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右林在雍正元年八月抵達了淄川縣。看了一陣霍崇新修的種福平台總部,徐右林已經忍不住歎息。當年自己與霍崇的師父劉叔結怨,那時候怎麽能想到竟然會認識霍崇這般人物。眼前的建築雖然不是朱樓高台雕梁畫棟,很多建築材料都是籬笆,草席。卻整齊大方,布局森嚴。至少徐右林已經無視了那些其實可以輕易破壞的材料,而被建築本身體現出的感覺吸引。
感慨一陣,徐右林打起精神進了總部大門。前來之前已經與總部聯絡過,已經有人接待了徐右林一行。問起霍崇是否在,接待人員隻是告訴徐右林,霍崇已經往這裏來。
徐右林也是見識過世麵的人。霍崇的部下已經有了大門大戶的範兒,不該說的那是一句不說。該說的也沒有藏著掖著,還沒有大戶奴才那種打秋風的惡習。
休息了半日,有人把徐右林請到接待室,霍崇已經等在裏麵。就見他身邊站著幾名年輕人,等著霍崇批示文件。雖然年輕人們都有些著急,霍崇還是按部就班的讀完了文件,這才簽了字。
見徐右林等了一陣,霍崇讓年輕人把沒有看完的文件留下,放下筆就起身與徐右林握手。
徐右林逐漸習慣了霍崇的這種做派,親熱握手之後徐右林讚道:“我還記得霍兄當年用煙熏山豬肉招待,那時候就覺得霍兄這吃穿用度不一般。現在看,霍兄定然是大戶出身。”
霍崇也不解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21世紀中國月入超過兩萬的家庭,生活條件都在雍正之上。這些家庭與雍正最大的差距隻是在雍正可以奴役大量人口,而新中國的社會製度斷絕了這些人奴役別人的權力。
請徐右林坐下,霍崇問道:“徐兄,江南那邊的作坊可還進行的下去?”
徐右林讚道:“霍兄的手下著實厲害,不過是幾千畝地,產出的飴糖和酒就已經是其他土地產出的數倍。不少人都覺得霍兄買的地是供奉好了土地爺。”
聽徐右林說的含蓄,霍崇也不多話,隻是心中暗笑。什麽供奉好了土地爺,不過是把‘種福’換了個說法而已。就霍崇知道的情況,那些在長江以北運河沿線購置的土地上,霍崇的土地生產出的作物被充分利用,產能特別高。引得當地百姓們大為驚訝。最妙的是,霍崇那些工作人員吃的主糧是從當地購買,霍崇土地上的產出製成的製品全部是為了出售。
“霍兄,我家族叔很是不解,霍兄為何這麽在意京城的事情?”徐右林開始提出問題了。
霍崇歎口氣,雖然是演技,霍崇卻覺得這歎氣發自內心,“徐兄,若是十四爺倒了,定然有許多人要收拾我。若是十四爺隻是守靈,那些人總會有忌憚。萬一十四爺複出,他們也不會有好果子吃。雖然京城的京官們不會這麽看。可地方上的官員卻不知道京城的消息,就算是聽說了一二也不敢篤定十四爺會被圈禁。我這全然是為了自保。”
“霍兄為何這麽在意西北的消息?”徐右林繼續問。
“也許有人覺得年大將軍在西北大勝,十四爺對皇上就沒了用。我就不這麽看。若是年大將軍戰敗,皇上怎麽能把十四爺叫出來打仗?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皇上不要麵子的麽?咱們行走江湖靠的不就是這個名聲麽。”
聽了霍崇的話,徐右林連連點頭。霍崇覺得自己差點都信了這話。其實這話一點都沒錯,但是霍崇從來沒考慮過從這些消息中獲利。年大將軍得勝之後就該死了,殺了年羹堯的雍正就會失了官心。年羹堯並非沒有實力的人,霍崇不認為自己能輕易擊敗年羹堯這般有經驗的將令。
確定了霍崇的心思,徐右林就將當下京城裏的消息講給霍崇。雍正對於年羹堯已經到了‘卿卿我我’的地步。但官場上的看法和後世電視劇完全不同,電視劇裏麵可不會詳細講述年羹堯的老爹就已經得了康熙的寵,年妃又是雍正心愛的女人。
滿清官場內可沒有後世文人那麽無聊,基於這些事實上的背景,官員都認為年羹堯借著老爹和妹妹的力量,將成為雍正朝內堪比康熙朝前期明珠與佟國維之類的重臣。
也就在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發出上諭:“若有調遣軍兵、動用糧餉之處,著邊防辦餉大臣及川陝、雲南督撫提鎮等,俱照年羹堯辦理。”這樣,年羹堯遂總攬西部一切事務,實際上成為雍正在西陲前線的親信代理人,權勢地位實際上在撫遠大將軍延信和其他總督之上。雍正還告誡雲、貴、川的地方官員要秉命於年羹堯。
霍崇聽得仔細。既然雍正能如此準備,就證明西北的戰事必然打的熱鬧。年羹堯這邊對於大大提高生火效率的琉璃火需求還會很大。
講完了京城的一些事,徐右林歎道:“霍兄,我知道你向來敢說實話。我就問你件事,可否有官員想從你這裏撈銀子?”
