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究竟是哪位高人開的玩笑?
劉衍有些茫然地看著這兩個巨大的塑像,從塑像的大小來看,肯定不會是紅蓮寺地宮完成之後才搬運進來的,因為它們的體型之大根本沒有辦法從小小的甬道之中進來——橫著也不行!
這就說明,當初在建造紅蓮寺地宮的時候,玉皇大帝塑像和彌勒佛塑像就這麽佇立在了一起!
瘋了,都瘋了!
真正的宗教可不是過家家,說什麽佛道雙修,佛道合一,這些都是騙人的鬼話,宗教之間根本沒有融合的可能,有的隻有赤裸裸的戰爭和征服,要是在古代,你說一句佛道一家,直接被打死都不多——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佛道之爭可不比戰爭來的遜色半分。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一個人精神上的終極關懷問題,實際就是如何對待生與死亡的問題。對人來說死亡是最大的恐懼,宗教要給出對待的辦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可以說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回。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是在一個循環往複、不到頭的生死輪回中。隻有實現涅磐,才能脫離生死輪回。
那麽怎樣實現涅磐呢?就是人要“覺悟”。佛者,覺也。說到底,就是對人生是苦的覺悟。佛教認為,當你真正認識到人生是苦的時候,你就“覺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這個。
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說持積極的、正麵的態度。這是道教與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比如,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人生下來就要贖罪,佛教認為人生是苦。那麽,道教是如何解決死的問題呢?答案很簡單,就是通過修煉達到不死,長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訣中有一句話,“順成人,逆成仙,全在陰陽顛倒顛”,就是道教對如何取得長生不老的方法。
所以,佛道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這這涉及到了兩者最根本的價值觀問題。
有了這個對立的價值觀,那麽表現出來的現實之中的矛盾更加尖銳,包括利益,包括信仰衝突等等很多問題都讓佛道兩家之間充斥著血仇。
著名的小說《西遊記》其中寫的就有佛道之爭,雖然主角一行人到了最後都是佛教中人,甚至道教的玉皇大帝還需要向如來佛祖求援,但是其中描繪的佛門貪婪與肮髒著墨甚多,不能簡單的將其定性。
還有一件曆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可以想象出當時佛道之爭的慘烈恐怖。
傳說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裏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誌》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踞。
佛教最初傳入我國時,隻有少數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國(原居我國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的記錄。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
永平十一年在洛陽城西雍門外禦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主兩位印度高僧居住。為紀念白馬負經(《四十二章經》)輸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馬寺。
永平十一年,攝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裏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相傳峨眉山是普賢菩薩、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建寺,但由於當時五台山是道教根據地,他二人頗受排擠,奏知漢明帝。雙方達成協議--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台)。焚經的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尚未完全燒盡,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台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何處建寺適宜?《清涼山誌》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此足跡,而且還發現有“舍利”,再加上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氣象不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寺以山名--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叫做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中心,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也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完全不同:東台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獅子文殊、北台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從此以後,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台頂寺廟裏禮拜,叫做朝台。此時,五台山之名已經大量出現在北齊史籍之中了。
因為這件事情的傳奇性,後世又出現了多次的焚經事件,甚至是一代雄主李世民據說也因此特地寫了一首詩,詩曰:“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謾說函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確實是非憑烈焰,要分真偽築高台。春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
根據詩中所言“吹盡當年道教灰”,可想而知,整個鬥法是佛教勝出了。
從種種史料而言,可以得知,佛教和道教根本就是站在了對立麵上,兩者根本不可能有一絲一毫的融合性!
劉衍有些頭痛地錘了錘腦袋,喘息了兩口,知道自己一時半會兒是不用想要弄清楚這件事情的真相了,現在最主要的還是探索一下整個地宮,曆代鬼鋪主人進入地宮之中雖然能夠心想事成,但是也因此而失去了記憶,說不得在地宮之中還有著特殊的機關,還是要小心為妙。
思及至此,劉衍打起了精神,開始摸索著在地宮之中探索了起來,小北倒是顯得很乖,一動不動地跟著劉衍,什麽話也沒有,隻是一雙圓溜溜的大眼睛不住地瞟著佇立在地宮中央的兩座佛道大佬塑像。
……
劉衍忙活了半天,甚至連地上的地磚都恨不得撬開仔細檢查一番,卻發現這個被稱之為禁地鬼門關的紅蓮寺地宮居然就這麽大,除了甬道之外就剩下這麽大的一個宮室,宮室之中除了兩座塑像外也是別無他物!
