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檔案壹
我在殯儀館工作那些年 作者:井蛙言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頭頂的白熾燈映出不少警察眼下的黑眼圈,為巡捕真凶,很多人一天三班倒,全靠喝濃咖啡或抽煙提精神。
聽到劉老發話,幾個警察舉起了手。
劉老輪流聽他們分析,偶爾嗯一聲。
刑三的王隊長說:“三起案件每件案子的案發時間都在不同時段內,而案發地點都在郊區或者遠離城市繁華區的偏僻地段,並且還都是一些偏僻狹窄的小道,作案者應該對作案地有一定了解,我覺得有可能是附近住民。“
他的話音剛落就有人笑了:“老王,行不通吧?要是一起案子也就算了,可這是連著三起,而且是隔著老遠的三個地方。”
王隊長沒放棄:“一個人的話行不通,但要是一個團夥呢?”
這話正合了一部分人的心思,大家精神一振。
王隊長分析:”團夥作案,來自不同區域的三個人互通消息,用同一種手法作案。“
有人詫異:“那這是仇殺,還是無差別作案?”
一夥人低聲議論起來,有的說是有組織的仇殺,有的說也可能是無差別作案。副廳覷一眼劉老,老人家靠在椅子上,悠閑地半閉著眼睛。
默了半天的許至清舉手:“等等,三起案子的作案者身高體重都已經確定了是一致的。要是團夥作案,難道團夥裏三個人連身高體重都一樣?”
緝毒隊的林虎點頭:“那假設是一個人,而且這個人還連著三個地方都去過並且非常熟悉作案地點,就有可能是原住民,或者對犯罪地點進行了提前踩點……但從案發地點附近公路的攝像頭來看,案發前後那段時間裏並沒有什麽可疑車輛或者行人經過。凶手要不是當地的住民,就是神出鬼沒了。“
另一個警察接過話頭:“如果是原住民也說不通。案發地點都是偏僻地區,住民本來就少,經過調查,鄰裏關係都算和睦,平常也沒什麽摩擦。民眾又差不多都是典型小農家庭,社交圈子狹窄,平時就靠種地養雞自給自足,既沒有作案動機,也沒有作案能力。我看,住民作案的可能性比較小。“
許至清猜測:“或許凶手提前潛伏在作案地點附近?一來調查環境為作案做準備,二來在攝像頭裏也不會引起懷疑。”
“案發的時候咱們都在附近搜索過了,住民也都問過,這個凶手就算潛伏在附近區域,他總要吃總要睡吧?這些總會留下痕跡。就算潛伏個好些天,吃住都解決了,一個外來人怎麽可能完全不被當地人發現?這些住民來來去去就是鄰裏見麵,有生人來他們肯定會有所察覺。”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互相論證反駁,最後還是刑二隊長老梁拍案:“要不就還是先從團夥作案切入得了!”
於是會議從團夥作案切入,但討論了半個小時都沒能討論出什麽結果:團夥成員怎樣監控現場?如果是外來戶如何才能不引人注意?如果是凶手收買村民提供線報,然後再過來布局綁鋼絲……
怎麽想都不是正常人做的事。
許至清沮喪起來,陳飛鷹看著白板上列的時間軸以及社會關係樹狀圖,在腦海中重理思路。
最早接到報警並負責處理鐵絲割頭案的不是市公安廳,是市公安局。
市公安局雖然重視這起凶殺案,但因為犯罪現場是露天現場,勘查範圍大,可疑痕跡分散等各種因素,案件拖延遲遲未破。
案發現場是在北區近郊處,報警的民眾並沒有什麽保護現場的意識。相反還有不少獵奇心理,愛看熱鬧的好事者一擁而入,不僅對著屍身大肆拍照,而且隨意進行踩踏,把現場破壞的一幹二淨。更糟糕的是當天大風,死者身上的零碎物品,以及可能存在的零碎線索被吹走不少,給勘察造成了許多麻煩。
陳飛鷹提筆在參會資料上劃去現場線索這一條,痕跡線索已經被破壞殆盡,不過沒有凶手存在的犯罪現場,來自受害者的物證線索提供不了太大幫助。
眼看剛得出來的結論又要沉底,眾人情緒有些陷入萎靡,劉老卻依然老神在在,點了現場唯一一個還沒發言的人:“小陳同誌說說,對這個案子有什麽看法。”
反應了半秒,陳飛鷹才意識到這聲“同誌”是在叫他,起身征詢:“我有幾個疑點,但要用到放映儀。”
劉老唔了一聲:“用吧。”
他走到台前,操縱電腦展出幾張圖片,其他人視線跟著過去,屏幕放出來的是案發現場的環境照片,不是屍體部分,並不血腥恐怖。
上麵依次標注一二三,分別對應第一起案件到第三起案件的現場圖。照片上是兩根電線竿的特寫,中段部分有崩裂凹痕,是繃緊的魚線在上麵長時間綁縛所造成。
眾人觀察分析,許至清眯著眼睛仔細看了一陣子,還是沒琢磨出裏麵的名堂:“這個哪裏有問題?”