“哦?徐兄也遇到了?”霍崇大感興趣。
徐右林連連歎氣,講述著江南官不聊生的局麵。雍正上台之後就要求官員們償還從國庫借的銀子。從康熙中期,官員從國庫借銀子就成了常態。
在康熙年間,康熙就幾次嚐試解決這個問題,雍正就數次受命。可每次嚐試都失敗了,因為借錢的大頭都是康熙親近的重臣。譬如被康熙視作家人的曹寅。
然而這份恩寵也到了盡頭。康熙六十一年,繼承了江南織造的曹家繼承人曹頫和曹寅的大舅子李煦因拖欠賣人參的銀兩,內務府奏請康熙,嚴令李煦、曹頫將拖欠的銀兩必須在年底之前交清,否則就嚴加懲處,康熙當即就批準了。顯然,這與康熙以前對曹寅的態度,已是決然不同了。
雍正上台以後,接連頒布諭旨,開始在全國上下大張旗鼓地清查錢糧,追補虧空。他一再表示:我不能再像父皇那樣寬容了,凡虧空錢糧官員一經揭發,立刻革職。
僅雍正元年,被革職抄家的各級官吏就達數十人,與曹家既是親戚又患難與共的蘇州織造李煦,也因虧空獲罪,被革職抄家。但一開始雍正並沒有把曹家與李煦一起治罪,而是允許他將虧空分三年還完。曹頫自身的虧空尚未補完,又增加了曹寅遺留的虧空,隻好多方求人托人。
雍正為防止有人嚇唬敲詐曹頫,特地向曹頫下達指示:亂跑門路,交結他人,隻能拖累自己,瞎費心思力氣買禍受;主意要拿定,安分守己,不要亂來,否則壞朕名聲,就要重重處分,怡親王也救不了你!
“哦?皇上這是明示曹家要托庇於怡親王麽。”霍崇聽出了些門道。雍正皇帝的這個朱批特諭,說明他對曹頫還是出於好意的。而且這道批示也完全給曹家後人指出了該怎麽辦。雍正的十三弟允祥乃是雍正心腹……
“可不是麽。曹家的人可是拿著這份東西到處宣揚。哼哼!真是不知死。”徐右林不快的說道。羨慕嫉妒恨了一陣,徐右林不快的說道:“那曹家還坑了我千餘斤琉璃火的錢。看來時還不上啦!”
霍崇哈哈一笑,也不多話。曹家鍾鳴鼎食,皇家用上了琉璃火,曹家當然不能落後。雖然徐右林是被坑了千餘斤琉璃火,但是霍崇真不在意。正因為有曹家以及八為鹽政禦史的李煦等人的使用,固體酒精在江南才能快速鋪開。和一年幾年萬斤的銷量比,千餘斤的損失啥都不算。隻是曹家連這點東西都不放過,看來果然如《紅樓夢》裏麵描述,家業已經從內到外的腐朽了。
另外一個重要人物則是李煦。當年康熙下江南的時候,不是住曹家,就是住李家。據說李煦的娘是康熙的乳母,康熙當年染上天花,別的人都置之不理,未有李煦的娘親悉心照料,算是救活了康熙。
正因為康熙得過天花,被認為以後不會再遭到傷害,所以當了皇帝。所以康熙和李煦乃是‘奶兄弟’。加上李煦也能幹,很得康熙寵愛。
可這樣的人卻在雍正元年一月就被抓,下獄。同年七月二十二日,隆科多轉陳查弼納奏折稱:“查出李煦虧空銀內,商人少給擔賠銀額及短秤銀共三十七萬八千八百四十兩,應由商人頭目等追賠。”依照這個數,李煦的虧空銀三十八萬兩除去商人應賠之數,實際上隻“虧欠”一千一百六十兩。這一千多兩欠銀,完全可以用家產抵償,但,雍正依舊以“虧空官帑”為由,罷了李煦的職。將其房屋賞給了年羹堯;將其子女家仆男童幼女共二百餘口,悉數逮捕,送至市場標價拍賣。就這樣,一個鍾鳴鼎食的簪纓望族,轟轟烈烈將及百載,轉眼間便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聽到這個消息,霍崇心中大喜。這個搞法已經是雍正向群臣做出的一個明示,要群臣們都不要去抵抗清欠稅銀的行動。
雖然對於吃瓜群眾而言,高呼‘吊路燈’會很有快感。但是官員們的感受可就完全不同,怪不得有些人都把主意打到了霍崇頭上。
感慨一陣,徐右林打起精神進了總部大門。前來之前已經與總部聯絡過,已經有人接待了徐右林一行。問起霍崇是否在,接待人員隻是告訴徐右林,霍崇已經往這裏來。
徐右林也是見識過世麵的人。霍崇的部下已經有了大門大戶的範兒,不該說的那是一句不說。該說的也沒有藏著掖著,還沒有大戶奴才那種打秋風的惡習。