“究竟是哪裏有問題?”
劉衍皺著眉頭,雙眼不斷地打量著眼前的宮室,想要從中間找出一點點的蛛絲馬跡。
“叔叔……那裏有人……”
冷幽幽的聲音突然從劉衍的旁邊傳來,已經習慣了安靜環境的劉衍渾身一顫,差點嚇了一跳。
回過神來才發現,居然是一直一言不發,劉衍還以為是啞巴的小北說出來的話!
“人?這個宮室之中除了我們還能有什麽人?”劉衍眉頭一鎖,順著小北小手所指的方向,看去……
沒有強光手電的照射,劉衍驚訝的發現,在兩座塑像的下麵居然出現了一些簡單的熒光色線條,這些線條勾勒出了一個又一個的人形,仿佛是一個長長的畫卷。
劉衍仔細打量著這些用特殊顏料畫出來的繪畫,繪畫之中描述的內容很簡單也很奇怪。
一個身穿道家法袍模樣的人形勾勒,不斷地變化著身形,先是身上的法袍變了模樣,然後又是頭上的頭發漸漸變短,隨著畫卷的進行,這個道士模樣的人形勾勒居然緩緩變成了和尚模樣。
由道變佛的過程占了玉皇大帝和彌勒佛所在圓台側壁的一半左右,另外一半的圓台側壁上則是剛剛完全相反的過程,描繪的是一個和尚模樣的樣逐漸變回道士。
僧變道,道變僧,仿佛就會一個天道輪回一般,兩者的身份在不斷地循環變化著。
“這是什麽意思?”劉衍有些不解,和尚變道士,道士又變成和尚,如此往複,這不禁讓劉衍想起了曆史上最重要的一個人或者說一個傳說——老子化胡!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係列主張。
道教徒們神話老子,大致始自創教時的東漢。那時五鬥米教的張陵(公元4一l56年)在《老子想爾注》裏就稱老子為太上老君。他的謀士們則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借用佛經關於釋迦牟尼出生的神話也說什麽老子生下來就有九龍吐水灌洗其身,化為九井;說老子也是生下來即能行走,同樣是一步生一朵蓮花,共有九朵;又說老子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宣告: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些神妙傳說,明顯是照搬佛經而以爾之矛攻爾之盾。《西升經》針對佛教又說了些什麽呢?主要不外張揚教主老子的學說,稱“自然者,道之根本也”,“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萬物”雲雲。道即老子,老子當是宇宙最大的了。對佛教徒來說,最為緊要的還是《西升經》卷首的一句話:“老君西升,開道竺乾”。竺乾就是天竺,說老子自函穀關西升以後,沿著絲綢之路西去開化天竺國去了。
令佛教徒最為傷心的是《老子化胡經》。那裏借用老子的話說:“我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國,入乎白淨夫人口生,托陰而生,號為悉達,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無上道,號為佛陀……”這樣一來,釋迦牟尼就成了尹喜的後身,又是老子的徒弟。
《西升經》、《化胡經》的藍本是《史記·老子傳》,那裏麵有一句話說老子西遊。至函穀關著“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西升經》、《化胡經》巧妙地抓住了這一點大肆發揮,矛頭直指向初來乍到而人生地不熟的佛教,直令佛教尷尬萬分,卻又不得不忍氣吞聲。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裏刻劃說:“佛教徒心懷憤恨,但在東漢瑰佛教勢力薄弱時期,隻好默認這種侮辱,並且還可能默認佛是尹喜後身而減輕傳教的阻力。”
不過,老子化胡的故事並不自《西升經》、《化胡經》始,早在東漢末期,就有襄楷等人提出來了,隻是極為簡略。前舉漢桓帶延熹九年襄楷向皇帝上書:“……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襄楷還未明確講到老子到天竺去教化胡人。到三國時,即出現了老子到西方教化胡人的說法,甚至說老子是佛的師父。魚豢的《魏略·西戎傳》稱:“《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生教胡。浮屠屬老子弟子,別號合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未完待續)
劉衍有些茫然地看著這兩個巨大的塑像,從塑像的大小來看,肯定不會是紅蓮寺地宮完成之後才搬運進來的,因為它們的體型之大根本沒有辦法從小小的甬道之中進來——橫著也不行!
