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樂不知道怎麽打著打著,靈魂似又脫體而出,又進入到了那個神秘空間。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一段話立刻出現在常樂的腦海中,並且常樂立刻就明悟了其中意思。
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在天地未分之前,宇宙中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乙。
而兩儀即為天地,天地即是陰陽。
所以說太極是“陰陽之母”,也即“天下萬物皆可分陰分陽”。
常樂腦海中現在這段文字,所表現的技藝取象於天,其動作勁路剛柔相濟,與太極之理相合。
從整體上來講,就是先把打拳者的人體比作“太極”,身體一動就分了陰分陽。
其並不局限於動作方圓和勁路剛柔,而是包括了武技戰鬥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現象。
至於動分靜合,也有廣狹之別,所謂“打拳為動,收拳為靜。”
而打拳雖屬動,但動中更有動分靜合,這個運動中的靜,與收勢後或起勢前的靜態,卻是有所不同。
所謂“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所謂的無過不及,隨曲就伸,是指出手的動作和勁力,都不可以過分或不及,過猶不及,兩者都是毛病。
“原來出手時要上下要相隨,虛實分明,運臂邁步都要曲伸相繼,而變轉虛實不可出現遲重的現象。”
常樂微微點頭,他雖然還沒有運用於實踐中對照,但是卻也覺得有些道理。
這種武技卻是常樂之前沒有見識過的,很是有些奇異之外,比如對方用剛勁打來,就以柔勁引化,而當自己順勢地粘隨,暗暗地迫使對方陷入背境時,就叫做粘。
所謂的粘,含有如膠似膝粘住的意思,是相對從屬於以剛製柔的一種方法。
同時走和粘又是一個循環,前者是以柔克剛,通過走而引化,使敵力失效,並使自己轉逆為順,從而出現敵背我順的新形勢。
而後者是以剛製柔,即通過順勢粘隨進逼,為攻擊創造條件。
不光如此,還要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不論何種進攻招式,都以對方動作的緩急為緩急,即對方動得快,自己也應得快,對方動得慢,自己也以慢相隨。
這就是所謂舍己從人和因敵變化,由此證明,太極拳法並不是隻要慢、不要快的。而這種隨對方動作速率的變化而變化,離不開粘勁的具體運用。
“法有萬端,理存於一。”常樂心中明白,方法變化量雖多,但從理論上是可以通過分析加以綜合歸納的。
這個武技中認為,不管拳法如何在應用中千變萬化,而其動分靜合,無過不及等基本原理卻是一貫的。
而這些對立統一的矛盾現象,又都可歸納為“陰陽”中。
本來常樂覺得這武技,與以前種種都不同,稍微試了試,很是有些別扭,但是看了這文字中的意思,他皺著的眉頭又慢慢鬆了開來。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所謂的著熟,在常樂看來,就是熟練的意思,而懂勁則是指明白了內在的規律。
至於神明,俗話說熟能生巧,從別扭到熟練,再到運用自如,也就漸漸懂得了,其內在的變化規律,自然就能夠隨機因敵變化,能不拘守成法,達到神而明之的地步。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拳、兵同源,理無二致,到了這地步,就是所說的“拳打不知”了。
從基本規矩入手,而漸至“變化無方,心手兩忘”,達到這種程度,既守規矩而又能脫規矩,便是出神入化境界了。
修真需用功,武技當然也是如此,這都是要依靠積累的,一曝十寒,乃積功之大忌,豁然貫通就是頓悟的意思。
乍一看,仿佛頓悟是偶然的,但若聯係到積功既久,那就說明有必然的基礎。
常樂即理解其中意思,便開始試著練習體會,這武技確實有些古怪,一開始就講要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其中要求,頭在向上頂起時,要虛靈自然。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氣沉丹田才能使氣息不致上浮,虛領頂勁則神氣貫頂,如是才能心清,目明,氣順,氣沉丹田則氣能下行,如是才能氣固,身穩,勁不浮。
按照這種武技要求,身體不可歪斜搖擺,前俯後仰,而勁路的虛實,則要忽而隱藏,忽而顯現,做到變幻不定,使對手吃不準勁路變化,猜不透自己的心思,找不出破綻,令人感到莫測高深。
不過在常樂看來,所謂不偏不倚是以個人重心,在底盤中所處的位置,來衡量的,但不是絕對地始終把重心放在正中,所以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又要注意不可過正,防止過猶不及。
這種武技要求,在與對手戰鬥時,如果左側的肢體微感重意,就立即將左側的這一部分肢體變虛。
而右側的肢體如微感重意,也立即把右邊的勁隱去,使對手無法得實而攻。
常樂知道,攻擊必須得著對方的實處,如得不著對方的實處,那就難以真正有效。
因此根椐這種武技的理論,對手企圖得實,自己則當相應地,把對手與己相接部位變虛變柔,使人感到像把勁力落到棉花上一樣而無法得力。
而這主要依靠肢體觸覺等感知的靈敏度,來作出迅速和精確的反應,使對方感到難以捉摸,使得對方看似好像能按到實處了,但真正按來時,實處不早不遲地已經變為了虛處。
所謂“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大抵就是這個道理了。
而對方如果仰攻,自己就升高,使他深感高不可攀,對方俯襲就落低,使他頓覺深不可測,造成敵人心理上的壓力。
