所謂“奈何百萬漕工衣食所係”,乃是江南的大事。
這為老師倒是很爽快的開始危言聳聽,十六世紀初僅通州(今江蘇南通)至儀真(今江蘇儀征)漕河河道的法定勞役就達四萬七千餘人,其中很多由於工作性質要求使得他們可以將家人一起帶到工地生活,加上特殊情況下的勞役,需要注意的是有明一朝種種所謂“特殊情況”日後愈加成為常態......所有這些,必然決定了明中後期依附於漕河生存的人口數目相當可觀。
既然渤海灣海運糧食時“漂沒”都能成為普遍接受的潛規則,大運河綿延千裏,養活的人口及其相關的利益鏈條又豈是一個簡單的海運所能取代?聯想到崇禎裁撤精簡國家公務員,裁出來下崗郵差李自成。明廷哪位皇帝要是真狠了心以海代漕,沒準闖王進京這出戲就提前演了。
高龐聽到這裏,忍不住笑出聲來,“先生所說的是不是江南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