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之初,放下雜思、雜念、欲念,歸複於嬰兒,這是一,求的是內在的幹淨,要把道顯出來;虛其心,實其腹是二,要的是一種如在高山之上,鳥瞰大千,一覽眾山之小,萬物納於心胸的胸襟、氣度、包容。
此二者,分別是一個“清”字,一個“虛”字!
得了清虛,便能坐下,靜來。
這一個“靜”——
求不得。
早起出門,沿著水霧繚繞,清冷的山路隨意的步行一段,看那雲霧之中開闊的原野,起起伏伏的,如水波一樣的小丘,以及小丘頂上高高架起的風力發電機如同嫻靜的美人,輕輕的搖曳自己的翅膀,一派的慵懶。通信基站的架子、電線的鐵塔彼此勾連,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一種空曠——
此情、此景。天地開闊,於東南西北而可見天之涯,盡頭的地平線圍了一圈,像是一個“一”字首尾相銜。
目睹這樣的景色,風塵的心也自然而然的變得安靜、安詳。
已經有些枯黃的野草密密麻麻,趴在地上,上麵掛著露水,很濕也很冷。在草地上走幾步,鞋子都從外到內濕透了,腳下更是感覺到一陣冰涼。風塵在一座小丘的頂端停步,舉目遠眺。
遠處因渲染了一層薄霧而顯得泛白的田野、山坡,看著很是舒服。或許劇組來這裏拍攝一些天宮仙境的畫麵,都不需要特效——隻是在這裏一站,就是了。
他心道:“這裏雖然沒有華山的那種險峻,也沒有風景區那種鬼斧神工,但那種安詳、安然,且更勝一籌……五色五音,五味五氣,外在的一切都可以映照在一個人的心中,從而影響一個人的心情、精神。古時那些賢能,能夠做到存天理、滅人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真是非凡俗的……”
什麽“天理”和“人欲”,什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若非是真的試著去做,便不能理解其中的博大精深和高度——
落在書本中,這不過就是一句話,輕飄飄的不見分量。
真的去做,卻重有千斤,每一個字都有著自己的分量。
待旭日高起,風塵才是回返。
撒了一些穀子,切了一些菜,喂雞喂兔,忙過之後也該是做中午,又做了一份寡淡的素麵,稍微加了一些鹽巴,味道、口味都不很好,卻能管飽。要去自己的欲念,重口味、美味、惡味的食物自是不行的。口腹之欲也是一種欲,和其他的欲望無所分別。食物不可能沒有任何味道,便是清水也是有味道的,於是便盡量的清寡,隻是不缺了營養就好……下午的時候,他就在院子裏,拿著一本《道德經》去讀。也不貪多,一個下午,他隻是看了“道可道,非恒道”一章,慢慢的咂摸、品位,翌日的下午,便按圖索驥,尋到了“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這一句。
這一本《道德經》是一本有年頭的線裝書,裏麵的字是手寫的毛筆小楷,已經加了句讀,這一句卻和主流的經書不一樣,不過句讀之外,卻沒有釋義。而這一篇,卻足足讓他咂摸了一個多星期……
不是咂摸的懂了,而是對這句話,隱隱約約有了那麽一點感覺了,然後才是繼續往下麵讀。
又是講“希”“夷”的一篇。
……
致虛極、守靜篤……
孔德之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漸讀下去,風塵便發現這些相關的東西,竟然都有不同的句讀。這一些他一路尋找答案,翻出來的篇章,句讀的符號都是“x”,其他一些經文,有的是“○”有的則是一個短橫,明顯不是“一”字,短出來足有一半……懷揣著滿心的不解,風塵去找了四老漢。老漢正坐在炕上,用一副撲克牌算卦。
撲克牌不是一種傳統的算卦工具,但算卦真的又不局限於工具,撲克牌能算,橋牌、麻將、骰子、硬幣乃至於是鈔票、紙條、牙簽……這些都可以用來算。
這不過是老人多年以來習慣的一種遊戲。
大小王被分了出去。
五十二張牌,鋪在炕上,充滿了一種神秘。
風塵進來,隻是安靜的等著……
算完卦,四老漢疊好了撲克牌,讓風塵上炕坐。風塵問:“四爺爺你剛在算什麽?”四老漢咧嘴道:“木甚,瞎算的。”
“四爺爺,你這書裏的這幾個符號是什麽意思?”風塵將《道德經》拿出來,將其中的x、○、-三個符號指給四老漢看。四老漢從窗台上摸了煙槍,美滋滋的壓了一鍋煙絲點燃,吸的亮起一片紅斑,說:“這《道德經》順序是亂的,這三個符號,x代表的,就是一個五字,本來應該是像是拉直了線的8,我省了筆。那個○就是圓滿的意思,最後一個小橫道,就是一以貫之的意思……”
“這有甚說道了?”
