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容易忍到學生們坐車的坐車、走路的走路, 都各回各家了,空下來一座幹幹淨淨的院子, 盧大人也懷著一顆疲憊地心住了下來。
宋府尊主動告辭, 將一座院子都留給他,他也沒客氣客氣。
反正客氣了, 宋知府也不留下來。或者那二人再多一會兒, 他隻怕自己要按捺不住地教訓這兩個年輕人:
宋府尊有濟民之才, 桓僉憲有安邦之誌, 一心要把這漢中治成三皇治世的模樣, 一心要尋足夠的人才物力興工業、成農事……可也不該為了用人就連男女都不忌了!你要教女學生, 也招個女教師, 教些詩詞歌賦、蒸嚐中饋之事, 教道德文章有什麽用?難不成女子讀了書還能入仕?
何況……如今這女學生的文章做的比男學生還好,他們讀書人臉上可有光彩?
盧大人心裏雖然埋怨他們,卻又忍不住繞廊而行, 將學生們貼在廊下的文章都細細看了一遍。
之前他對著人略能猜出男女, 此時隻有文章,便隻能從文字上猜,將那些文風、字體清麗婉曼的當作女子手筆——可看完其中內容後又往往覺得女子不該寫出這樣大氣的文章, 不敢相信女子也有這般心胸識度。
如此猜了又猜, 熬到半夜,也隻能歎一聲:這電燈可真好。
雖然電珠極小,光芒卻亮得晃眼,這麽一串串地繞在廊柱上, 光流如水,照得整個院子都明如白晝。燈絲外罩的是透明玻璃罩,一絲兒也不礙它透光,也沒有火苗隨風搖曳,吹出火災的顧慮,看著又好看又安心。
屋裏也攏著這麽一串燈,從頭上落下光來,照得滿屋皆明,還不怕油煙熏眼,叫人隻想就著這燈光夜夜讀書到天明。
難怪這裏連女學生讀書做文都好。
這些女學生倒是一心做實務,沒有爭權奪利之心。
他在京裏聽過些宋子期取天上雷電為人用的傳聞,也在宮中見識過電珠,當時隻欣喜於天命降於當今,今日聽了宋時講課,再細看這些學生們的文章,才知道這電力的妙用。
他如今也有些認同宋時與那些學生的想法,以為這電本是天穹上物,將來必然是將來窮究天道可用的助力。
而且雖然他隻見了電能點燈、能化磁、聽說還能生風,卻覺得它還有別處可用——既是與水火一般的天賜之物,亦當可與水火一般變成百姓須臾不可離之物。
若真如此,女子學些也沒甚壞處。
詩經雲:“乃生女子”,“載弄之瓦”。生下女兒自是要教她女紅針黹、料理家事,可這女紅亦是一時一變之事:古時教女兒以紡線為先,今日則以針黹為主,哪裏還用自家女兒旋瓦紡線的?以今日周王府與知府衙門之景觀之,或許以後家務中少不得要有這些電的東西……
盧大人看了半宿文章,又琢磨了半宿這世道將如何變遷,磨得燈光都有些暗了,方知已是夜盡天明。
宋知府的家人早早起來灑掃,才發現屋裏燈光未滅,巡撫大人的身影叫燈光打在窗簾上,怕是一宿未睡。那家人一麵叫廚下安排早飯,一麵趕緊去周王府通報——巡撫大人在他們老爺房裏睡不著,豈不是知府衙門招待不周?
王府家人與知府家人也都相熟,聽著這消息便替他們往僉都禦史的院子裏遞了話。
彼時禦史大人和府尊大人還在抓緊上班前最後一點光陰廝磨,聽到巡撫大人夜不能寐,連忙叫人去庫裏取黨參、黃芪,擱進廚下煨了一宿的雞湯一起,煨出藥性去給大人補身。
盧巡撫一宿沒睡,雖然半夜吃了霄夜,早上也餓得早,正好將那雞湯配著一攢盒肉食和蒸的鹹甜點心吃了。正吃著早點,見宋時這個主人與對麵桓僉憲來拜訪,還起身招呼他們:“這雞仿佛比我在京裏吃的還肥嫩些,雞湯濃厚膠口,味道不錯,你們也嚐嚐。”
兩人告了罪,又叫下人再上幾樣小菜,坐下陪巡撫用餐。因巡撫大人說雞好,又叫添了炒雞塊、芙蓉雞片,肉質都頗肥嫩。
盧大人吃得滿意,看那雞肉上得越多,又勸道:“其實不必做這麽多。如今且要供軍糧給西北各地呢,咱們這裏不必用得過多。”
宋時含笑應道:“大人放心,咱們這裏有專門的養雞場,緊著喂三四個月便能喂大一批雞,供應軍中也供得上。”
昨日他講“牝雞司晨”時便要剖一盤雞腎來給盧巡撫看,當時盧大人隻以為他知府財大氣粗,不拿幾十隻雞看在眼裏。如今聽到那雞三四個月便能喂大,才真正覺出驚駭,忙問道:“那雞不都是養一年才得殺來吃肉,怎麽三四個月就能養大?”
