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淩在府穀停留二十餘日後, 便接著了朝廷命他領使團上京的消息。
他雖然踏遍了府穀縣地方,跟宋時度了個小蜜月, 卻還覺得自己來不及訴盡別情……隻留下許多似真似假的癡情故事, 被他連著報紙和書攤上的酸文一起揣上了京。
但他與宋時都沒能想到的是,這一趟他離開的快, 回去的更快。甚至在他尚未進京, 隻將議和的消息傳回去時, 聖心中便已定下了這安排。
=====================
西征大軍馬踏陰山, 於河套外大破俘南侵的可汗大軍, 俘獲其子合赤溫濟農與大臣、後妃、公主數百口。之後大軍追逐虜廷殘部直入瀚海, 虜汗逃亡中因傷病而亡, 大妃下嫁年僅十餘歲的繼子火魯赤, 扶持其成為新任可汗,領殘部逃往韃靼祖廷所在。
而周王正妃兄長所率的招撫使團亦是屢建功業,先後勸服韃靼右翼幾處部族歸順, 更降服正窺伺河套的土默特部, 逼得土默特汗的長子親自入京求和。
獻俘、議和、封賞韃靼諸部王公、重定西征方略……樁樁件件大事緊連在一起,新泰帝忙得宵衣旰食,眼下微青。但這連日操勞卻不曾拖垮龍體, 反而因大勝的喜迅不斷, 激得他體內生出一股精神氣支持,全然不覺得疲累。
他叫太監取來新繪的地圖,看著上麵新繪出的疆域邊界——原本以長城為界的疆土擴展至陰山以外,過亦集乃直連至甘肅。其中散落著數座新的軍鎮, 都興修成繁華城鎮模樣,除了戍衛新邊的將士之外,還住著許多衷心臣服大鄭的草原部族。
那些人都已改住磚房,學著耕種、圈羊牛羊,學漢話,還跟著建城的漢人讀書開蒙……
他雖不能親見那景象,也想象不出萬裏草場、千頃黃沙是何等壯闊之景,但他知道自己所建的功業已遠超父祖,直追當年驅逐胡虜的太·祖了。
他在位期間有開疆拓土之功,有上天降雷電之用,有祥瑞嘉禾繁育,有滿朝忠臣良將輔佐,有仁厚賢能的未來儲君……
新泰帝癡迷地摸著地圖,低聲喃喃,似是自問,又似在問周圍宮人內侍:“朕有一日山陵崩,史書之上將如何記述?太廟中又當如何供奉?”
身邊的大太監叫那句不祥之言嚇著,紛紛跪下勸他放開胸懷,保重龍體。
這些內侍枉自看著伶俐,還是不懂聖心。不過新泰帝如今連逢喜事,亦不計較他們的愚鈍,隻淡淡道:“朕不過隨口一言,何至成這個樣子?你們在宮中也服侍這麽久了,竟還不穩重。”
朝廷大事不是這些內侍能懂的,叫他們在這裏杵著亦無大用。他揮揮手命眾人下去,吩咐他們請三位閣老過來議政,不久後門外便有內侍通傳,三位老先生求見。
三位閣老進殿後,便見一張九邊地圖掛在牆上,當今聖上正負手而立,看著地圖。
難道聖上對西北之事又有新說法?如何不叫王本兵同來?
如今西北局事已定,願內附的各部首領封賞已定,三位閣老的精力早挪到在新收的土地上修建邊城堡鎮,安置內附部族上。若是聖上有意加兵力,其實還該叫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來共議。
三人揣著一般的心思,進門行禮參拜。新泰帝免了他們的大禮,指著地圖說:“如今西北安定,韃靼殘部雖逃,亦已無關大局。驅逐其餘部之事仍交兵部安排,朕請三位先生來,是要安排一下論功行賞之事。”
前幾年戰局未定,故封賞不足。而今整片陰山都已落入大鄭掌中,韃靼老王已死,新主又不過是個十餘歲的小兒,連餘部都收攏不齊……
也該給前線將士、朝中官員一並議功了。
張次輔應聲道:“吏部與兵部已初初議定封賞名冊,陛下要看,臣這便命人取來。”
李三輔那裏也備好了銀兩、絲帛、內造的器物作賞賜,同樣立刻便能遣人取來。
新泰帝微微點頭,說道:“此事有兩位先生安排,朕自然放心。”
聖上能放心,李閣老自己不能放心,當麵請命:“兩位皇子於此戰中皆有大功,依例可改換封地或加賜皇莊,封內眷、皇孫等。臣等已為兩位皇子擬了京郊、陝西、山東的幾處皇莊,當選何處還需陛下定奪。”
他借著問食邑,真正想問的卻是天子對兩位皇子的安排——是叫他們回京,還是依藩王身份加恩?
