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樓取‘蟾宮折桂’之意, 是臨濠城內有名的酒樓, 出入其中的都是識得文墨的人,是個頗風雅的地方。
折桂樓每月例行舉辦一場詩文聚會,或吟詩作對、或寫文論說,而在府試和院試前後一個月, 則是全隨客人興致,不拘一月一場或幾天一場聚會,大大小小的聚會每天都能自行聚集。
這樣一個風雅的地方,即使規矩顯得驕矜幾分,也不會讓進去的客人惱怒,比如進門前必須寫幾個字以證自己的學識。這樣的規矩, 之於文人來說不是刁難,這是……
“……這是一項雅趣, 還請兩位公子題字幾筆。”折桂樓迎客的小廝神情恭謹而友好地說道。他顯然做慣了這接待的事,並不會讓人覺得被強人所難或被看輕了。
在書法這項技能上, 黎池一直是抱著閑暇時隨意練練的態度, 不求成為書法大家,隻要夠用就行。他的書法也早已有了自己的風格——嚴正而暗藏鋒芒,這又經過了幾年的練習, 又有所進步,足夠應付這種題字的場合。
“好。”黎池依言移步一旁的書案前, 從筆架取了支寫書法用的大毛筆, 在案上展開的紙上揮筆寫下“和而不同”四字, 最後題上“丁酉年四月初九、黎水黎池”的落款。
小廝候在一旁, 見黎池已經寫完,立即上前移走紙張,又重新取來一張紙鋪上,“有請張公子。”
黎池寫字的時候,張瑱也站在一旁看著,於是說道:“榜上張貼考卷時,在下有幸觀賞了黎池兄幾乎已至臻化境的‘台閣體’,今天又見了你的一筆書法,真是端方大氣至極啊!”
“張瑱兄過獎了。”黎池意思意思地謙虛了一句。一部《資治通史》和六套《燕律》可不是白抄寫了的,再加上一直以來做詩、做策問及課堂上的練習,合起來怕是寫了有四五百萬字,要是‘台閣體’還練不起來,那他也就沒臉見人了。
等張瑱也寫完後,小廝也立即取走紙張查看。
即使隻是一個跑堂迎客的小廝,看得多了也就練出了眼力,他手裏的這兩張字前者端方大氣、後者狂放不羈,在他看過的字中排名前列。“兩位公子,快請進。”
黎池和張瑱終於得以進入折桂樓內,它是一棟無時無刻不在透露著風雅文氣的二層酒樓。
此時一樓空蕩蕩的沒有一人,都聚在二樓去了。文人或說讀書人,都講究一個登高望遠的風雅,像這種寫詩吟詩的雅事,他們當然不會選擇屈居於視野狹窄的一樓大廳。
兩人上到二樓時,場麵正熱鬧。
二三十個讀書人裝束的客人正在吟詩,吟到精彩處時不免沉醉其中:搖頭晃腦,腳步飄忽,真是很有古風古韻的場景。
黎池前世經曆的是應試教育,詩賦詞曲並沒學過幾首,今生也隻死記硬背了一些詩歌意向,生搬硬套也能堆砌出一首詩來,這樣湊出來的詩自然匠氣十足——和現場吟出來的大多數詩一樣。
兩個人站在角落裏默默觀察時,黎池得出了個結論:他詩作的水平也就是大眾水平。
“黎池兄,他們這一輪已經過了,我們此時正好參與進去。”張瑱嘴裏說著、手上就付諸動作,拉著黎池的胳膊就往聚在一堆的人群走去。
“我和我這朋友在一旁聽了諸位的佳作,也心癢難耐地想參與進來,可歡迎?”張瑱問道。
“歡迎之至!”
