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交給穀裕華的信,被他小心翼翼的用一本厚厚的書夾在了中間,放在了書架裏的灰塵最多的一個地方。
人終究是聽命於本性的動物,他們絕對不會去接觸自己不熟悉,不理解的事物,即便那東西如此的美好,在見到那陌生的東西的第一秒鍾,必然會報以驚恐,乃至於是駭然。
所以書架裏灰塵最多的一個地方,便是這個宿舍中的人最不容易接觸的地方。
那裏是未知的,既不熟悉的,不能用常理去理解的地方,不論是將一大筆錢還是一塊金子夾在書中放在那裏,隻要人們不知道書裏放著的是什麽,對他沒有絲毫的利益,自然,沒有人會貿然去接觸那些未知的東西。
所以林夕交給穀裕華的信件,便被他堂而皇之的放在了書架之中,那是一個稍微有點偏僻的角落,灰塵遍布,乃至於有蜘蛛網蔓延。
說來奇怪,苑南學院的宿舍裏有與其它的學校不同,幾乎是每一個宿舍的角落裏,都放置著一個巨大的書櫃。
書櫃的高大,幾乎是占據了這間小小的宿舍的十分之一的地方,可因為擺放得妥當,所以沒有人看得出來上麵有什麽不對勁的。
本來這是任由學生放置書籍的書架,不過時常有幾個糊塗蛋將自己的書放在書架上忘記拿走。
即便他們離開了這個宿舍,不再苑南學院就讀,他們遺落在這裏的書,始終都放在這裏積滿灰塵。
然後後來進入這裏的人,一個接著一個的放入書籍,又忘記一兩本落在書架上。
久而久之,那頗為巨大的,足以容納下接近上百本書的書架,已經有一半左右的位置,被前人留下的書所填充。
穀裕華隨手從裏麵拿下一本海邊的卡夫卡,便將信放在了裏麵,書籍很久,是二零零五年一個不知名的出版社印刷而成的,書籍頁麵偏黃,是很常見的泛黃的再生紙。
就是那種經過回收過來的廢紙,經過了一係列的化學處理之後,再恢複能夠使用的狀態的再生紙。
這世上無論是紙、廢鐵、塑料甚至於是喝光的啤酒瓶,都有再回爐重置的機會。
不過人可沒有,所以人走過之後會留下一道道的痕跡,有人說這就是路,隨後後麵的人,又接著前人的路往前走,世上的人大多如此,不可重置,留下的路也不知道可行不可行。
同樣的,他們留下的書也是如此。
除去一些報刊雜誌,一些陳舊的不知名的作家留下的遺筆,還有一本又一本的複習資料,書架上幾乎沒有什麽惹眼的書籍。
穀裕華輕輕的撫摸著一本書籍的封麵,牛皮紙的封麵上印刷著一個奔波勞累的郵差,滿頭的大汗,為了別人的信件而四處奔波。
這本書並不厚,作者的文筆構造以及思路也可圈可點。
不過自小讀過許多書的穀裕華可沒有聽說過這個作者的名字。
“《郵差》?哦!你說的是美國作家威斯特威特寫的那本是嗎?”
聽著許晴的話,穀裕華低頭看一下手中的書上的署名,的確是一個名叫威斯特威特的家夥。
“這人就沒有姓氏還是什麽的嗎?”
但凡美國的作家,向來都是有名有姓的,即便是筆名,那也不應該如此,隻有簡簡單單的威斯特威特幾個字。
譬如馬克·吐溫、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尤金·奧尼爾、埃德加·愛倫·坡之類的人,都是有名有姓的人。
唯獨這本《郵差》的作者,隻有名字,而沒有姓氏。
許晴眯起了雙眼,稍微帶著一些困惑的目光看向了遠方,笑著說道:“威斯特威特的書,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也沒有幾本,除了真《郵差》之外,也隻有他的處女作《北》與他的遺作《南》,這本《郵差》,是他的作品之中最不起眼的一本書,聽說威斯特威特一聲筆耕不斷,一生之中一共寫了六百三十一本書,不過大多數都鮮有人知,也沒有人記住他的名字。”
“六百三十一本?這麽多?”
穀裕華仔細的看了看手中的泛黃的書頁,極為粗劣的印刷手段導致了書籍中的一些詞句,乃至於段落,都有些模糊不清的模樣。
“不過,既然你說沒有人記住他的名字,那你是怎麽記住的?”穀裕華對此很好奇。
許晴看的書至少在他的十倍以上,不是如此,他也不會過問許晴這本書的來曆。
許晴低頭沉吟了片刻,像是在對穀裕華說,也像是在對自己說一般的說道:“因為,我崇拜他。”
“喝!這世上還有能讓許晴大小姐崇拜的人嗎?這倒是罕見!你倒不如說說看,這家夥哪裏值得你崇拜了?”