“《道德經》其實有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是道,第二部分是德,第三部分是經。道是甚?你該知道,自然就知道了,說不清楚。能說一些,但總是片麵的。這個重點,還是身體力行……”
“意思是告訴了人片麵的認識,人的想法就會被局限住。認識了片麵的道的含義,就無法再接觸到更廣闊的本意?”
“是了嘛,道可道,非恒道,這句話你不是已經懂了?”
風塵本有疑惑,感覺自己不曾明白。
可四老漢說他已經懂了。
四老漢說:“你這個小哥兒就是靈,從小就靈,要不上大學了……我一直到了六十來歲才看懂這些東西,你這才看了幾天,就懂了。”老漢的話並不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有些人看了一輩子都不曾懂,很多人更是被局限於某一人的認知中,如在迷宮,轉來轉去,都得不到一個明白。風塵的手無意識的把玩著四老漢那一副已經變得綿軟了的撲克牌,說:“可我怎麽感覺自己還不明白呢?”
“甚是明白了?甚又是不明白?是你看了別人的解釋,感覺自己和別人想的一樣就是明白了?還是一個兒(自己)以為一個兒明白了,就明白了?”
四老漢問了一句,又自問自答:
“咱們國家曆史悠久,從古到今都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厚古薄今。曆來那些有本事的人,即便想要發表自己的觀點,也必須是要有聖賢之言作為依據的。這樣一來,就有了一種獨特的闡述思想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萬經注我——孔孟如此,道法墨家,五行陰陽,莫不如是。就拿你來說,你當了博士了,要發表一種自己的觀點,為了讓自己的觀點有力量,你就可以從新解釋道德經,解釋四書五經。怎麽解釋都不為過,牽強一些沒關係,能說通就行,經書中原本的意思是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意思是什麽!你要用這些經書的話來闡述你的思想,你要按照你的思想做注解。字還是那些字,但意思已經不是那個意思了。就譬如說是仁者愛人,現在的某些人為了宣傳儒家,就將這個仁解釋為仁慈,這對麽?這不對,但可以這麽說,這是那個人本身的觀點。這也是萬經注我的一個表現……所以啊,你看什麽書,你看誰解釋,實際上就是看的誰的觀點。想要讀出原來的觀點,你就要放棄別人的觀點。當然,想要讀出你自己的觀點來,這些書反倒不重要了……”
這一番話中的見地,簡直不像是一個鄉下的老人,當然這不是一個普通的老人,風塵琢磨了一番老人的話,問道:“為什麽這麽說?那什麽重要?”
老人又吸了一口,噴出一些煙霧。
道:“你的認識,你的觀念,來自於你的閱曆。人這一輩子,從小到大,你經曆了什麽,看到了什麽,都是你閱曆的一部分。前些天我看有人把易經和二進製扯在一起,還說計算機是根據這個發明的……”
“……”
請教了一陣,風塵就走了。老人家畢竟年紀大了,需要休息。那一本《道德經》風塵也沒有貪多,隻是先讀了用x標記的十篇,也就是道篇。反複的讀,反複的沉澱、思索、思考,整日整日的沉浸其中,心也在沉浸中逐漸忘我,一月的時光如流水般逝去,風塵身上的氣質也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少了一些浮躁、銳意,多出了一些說不出的淡然和出塵,那一種安寧,終究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痕跡。
這一日,他照顧好了雞和兔子,也不想看書,便隨意的進屋一坐。這一坐,竟然是心中沒什麽念頭,就像是發呆一般,在一睜眼,一個小時已經過去了。
不知不覺,他已經放下了心中的塵埃,放下了俗世的煩擾,隨便坐下來,人便處於靜中。
他的心靈已經平靜如水。
深深的吸一口氣,空氣清涼、沁人心脾。之前的不順意,已經放下了,放下不是忘記,放下隻是放下。隱約中,他已經模糊的觸摸到了“道”的所在,恍兮惚兮,是那麽的不真切,卻又是那麽的真實。天色漸夜了,他正了正身子,學著人打坐的模樣重新做好,再次嚐試,那種玄妙,卻已經不在……刻意的去求,便是心中有了雜念、執念,這年頭一動,又怎麽能靜得下來?
