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形練畢,常樂又練虎形。
虎形者,有伏虎離穴之式,而又有撲食之勇,在腹內為腎水,清氣上升。
所謂“虎向水中升是也”。
風從虎,在拳中而為虎撲,臀尾,起落不見形,猛虎坐臥出洞中。
其拳順,則清氣上升,而腦筋足矣,其拳逆,則濁氣不降,而諸脈亦不貫通。
督脈為百脈之原,督脈一通,諸脈皆通,即此意。
常樂先將左手右手俱往前,往下斜著伸直。身子仍是陰陽相合著,抽住勁不可有移動,再將右足極力前進。
待過去左足一兩尺,不等落地左足即提起,緊靠右足踝骨,兩手與左足亦同時摟至小腹處,手心向上。
常樂兩肘緊緊靠脅,腰下塌勁,摟提起落總以腰塌勁為主,頂提身體相合穩住此式,無論遠近束身一躍而去。
常樂再出左足,斜著往前進步,右足跟步與練炮拳相同,兩手順著身子鑽上至下頦處,往前連鑽帶翻,兩手腕均向外扭勁,向前撲出。
他兩肩又向外開勁,又向後抽勁,左足直著與手同時前進,再進換右式,先將左足直著往前墊步,與炮拳墊步相同,兩手一齊與左足墊步同時落至小腹處。
猴形者,物之最精最巧者也。
有縮力之法,又有縱山之靈,在腹內則為心源,在拳中謂之猴形。
其拳順,則心神定靜,而形色亦能純正。
其拳謬,則心神搖亂,而形色亦即不和,手足亦必失宜矣。
“猴形掛印!”
常樂將左足抬起,走往右邊墊步,極力向外扭勁,左手落至小腹處,與劈拳相同鑽出。
他將身子隨著左足向左轉,右足極力進步,至左足前邊,足尖向裏扣勁落下。
此時他再將左足與左手同時撤至右足後邊,右手再於左手上邊出去。
常樂左足極力往後墊步,右足踏著地,拉至左足處,足尖著地,足跟欠起,足後跟對著左足踝骨,身子三折形。
他將右手拉到小腹處,肘緊靠著脅,左手出至口前二三寸許,手背朝上,兩手如同鷹捉形式,五指俱張開,肘靠肋,兩胯裏根與臀尾極力往後縮力,頭可往前又往上頂住勁。
“猴形爬竿!”
常樂將右足極力往前墊步,再進右手,左足同時並出,拉回左手,至心口左邊,再出右足,左手亦同時並出,右腿極力上抬,大腿根與小腹相挨,足尖極力上仰,再出右手落右足,左手又拉回。
“猴形掛印!”
常樂再將右足極力往外扭勁,右手亦如左式落在小腹處,往上鑽出,身體隨著右足右轉,左足極力往前進步,又極力往裏扣足。
此時他再出左手,劈拳式仍如左式,往後縮力,又往前進步,出手抬足回拉手,無不與左式相同。
馬形者,獸之最義者也。
馬有疾蹄之功,又有垂韁之義,在腹內則為意,出於心源,在拳中而為馬形。
其拳順,則意定理虛,其拳謬,則意妄氣努,而手足亦不靈矣。
常樂將左足往前墊步,將左右手卷上拳,兩手腕朝裏裹勁,裹的手心向上,兩肩鬆開抽勁,左胳膊不可回來。
他仍挺住勁,再將右手向左手背下出去,此時兩手心仍向上,兩手分開之時,右手向前推勁,左手向後拉勁,至心口前停住,兩手腕皆向外扭勁,扭至手背皆向上,兩拳相對,右足與右手同時極力向前進步,左足隨後微跟步,兩眼看前手食指根節,兩胳膊如陰陽魚形式,兩肘平抬起。
他裹手墊步,出手,兩手相對,兩肩抽勁,身子隨著右手向右轉,兩手兩足均與劈拳相同。
鼉形者,水族中身體最靈者也。
此形有浮水之能,在腹內則為腎,而能消散心火,又能化積聚,消飲食,在拳中則為鼉形,其形能活潑周身之筋絡,又能化身體之拙氣拙力。
其拳順,則筋骨弱者能轉而為強,柔者,能轉而為剛,筋縮者,易之以長,筋弛者,易之以和,則謂順天者存也。
其拳謬,則手足肩胯之勁必拘束矣。拘束,則身體亦必不輕靈,不活潑矣。
不活潑即欲如鼉之能與水相合一氣而浮於水麵,難矣!