穀裕華倒是不以為然的說道。
話到這裏,許晴的臉上出現了一些不耐煩的情緒,這在她的臉上是很少出現的,一般情況下,許晴的臉上隻有看似虛假的微笑和平平淡淡的平靜。
在麵對其他人的時候,許晴的臉上帶著那看似虛假的微笑,在麵對穀裕華的時候,她的臉上隻有平靜。
“這個我不想說,就當做是一個謎題,讓你慢慢的去猜吧。”
說罷這話,許晴便不再回答穀裕華的追問。
不過這些日子裏,穀裕華倒是把這本書上上下下的翻閱了個遍。
書的扉頁沒有關於任何這個作者的介紹,也沒有任何關於這個出版社的介紹。
關於作者的隻要威斯特威特這樣的一個不知所以的名字,而關於出版社的隻有sj兩個字母的縮寫。
不知道這其中牽扯了怎麽樣的利益關係,也不知道這背後的所有關於這本書的人處於怎麽樣的一個目的去做的這個事情。
想要出版一本書,可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更莫說,這是一本漂洋過海,經過了專人的翻譯的書,若是沒有絲毫的價值,那為什麽需要引進?
或許沒有什麽深刻的理由。
畢竟有的時候人們做的事情完全不能想得明白,因為這個世界存在此一時彼一時的道理。
或許在這書引進的時候其價值與意義在當時是極其重要的,可時至今日,看到這一本書,在思考這個問題的穀裕華,卻是完全不知道。
此一時,彼一時,不同的東西在不同的時候,便有不同的意義。
對於威斯特威特,對於穀裕華,同樣的,對於許晴,什麽樣的東西在什麽樣的時候,賦予什麽樣的意義給什麽人。
穀裕華又仔細打量了一下書頁上的名字。
《郵差》,對於寄信的人而言,對於等待信件的人而言,郵差究竟是處於一個怎麽樣的意義呢?
報以這樣的一個疑問,穀裕華將這本書,慢慢的翻開....
人終究是聽命於本性的動物,他們絕對不會去接觸自己不熟悉,不理解的事物,即便那東西如此的美好,在見到那陌生的東西的第一秒鍾,必然會報以驚恐,乃至於是駭然。
所以書架裏灰塵最多的一個地方,便是這個宿舍中的人最不容易接觸的地方。
那裏是未知的,既不熟悉的,不能用常理去理解的地方,不論是將一大筆錢還是一塊金子夾在書中放在那裏,隻要人們不知道書裏放著的是什麽,對他沒有絲毫的利益,自然,沒有人會貿然去接觸那些未知的東西。
所以林夕交給穀裕華的信件,便被他堂而皇之的放在了書架之中,那是一個稍微有點偏僻的角落,灰塵遍布,乃至於有蜘蛛網蔓延。
說來奇怪,苑南學院的宿舍裏有與其它的學校不同,幾乎是每一個宿舍的角落裏,都放置著一個巨大的書櫃。
書櫃的高大,幾乎是占據了這間小小的宿舍的十分之一的地方,可因為擺放得妥當,所以沒有人看得出來上麵有什麽不對勁的。
本來這是任由學生放置書籍的書架,不過時常有幾個糊塗蛋將自己的書放在書架上忘記拿走。
即便他們離開了這個宿舍,不再苑南學院就讀,他們遺落在這裏的書,始終都放在這裏積滿灰塵。
然後後來進入這裏的人,一個接著一個的放入書籍,又忘記一兩本落在書架上。
久而久之,那頗為巨大的,足以容納下接近上百本書的書架,已經有一半左右的位置,被前人留下的書所填充。
穀裕華隨手從裏麵拿下一本海邊的卡夫卡,便將信放在了裏麵,書籍很久,是二零零五年一個不知名的出版社印刷而成的,書籍頁麵偏黃,是很常見的泛黃的再生紙。
就是那種經過回收過來的廢紙,經過了一係列的化學處理之後,再恢複能夠使用的狀態的再生紙。
這世上無論是紙、廢鐵、塑料甚至於是喝光的啤酒瓶,都有再回爐重置的機會。
不過人可沒有,所以人走過之後會留下一道道的痕跡,有人說這就是路,隨後後麵的人,又接著前人的路往前走,世上的人大多如此,不可重置,留下的路也不知道可行不可行。
同樣的,他們留下的書也是如此。
除去一些報刊雜誌,一些陳舊的不知名的作家留下的遺筆,還有一本又一本的複習資料,書架上幾乎沒有什麽惹眼的書籍。
穀裕華輕輕的撫摸著一本書籍的封麵,牛皮紙的封麵上印刷著一個奔波勞累的郵差,滿頭的大汗,為了別人的信件而四處奔波。
這本書並不厚,作者的文筆構造以及思路也可圈可點。
不過自小讀過許多書的穀裕華可沒有聽說過這個作者的名字。
“《郵差》?哦!你說的是美國作家威斯特威特寫的那本是嗎?”