“當然,我們這次隻是以詩會友,並無許多規矩,兄台們既有興致,我們也歡迎至極。”
被拽著胳膊拉過來的黎池,早已回過神,笑容溫和地配合著張瑱的話。既然來都來了,隨大流作上一兩首詩也沒什麽。
“我們今日詩會旨在以詩會友,自在地賦詩吟詩,因此我們接下來這一輪不限韻且不限字,隻以‘天候’為主題,作詩描繪陰晴冷暖、幹濕月相、四季晝夜等。好,接下來以兩刻鍾為限,若在座有朋友提前作出來了,也可提前吟誦。”
黎池品味了一下作詩要求,的確是很寬泛和自由,可以寫的內容很多,幾乎就是沒有要求了。這樣的詩寫出來很容易,一般人想脫穎而出卻很困難,當然非同一般的人除外。
而在作詩這一項上,他黎池就隻是個一般人。
於是黎池老老實實地確定切入點……那就寫趕考路上的天氣變化吧,為了‘寓情於景’,前兩句寫景色的話,後兩句就抒情言誌吧。
黎池的寫詩思路並不罕見,尤其是在這個府試開考在即的時候,十首詩裏能有五首詩是寫景言誌或詠物言誌的,大部分都在言說“今朝得中、來日青雲‘的誌向,是再普遍不過的切入點。
果然,一刻鍾還沒到,就有作完的人開始吟詩,然後陸陸續續地又有幾個人作完,等到已到中段的黎池吟出他所作的詩時,前麵已經有了四首‘言誌詩’。雖沒有一首詩能鶴立雞群,可在平庸之處也能找出一兩處可圈可點的。
黎池吟詩的順序在中段,作的詩也就是中上水平,一首詩念完之後,也還是得到了一波客氣的吹捧,雖不出彩、也沒出醜。
倒是張瑱在詩之一道上,比在座大多數人多了幾分天資,他特意留到隻最後幾首時,才壓軸念出來:
“造物無言卻友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隻待新雷第一聲。”[1]
張瑱甫一吟完詩句,就響起了讚歎叫好聲,紛紛誇讚“好詩!”
在一眾學子之中,看起來像是頗有地位的一位身穿月青長衫的學子,開口道:“此詩沒有難詞拗句,於平順自然處躍現了張兄的匠心獨運:用移情手段巧妙寫出了新雷炸響前的富於孕育性的時刻,詩歌雖短小,卻雋永清新。此詩甚好,可為世人傳唱!”
其他人也能品出張瑱的這首詩是好詩,卻無法像這人一樣詳盡地分析出好在何處,被他這麽一解讀,眾人心中如撥雲見月,又忙著誇讚是首好詩。
“諸位過譽了,在下隻是一時被諸位激發了詩興,才偶得這一首詩。”張瑱自謙道。
黎池也不吝感歎是首好詩,跟著一起誇讚了幾句。
誇讚過張瑱的詩句後,又有剩下的幾個人也將所作詩句吟誦了出來,可到底不如張瑱所作的出類拔萃。
黎池的眼神似是不經意間掃過張瑱那張遮掩不住意氣風發的臉,又感覺到對方時不時掃向他的、帶著誌得意滿的眼角餘光,黎池隻在心裏笑了笑,心緒平靜地繼續和周圍的學子說話。
有一張自帶笑顏的俊秀臉龐,又自成一身溫潤翩翩的君子氣度,若是黎池笑麵對人,很少有人能對他生出惡感,且隻一個照麵就能讓人先存了幾分欣賞,之後隨著交談接觸的加深,不說即刻將他引為摯交、也能混一個麵熟。
之後,黎池在寫詩、吟詩和品詩之餘,和在場的大部分人都說上了幾句話,互通了姓名和一些基本信息,若是有緣再次相見定能互相認出、並借此攀談起來。
至此,黎池今天來折桂樓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黎池正在和一個來自臨縣浯陰縣,同樣赴考府試的學子交談時,聽見有人提到了他的名字。
“黎兄竟是浯陽縣的縣案首?!”
“我若不中則無人可中?黎兄這話說得有舍我其誰的豪氣!”