此二者,分別是一個“清”字,一個“虛”字!
得了清虛,便能坐下,靜來。
這一個“靜”——
求不得。
早起出門,沿著水霧繚繞,清冷的山路隨意的步行一段,看那雲霧之中開闊的原野,起起伏伏的,如水波一樣的小丘,以及小丘頂上高高架起的風力發電機如同嫻靜的美人,輕輕的搖曳自己的翅膀,一派的慵懶。通信基站的架子、電線的鐵塔彼此勾連,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一種空曠——
此情、此景。天地開闊,於東南西北而可見天之涯,盡頭的地平線圍了一圈,像是一個“一”字首尾相銜。
目睹這樣的景色,風塵的心也自然而然的變得安靜、安詳。
已經有些枯黃的野草密密麻麻,趴在地上,上麵掛著露水,很濕也很冷。在草地上走幾步,鞋子都從外到內濕透了,腳下更是感覺到一陣冰涼。風塵在一座小丘的頂端停步,舉目遠眺。
遠處因渲染了一層薄霧而顯得泛白的田野、山坡,看著很是舒服。或許劇組來這裏拍攝一些天宮仙境的畫麵,都不需要特效——隻是在這裏一站,就是了。
他心道:“這裏雖然沒有華山的那種險峻,也沒有風景區那種鬼斧神工,但那種安詳、安然,且更勝一籌……五色五音,五味五氣,外在的一切都可以映照在一個人的心中,從而影響一個人的心情、精神。古時那些賢能,能夠做到存天理、滅人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真是非凡俗的……”
什麽“天理”和“人欲”,什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若非是真的試著去做,便不能理解其中的博大精深和高度——
落在書本中,這不過就是一句話,輕飄飄的不見分量。
真的去做,卻重有千斤,每一個字都有著自己的分量。
待旭日高起,風塵才是回返。
撒了一些穀子,切了一些菜,喂雞喂兔,忙過之後也該是做中午,又做了一份寡淡的素麵,稍微加了一些鹽巴,味道、口味都不很好,卻能管飽。要去自己的欲念,重口味、美味、惡味的食物自是不行的。口腹之欲也是一種欲,和其他的欲望無所分別。食物不可能沒有任何味道,便是清水也是有味道的,於是便盡量的清寡,隻是不缺了營養就好……下午的時候,他就在院子裏,拿著一本《道德經》去讀。也不貪多,一個下午,他隻是看了“道可道,非恒道”一章,慢慢的咂摸、品位,翌日的下午,便按圖索驥,尋到了“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這一句。
這一本《道德經》是一本有年頭的線裝書,裏麵的字是手寫的毛筆小楷,已經加了句讀,這一句卻和主流的經書不一樣,不過句讀之外,卻沒有釋義。而這一篇,卻足足讓他咂摸了一個多星期……
不是咂摸的懂了,而是對這句話,隱隱約約有了那麽一點感覺了,然後才是繼續往下麵讀。
又是講“希”“夷”的一篇。
……
致虛極、守靜篤……
孔德之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漸讀下去,風塵便發現這些相關的東西,竟然都有不同的句讀。這一些他一路尋找答案,翻出來的篇章,句讀的符號都是“x”,其他一些經文,有的是“○”有的則是一個短橫,明顯不是“一”字,短出來足有一半……懷揣著滿心的不解,風塵去找了四老漢。老漢正坐在炕上,用一副撲克牌算卦。
撲克牌不是一種傳統的算卦工具,但算卦真的又不局限於工具,撲克牌能算,橋牌、麻將、骰子、硬幣乃至於是鈔票、紙條、牙簽……這些都可以用來算。
這不過是老人多年以來習慣的一種遊戲。
大小王被分了出去。
五十二張牌,鋪在炕上,充滿了一種神秘。
風塵進來,隻是安靜的等著……
算完卦,四老漢疊好了撲克牌,讓風塵上炕坐。風塵問:“四爺爺你剛在算什麽?”四老漢咧嘴道:“木甚,瞎算的。”
“四爺爺,你這書裏的這幾個符號是什麽意思?”風塵將《道德經》拿出來,將其中的x、○、-三個符號指給四老漢看。四老漢從窗台上摸了煙槍,美滋滋的壓了一鍋煙絲點燃,吸的亮起一片紅斑,說:“這《道德經》順序是亂的,這三個符號,x代表的,就是一個五字,本來應該是像是拉直了線的8,我省了筆。那個○就是圓滿的意思,最後一個小橫道,就是一以貫之的意思……”
“這有甚說道了?”
