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借著幫府穀縣興工業、教學生的名頭, 便在本地學廟設了衙門,定居下來。其間也常常致書給周王和府中諸官員, 處理漢中事務, 但卻舍不得立即離開。


    這裏離山西隻有一道黃河,離內蒙更隻隔一道大邊, 再往回走就沒有離得這麽近的地方了。


    桓淩他們也不知如今到了哪一旗, 出使得順不順利, 遇沒遇上鴻門宴。若是那些部族不肯受招撫, 甚至暗中設伏偷襲, 他們在茫茫草原上可跑得過人家嗎?


    順義侯那幾個兒子靠得住嗎?


    他夜有所思, 白天便免不了多跑幾趟黃河。本地軍人百姓——學生都關起來了——見了他這行事, 暗地裏不免也要歎一聲鰈鶼情深。甚至還有膽大的人趁他在黃河岸邊逡巡時上前勸他:“桓大人吉人自有天相, 又有那些精壯軍士護衛,必不會有事。如今寒氣越重,大人也要顧惜身體。”


    萬一桓大人回來, 宋大人倒病了, 喜事都要染上悲意了。


    宋大人緊抿雙唇,想說一聲“我沒有”,又怕越描越黑。忍了又忍, 隻清咳一聲:“本官在此是為考察黃河上遊治沙治水之事, 非為看別的。”


    府穀到神木、榆林一帶多風沙,他隻是研究如何防風治砂,從源頭減少黃河含砂量,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望夫石什麽的!


    為了向全縣人民證實他是務實的官員而不是整天想著對象的情聖, 宋大人嚴抓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之餘,就從黃河左岸開始規劃防風固沙工程——


    如今正值冬天歇農的日子,他正好征發徭役,帶人開挖粘土礦、用麥杆、幹葦杆紮草方格,打進流動半流動的沙丘裏做沙障。


    既然開始做防風障,正好榆林、神木等縣也都在風沙帶上,索性趁著農閑時往各縣征發民夫,多做一些防沙障,將移動沙丘稍微固定住。


    今年先打下這些沙障,明春便可開始種草了。


    如今的沙漠化問題應當沒有幾百年後嚴重,若能從現在起便開始整治,等到他們那年代,或許水土流失問題就能治理好呢?


    他為了避嫌,沒再繞去黃河邊觀風,而是在沙漠侵蝕最嚴重的一帶巡查。


    各縣都在他分守道老爺的提調下,安排衙差帶卷尺、繩索量度沙障位置,督促各地甲首依他給的寬窄築沙堤,如今已頗見成效:凡他查驗到的地方,沙丘上不是半露出粘土堆的土條,就是被紮成一排的葦杆圈得結結實實,仿佛已不怎麽流動了。


    不知是否有錯覺,起風時空中吹起的沙礫都似乎少了些。


    陪在他身邊的元縣令看著那連片蘆杆圍成,紮得密茬茬地緊錮著風沙的草牆,也是滿麵唏噓:“不知大人是如何想出這等固風沙的法子的,竟真把沙子定住了!”


    “原先咱們榆林這一片刮起風來都是遮天蔽日的黃風,一座座砂丘都跟著風跑。神木縣那邊城牆都曾被沙埋過半截,聽說前幾年虜寇騎著馬直接從沙丘上跳進城裏……”


    他到此地就任其實也不久,沒見過當年虜寇縱橫九邊、如入無人之境的樣子,但本縣縣尉以下官員都是本地人,給他講過許多當年的慘狀。好在近些年朝廷的兵力強了、軍械多了,又有周王殿下坐鎮九邊,不許吃空餉、私賣軍械,又清退了許多庸常無用的守官,早年間被虜寇破城燒殺的事也沒再聽過了。


    如今齊王殿下更是打出了草原,他們桓大人又要去恩撫蠻部,以後再將風沙治平,府穀縣、不,這榆林鎮一帶豈不也和內地一樣了?說起來,如今他們府穀的學生也聽著宋大人辦的講學課程,學了物理,也不必比漢中差多少呢。