這就說明,當初在建造紅蓮寺地宮的時候,玉皇大帝塑像和彌勒佛塑像就這麽佇立在了一起!
瘋了,都瘋了!
真正的宗教可不是過家家,說什麽佛道雙修,佛道合一,這些都是騙人的鬼話,宗教之間根本沒有融合的可能,有的隻有赤裸裸的戰爭和征服,要是在古代,你說一句佛道一家,直接被打死都不多——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佛道之爭可不比戰爭來的遜色半分。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一個人精神上的終極關懷問題,實際就是如何對待生與死亡的問題。對人來說死亡是最大的恐懼,宗教要給出對待的辦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可以說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回。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是在一個循環往複、不到頭的生死輪回中。隻有實現涅磐,才能脫離生死輪回。
那麽怎樣實現涅磐呢?就是人要“覺悟”。佛者,覺也。說到底,就是對人生是苦的覺悟。佛教認為,當你真正認識到人生是苦的時候,你就“覺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這個。
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說持積極的、正麵的態度。這是道教與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比如,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人生下來就要贖罪,佛教認為人生是苦。那麽,道教是如何解決死的問題呢?答案很簡單,就是通過修煉達到不死,長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訣中有一句話,“順成人,逆成仙,全在陰陽顛倒顛”,就是道教對如何取得長生不老的方法。
所以,佛道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這這涉及到了兩者最根本的價值觀問題。
有了這個對立的價值觀,那麽表現出來的現實之中的矛盾更加尖銳,包括利益,包括信仰衝突等等很多問題都讓佛道兩家之間充斥著血仇。
著名的小說《西遊記》其中寫的就有佛道之爭,雖然主角一行人到了最後都是佛教中人,甚至道教的玉皇大帝還需要向如來佛祖求援,但是其中描繪的佛門貪婪與肮髒著墨甚多,不能簡單的將其定性。
還有一件曆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可以想象出當時佛道之爭的慘烈恐怖。
傳說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裏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誌》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踞。
佛教最初傳入我國時,隻有少數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國(原居我國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的記錄。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
永平十一年在洛陽城西雍門外禦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主兩位印度高僧居住。為紀念白馬負經(《四十二章經》)輸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馬寺。
永平十一年,攝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裏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相傳峨眉山是普賢菩薩、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建寺,但由於當時五台山是道教根據地,他二人頗受排擠,奏知漢明帝。雙方達成協議--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台)。焚經的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尚未完全燒盡,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台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何處建寺適宜?《清涼山誌》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此足跡,而且還發現有“舍利”,再加上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氣象不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寺以山名--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叫做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中心,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也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完全不同:東台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獅子文殊、北台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從此以後,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台頂寺廟裏禮拜,叫做朝台。此時,五台山之名已經大量出現在北齊史籍之中了。
因為這件事情的傳奇性,後世又出現了多次的焚經事件,甚至是一代雄主李世民據說也因此特地寫了一首詩,詩曰:“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謾說函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確實是非憑烈焰,要分真偽築高台。春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
根據詩中所言“吹盡當年道教灰”,可想而知,整個鬥法是佛教勝出了。
從種種史料而言,可以得知,佛教和道教根本就是站在了對立麵上,兩者根本不可能有一絲一毫的融合性!
劉衍有些頭痛地錘了錘腦袋,喘息了兩口,知道自己一時半會兒是不用想要弄清楚這件事情的真相了,現在最主要的還是探索一下整個地宮,曆代鬼鋪主人進入地宮之中雖然能夠心想事成,但是也因此而失去了記憶,說不得在地宮之中還有著特殊的機關,還是要小心為妙。
思及至此,劉衍打起了精神,開始摸索著在地宮之中探索了起來,小北倒是顯得很乖,一動不動地跟著劉衍,什麽話也沒有,隻是一雙圓溜溜的大眼睛不住地瞟著佇立在地宮中央的兩座佛道大佬塑像。
……
劉衍忙活了半天,甚至連地上的地磚都恨不得撬開仔細檢查一番,卻發現這個被稱之為禁地鬼門關的紅蓮寺地宮居然就這麽大,除了甬道之外就剩下這麽大的一個宮室,宮室之中除了兩座塑像外也是別無他物!