陳飛鷹放大了水泥電線竿上的崩痕,上麵用數字標注了痕跡的長度和深淺:“魚線在上麵綁縛的時間長短,和電線杆上的凹痕深淺成正比關係,魚線捆綁時間越長,痕跡越深。”
老梁會意:“我懂你意思了,你是想把上麵的痕跡深淺作為時間參照物,推算出凶手具體的作案時機。”
他話鋒一轉:“可這麽著得出來的時間,不準吧?”
“是不準確,”陳飛鷹嗯了聲:“不過能大致推測出凶手作案時間。”
“第一名被發現的死者死於七月二十九日,死亡當日被警方發現,但魚線崩出的勒痕想要達到電線竿上凹痕的深度,產生所需要的時間至少在四天以上。事發為周日,凶手應該是在周二左右布置的作案現場。”
“而第二起案件的被害人出事時間為周一,凹痕的產生大概需要兩天,因此凶手布置現場的時間往前推算大概為,周五或周四。”
他頓了會兒:“第三起的案件表現一樣,凶手通常選擇在事發前幾天布置現場。再根據當地居民的調查報告,第一,三起案件凶手作案時間為周二及之後,第二起案件為周四及之後。”
出事的小道雖然人跡罕至,但也不是毫無人煙,一個星期總會有幾個人經過,在排除這些人作案可能的前提下,他們經過的時間點確實還沒發現魚線。
劉老看他:“你推出的凹痕產生時間,有什麽依據?”
“痕檢部拓印下了電線竿上麵的凹痕,隊裏用同等條件的水泥杆和魚線做了一個類比的模擬實驗。”陳飛鷹解釋。
劉老笑了:“嗯,不錯,還有嗎?”
其他人幹笑起來,實驗說著簡單,就是沒人想過去做,因為實驗要掌握的變量因素太多了,操作很繁瑣。
有這麽個實驗就不容易了,還能折騰出什麽東西?
“有模擬數據。”
陳飛鷹移動滑鼠,電腦上跟著跳出一張密密麻麻的數字表格,座下嘩然。
他習慣性地把手伸進口袋,臉上掠過瞬間的迷茫,很快又空手出來,簡單扼要的解釋:“以第一個案發現場為基礎模擬出的犯罪現場重建,考慮天氣濕度等自然和非自然因素,得出電線杆磨損程度和時間長短的係數,然後在案件上進行具體推演。”
“得出的結論和類比實驗模擬以及另外兩起案件的結果,基本吻合。”
係數推算是理工生老本行,法醫學上也經常需要對係數活學活用,因此宋薑對電子模擬的犯罪現場重建頗感興趣:“係數可行,那時間這一條就可以確定下來了。”
“沒想到陳隊的計算機也玩的這麽溜。”宋薑道。
在場單身男警心裏頓時浮起危機感。
陳飛鷹道:“模擬重建並不是我做的,是我一個朋友提供的援助。”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劉老說:“新時代高科技作案的多了,我們也要與時俱進,學會用高科技破案才對嘛。”
副廳笑著附和:“就是這個道理。”
有劉老這句話,在場人紛紛落心,又忍不住頻頻向陳飛鷹看去,許至清咳咳轉移眾人注意力:“假設作案日期是在周二和周四,凶手天黑以後才方便行動,那麽凶手至少在周二周四晚有空閑時間。也就是說,凶手有一份固定工作,上班時間規律,周二周四輪休。”
雖然現在的調查依舊是大海撈針,但總算是從南海變渤海了。
聽到劉老發話,幾個警察舉起了手。
劉老輪流聽他們分析,偶爾嗯一聲。
刑三的王隊長說:“三起案件每件案子的案發時間都在不同時段內,而案發地點都在郊區或者遠離城市繁華區的偏僻地段,並且還都是一些偏僻狹窄的小道,作案者應該對作案地有一定了解,我覺得有可能是附近住民。“
他的話音剛落就有人笑了:“老王,行不通吧?要是一起案子也就算了,可這是連著三起,而且是隔著老遠的三個地方。”
王隊長沒放棄:“一個人的話行不通,但要是一個團夥呢?”