新泰帝自然懂得他未盡之意,正待借這一問透露心意,不禁露出一點笑容,說道:“齊王今尚在西征軍中,追逐韃靼殘部。人言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若此時喚他回京,這場覆滅虜寇之戰便要成他終身憾事了。”
李閣老重重點頭:“既是如此,便待齊王大勝歸來,再議封賜之事。不過如今戰事壓力已緩,西北又遍種祥瑞靈穀,供得起大軍北逐殘虜,其實不一定要親王坐鎮……”
如今國庫豐實,西北糧產又不遜江南,周王如今縱不在漢中,給大軍的供應也絕不會出問題。
當年周王出京,為的是王妃管束不嚴,宮女有不敬之言,而非周王有過錯。他這些年看得出聖心仍在周王,況且不論聖寵,周王居長居賢,朝中更有哪個皇子能比他?齊王好武,魏王終究晚生了幾年,隻排在第三,後麵的皇子更不必說了。
若聖上有意,此時便可讓周王回朝了。
李勉心下度量著幾位皇子的資質、出身,稍稍抬眼,暗窺天顏。
聖上眼瞼微垂,淡淡道:“李先生之言甚有道理。既如此,二王的賞賜暫且不論,三位先生替朕安排告祭天地、先祖的祭祀。”
先在京中祭祀,再安排下車駕儀仗,他在位期間有此不世之功,亦足以封禪泰山了。
三位閣老的眼同時瞪大了幾分,原本有些耷拉的眼瞼被擠得堆成幾層深深的雙眼皮,倒顯得比平常眉清目秀了些。
天子看著他們似比往常好看些的臉龐,也覺著舒心,含笑問道:“朕欲封禪泰山,先生們可有什麽要說的?”
若論當今功績,自是遠勝前朝諸君王,足以行封禪之事。可畢竟朝中不可無君,若陛下要南下封禪泰山,朝政當由何人主持,軍事當由何人定奪?
聖駕移動可不比普通官宦出行,此去泰山至少也要有兩三個月,朝中豈可無人坐鎮?陛下若要遠行,是要將朝政交予他們三個老兒還是留京的年少親王?
三位閣老心念電轉,忽然想到一人——若周王還朝,無論是民生還是軍務,他都能擔當得起來的!
呂閣老白須微顫,試探著問道:“陛下此番南下,可要將周王先召回京?”
正是要召周王還朝。
天子終於等到有人勸諫他召周王回京,當即應道:“周王仁厚賢能,堪當監國重任,朕不在京中時,皇室中人與朝政、軍務暫由周王處置,有不能定奪者再報與朕便是。”
若周王有什麽不懂的,還請三位先生多教導。
監國……聖上莫非終於要立儲了!三位老先生激動得眼皮又雙了幾層,連忙俯首立誓,不敢負聖上所托。
他們這就去擬旨,請周王王駕還京!
三位老先生以為今日的刺激夠了,正要退回去擬旨,聖上卻又添了一句:“若隻一道聖旨便把周王調回,未免不夠鄭重,還該選個身份貴重的使者迎他回京。”
身份貴重的使者好辦,這種事一向是從宗室或勳臣中選人的,京裏最不缺的便是這兩種人。不過周王去漢中時舟車勞頓,聽說是吃了不少苦,若選太年長的使者隻怕對方路上生病,反添麻煩,年少的又怕他們照料不好周王一家……
好在呂首輔輔政多年,對京裏人物了如指掌,能在眨眼之間篩出最合適的人物:眼下京裏就有一位身為周王姻親,又剛在西北立下數樁勸降大功的僉都禦史桓淩。他年紀又輕,身體好,擅騎馬,由他去迎接周王不特知份合適,路上也不會耽擱工夫。
還有一點巧合,就是這位桓禦史還是他首輔的門生,呂大人內舉不避親,一下子就想到他身上了。
天子聽到這個“桓”字,也不禁點了點頭,笑道:“呂先生推薦的人豈有不好的?隻是朕記得桓淩現在隻是僉都禦史,身上不曾有爵位?”