    他想起將來的自己要建的事功,見到沙丘枯草時的慷慨悲涼之意漸漸消退,便不再提舊日虜寇之災,改口誇桓淩:“來日桓大人勸得各部歸降,咱們陝西也將沙地改成良田,豈不也能接納虜部了?到時候桓大人也可時常回來與大人團聚。”


    宋時笑道:“借元大令吉言。”


    最好倒不是時常回來,而是徹底解決招撫工作,再不出差了。


    可惜這話隻有聖上說的算,他說的不算。宋時望著茫茫沙漠,心底想的卻是那片一眼便能望到盡頭,他卻不能渡過的河麵,淡淡說道:“明年開春便弄些草籽來,在這紮好的沙障內種上草保固水土。”


    其實黃河岸邊也該多種些草,少放些會啃噬草根的山羊,衝入黃河的泥砂自然就少了。


    元縣令重重應了聲“是”,看破不說破,隻在旁邊勸道:“大人可要再去看看黃河地勢麽?”


    不,不看了。


    他是公眾人物,走到哪裏都容易被認出來,人民群眾自發創作他們同人的熱情也不減才子文人……還不能跟對付學生一樣關起來補習。


    他要對著黃河景色懷舊也不會在府穀縣,得往下遊走走,換個沒那麽多人知道他如何送別桓淩的地方。


    然而他低估了桓淩跟他的國民度。


    他從府穀縣一路巡察到宜川縣,帶著各州縣領導規劃這片黃土高原的農牧業和石油、煤炭工業發展計劃期間,每每在黃河邊上觀河景,都能聽到《宋守道望河思故人》的故事在百姓間並不隱秘地流傳著。就連那些官員有時也用一種略帶同情的眼神瞧著他,瞧得他渾身不自在。


    不就是與桓淩分別幾天麽,哪個府縣沒有不帶家眷上任的官員?既然這麽關心桓淩的安危,不如做些實事支持招撫使團工作,讓他們在草原上更安全罷!


    宋守道也不望黃河,也不思故人了,專門為難起了這些打著同情旗幟傳他緋聞的下屬——他要來筆墨顏料,在紙上畫了兩套迷彩服,一套綠一套黃,適應草原春夏秋冬各種環境。


    這種迷彩布極難印染,而且朝廷軍隊穿的衣服自有製式,衣料、色彩、形製都不能輕動,他之前也沒動過做迷彩服的念頭。可這些地方官有工夫琢磨他如何思故人的,不如幫他給故人印染些迷彩布料,讓他們在草原上行動更隱蔽安全。


    桓淩在草原上不必穿官服,又不是那種特別計較外表的人,凡他送的衣裳肯定都會穿的。到時候哪怕在草原上遇著敵人,隻要往草地裏一伏,換上迷彩布袍、膠底靴,就能徹底隱藏身形。


    他將過度關心上司隱私的官員集中起來開了個會,布置下做迷彩服的新任務,又拋出了一個他們無法抗拒的香餌:“哪一縣最先染出這衣料,製出適合草原行軍的衣裳,本守道便上報巡撫大人,給他記一道軍功。”


    有空好好兒為自己的前程努力,黃河他自己一個人看就夠了,不需要再帶個觀光團。


    隻希望這些地方盡快染出成品,他好找人多做幾身行動方便的衣裳。到時候草原上有信寄來,他就叫送信的人把衣裳和多的布料送過去。


    雖然他出來時沒帶桓家家人,也沒帶記著他身材尺碼的紙條,不過那都不是大問題,小師兄渾身上下哪一處尺寸他不記得?別說是做這種寬鬆的外袍,就是做個鯊魚皮遊泳衣他都能保證可可地貼身。


    等他拿個軟尺,照著自己抱著小師兄時的手臂圍度量一遍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當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當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