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看著這大太監臉上的無措,劉啟也是發出了極其不滿的鼻音來。
“奴這便去。”而這大太監,此時才是反應了過來,低下頭,帶著惶然恐懼,匆匆忙忙的退出了天祿閣。
很快,棄守黃河的流言,就已經是在這長安城中傳開來,雖然還不至於人盡皆知,但那些稍微有一些地位的人,卻都已經通過不同的渠道,知曉了這流言。
“啪!”
“混賬東西!”太尉府中,袁盎一口氣將廳中的十二對琉璃花瓶,摔了個幹幹淨淨。
袁盎憤怒無比的罵道,絲毫不顧一朝太尉應有的氣度。
兵事上的決策,從他在天祿閣中與皇帝啟商議開始,到現在,連三個時辰都還不到,就已經是傳的滿城風雨,他可以確信,在天祿閣中商議的時候,這天祿閣中,是絕對沒有第三人在場的,而他自己,不可能將這消息傳出去,那這消息,到底是誰傳開的,自然就可想而知。
“無法無天,這些修行者,簡直是無法無天!”
在袁盎開來,此時無疑便是那些修行者的手筆——也隻有那些手段莫測,又往來無忌的修行者,才有可能潛入到守衛森嚴的天祿閣當中,聽到他和劉啟的商議,然後將這商議的結果,傳得滿城風雨,也隻有這些修行者行事,才由如此的效率,才會如此的,不考慮後果。
憤怒的罵了一陣之後,袁盎才是克製住自己這無名之火,轉而是開始思索接下來的對策。
這消息既然傳出來,那七國的叛軍,定然也會收到這消息,而這,就代表著,他先前對局麵的推演,對軍勢的調度,都是化為烏有。
“咳咳咳!”緊皺著眉頭,袁盎劇烈的咳嗽了幾聲。
他畢竟是一個快要老死的凡人,先前的一番推演調度,相機決策,已經是耗費了他相當大的精力,而現在,局勢大改,一切的調度決策,都要重頭推演,老朽的他,已經沒有了第二次推演局勢的精力了。
“也罷,本來都是要死的人,換一種死法,也未嚐不可!”
“隻是,可惜了那五萬的大軍了。”良久之後,袁盎才是逐漸的將整個長安城,將整個穹天都籠罩起來的夜幕,歎了口氣。
那浩浩蕩蕩的夜幕,仿佛是一頭可怖到不可思議的凶手,當其張開巨口的時候,這天地之間,一切光明,一切希望,皆被吞噬一空。
而在這夜幕之下,整個長安城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時光飛速而動,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當天邊破曉泛白的時候,長安城中,無數的燈火,一粒一粒的點亮,在這依舊顯得幽暗的都城當中,好似是將穹天上剛剛隱去的星河,由重新的搬到了這人間。
星火當中,一位又一位的朱紫衣袍官吏,從自己的府中踏出來,隨著人流,往皇宮而去。
朱雀長街上,所有的官吏,都是板著臉,一言不發,便是平常私交甚篤的官吏,此時也絲毫沒有招呼一聲的想法,當他們知曉了,那不該被傳出來的消息,已經是滿城風雨的時候,他們就明白,這長安城中,又是一場暴風雨,已經來臨。
在那削藩策上疏之後,宮廷當中,就已經是經曆了一場清洗,而那一場清洗,距離現在,也不過隻得月餘,宮牆當中的血跡,連同彌散的血腥,仿佛還又在眼前鼻尖縈繞,而現在,第二次清洗,或許也來臨了。
第一次的清洗,隻涉及到那些內侍,但這第二次的清洗,卻有可能涉及到他們這些官吏,是以,這些官吏們的心態,自然也就和先前不同——不要說什麽無辜,在他們知曉了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沒有了說自己無辜的資格。
至於說皇帝會不會有清洗朝堂的魄力,這當然是不用質疑的。
帝王五百朝,於依舊是凡夫俗子的臣民而言,帝王,有著先天上的優勢,這優勢,源自於身份地位,也源自於壽命。
五百年悠長的壽命,足夠皇帝熬死任何一輪的臣子,同樣也足夠皇帝等到下一輪的臣子們,成長起來,至於說這過程之間帝國的一些動蕩,在五百年的時間跨度下,這些動蕩,隻是水麵上的漣漪而已,風過,便徹底無痕。
……
第一縷陽光破開天地的時候,文武百官們,也是魚貫而入,朝堂上,皇帝啟,在內侍的引導下,從後殿而來,端坐於那至高無上的寶座上。
這寶座的位置,比起朝堂上的眾人而言,高了足足一人多,端坐於這寶座上,劉啟目光微垂,便能夠將殿中一應文武百官們看得真真切切,目光越過文武百官,落到殿門之外,那是一片浩瀚無垠的蒼茫大地。
照本宣科的,討論爭辯了農事,水文等等之後,才終於是有人,將話題扯到了這一場七王之亂上,隻是,朝堂上的眾人,雖然都知曉了棄守黃河的流言,但卻誰都不敢主動的提出這個問題來。
有一陣子之後,才是有一人,緩緩的踏出來,朝著劉啟拜了一拜之後,出聲。
“陛下,黃河天塹雖難以跨越,但黃河一線,太過漫長,五萬大軍駐守黃河,或力有未逮,恐難免疏漏。”
“是不是,增派一些人手,以備萬一?”出聲的這官吏,卻是長安令尹。
“增派人手?”