“卻也有失君子自謙的風度。”
“的確,有太過狂傲之嫌。”
黎池看了一眼身處眾人中心的張瑱,淺淺一笑,眼底有不明的情緒掠過。
張瑱看向黎池時,正好撞上了黎池微笑著看他的目光,那眼睛通透明亮,像是窺見了他內心深處的不堪,無措之下立即躲開了目光對視。
張瑱又說道: “那不過是黎池兄的兄長的戲言而已,不過後來也的確證明其所言不虛,黎池兄最後以三個滿百的成績得中案首。”
張瑱搬弄嘴舌卻還遮掩著,力求聽起來、看起來都似是無心之言,可後續的他人言語走向卻有些意料之外。
臨淮府轄下五個縣,縣案首相應就有五個。在浯陽縣的張瑱見黎池以三個滿百成績得中案首,便以為其他四個縣的案首也都是如此。
可實際上,其他四個縣的案首卻無一人得到三個滿百,隻有浯陰縣的案首鍾離書得了帖經和墨義兩個滿百,其餘三個都隻得了帖經一個滿百。
在場學子一聽,紛紛驚奇不已,“黎池兄竟得了三個滿百?!實在了不起。”
剛才和黎池交談的臨縣浯陰縣縣學子也是驚訝不已,轉頭看向黎池,“黎兄竟得了三個滿百?縣試張榜時,我也是看了我縣案首鍾離書的考卷的,帖經和墨義不必說,策問得了九十九,我品讀一番後就被鍾離兄的文思文采所傾倒,就不知黎兄那得了滿百的策問該寫得多好了。”
在場的人也漸漸聚到了黎池身邊,聽到浯陰縣學子的話,也有了好奇之意。
黎池正待謙虛地說兩句時,又有一學子說話了。
“在下就是浯陽縣學子,縣試張榜時也拜讀過黎兄的考卷,帖經和墨義無一錯誤之處先不必說,隻策問的考卷……那真是答得恰到好處,拿自己和其他人的考題與他的一對比,才知道黎兄對考題的理解簡直無一絲一毫的偏移,行文結構和思路絲絲入扣、嚴絲合縫,辭句並不豪奢華麗、卻精辟入理,有返璞歸真之感。”
黎池看向說話的學子,那人看著有些麵熟、卻想不起來,應該是縣試時有過擦肩而過的一麵之緣。
“哈哈!”黎池笑聲爽朗,趁那浯陽縣學子的話告一段落時,插進交談中去。
“這位兄台謬讚了,一二分之差何其微小,任何一個不確定的小原因,都可能會促成這個結果。因此,在下的考卷和其他幾位案首的,應該並無水平上的差別,不過幸好,據說四寶店會將縣試榜上的策問考卷集結成冊刊印出書,到時我定會買上一本,仔細拜讀榜上之人的大作。”
“當真?四寶店會將策問集結成冊?”