“究竟是哪裏有問題?”
劉衍皺著眉頭,雙眼不斷地打量著眼前的宮室,想要從中間找出一點點的蛛絲馬跡。
“叔叔……那裏有人……”
冷幽幽的聲音突然從劉衍的旁邊傳來,已經習慣了安靜環境的劉衍渾身一顫,差點嚇了一跳。
回過神來才發現,居然是一直一言不發,劉衍還以為是啞巴的小北說出來的話!
“人?這個宮室之中除了我們還能有什麽人?”劉衍眉頭一鎖,順著小北小手所指的方向,看去……
沒有強光手電的照射,劉衍驚訝的發現,在兩座塑像的下麵居然出現了一些簡單的熒光色線條,這些線條勾勒出了一個又一個的人形,仿佛是一個長長的畫卷。
劉衍仔細打量著這些用特殊顏料畫出來的繪畫,繪畫之中描述的內容很簡單也很奇怪。
一個身穿道家法袍模樣的人形勾勒,不斷地變化著身形,先是身上的法袍變了模樣,然後又是頭上的頭發漸漸變短,隨著畫卷的進行,這個道士模樣的人形勾勒居然緩緩變成了和尚模樣。
由道變佛的過程占了玉皇大帝和彌勒佛所在圓台側壁的一半左右,另外一半的圓台側壁上則是剛剛完全相反的過程,描繪的是一個和尚模樣的樣逐漸變回道士。
僧變道,道變僧,仿佛就會一個天道輪回一般,兩者的身份在不斷地循環變化著。
“這是什麽意思?”劉衍有些不解,和尚變道士,道士又變成和尚,如此往複,這不禁讓劉衍想起了曆史上最重要的一個人或者說一個傳說——老子化胡!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係列主張。
道教徒們神話老子,大致始自創教時的東漢。那時五鬥米教的張陵(公元4一l56年)在《老子想爾注》裏就稱老子為太上老君。他的謀士們則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借用佛經關於釋迦牟尼出生的神話也說什麽老子生下來就有九龍吐水灌洗其身,化為九井;說老子也是生下來即能行走,同樣是一步生一朵蓮花,共有九朵;又說老子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宣告: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些神妙傳說,明顯是照搬佛經而以爾之矛攻爾之盾。《西升經》針對佛教又說了些什麽呢?主要不外張揚教主老子的學說,稱“自然者,道之根本也”,“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萬物”雲雲。道即老子,老子當是宇宙最大的了。對佛教徒來說,最為緊要的還是《西升經》卷首的一句話:“老君西升,開道竺乾”。竺乾就是天竺,說老子自函穀關西升以後,沿著絲綢之路西去開化天竺國去了。
令佛教徒最為傷心的是《老子化胡經》。那裏借用老子的話說:“我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國,入乎白淨夫人口生,托陰而生,號為悉達,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無上道,號為佛陀……”這樣一來,釋迦牟尼就成了尹喜的後身,又是老子的徒弟。
《西升經》、《化胡經》的藍本是《史記·老子傳》,那裏麵有一句話說老子西遊。至函穀關著“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西升經》、《化胡經》巧妙地抓住了這一點大肆發揮,矛頭直指向初來乍到而人生地不熟的佛教,直令佛教尷尬萬分,卻又不得不忍氣吞聲。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裏刻劃說:“佛教徒心懷憤恨,但在東漢瑰佛教勢力薄弱時期,隻好默認這種侮辱,並且還可能默認佛是尹喜後身而減輕傳教的阻力。”
不過,老子化胡的故事並不自《西升經》、《化胡經》始,早在東漢末期,就有襄楷等人提出來了,隻是極為簡略。前舉漢桓帶延熹九年襄楷向皇帝上書:“……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襄楷還未明確講到老子到天竺去教化胡人。到三國時,即出現了老子到西方教化胡人的說法,甚至說老子是佛的師父。魚豢的《魏略·西戎傳》稱:“《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生教胡。浮屠屬老子弟子,別號合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