“說的倒是輕巧!”長安令尹的話音才落,朝堂的另一側,一位武官便是出聲反駁道,“帝國當中,哪裏還有人手可派?”
“關中各州府之內,雖然也有衛所治軍,但人心惶惶之下,尚需這些治軍鎮壓,又如何能夠抽調?”
“若衛所治軍不動的話,關中哪裏還有軍隊可以增派?”
“各大州府的衛所治軍,不可輕動,那長安城中的十萬禁軍,是不是?”長安令尹的背後,又一個官吏也是站了出來,試探著問了一聲。
長安城中的禁軍,足足有十萬之眾,便是抽調一部分出去,也不會令長安城內部空虛。
“你大膽,禁軍拱衛長安,豈可輕動?”一個禁軍的將領,也是站了出來。
而接下來,朝堂上的一眾文武百官們,便是就要不要調動禁軍之事,爭執起來,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都是默契無比的,誰也不曾提及邊軍之事——帝國內部的帝位更迭,隻是內爭,但若是誰提議調動邊軍,令邊塞空虛,叫匈奴人或者越彝,兵入帝國,這樣的罵名和責任,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人能擔得起。
自先秦以來,外戰族爭,就是絕對意義上的政治正確,但若是因為誰叫外族入侵,踏上帝國國土的話,那這責任罵名,絕對是禍及子孫後代。
“禦史大夫,你怎的不說話?”
“七王叛逆,全因你這一卷削藩策而起。”
“便是其旗號,也是‘清君側,誅晁錯’。”
“作為罪魁禍首,禦史大夫就真的沒什麽話說嗎?”又一番爭論不分高下之後,終於是有人,將話題引到了晁錯的身上。
“不錯。”這官吏話音才落,便立刻是有人附和道。
“分封諸侯,乃高祖遺訓,是國策。”
“便是諸侯有禍,亦當不動聲色,徐徐圖之。”
“晁大夫不管不顧,以至於引得如今之禍,難道晁大夫,就沒有什麽對策嗎?”
“奴這便去。”而這大太監,此時才是反應了過來,低下頭,帶著惶然恐懼,匆匆忙忙的退出了天祿閣。
很快,棄守黃河的流言,就已經是在這長安城中傳開來,雖然還不至於人盡皆知,但那些稍微有一些地位的人,卻都已經通過不同的渠道,知曉了這流言。
“啪!”
“混賬東西!”太尉府中,袁盎一口氣將廳中的十二對琉璃花瓶,摔了個幹幹淨淨。
袁盎憤怒無比的罵道,絲毫不顧一朝太尉應有的氣度。
兵事上的決策,從他在天祿閣中與皇帝啟商議開始,到現在,連三個時辰都還不到,就已經是傳的滿城風雨,他可以確信,在天祿閣中商議的時候,這天祿閣中,是絕對沒有第三人在場的,而他自己,不可能將這消息傳出去,那這消息,到底是誰傳開的,自然就可想而知。
“無法無天,這些修行者,簡直是無法無天!”
在袁盎開來,此時無疑便是那些修行者的手筆——也隻有那些手段莫測,又往來無忌的修行者,才有可能潛入到守衛森嚴的天祿閣當中,聽到他和劉啟的商議,然後將這商議的結果,傳得滿城風雨,也隻有這些修行者行事,才由如此的效率,才會如此的,不考慮後果。
憤怒的罵了一陣之後,袁盎才是克製住自己這無名之火,轉而是開始思索接下來的對策。
這消息既然傳出來,那七國的叛軍,定然也會收到這消息,而這,就代表著,他先前對局麵的推演,對軍勢的調度,都是化為烏有。
“咳咳咳!”緊皺著眉頭,袁盎劇烈的咳嗽了幾聲。
他畢竟是一個快要老死的凡人,先前的一番推演調度,相機決策,已經是耗費了他相當大的精力,而現在,局勢大改,一切的調度決策,都要重頭推演,老朽的他,已經沒有了第二次推演局勢的精力了。
“也罷,本來都是要死的人,換一種死法,也未嚐不可!”