常樂將左手裹在下頦處,手心朝上,肘緊靠脅,左足與左手同時至右足踝骨處,再將左手從口斜著與足並出,與連環包裹相同,手足似落未落之時即出右手。
然後常樂再將右手從右脅裹著勁鑽出至口,肘靠著肋,從口前鑽出去尺許,手心仍朝上,亦與連環練包裹右手相同,右足同時與右手起至左足踝骨處,似靠未靠之意不可落地。
然後常樂將右手右足向前斜著連翻帶橫出去,再出左手左足,兩眼看所翻之左右手之食指,雖然兩手之分合,總如一氣連環不斷之意,又兩手兩足分合,總是與腰合成一氣,又如萬派出於一源之意。
他橫出右手右足之時,右足不落,即速極力回扣,身子隨著左手向左轉,裹手仍向斜著出去右手,右足隨後跟著亦仍如左右式練習相同。
雞形者,雞於世最有益者也。
能以司晨報曉,又有單腿獨立之能,抖翎之威,爭鬥之勇。
則雞形拳中之功夫,可謂甚大。在腹內而為陰氣初動,又為巽卦,在天為風,在人為氣,在拳中謂之雞形,又能起足根之勁上升,又能收頭頂之氣下降,又能散其真氣於四體之中。
其拳順,則上無腦筋不足之患,下無腿足疼痛之優。其拳謬,則腦筋不足,耳目不靈,手足亦麻木不仁矣。
常樂先將右手從左手下出去,腰、胯、肩隨著右手去,右腿屈膝,足後根欠起,右手抽回,肘靠著肋,右足再往前進至左足前,足高矮與左足踝骨相齊,再將右手從左手上邊抽回來,左手亦於右手下邊出去。
兩手俱是掌,右足落時,左足同時提起,靠至右足踝骨處,兩足起落,皆與兩手均要齊一。腰亦同時塌勁為謹要,此時兩胯兩肩俱陰陽相合著抽住勁,右腿要屈著。左手往前往下斜著推住勁,右手拇指根在心口處靠住,兩眼看左手拇指根、食指梢,身子如摽住一般勿動,穩住。
虎形者,有伏虎離穴之式,而又有撲食之勇,在腹內為腎水,清氣上升。
所謂“虎向水中升是也”。
風從虎,在拳中而為虎撲,臀尾,起落不見形,猛虎坐臥出洞中。
其拳順,則清氣上升,而腦筋足矣,其拳逆,則濁氣不降,而諸脈亦不貫通。
督脈為百脈之原,督脈一通,諸脈皆通,即此意。
常樂先將左手右手俱往前,往下斜著伸直。身子仍是陰陽相合著,抽住勁不可有移動,再將右足極力前進。
待過去左足一兩尺,不等落地左足即提起,緊靠右足踝骨,兩手與左足亦同時摟至小腹處,手心向上。
常樂兩肘緊緊靠脅,腰下塌勁,摟提起落總以腰塌勁為主,頂提身體相合穩住此式,無論遠近束身一躍而去。
常樂再出左足,斜著往前進步,右足跟步與練炮拳相同,兩手順著身子鑽上至下頦處,往前連鑽帶翻,兩手腕均向外扭勁,向前撲出。
他兩肩又向外開勁,又向後抽勁,左足直著與手同時前進,再進換右式,先將左足直著往前墊步,與炮拳墊步相同,兩手一齊與左足墊步同時落至小腹處。
猴形者,物之最精最巧者也。
有縮力之法,又有縱山之靈,在腹內則為心源,在拳中謂之猴形。
其拳順,則心神定靜,而形色亦能純正。
其拳謬,則心神搖亂,而形色亦即不和,手足亦必失宜矣。
“猴形掛印!”
常樂將左足抬起,走往右邊墊步,極力向外扭勁,左手落至小腹處,與劈拳相同鑽出。
他將身子隨著左足向左轉,右足極力進步,至左足前邊,足尖向裏扣勁落下。
此時他再將左足與左手同時撤至右足後邊,右手再於左手上邊出去。
常樂左足極力往後墊步,右足踏著地,拉至左足處,足尖著地,足跟欠起,足後跟對著左足踝骨,身子三折形。
他將右手拉到小腹處,肘緊靠著脅,左手出至口前二三寸許,手背朝上,兩手如同鷹捉形式,五指俱張開,肘靠肋,兩胯裏根與臀尾極力往後縮力,頭可往前又往上頂住勁。
“猴形爬竿!”