這話正合了一部分人的心思,大家精神一振。
王隊長分析:”團夥作案,來自不同區域的三個人互通消息,用同一種手法作案。“
有人詫異:“那這是仇殺,還是無差別作案?”
一夥人低聲議論起來,有的說是有組織的仇殺,有的說也可能是無差別作案。副廳覷一眼劉老,老人家靠在椅子上,悠閑地半閉著眼睛。
默了半天的許至清舉手:“等等,三起案子的作案者身高體重都已經確定了是一致的。要是團夥作案,難道團夥裏三個人連身高體重都一樣?”
緝毒隊的林虎點頭:“那假設是一個人,而且這個人還連著三個地方都去過並且非常熟悉作案地點,就有可能是原住民,或者對犯罪地點進行了提前踩點……但從案發地點附近公路的攝像頭來看,案發前後那段時間裏並沒有什麽可疑車輛或者行人經過。凶手要不是當地的住民,就是神出鬼沒了。“
另一個警察接過話頭:“如果是原住民也說不通。案發地點都是偏僻地區,住民本來就少,經過調查,鄰裏關係都算和睦,平常也沒什麽摩擦。民眾又差不多都是典型小農家庭,社交圈子狹窄,平時就靠種地養雞自給自足,既沒有作案動機,也沒有作案能力。我看,住民作案的可能性比較小。“
許至清猜測:“或許凶手提前潛伏在作案地點附近?一來調查環境為作案做準備,二來在攝像頭裏也不會引起懷疑。”
“案發的時候咱們都在附近搜索過了,住民也都問過,這個凶手就算潛伏在附近區域,他總要吃總要睡吧?這些總會留下痕跡。就算潛伏個好些天,吃住都解決了,一個外來人怎麽可能完全不被當地人發現?這些住民來來去去就是鄰裏見麵,有生人來他們肯定會有所察覺。”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互相論證反駁,最後還是刑二隊長老梁拍案:“要不就還是先從團夥作案切入得了!”
於是會議從團夥作案切入,但討論了半個小時都沒能討論出什麽結果:團夥成員怎樣監控現場?如果是外來戶如何才能不引人注意?如果是凶手收買村民提供線報,然後再過來布局綁鋼絲……
怎麽想都不是正常人做的事。
許至清沮喪起來,陳飛鷹看著白板上列的時間軸以及社會關係樹狀圖,在腦海中重理思路。
最早接到報警並負責處理鐵絲割頭案的不是市公安廳,是市公安局。
市公安局雖然重視這起凶殺案,但因為犯罪現場是露天現場,勘查範圍大,可疑痕跡分散等各種因素,案件拖延遲遲未破。
案發現場是在北區近郊處,報警的民眾並沒有什麽保護現場的意識。相反還有不少獵奇心理,愛看熱鬧的好事者一擁而入,不僅對著屍身大肆拍照,而且隨意進行踩踏,把現場破壞的一幹二淨。更糟糕的是當天大風,死者身上的零碎物品,以及可能存在的零碎線索被吹走不少,給勘察造成了許多麻煩。
陳飛鷹提筆在參會資料上劃去現場線索這一條,痕跡線索已經被破壞殆盡,不過沒有凶手存在的犯罪現場,來自受害者的物證線索提供不了太大幫助。
眼看剛得出來的結論又要沉底,眾人情緒有些陷入萎靡,劉老卻依然老神在在,點了現場唯一一個還沒發言的人:“小陳同誌說說,對這個案子有什麽看法。”
反應了半秒,陳飛鷹才意識到這聲“同誌”是在叫他,起身征詢:“我有幾個疑點,但要用到放映儀。”
劉老唔了一聲:“用吧。”
他走到台前,操縱電腦展出幾張圖片,其他人視線跟著過去,屏幕放出來的是案發現場的環境照片,不是屍體部分,並不血腥恐怖。
上麵依次標注一二三,分別對應第一起案件到第三起案件的現場圖。照片上是兩根電線竿的特寫,中段部分有崩裂凹痕,是繃緊的魚線在上麵長時間綁縛所造成。
眾人觀察分析,許至清眯著眼睛仔細看了一陣子,還是沒琢磨出裏麵的名堂:“這個哪裏有問題?”