休息了半日,有人把徐右林請到接待室,霍崇已經等在裏麵。就見他身邊站著幾名年輕人,等著霍崇批示文件。雖然年輕人們都有些著急,霍崇還是按部就班的讀完了文件,這才簽了字。
見徐右林等了一陣,霍崇讓年輕人把沒有看完的文件留下,放下筆就起身與徐右林握手。
徐右林逐漸習慣了霍崇的這種做派,親熱握手之後徐右林讚道:“我還記得霍兄當年用煙熏山豬肉招待,那時候就覺得霍兄這吃穿用度不一般。現在看,霍兄定然是大戶出身。”
霍崇也不解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21世紀中國月入超過兩萬的家庭,生活條件都在雍正之上。這些家庭與雍正最大的差距隻是在雍正可以奴役大量人口,而新中國的社會製度斷絕了這些人奴役別人的權力。
請徐右林坐下,霍崇問道:“徐兄,江南那邊的作坊可還進行的下去?”
徐右林讚道:“霍兄的手下著實厲害,不過是幾千畝地,產出的飴糖和酒就已經是其他土地產出的數倍。不少人都覺得霍兄買的地是供奉好了土地爺。”
聽徐右林說的含蓄,霍崇也不多話,隻是心中暗笑。什麽供奉好了土地爺,不過是把‘種福’換了個說法而已。就霍崇知道的情況,那些在長江以北運河沿線購置的土地上,霍崇的土地生產出的作物被充分利用,產能特別高。引得當地百姓們大為驚訝。最妙的是,霍崇那些工作人員吃的主糧是從當地購買,霍崇土地上的產出製成的製品全部是為了出售。
“霍兄,我家族叔很是不解,霍兄為何這麽在意京城的事情?”徐右林開始提出問題了。
霍崇歎口氣,雖然是演技,霍崇卻覺得這歎氣發自內心,“徐兄,若是十四爺倒了,定然有許多人要收拾我。若是十四爺隻是守靈,那些人總會有忌憚。萬一十四爺複出,他們也不會有好果子吃。雖然京城的京官們不會這麽看。可地方上的官員卻不知道京城的消息,就算是聽說了一二也不敢篤定十四爺會被圈禁。我這全然是為了自保。”
“霍兄為何這麽在意西北的消息?”徐右林繼續問。
“也許有人覺得年大將軍在西北大勝,十四爺對皇上就沒了用。我就不這麽看。若是年大將軍戰敗,皇上怎麽能把十四爺叫出來打仗?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皇上不要麵子的麽?咱們行走江湖靠的不就是這個名聲麽。”
聽了霍崇的話,徐右林連連點頭。霍崇覺得自己差點都信了這話。其實這話一點都沒錯,但是霍崇從來沒考慮過從這些消息中獲利。年大將軍得勝之後就該死了,殺了年羹堯的雍正就會失了官心。年羹堯並非沒有實力的人,霍崇不認為自己能輕易擊敗年羹堯這般有經驗的將令。
確定了霍崇的心思,徐右林就將當下京城裏的消息講給霍崇。雍正對於年羹堯已經到了‘卿卿我我’的地步。但官場上的看法和後世電視劇完全不同,電視劇裏麵可不會詳細講述年羹堯的老爹就已經得了康熙的寵,年妃又是雍正心愛的女人。
滿清官場內可沒有後世文人那麽無聊,基於這些事實上的背景,官員都認為年羹堯借著老爹和妹妹的力量,將成為雍正朝內堪比康熙朝前期明珠與佟國維之類的重臣。
也就在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發出上諭:“若有調遣軍兵、動用糧餉之處,著邊防辦餉大臣及川陝、雲南督撫提鎮等,俱照年羹堯辦理。”這樣,年羹堯遂總攬西部一切事務,實際上成為雍正在西陲前線的親信代理人,權勢地位實際上在撫遠大將軍延信和其他總督之上。雍正還告誡雲、貴、川的地方官員要秉命於年羹堯。
霍崇聽得仔細。既然雍正能如此準備,就證明西北的戰事必然打的熱鬧。年羹堯這邊對於大大提高生火效率的琉璃火需求還會很大。
講完了京城的一些事,徐右林歎道:“霍兄,我知道你向來敢說實話。我就問你件事,可否有官員想從你這裏撈銀子?”