同理,當對方進身時,就引之向後,使其感到越是向前,形勢越加深長而終不可及,而當對手退身,就乘勢進逼,使其覺得越是後退,形勢越加局促而陷入困境。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一段話立刻出現在常樂的腦海中,並且常樂立刻就明悟了其中意思。
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在天地未分之前,宇宙中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乙。
而兩儀即為天地,天地即是陰陽。
所以說太極是“陰陽之母”,也即“天下萬物皆可分陰分陽”。
常樂腦海中現在這段文字,所表現的技藝取象於天,其動作勁路剛柔相濟,與太極之理相合。
從整體上來講,就是先把打拳者的人體比作“太極”,身體一動就分了陰分陽。
其並不局限於動作方圓和勁路剛柔,而是包括了武技戰鬥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現象。
至於動分靜合,也有廣狹之別,所謂“打拳為動,收拳為靜。”
而打拳雖屬動,但動中更有動分靜合,這個運動中的靜,與收勢後或起勢前的靜態,卻是有所不同。
所謂“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所謂的無過不及,隨曲就伸,是指出手的動作和勁力,都不可以過分或不及,過猶不及,兩者都是毛病。
“原來出手時要上下要相隨,虛實分明,運臂邁步都要曲伸相繼,而變轉虛實不可出現遲重的現象。”
常樂微微點頭,他雖然還沒有運用於實踐中對照,但是卻也覺得有些道理。
這種武技卻是常樂之前沒有見識過的,很是有些奇異之外,比如對方用剛勁打來,就以柔勁引化,而當自己順勢地粘隨,暗暗地迫使對方陷入背境時,就叫做粘。
所謂的粘,含有如膠似膝粘住的意思,是相對從屬於以剛製柔的一種方法。
同時走和粘又是一個循環,前者是以柔克剛,通過走而引化,使敵力失效,並使自己轉逆為順,從而出現敵背我順的新形勢。
而後者是以剛製柔,即通過順勢粘隨進逼,為攻擊創造條件。
不光如此,還要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不論何種進攻招式,都以對方動作的緩急為緩急,即對方動得快,自己也應得快,對方動得慢,自己也以慢相隨。
這就是所謂舍己從人和因敵變化,由此證明,太極拳法並不是隻要慢、不要快的。而這種隨對方動作速率的變化而變化,離不開粘勁的具體運用。
“法有萬端,理存於一。”常樂心中明白,方法變化量雖多,但從理論上是可以通過分析加以綜合歸納的。
這個武技中認為,不管拳法如何在應用中千變萬化,而其動分靜合,無過不及等基本原理卻是一貫的。
而這些對立統一的矛盾現象,又都可歸納為“陰陽”中。
本來常樂覺得這武技,與以前種種都不同,稍微試了試,很是有些別扭,但是看了這文字中的意思,他皺著的眉頭又慢慢鬆了開來。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所謂的著熟,在常樂看來,就是熟練的意思,而懂勁則是指明白了內在的規律。
至於神明,俗話說熟能生巧,從別扭到熟練,再到運用自如,也就漸漸懂得了,其內在的變化規律,自然就能夠隨機因敵變化,能不拘守成法,達到神而明之的地步。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拳、兵同源,理無二致,到了這地步,就是所說的“拳打不知”了。
從基本規矩入手,而漸至“變化無方,心手兩忘”,達到這種程度,既守規矩而又能脫規矩,便是出神入化境界了。
修真需用功,武技當然也是如此,這都是要依靠積累的,一曝十寒,乃積功之大忌,豁然貫通就是頓悟的意思。
乍一看,仿佛頓悟是偶然的,但若聯係到積功既久,那就說明有必然的基礎。
常樂即理解其中意思,便開始試著練習體會,這武技確實有些古怪,一開始就講要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其中要求,頭在向上頂起時,要虛靈自然。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氣沉丹田才能使氣息不致上浮,虛領頂勁則神氣貫頂,如是才能心清,目明,氣順,氣沉丹田則氣能下行,如是才能氣固,身穩,勁不浮。
按照這種武技要求,身體不可歪斜搖擺,前俯後仰,而勁路的虛實,則要忽而隱藏,忽而顯現,做到變幻不定,使對手吃不準勁路變化,猜不透自己的心思,找不出破綻,令人感到莫測高深。
不過在常樂看來,所謂不偏不倚是以個人重心,在底盤中所處的位置,來衡量的,但不是絕對地始終把重心放在正中,所以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又要注意不可過正,防止過猶不及。
這種武技要求,在與對手戰鬥時,如果左側的肢體微感重意,就立即將左側的這一部分肢體變虛。
而右側的肢體如微感重意,也立即把右邊的勁隱去,使對手無法得實而攻。
常樂知道,攻擊必須得著對方的實處,如得不著對方的實處,那就難以真正有效。
因此根椐這種武技的理論,對手企圖得實,自己則當相應地,把對手與己相接部位變虛變柔,使人感到像把勁力落到棉花上一樣而無法得力。
而這主要依靠肢體觸覺等感知的靈敏度,來作出迅速和精確的反應,使對方感到難以捉摸,使得對方看似好像能按到實處了,但真正按來時,實處不早不遲地已經變為了虛處。
所謂“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大抵就是這個道理了。
而對方如果仰攻,自己就升高,使他深感高不可攀,對方俯襲就落低,使他頓覺深不可測,造成敵人心理上的壓力。
同理,當對方進身時,就引之向後,使其感到越是向前,形勢越加深長而終不可及,而當對手退身,就乘勢進逼,使其覺得越是後退,形勢越加局促而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