“《道德經》其實有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是道,第二部分是德,第三部分是經。道是甚?你該知道,自然就知道了,說不清楚。能說一些,但總是片麵的。這個重點,還是身體力行……”
“意思是告訴了人片麵的認識,人的想法就會被局限住。認識了片麵的道的含義,就無法再接觸到更廣闊的本意?”
“是了嘛,道可道,非恒道,這句話你不是已經懂了?”
風塵本有疑惑,感覺自己不曾明白。
可四老漢說他已經懂了。
四老漢說:“你這個小哥兒就是靈,從小就靈,要不上大學了……我一直到了六十來歲才看懂這些東西,你這才看了幾天,就懂了。”老漢的話並不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有些人看了一輩子都不曾懂,很多人更是被局限於某一人的認知中,如在迷宮,轉來轉去,都得不到一個明白。風塵的手無意識的把玩著四老漢那一副已經變得綿軟了的撲克牌,說:“可我怎麽感覺自己還不明白呢?”
“甚是明白了?甚又是不明白?是你看了別人的解釋,感覺自己和別人想的一樣就是明白了?還是一個兒(自己)以為一個兒明白了,就明白了?”
四老漢問了一句,又自問自答:
“咱們國家曆史悠久,從古到今都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厚古薄今。曆來那些有本事的人,即便想要發表自己的觀點,也必須是要有聖賢之言作為依據的。這樣一來,就有了一種獨特的闡述思想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萬經注我——孔孟如此,道法墨家,五行陰陽,莫不如是。就拿你來說,你當了博士了,要發表一種自己的觀點,為了讓自己的觀點有力量,你就可以從新解釋道德經,解釋四書五經。怎麽解釋都不為過,牽強一些沒關係,能說通就行,經書中原本的意思是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意思是什麽!你要用這些經書的話來闡述你的思想,你要按照你的思想做注解。字還是那些字,但意思已經不是那個意思了。就譬如說是仁者愛人,現在的某些人為了宣傳儒家,就將這個仁解釋為仁慈,這對麽?這不對,但可以這麽說,這是那個人本身的觀點。這也是萬經注我的一個表現……所以啊,你看什麽書,你看誰解釋,實際上就是看的誰的觀點。想要讀出原來的觀點,你就要放棄別人的觀點。當然,想要讀出你自己的觀點來,這些書反倒不重要了……”
這一番話中的見地,簡直不像是一個鄉下的老人,當然這不是一個普通的老人,風塵琢磨了一番老人的話,問道:“為什麽這麽說?那什麽重要?”
老人又吸了一口,噴出一些煙霧。
道:“你的認識,你的觀念,來自於你的閱曆。人這一輩子,從小到大,你經曆了什麽,看到了什麽,都是你閱曆的一部分。前些天我看有人把易經和二進製扯在一起,還說計算機是根據這個發明的……”
“……”
請教了一陣,風塵就走了。老人家畢竟年紀大了,需要休息。那一本《道德經》風塵也沒有貪多,隻是先讀了用x標記的十篇,也就是道篇。反複的讀,反複的沉澱、思索、思考,整日整日的沉浸其中,心也在沉浸中逐漸忘我,一月的時光如流水般逝去,風塵身上的氣質也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少了一些浮躁、銳意,多出了一些說不出的淡然和出塵,那一種安寧,終究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痕跡。
這一日,他照顧好了雞和兔子,也不想看書,便隨意的進屋一坐。這一坐,竟然是心中沒什麽念頭,就像是發呆一般,在一睜眼,一個小時已經過去了。
不知不覺,他已經放下了心中的塵埃,放下了俗世的煩擾,隨便坐下來,人便處於靜中。
他的心靈已經平靜如水。
深深的吸一口氣,空氣清涼、沁人心脾。之前的不順意,已經放下了,放下不是忘記,放下隻是放下。隱約中,他已經模糊的觸摸到了“道”的所在,恍兮惚兮,是那麽的不真切,卻又是那麽的真實。天色漸夜了,他正了正身子,學著人打坐的模樣重新做好,再次嚐試,那種玄妙,卻已經不在……刻意的去求,便是心中有了雜念、執念,這年頭一動,又怎麽能靜得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