“若是如此,到時你我的文墨不就能接受天下文人的指點了?到時定能促使你我的學識更進一步。”
“四寶店真是仁義商家啊,這樣既能促進你我文人間的交流進步,也能為後來讀書人提供些微薄助力。”
……
一聽黎池的話,在場的人紛紛議論開來,自己的墨寶將被刊印成書傳遍天下,或許還會流傳百世,隻心裏想想就激動不已。
有了這事給在場學子的內心帶來的震動,張瑱所說的黎池的‘自大之態’,以及黎池考卷三個滿百的事,就再沒人去關注了。
黎池在回答他人的詢問時,抽空朝張瑱所站的位置掃過去一眼。
此時,張瑱身邊再無眾人環繞的熱鬧,一個人神情焦躁不明地站在那裏。
“這事是與縣裏徐掌櫃坐談時,他同我說起的,算算時間應該差不多已經印刷出來了,興許過不了幾天,就能在四寶店的書架上見到它,到時我一定買一本來,拜讀諸位的大作。”
“那是那是,我到時也一定買一本,拜讀拜讀這合府的縣試學子的佳作。”
“當然當然,到時我們互相拜讀。”
……
折桂樓每月例行舉辦一場詩文聚會,或吟詩作對、或寫文論說,而在府試和院試前後一個月, 則是全隨客人興致,不拘一月一場或幾天一場聚會,大大小小的聚會每天都能自行聚集。
這樣一個風雅的地方,即使規矩顯得驕矜幾分,也不會讓進去的客人惱怒,比如進門前必須寫幾個字以證自己的學識。這樣的規矩, 之於文人來說不是刁難,這是……
“……這是一項雅趣, 還請兩位公子題字幾筆。”折桂樓迎客的小廝神情恭謹而友好地說道。他顯然做慣了這接待的事,並不會讓人覺得被強人所難或被看輕了。
在書法這項技能上, 黎池一直是抱著閑暇時隨意練練的態度, 不求成為書法大家,隻要夠用就行。他的書法也早已有了自己的風格——嚴正而暗藏鋒芒,這又經過了幾年的練習, 又有所進步,足夠應付這種題字的場合。
“好。”黎池依言移步一旁的書案前, 從筆架取了支寫書法用的大毛筆, 在案上展開的紙上揮筆寫下“和而不同”四字, 最後題上“丁酉年四月初九、黎水黎池”的落款。
小廝候在一旁, 見黎池已經寫完,立即上前移走紙張,又重新取來一張紙鋪上,“有請張公子。”
黎池寫字的時候,張瑱也站在一旁看著,於是說道:“榜上張貼考卷時,在下有幸觀賞了黎池兄幾乎已至臻化境的‘台閣體’,今天又見了你的一筆書法,真是端方大氣至極啊!”
“張瑱兄過獎了。”黎池意思意思地謙虛了一句。一部《資治通史》和六套《燕律》可不是白抄寫了的,再加上一直以來做詩、做策問及課堂上的練習,合起來怕是寫了有四五百萬字,要是‘台閣體’還練不起來,那他也就沒臉見人了。
等張瑱也寫完後,小廝也立即取走紙張查看。
即使隻是一個跑堂迎客的小廝,看得多了也就練出了眼力,他手裏的這兩張字前者端方大氣、後者狂放不羈,在他看過的字中排名前列。“兩位公子,快請進。”
黎池和張瑱終於得以進入折桂樓內,它是一棟無時無刻不在透露著風雅文氣的二層酒樓。
此時一樓空蕩蕩的沒有一人,都聚在二樓去了。文人或說讀書人,都講究一個登高望遠的風雅,像這種寫詩吟詩的雅事,他們當然不會選擇屈居於視野狹窄的一樓大廳。
兩人上到二樓時,場麵正熱鬧。
二三十個讀書人裝束的客人正在吟詩,吟到精彩處時不免沉醉其中:搖頭晃腦,腳步飄忽,真是很有古風古韻的場景。
黎池前世經曆的是應試教育,詩賦詞曲並沒學過幾首,今生也隻死記硬背了一些詩歌意向,生搬硬套也能堆砌出一首詩來,這樣湊出來的詩自然匠氣十足——和現場吟出來的大多數詩一樣。
兩個人站在角落裏默默觀察時,黎池得出了個結論:他詩作的水平也就是大眾水平。
“黎池兄,他們這一輪已經過了,我們此時正好參與進去。”張瑱嘴裏說著、手上就付諸動作,拉著黎池的胳膊就往聚在一堆的人群走去。
“我和我這朋友在一旁聽了諸位的佳作,也心癢難耐地想參與進來,可歡迎?”張瑱問道。
“歡迎之至!”