呂首輔低頭應道:“他雖曾隨周王殿下巡察九邊軍務,又出關招撫,卻一直是以督察風憲的身份,如何能如真正的將帥一般論爵呢。”
聖上若嫌他身無爵位,要另選別人,他們就隻得去請宗人府安排了。
幸而新泰帝原也不想讓別人迎周王回來,隻搖了搖頭,輕描淡寫地宣了另一道動人心魄的旨意:“本朝的確少給文官授勳,不過太子的妻兄豈有無爵的?這兩天辛苦幾位先生,便先宣立儲之事,將桓淩應加的爵位與他的戰功並在一起議一議吧。”
他雖然踏遍了府穀縣地方,跟宋時度了個小蜜月, 卻還覺得自己來不及訴盡別情……隻留下許多似真似假的癡情故事, 被他連著報紙和書攤上的酸文一起揣上了京。
但他與宋時都沒能想到的是,這一趟他離開的快, 回去的更快。甚至在他尚未進京, 隻將議和的消息傳回去時, 聖心中便已定下了這安排。
=====================
西征大軍馬踏陰山, 於河套外大破俘南侵的可汗大軍, 俘獲其子合赤溫濟農與大臣、後妃、公主數百口。之後大軍追逐虜廷殘部直入瀚海, 虜汗逃亡中因傷病而亡, 大妃下嫁年僅十餘歲的繼子火魯赤, 扶持其成為新任可汗,領殘部逃往韃靼祖廷所在。
而周王正妃兄長所率的招撫使團亦是屢建功業,先後勸服韃靼右翼幾處部族歸順, 更降服正窺伺河套的土默特部, 逼得土默特汗的長子親自入京求和。
獻俘、議和、封賞韃靼諸部王公、重定西征方略……樁樁件件大事緊連在一起,新泰帝忙得宵衣旰食,眼下微青。但這連日操勞卻不曾拖垮龍體, 反而因大勝的喜迅不斷, 激得他體內生出一股精神氣支持,全然不覺得疲累。
他叫太監取來新繪的地圖,看著上麵新繪出的疆域邊界——原本以長城為界的疆土擴展至陰山以外,過亦集乃直連至甘肅。其中散落著數座新的軍鎮, 都興修成繁華城鎮模樣,除了戍衛新邊的將士之外,還住著許多衷心臣服大鄭的草原部族。
那些人都已改住磚房,學著耕種、圈羊牛羊,學漢話,還跟著建城的漢人讀書開蒙……
他雖不能親見那景象,也想象不出萬裏草場、千頃黃沙是何等壯闊之景,但他知道自己所建的功業已遠超父祖,直追當年驅逐胡虜的太·祖了。
他在位期間有開疆拓土之功,有上天降雷電之用,有祥瑞嘉禾繁育,有滿朝忠臣良將輔佐,有仁厚賢能的未來儲君……
新泰帝癡迷地摸著地圖,低聲喃喃,似是自問,又似在問周圍宮人內侍:“朕有一日山陵崩,史書之上將如何記述?太廟中又當如何供奉?”
身邊的大太監叫那句不祥之言嚇著,紛紛跪下勸他放開胸懷,保重龍體。
這些內侍枉自看著伶俐,還是不懂聖心。不過新泰帝如今連逢喜事,亦不計較他們的愚鈍,隻淡淡道:“朕不過隨口一言,何至成這個樣子?你們在宮中也服侍這麽久了,竟還不穩重。”
朝廷大事不是這些內侍能懂的,叫他們在這裏杵著亦無大用。他揮揮手命眾人下去,吩咐他們請三位閣老過來議政,不久後門外便有內侍通傳,三位老先生求見。
三位閣老進殿後,便見一張九邊地圖掛在牆上,當今聖上正負手而立,看著地圖。
難道聖上對西北之事又有新說法?如何不叫王本兵同來?
如今西北局事已定,願內附的各部首領封賞已定,三位閣老的精力早挪到在新收的土地上修建邊城堡鎮,安置內附部族上。若是聖上有意加兵力,其實還該叫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來共議。
三人揣著一般的心思,進門行禮參拜。新泰帝免了他們的大禮,指著地圖說:“如今西北安定,韃靼殘部雖逃,亦已無關大局。驅逐其餘部之事仍交兵部安排,朕請三位先生來,是要安排一下論功行賞之事。”
前幾年戰局未定,故封賞不足。而今整片陰山都已落入大鄭掌中,韃靼老王已死,新主又不過是個十餘歲的小兒,連餘部都收攏不齊……
也該給前線將士、朝中官員一並議功了。
張次輔應聲道:“吏部與兵部已初初議定封賞名冊,陛下要看,臣這便命人取來。”
李三輔那裏也備好了銀兩、絲帛、內造的器物作賞賜,同樣立刻便能遣人取來。
新泰帝微微點頭,說道:“此事有兩位先生安排,朕自然放心。”
聖上能放心,李閣老自己不能放心,當麵請命:“兩位皇子於此戰中皆有大功,依例可改換封地或加賜皇莊,封內眷、皇孫等。臣等已為兩位皇子擬了京郊、陝西、山東的幾處皇莊,當選何處還需陛下定奪。”
他借著問食邑,真正想問的卻是天子對兩位皇子的安排——是叫他們回京,還是依藩王身份加恩?