農家的土雞都是一年一出欄,他們飼養的肉雞都是飼料喂的,長得快。
既然大人擔心軍中供給,不妨同他們看看。
盧大人應道:“也罷,去看看也好。我也記記你們這裏是如何做的,回頭見了長安府與各地府州主官,也叫他們學著做。”
他也不肯乘車,利落地翻身上馬,跟宋、桓二人同行往城東南一處養雞場。那附近有水道與漢水相連,日常運送外地來的飼料:有榨豆油剩的豆粕、有榨棉籽油剩的棉粕、有幹草料……
不光養雞場,更有養豬場,用飼料喂出的豬比農家泔水豬生長更快,肉味也不甚腥臊。
豬擠在水泥建的碩大廠房裏,住的是狹小的水泥池子,仿佛一天天隻在槽裏吃吃睡睡,還不到秋天,就都生得肥肥壯壯,抵得上別處過年殺的瘦些的豬了。而雞則在一層層多寶閣一樣的籠子裏,眼前一樣是食槽、水槽,盧巡撫去看時,那些雞不是在吃就是在睡,一個個安穩而肥碩。
都是母雞,幾乎看不見公雞。
盧大人雖沒做過親民官,小時候也看見過一般百姓家養的雞,都是在地上跑著啄食,有的連人也敢啄。猛然看見這麽一屋子老實得不得了的雞,也頗覺驚訝——
“母雞老實和順也罷了,公雞怎麽也老實?是關在籠子裏關的?”
不是,是閹過的。
桓淩畢竟是個本時代的人,說起這個“閹”字多少有些心寒,宋時卻十分得意地說:“這裏的公雞都是從小兒閹了的,隻留幾個做種。閹雞就跟騸豬、騸牛一樣,老實溫順,容易養肥。”
雖然這種飼養場養出來的雞不如他們府衙裏放養的肉質鮮美,卻勝在長得快,便宜,一隻雞不過二三分銀子,平常百姓家也吃得起。再是肉鬆肉柴,也比菜蔬味好,雞皮裏還能煎出雞油,黃澄澄地盛一碗,平常炒菜擱一點,都比菜油炒出的香。
盧巡撫想起早上吃的炒雞,也不由得真心實意地點了點頭:“孟子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倘使天下百姓每天都吃得起一頓雞肉,這天下將是怎樣豐足的盛世啊……”
卻不知別處府縣可否也用這樣的法子養雞?
宋時頗有些得意地說:“也可以。”
桓淩有出府的經驗,也十分自豪地說:“下官昔日追隨親王殿下巡視九邊,在許多處府縣裏都見著學我們漢中做工業的、做農耕養殖的。都是按著宋知府農書所寫,一處不敢改易,做得好精舍,養的好肥雞。”
他回憶了一下味道,點點頭道:“隻是肉質有些粗,不如農家養的香,但嚐著也不差。”
隻是這種大型飼養廠特別容易傳染疾病,所以平常要注意消毒,一般人不可輕易放進雞舍、豬舍中。飼養的人平常也要出入更衣,以免把外頭動物的病傳進來。若有哪隻雞看著有病像,就要立刻帶出去——
不是重病的殺了吃肉,有瘟雞之類當場焚燒後深埋。
這種病雞若留著,若人吃了,身上帶了病氣,再回廠中就會引發病情傳播。所以要辦飼養場,最大一件事就是抓好預防,定要尋吃苦耐勞又不貪小便宜的人。
隻怕有貪小便宜的,將那病雞不肯燒埋了,拿去賣與人家下蛋或是賣與人吃,才是致病之源。
宋大人一麵聽一麵點頭,手指劃過竹篾編的雞籠,興致勃勃地問:“大人可也要捉幾隻回去,嚐嚐味道,比較一番?”