“當然,我們這次隻是以詩會友,並無許多規矩,兄台們既有興致,我們也歡迎至極。”
被拽著胳膊拉過來的黎池,早已回過神,笑容溫和地配合著張瑱的話。既然來都來了,隨大流作上一兩首詩也沒什麽。
“我們今日詩會旨在以詩會友,自在地賦詩吟詩,因此我們接下來這一輪不限韻且不限字,隻以‘天候’為主題,作詩描繪陰晴冷暖、幹濕月相、四季晝夜等。好,接下來以兩刻鍾為限,若在座有朋友提前作出來了,也可提前吟誦。”
黎池品味了一下作詩要求,的確是很寬泛和自由,可以寫的內容很多,幾乎就是沒有要求了。這樣的詩寫出來很容易,一般人想脫穎而出卻很困難,當然非同一般的人除外。
而在作詩這一項上,他黎池就隻是個一般人。
於是黎池老老實實地確定切入點……那就寫趕考路上的天氣變化吧,為了‘寓情於景’,前兩句寫景色的話,後兩句就抒情言誌吧。
黎池的寫詩思路並不罕見,尤其是在這個府試開考在即的時候,十首詩裏能有五首詩是寫景言誌或詠物言誌的,大部分都在言說“今朝得中、來日青雲‘的誌向,是再普遍不過的切入點。
果然,一刻鍾還沒到,就有作完的人開始吟詩,然後陸陸續續地又有幾個人作完,等到已到中段的黎池吟出他所作的詩時,前麵已經有了四首‘言誌詩’。雖沒有一首詩能鶴立雞群,可在平庸之處也能找出一兩處可圈可點的。
黎池吟詩的順序在中段,作的詩也就是中上水平,一首詩念完之後,也還是得到了一波客氣的吹捧,雖不出彩、也沒出醜。
倒是張瑱在詩之一道上,比在座大多數人多了幾分天資,他特意留到隻最後幾首時,才壓軸念出來:
“造物無言卻友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隻待新雷第一聲。”[1]
張瑱甫一吟完詩句,就響起了讚歎叫好聲,紛紛誇讚“好詩!”
在一眾學子之中,看起來像是頗有地位的一位身穿月青長衫的學子,開口道:“此詩沒有難詞拗句,於平順自然處躍現了張兄的匠心獨運:用移情手段巧妙寫出了新雷炸響前的富於孕育性的時刻,詩歌雖短小,卻雋永清新。此詩甚好,可為世人傳唱!”
其他人也能品出張瑱的這首詩是好詩,卻無法像這人一樣詳盡地分析出好在何處,被他這麽一解讀,眾人心中如撥雲見月,又忙著誇讚是首好詩。
“諸位過譽了,在下隻是一時被諸位激發了詩興,才偶得這一首詩。”張瑱自謙道。
黎池也不吝感歎是首好詩,跟著一起誇讚了幾句。
誇讚過張瑱的詩句後,又有剩下的幾個人也將所作詩句吟誦了出來,可到底不如張瑱所作的出類拔萃。
黎池的眼神似是不經意間掃過張瑱那張遮掩不住意氣風發的臉,又感覺到對方時不時掃向他的、帶著誌得意滿的眼角餘光,黎池隻在心裏笑了笑,心緒平靜地繼續和周圍的學子說話。
有一張自帶笑顏的俊秀臉龐,又自成一身溫潤翩翩的君子氣度,若是黎池笑麵對人,很少有人能對他生出惡感,且隻一個照麵就能讓人先存了幾分欣賞,之後隨著交談接觸的加深,不說即刻將他引為摯交、也能混一個麵熟。
之後,黎池在寫詩、吟詩和品詩之餘,和在場的大部分人都說上了幾句話,互通了姓名和一些基本信息,若是有緣再次相見定能互相認出、並借此攀談起來。
至此,黎池今天來折桂樓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黎池正在和一個來自臨縣浯陰縣,同樣赴考府試的學子交談時,聽見有人提到了他的名字。
“黎兄竟是浯陽縣的縣案首?!”
“我若不中則無人可中?黎兄這話說得有舍我其誰的豪氣!”