陳飛鷹放大了水泥電線竿上的崩痕,上麵用數字標注了痕跡的長度和深淺:“魚線在上麵綁縛的時間長短,和電線杆上的凹痕深淺成正比關係,魚線捆綁時間越長,痕跡越深。”
老梁會意:“我懂你意思了,你是想把上麵的痕跡深淺作為時間參照物,推算出凶手具體的作案時機。”
他話鋒一轉:“可這麽著得出來的時間,不準吧?”
“是不準確,”陳飛鷹嗯了聲:“不過能大致推測出凶手作案時間。”
“第一名被發現的死者死於七月二十九日,死亡當日被警方發現,但魚線崩出的勒痕想要達到電線竿上凹痕的深度,產生所需要的時間至少在四天以上。事發為周日,凶手應該是在周二左右布置的作案現場。”
“而第二起案件的被害人出事時間為周一,凹痕的產生大概需要兩天,因此凶手布置現場的時間往前推算大概為,周五或周四。”
他頓了會兒:“第三起的案件表現一樣,凶手通常選擇在事發前幾天布置現場。再根據當地居民的調查報告,第一,三起案件凶手作案時間為周二及之後,第二起案件為周四及之後。”
出事的小道雖然人跡罕至,但也不是毫無人煙,一個星期總會有幾個人經過,在排除這些人作案可能的前提下,他們經過的時間點確實還沒發現魚線。
劉老看他:“你推出的凹痕產生時間,有什麽依據?”
“痕檢部拓印下了電線竿上麵的凹痕,隊裏用同等條件的水泥杆和魚線做了一個類比的模擬實驗。”陳飛鷹解釋。
劉老笑了:“嗯,不錯,還有嗎?”
其他人幹笑起來,實驗說著簡單,就是沒人想過去做,因為實驗要掌握的變量因素太多了,操作很繁瑣。
有這麽個實驗就不容易了,還能折騰出什麽東西?
“有模擬數據。”
陳飛鷹移動滑鼠,電腦上跟著跳出一張密密麻麻的數字表格,座下嘩然。
他習慣性地把手伸進口袋,臉上掠過瞬間的迷茫,很快又空手出來,簡單扼要的解釋:“以第一個案發現場為基礎模擬出的犯罪現場重建,考慮天氣濕度等自然和非自然因素,得出電線杆磨損程度和時間長短的係數,然後在案件上進行具體推演。”
“得出的結論和類比實驗模擬以及另外兩起案件的結果,基本吻合。”
係數推算是理工生老本行,法醫學上也經常需要對係數活學活用,因此宋薑對電子模擬的犯罪現場重建頗感興趣:“係數可行,那時間這一條就可以確定下來了。”
“沒想到陳隊的計算機也玩的這麽溜。”宋薑道。
在場單身男警心裏頓時浮起危機感。
陳飛鷹道:“模擬重建並不是我做的,是我一個朋友提供的援助。”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劉老說:“新時代高科技作案的多了,我們也要與時俱進,學會用高科技破案才對嘛。”
副廳笑著附和:“就是這個道理。”
有劉老這句話,在場人紛紛落心,又忍不住頻頻向陳飛鷹看去,許至清咳咳轉移眾人注意力:“假設作案日期是在周二和周四,凶手天黑以後才方便行動,那麽凶手至少在周二周四晚有空閑時間。也就是說,凶手有一份固定工作,上班時間規律,周二周四輪休。”
雖然現在的調查依舊是大海撈針,但總算是從南海變渤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