新泰帝自然懂得他未盡之意,正待借這一問透露心意,不禁露出一點笑容,說道:“齊王今尚在西征軍中,追逐韃靼殘部。人言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若此時喚他回京,這場覆滅虜寇之戰便要成他終身憾事了。”
李閣老重重點頭:“既是如此,便待齊王大勝歸來,再議封賜之事。不過如今戰事壓力已緩,西北又遍種祥瑞靈穀,供得起大軍北逐殘虜,其實不一定要親王坐鎮……”
如今國庫豐實,西北糧產又不遜江南,周王如今縱不在漢中,給大軍的供應也絕不會出問題。
當年周王出京,為的是王妃管束不嚴,宮女有不敬之言,而非周王有過錯。他這些年看得出聖心仍在周王,況且不論聖寵,周王居長居賢,朝中更有哪個皇子能比他?齊王好武,魏王終究晚生了幾年,隻排在第三,後麵的皇子更不必說了。
若聖上有意,此時便可讓周王回朝了。
李勉心下度量著幾位皇子的資質、出身,稍稍抬眼,暗窺天顏。
聖上眼瞼微垂,淡淡道:“李先生之言甚有道理。既如此,二王的賞賜暫且不論,三位先生替朕安排告祭天地、先祖的祭祀。”
先在京中祭祀,再安排下車駕儀仗,他在位期間有此不世之功,亦足以封禪泰山了。
三位閣老的眼同時瞪大了幾分,原本有些耷拉的眼瞼被擠得堆成幾層深深的雙眼皮,倒顯得比平常眉清目秀了些。
天子看著他們似比往常好看些的臉龐,也覺著舒心,含笑問道:“朕欲封禪泰山,先生們可有什麽要說的?”
若論當今功績,自是遠勝前朝諸君王,足以行封禪之事。可畢竟朝中不可無君,若陛下要南下封禪泰山,朝政當由何人主持,軍事當由何人定奪?
聖駕移動可不比普通官宦出行,此去泰山至少也要有兩三個月,朝中豈可無人坐鎮?陛下若要遠行,是要將朝政交予他們三個老兒還是留京的年少親王?
三位閣老心念電轉,忽然想到一人——若周王還朝,無論是民生還是軍務,他都能擔當得起來的!
呂閣老白須微顫,試探著問道:“陛下此番南下,可要將周王先召回京?”
正是要召周王還朝。
天子終於等到有人勸諫他召周王回京,當即應道:“周王仁厚賢能,堪當監國重任,朕不在京中時,皇室中人與朝政、軍務暫由周王處置,有不能定奪者再報與朕便是。”
若周王有什麽不懂的,還請三位先生多教導。
監國……聖上莫非終於要立儲了!三位老先生激動得眼皮又雙了幾層,連忙俯首立誓,不敢負聖上所托。
他們這就去擬旨,請周王王駕還京!
三位老先生以為今日的刺激夠了,正要退回去擬旨,聖上卻又添了一句:“若隻一道聖旨便把周王調回,未免不夠鄭重,還該選個身份貴重的使者迎他回京。”
身份貴重的使者好辦,這種事一向是從宗室或勳臣中選人的,京裏最不缺的便是這兩種人。不過周王去漢中時舟車勞頓,聽說是吃了不少苦,若選太年長的使者隻怕對方路上生病,反添麻煩,年少的又怕他們照料不好周王一家……
好在呂首輔輔政多年,對京裏人物了如指掌,能在眨眼之間篩出最合適的人物:眼下京裏就有一位身為周王姻親,又剛在西北立下數樁勸降大功的僉都禦史桓淩。他年紀又輕,身體好,擅騎馬,由他去迎接周王不特知份合適,路上也不會耽擱工夫。
還有一點巧合,就是這位桓禦史還是他首輔的門生,呂大人內舉不避親,一下子就想到他身上了。
天子聽到這個“桓”字,也不禁點了點頭,笑道:“呂先生推薦的人豈有不好的?隻是朕記得桓淩現在隻是僉都禦史,身上不曾有爵位?”
呂首輔低頭應道:“他雖曾隨周王殿下巡察九邊軍務,又出關招撫,卻一直是以督察風憲的身份,如何能如真正的將帥一般論爵呢。”
聖上若嫌他身無爵位,要另選別人,他們就隻得去請宗人府安排了。
幸而新泰帝原也不想讓別人迎周王回來,隻搖了搖頭,輕描淡寫地宣了另一道動人心魄的旨意:“本朝的確少給文官授勳,不過太子的妻兄豈有無爵的?這兩天辛苦幾位先生,便先宣立儲之事,將桓淩應加的爵位與他的戰功並在一起議一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