常樂將右足極力往前墊步,再進右手,左足同時並出,拉回左手,至心口左邊,再出右足,左手亦同時並出,右腿極力上抬,大腿根與小腹相挨,足尖極力上仰,再出右手落右足,左手又拉回。
“猴形掛印!”
常樂再將右足極力往外扭勁,右手亦如左式落在小腹處,往上鑽出,身體隨著右足右轉,左足極力往前進步,又極力往裏扣足。
此時他再出左手,劈拳式仍如左式,往後縮力,又往前進步,出手抬足回拉手,無不與左式相同。
馬形者,獸之最義者也。
馬有疾蹄之功,又有垂韁之義,在腹內則為意,出於心源,在拳中而為馬形。
其拳順,則意定理虛,其拳謬,則意妄氣努,而手足亦不靈矣。
常樂將左足往前墊步,將左右手卷上拳,兩手腕朝裏裹勁,裹的手心向上,兩肩鬆開抽勁,左胳膊不可回來。
他仍挺住勁,再將右手向左手背下出去,此時兩手心仍向上,兩手分開之時,右手向前推勁,左手向後拉勁,至心口前停住,兩手腕皆向外扭勁,扭至手背皆向上,兩拳相對,右足與右手同時極力向前進步,左足隨後微跟步,兩眼看前手食指根節,兩胳膊如陰陽魚形式,兩肘平抬起。
他裹手墊步,出手,兩手相對,兩肩抽勁,身子隨著右手向右轉,兩手兩足均與劈拳相同。
鼉形者,水族中身體最靈者也。
此形有浮水之能,在腹內則為腎,而能消散心火,又能化積聚,消飲食,在拳中則為鼉形,其形能活潑周身之筋絡,又能化身體之拙氣拙力。
其拳順,則筋骨弱者能轉而為強,柔者,能轉而為剛,筋縮者,易之以長,筋弛者,易之以和,則謂順天者存也。
其拳謬,則手足肩胯之勁必拘束矣。拘束,則身體亦必不輕靈,不活潑矣。
不活潑即欲如鼉之能與水相合一氣而浮於水麵,難矣!
常樂將左手裹在下頦處,手心朝上,肘緊靠脅,左足與左手同時至右足踝骨處,再將左手從口斜著與足並出,與連環包裹相同,手足似落未落之時即出右手。
然後常樂再將右手從右脅裹著勁鑽出至口,肘靠著肋,從口前鑽出去尺許,手心仍朝上,亦與連環練包裹右手相同,右足同時與右手起至左足踝骨處,似靠未靠之意不可落地。
然後常樂將右手右足向前斜著連翻帶橫出去,再出左手左足,兩眼看所翻之左右手之食指,雖然兩手之分合,總如一氣連環不斷之意,又兩手兩足分合,總是與腰合成一氣,又如萬派出於一源之意。
他橫出右手右足之時,右足不落,即速極力回扣,身子隨著左手向左轉,裹手仍向斜著出去右手,右足隨後跟著亦仍如左右式練習相同。
雞形者,雞於世最有益者也。
能以司晨報曉,又有單腿獨立之能,抖翎之威,爭鬥之勇。
則雞形拳中之功夫,可謂甚大。在腹內而為陰氣初動,又為巽卦,在天為風,在人為氣,在拳中謂之雞形,又能起足根之勁上升,又能收頭頂之氣下降,又能散其真氣於四體之中。
其拳順,則上無腦筋不足之患,下無腿足疼痛之優。其拳謬,則腦筋不足,耳目不靈,手足亦麻木不仁矣。
常樂先將右手從左手下出去,腰、胯、肩隨著右手去,右腿屈膝,足後根欠起,右手抽回,肘靠著肋,右足再往前進至左足前,足高矮與左足踝骨相齊,再將右手從左手上邊抽回來,左手亦於右手下邊出去。
兩手俱是掌,右足落時,左足同時提起,靠至右足踝骨處,兩足起落,皆與兩手均要齊一。腰亦同時塌勁為謹要,此時兩胯兩肩俱陰陽相合著抽住勁,右腿要屈著。左手往前往下斜著推住勁,右手拇指根在心口處靠住,兩眼看左手拇指根、食指梢,身子如摽住一般勿動,穩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