“哦?徐兄也遇到了?”霍崇大感興趣。
徐右林連連歎氣,講述著江南官不聊生的局麵。雍正上台之後就要求官員們償還從國庫借的銀子。從康熙中期,官員從國庫借銀子就成了常態。
在康熙年間,康熙就幾次嚐試解決這個問題,雍正就數次受命。可每次嚐試都失敗了,因為借錢的大頭都是康熙親近的重臣。譬如被康熙視作家人的曹寅。
然而這份恩寵也到了盡頭。康熙六十一年,繼承了江南織造的曹家繼承人曹頫和曹寅的大舅子李煦因拖欠賣人參的銀兩,內務府奏請康熙,嚴令李煦、曹頫將拖欠的銀兩必須在年底之前交清,否則就嚴加懲處,康熙當即就批準了。顯然,這與康熙以前對曹寅的態度,已是決然不同了。
雍正上台以後,接連頒布諭旨,開始在全國上下大張旗鼓地清查錢糧,追補虧空。他一再表示:我不能再像父皇那樣寬容了,凡虧空錢糧官員一經揭發,立刻革職。
僅雍正元年,被革職抄家的各級官吏就達數十人,與曹家既是親戚又患難與共的蘇州織造李煦,也因虧空獲罪,被革職抄家。但一開始雍正並沒有把曹家與李煦一起治罪,而是允許他將虧空分三年還完。曹頫自身的虧空尚未補完,又增加了曹寅遺留的虧空,隻好多方求人托人。
雍正為防止有人嚇唬敲詐曹頫,特地向曹頫下達指示:亂跑門路,交結他人,隻能拖累自己,瞎費心思力氣買禍受;主意要拿定,安分守己,不要亂來,否則壞朕名聲,就要重重處分,怡親王也救不了你!
“哦?皇上這是明示曹家要托庇於怡親王麽。”霍崇聽出了些門道。雍正皇帝的這個朱批特諭,說明他對曹頫還是出於好意的。而且這道批示也完全給曹家後人指出了該怎麽辦。雍正的十三弟允祥乃是雍正心腹……
“可不是麽。曹家的人可是拿著這份東西到處宣揚。哼哼!真是不知死。”徐右林不快的說道。羨慕嫉妒恨了一陣,徐右林不快的說道:“那曹家還坑了我千餘斤琉璃火的錢。看來時還不上啦!”
霍崇哈哈一笑,也不多話。曹家鍾鳴鼎食,皇家用上了琉璃火,曹家當然不能落後。雖然徐右林是被坑了千餘斤琉璃火,但是霍崇真不在意。正因為有曹家以及八為鹽政禦史的李煦等人的使用,固體酒精在江南才能快速鋪開。和一年幾年萬斤的銷量比,千餘斤的損失啥都不算。隻是曹家連這點東西都不放過,看來果然如《紅樓夢》裏麵描述,家業已經從內到外的腐朽了。
另外一個重要人物則是李煦。當年康熙下江南的時候,不是住曹家,就是住李家。據說李煦的娘是康熙的乳母,康熙當年染上天花,別的人都置之不理,未有李煦的娘親悉心照料,算是救活了康熙。
正因為康熙得過天花,被認為以後不會再遭到傷害,所以當了皇帝。所以康熙和李煦乃是‘奶兄弟’。加上李煦也能幹,很得康熙寵愛。
可這樣的人卻在雍正元年一月就被抓,下獄。同年七月二十二日,隆科多轉陳查弼納奏折稱:“查出李煦虧空銀內,商人少給擔賠銀額及短秤銀共三十七萬八千八百四十兩,應由商人頭目等追賠。”依照這個數,李煦的虧空銀三十八萬兩除去商人應賠之數,實際上隻“虧欠”一千一百六十兩。這一千多兩欠銀,完全可以用家產抵償,但,雍正依舊以“虧空官帑”為由,罷了李煦的職。將其房屋賞給了年羹堯;將其子女家仆男童幼女共二百餘口,悉數逮捕,送至市場標價拍賣。就這樣,一個鍾鳴鼎食的簪纓望族,轟轟烈烈將及百載,轉眼間便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聽到這個消息,霍崇心中大喜。這個搞法已經是雍正向群臣做出的一個明示,要群臣們都不要去抵抗清欠稅銀的行動。
雖然對於吃瓜群眾而言,高呼‘吊路燈’會很有快感。但是官員們的感受可就完全不同,怪不得有些人都把主意打到了霍崇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