“卻也有失君子自謙的風度。”
“的確,有太過狂傲之嫌。”
黎池看了一眼身處眾人中心的張瑱,淺淺一笑,眼底有不明的情緒掠過。
張瑱看向黎池時,正好撞上了黎池微笑著看他的目光,那眼睛通透明亮,像是窺見了他內心深處的不堪,無措之下立即躲開了目光對視。
張瑱又說道: “那不過是黎池兄的兄長的戲言而已,不過後來也的確證明其所言不虛,黎池兄最後以三個滿百的成績得中案首。”
張瑱搬弄嘴舌卻還遮掩著,力求聽起來、看起來都似是無心之言,可後續的他人言語走向卻有些意料之外。
臨淮府轄下五個縣,縣案首相應就有五個。在浯陽縣的張瑱見黎池以三個滿百成績得中案首,便以為其他四個縣的案首也都是如此。
可實際上,其他四個縣的案首卻無一人得到三個滿百,隻有浯陰縣的案首鍾離書得了帖經和墨義兩個滿百,其餘三個都隻得了帖經一個滿百。
在場學子一聽,紛紛驚奇不已,“黎池兄竟得了三個滿百?!實在了不起。”
剛才和黎池交談的臨縣浯陰縣縣學子也是驚訝不已,轉頭看向黎池,“黎兄竟得了三個滿百?縣試張榜時,我也是看了我縣案首鍾離書的考卷的,帖經和墨義不必說,策問得了九十九,我品讀一番後就被鍾離兄的文思文采所傾倒,就不知黎兄那得了滿百的策問該寫得多好了。”
在場的人也漸漸聚到了黎池身邊,聽到浯陰縣學子的話,也有了好奇之意。
黎池正待謙虛地說兩句時,又有一學子說話了。
“在下就是浯陽縣學子,縣試張榜時也拜讀過黎兄的考卷,帖經和墨義無一錯誤之處先不必說,隻策問的考卷……那真是答得恰到好處,拿自己和其他人的考題與他的一對比,才知道黎兄對考題的理解簡直無一絲一毫的偏移,行文結構和思路絲絲入扣、嚴絲合縫,辭句並不豪奢華麗、卻精辟入理,有返璞歸真之感。”
黎池看向說話的學子,那人看著有些麵熟、卻想不起來,應該是縣試時有過擦肩而過的一麵之緣。
“哈哈!”黎池笑聲爽朗,趁那浯陽縣學子的話告一段落時,插進交談中去。
“這位兄台謬讚了,一二分之差何其微小,任何一個不確定的小原因,都可能會促成這個結果。因此,在下的考卷和其他幾位案首的,應該並無水平上的差別,不過幸好,據說四寶店會將縣試榜上的策問考卷集結成冊刊印出書,到時我定會買上一本,仔細拜讀榜上之人的大作。”
“當真?四寶店會將策問集結成冊?”
“若是如此,到時你我的文墨不就能接受天下文人的指點了?到時定能促使你我的學識更進一步。”
“四寶店真是仁義商家啊,這樣既能促進你我文人間的交流進步,也能為後來讀書人提供些微薄助力。”
……
一聽黎池的話,在場的人紛紛議論開來,自己的墨寶將被刊印成書傳遍天下,或許還會流傳百世,隻心裏想想就激動不已。
有了這事給在場學子的內心帶來的震動,張瑱所說的黎池的‘自大之態’,以及黎池考卷三個滿百的事,就再沒人去關注了。
黎池在回答他人的詢問時,抽空朝張瑱所站的位置掃過去一眼。
此時,張瑱身邊再無眾人環繞的熱鬧,一個人神情焦躁不明地站在那裏。
“這事是與縣裏徐掌櫃坐談時,他同我說起的,算算時間應該差不多已經印刷出來了,興許過不了幾天,就能在四寶店的書架上見到它,到時我一定買一本來,拜讀諸位的大作。”
“那是那是,我到時也一定買一本,拜讀拜讀這合府的縣試學子的佳作。”
“當然當然,到時我們互相拜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