聽著許晴的話,穀裕華低頭看一下手中的書上的署名,的確是一個名叫威斯特威特的家夥。
“這人就沒有姓氏還是什麽的嗎?”
但凡美國的作家,向來都是有名有姓的,即便是筆名,那也不應該如此,隻有簡簡單單的威斯特威特幾個字。
譬如馬克·吐溫、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尤金·奧尼爾、埃德加·愛倫·坡之類的人,都是有名有姓的人。
唯獨這本《郵差》的作者,隻有名字,而沒有姓氏。
許晴眯起了雙眼,稍微帶著一些困惑的目光看向了遠方,笑著說道:“威斯特威特的書,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也沒有幾本,除了真《郵差》之外,也隻有他的處女作《北》與他的遺作《南》,這本《郵差》,是他的作品之中最不起眼的一本書,聽說威斯特威特一聲筆耕不斷,一生之中一共寫了六百三十一本書,不過大多數都鮮有人知,也沒有人記住他的名字。”
“六百三十一本?這麽多?”
穀裕華仔細的看了看手中的泛黃的書頁,極為粗劣的印刷手段導致了書籍中的一些詞句,乃至於段落,都有些模糊不清的模樣。
“不過,既然你說沒有人記住他的名字,那你是怎麽記住的?”穀裕華對此很好奇。
許晴看的書至少在他的十倍以上,不是如此,他也不會過問許晴這本書的來曆。
許晴低頭沉吟了片刻,像是在對穀裕華說,也像是在對自己說一般的說道:“因為,我崇拜他。”
“喝!這世上還有能讓許晴大小姐崇拜的人嗎?這倒是罕見!你倒不如說說看,這家夥哪裏值得你崇拜了?”
穀裕華倒是不以為然的說道。
話到這裏,許晴的臉上出現了一些不耐煩的情緒,這在她的臉上是很少出現的,一般情況下,許晴的臉上隻有看似虛假的微笑和平平淡淡的平靜。
在麵對其他人的時候,許晴的臉上帶著那看似虛假的微笑,在麵對穀裕華的時候,她的臉上隻有平靜。
“這個我不想說,就當做是一個謎題,讓你慢慢的去猜吧。”
說罷這話,許晴便不再回答穀裕華的追問。
不過這些日子裏,穀裕華倒是把這本書上上下下的翻閱了個遍。
書的扉頁沒有關於任何這個作者的介紹,也沒有任何關於這個出版社的介紹。
關於作者的隻要威斯特威特這樣的一個不知所以的名字,而關於出版社的隻有sj兩個字母的縮寫。
不知道這其中牽扯了怎麽樣的利益關係,也不知道這背後的所有關於這本書的人處於怎麽樣的一個目的去做的這個事情。
想要出版一本書,可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更莫說,這是一本漂洋過海,經過了專人的翻譯的書,若是沒有絲毫的價值,那為什麽需要引進?
或許沒有什麽深刻的理由。
畢竟有的時候人們做的事情完全不能想得明白,因為這個世界存在此一時彼一時的道理。
或許在這書引進的時候其價值與意義在當時是極其重要的,可時至今日,看到這一本書,在思考這個問題的穀裕華,卻是完全不知道。
此一時,彼一時,不同的東西在不同的時候,便有不同的意義。
對於威斯特威特,對於穀裕華,同樣的,對於許晴,什麽樣的東西在什麽樣的時候,賦予什麽樣的意義給什麽人。
穀裕華又仔細打量了一下書頁上的名字。
《郵差》,對於寄信的人而言,對於等待信件的人而言,郵差究竟是處於一個怎麽樣的意義呢?
報以這樣的一個疑問,穀裕華將這本書,慢慢的翻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