盧大人吃了一早上雞,如今倒不怎麽想吃了。比起看出病症的雞該不該吃,怎麽好吃,他倒更重視桓淩講的提前發現處理病雞之理:
他說的雖是養雞,但用人也是一般道理,凡當職之人,若查出有貪弊之類小毛病,便提前抓出,或懲治或罷用。若留他在位上做久了,隻怕一地風氣都要受此人浸染。
不過反過來說,也是一樣。
盧禦史笑道:“今日既見了這滿屋的雞,本官倒信你是真的知道牝雞司晨的本質了。咱們也不必再糾纏於此事,本官今既已拜會過王爺,說了軍需要事,也該向王爺請辭了……”
眼下的漢中極好,他現在卻已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漢中省周圍,陝西其餘地方可還有沒有向他學經濟之道,能富民安邦的官員。
不必有什麽創新的本事,隻消能蕭規曹隨,將他印的農書、工書學好,便是朝廷得用的人才,他也可以放心將九邊供應之事交與諸官了。
宋府尊主動告辭, 將一座院子都留給他,他也沒客氣客氣。
反正客氣了, 宋知府也不留下來。或者那二人再多一會兒, 他隻怕自己要按捺不住地教訓這兩個年輕人:
宋府尊有濟民之才, 桓僉憲有安邦之誌, 一心要把這漢中治成三皇治世的模樣, 一心要尋足夠的人才物力興工業、成農事……可也不該為了用人就連男女都不忌了!你要教女學生, 也招個女教師, 教些詩詞歌賦、蒸嚐中饋之事, 教道德文章有什麽用?難不成女子讀了書還能入仕?
何況……如今這女學生的文章做的比男學生還好,他們讀書人臉上可有光彩?
盧大人心裏雖然埋怨他們,卻又忍不住繞廊而行, 將學生們貼在廊下的文章都細細看了一遍。
之前他對著人略能猜出男女, 此時隻有文章,便隻能從文字上猜,將那些文風、字體清麗婉曼的當作女子手筆——可看完其中內容後又往往覺得女子不該寫出這樣大氣的文章, 不敢相信女子也有這般心胸識度。
如此猜了又猜, 熬到半夜,也隻能歎一聲:這電燈可真好。
雖然電珠極小,光芒卻亮得晃眼,這麽一串串地繞在廊柱上, 光流如水,照得整個院子都明如白晝。燈絲外罩的是透明玻璃罩,一絲兒也不礙它透光,也沒有火苗隨風搖曳,吹出火災的顧慮,看著又好看又安心。
屋裏也攏著這麽一串燈,從頭上落下光來,照得滿屋皆明,還不怕油煙熏眼,叫人隻想就著這燈光夜夜讀書到天明。
難怪這裏連女學生讀書做文都好。
這些女學生倒是一心做實務,沒有爭權奪利之心。
他在京裏聽過些宋子期取天上雷電為人用的傳聞,也在宮中見識過電珠,當時隻欣喜於天命降於當今,今日聽了宋時講課,再細看這些學生們的文章,才知道這電力的妙用。
他如今也有些認同宋時與那些學生的想法,以為這電本是天穹上物,將來必然是將來窮究天道可用的助力。
而且雖然他隻見了電能點燈、能化磁、聽說還能生風,卻覺得它還有別處可用——既是與水火一般的天賜之物,亦當可與水火一般變成百姓須臾不可離之物。
若真如此,女子學些也沒甚壞處。
詩經雲:“乃生女子”,“載弄之瓦”。生下女兒自是要教她女紅針黹、料理家事,可這女紅亦是一時一變之事:古時教女兒以紡線為先,今日則以針黹為主,哪裏還用自家女兒旋瓦紡線的?以今日周王府與知府衙門之景觀之,或許以後家務中少不得要有這些電的東西……
盧大人看了半宿文章,又琢磨了半宿這世道將如何變遷,磨得燈光都有些暗了,方知已是夜盡天明。
宋知府的家人早早起來灑掃,才發現屋裏燈光未滅,巡撫大人的身影叫燈光打在窗簾上,怕是一宿未睡。那家人一麵叫廚下安排早飯,一麵趕緊去周王府通報——巡撫大人在他們老爺房裏睡不著,豈不是知府衙門招待不周?