“隻是,可惜了那五萬的大軍了。”良久之後,袁盎才是逐漸的將整個長安城,將整個穹天都籠罩起來的夜幕,歎了口氣。
那浩浩蕩蕩的夜幕,仿佛是一頭可怖到不可思議的凶手,當其張開巨口的時候,這天地之間,一切光明,一切希望,皆被吞噬一空。
而在這夜幕之下,整個長安城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時光飛速而動,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當天邊破曉泛白的時候,長安城中,無數的燈火,一粒一粒的點亮,在這依舊顯得幽暗的都城當中,好似是將穹天上剛剛隱去的星河,由重新的搬到了這人間。
星火當中,一位又一位的朱紫衣袍官吏,從自己的府中踏出來,隨著人流,往皇宮而去。
朱雀長街上,所有的官吏,都是板著臉,一言不發,便是平常私交甚篤的官吏,此時也絲毫沒有招呼一聲的想法,當他們知曉了,那不該被傳出來的消息,已經是滿城風雨的時候,他們就明白,這長安城中,又是一場暴風雨,已經來臨。
在那削藩策上疏之後,宮廷當中,就已經是經曆了一場清洗,而那一場清洗,距離現在,也不過隻得月餘,宮牆當中的血跡,連同彌散的血腥,仿佛還又在眼前鼻尖縈繞,而現在,第二次清洗,或許也來臨了。
第一次的清洗,隻涉及到那些內侍,但這第二次的清洗,卻有可能涉及到他們這些官吏,是以,這些官吏們的心態,自然也就和先前不同——不要說什麽無辜,在他們知曉了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沒有了說自己無辜的資格。
至於說皇帝會不會有清洗朝堂的魄力,這當然是不用質疑的。
帝王五百朝,於依舊是凡夫俗子的臣民而言,帝王,有著先天上的優勢,這優勢,源自於身份地位,也源自於壽命。
五百年悠長的壽命,足夠皇帝熬死任何一輪的臣子,同樣也足夠皇帝等到下一輪的臣子們,成長起來,至於說這過程之間帝國的一些動蕩,在五百年的時間跨度下,這些動蕩,隻是水麵上的漣漪而已,風過,便徹底無痕。
……
第一縷陽光破開天地的時候,文武百官們,也是魚貫而入,朝堂上,皇帝啟,在內侍的引導下,從後殿而來,端坐於那至高無上的寶座上。
這寶座的位置,比起朝堂上的眾人而言,高了足足一人多,端坐於這寶座上,劉啟目光微垂,便能夠將殿中一應文武百官們看得真真切切,目光越過文武百官,落到殿門之外,那是一片浩瀚無垠的蒼茫大地。
照本宣科的,討論爭辯了農事,水文等等之後,才終於是有人,將話題扯到了這一場七王之亂上,隻是,朝堂上的眾人,雖然都知曉了棄守黃河的流言,但卻誰都不敢主動的提出這個問題來。
有一陣子之後,才是有一人,緩緩的踏出來,朝著劉啟拜了一拜之後,出聲。
“陛下,黃河天塹雖難以跨越,但黃河一線,太過漫長,五萬大軍駐守黃河,或力有未逮,恐難免疏漏。”
“是不是,增派一些人手,以備萬一?”出聲的這官吏,卻是長安令尹。
“增派人手?”
“說的倒是輕巧!”長安令尹的話音才落,朝堂的另一側,一位武官便是出聲反駁道,“帝國當中,哪裏還有人手可派?”
“關中各州府之內,雖然也有衛所治軍,但人心惶惶之下,尚需這些治軍鎮壓,又如何能夠抽調?”
“若衛所治軍不動的話,關中哪裏還有軍隊可以增派?”
“各大州府的衛所治軍,不可輕動,那長安城中的十萬禁軍,是不是?”長安令尹的背後,又一個官吏也是站了出來,試探著問了一聲。
長安城中的禁軍,足足有十萬之眾,便是抽調一部分出去,也不會令長安城內部空虛。
“你大膽,禁軍拱衛長安,豈可輕動?”一個禁軍的將領,也是站了出來。
而接下來,朝堂上的一眾文武百官們,便是就要不要調動禁軍之事,爭執起來,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都是默契無比的,誰也不曾提及邊軍之事——帝國內部的帝位更迭,隻是內爭,但若是誰提議調動邊軍,令邊塞空虛,叫匈奴人或者越彝,兵入帝國,這樣的罵名和責任,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人能擔得起。
自先秦以來,外戰族爭,就是絕對意義上的政治正確,但若是因為誰叫外族入侵,踏上帝國國土的話,那這責任罵名,絕對是禍及子孫後代。
“禦史大夫,你怎的不說話?”
“七王叛逆,全因你這一卷削藩策而起。”
“便是其旗號,也是‘清君側,誅晁錯’。”
“作為罪魁禍首,禦史大夫就真的沒什麽話說嗎?”又一番爭論不分高下之後,終於是有人,將話題引到了晁錯的身上。
“不錯。”這官吏話音才落,便立刻是有人附和道。
“分封諸侯,乃高祖遺訓,是國策。”
“便是諸侯有禍,亦當不動聲色,徐徐圖之。”
“晁大夫不管不顧,以至於引得如今之禍,難道晁大夫,就沒有什麽對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