王府家人與知府家人也都相熟,聽著這消息便替他們往僉都禦史的院子裏遞了話。
彼時禦史大人和府尊大人還在抓緊上班前最後一點光陰廝磨,聽到巡撫大人夜不能寐,連忙叫人去庫裏取黨參、黃芪,擱進廚下煨了一宿的雞湯一起,煨出藥性去給大人補身。
盧巡撫一宿沒睡,雖然半夜吃了霄夜,早上也餓得早,正好將那雞湯配著一攢盒肉食和蒸的鹹甜點心吃了。正吃著早點,見宋時這個主人與對麵桓僉憲來拜訪,還起身招呼他們:“這雞仿佛比我在京裏吃的還肥嫩些,雞湯濃厚膠口,味道不錯,你們也嚐嚐。”
兩人告了罪,又叫下人再上幾樣小菜,坐下陪巡撫用餐。因巡撫大人說雞好,又叫添了炒雞塊、芙蓉雞片,肉質都頗肥嫩。
盧大人吃得滿意,看那雞肉上得越多,又勸道:“其實不必做這麽多。如今且要供軍糧給西北各地呢,咱們這裏不必用得過多。”
宋時含笑應道:“大人放心,咱們這裏有專門的養雞場,緊著喂三四個月便能喂大一批雞,供應軍中也供得上。”
昨日他講“牝雞司晨”時便要剖一盤雞腎來給盧巡撫看,當時盧大人隻以為他知府財大氣粗,不拿幾十隻雞看在眼裏。如今聽到那雞三四個月便能喂大,才真正覺出驚駭,忙問道:“那雞不都是養一年才得殺來吃肉,怎麽三四個月就能養大?”
農家的土雞都是一年一出欄,他們飼養的肉雞都是飼料喂的,長得快。
既然大人擔心軍中供給,不妨同他們看看。
盧大人應道:“也罷,去看看也好。我也記記你們這裏是如何做的,回頭見了長安府與各地府州主官,也叫他們學著做。”
他也不肯乘車,利落地翻身上馬,跟宋、桓二人同行往城東南一處養雞場。那附近有水道與漢水相連,日常運送外地來的飼料:有榨豆油剩的豆粕、有榨棉籽油剩的棉粕、有幹草料……
不光養雞場,更有養豬場,用飼料喂出的豬比農家泔水豬生長更快,肉味也不甚腥臊。
豬擠在水泥建的碩大廠房裏,住的是狹小的水泥池子,仿佛一天天隻在槽裏吃吃睡睡,還不到秋天,就都生得肥肥壯壯,抵得上別處過年殺的瘦些的豬了。而雞則在一層層多寶閣一樣的籠子裏,眼前一樣是食槽、水槽,盧巡撫去看時,那些雞不是在吃就是在睡,一個個安穩而肥碩。
都是母雞,幾乎看不見公雞。
盧大人雖沒做過親民官,小時候也看見過一般百姓家養的雞,都是在地上跑著啄食,有的連人也敢啄。猛然看見這麽一屋子老實得不得了的雞,也頗覺驚訝——
“母雞老實和順也罷了,公雞怎麽也老實?是關在籠子裏關的?”
不是,是閹過的。
桓淩畢竟是個本時代的人,說起這個“閹”字多少有些心寒,宋時卻十分得意地說:“這裏的公雞都是從小兒閹了的,隻留幾個做種。閹雞就跟騸豬、騸牛一樣,老實溫順,容易養肥。”
雖然這種飼養場養出來的雞不如他們府衙裏放養的肉質鮮美,卻勝在長得快,便宜,一隻雞不過二三分銀子,平常百姓家也吃得起。再是肉鬆肉柴,也比菜蔬味好,雞皮裏還能煎出雞油,黃澄澄地盛一碗,平常炒菜擱一點,都比菜油炒出的香。
盧巡撫想起早上吃的炒雞,也不由得真心實意地點了點頭:“孟子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倘使天下百姓每天都吃得起一頓雞肉,這天下將是怎樣豐足的盛世啊……”
卻不知別處府縣可否也用這樣的法子養雞?
宋時頗有些得意地說:“也可以。”
桓淩有出府的經驗,也十分自豪地說:“下官昔日追隨親王殿下巡視九邊,在許多處府縣裏都見著學我們漢中做工業的、做農耕養殖的。都是按著宋知府農書所寫,一處不敢改易,做得好精舍,養的好肥雞。”
他回憶了一下味道,點點頭道:“隻是肉質有些粗,不如農家養的香,但嚐著也不差。”
隻是這種大型飼養廠特別容易傳染疾病,所以平常要注意消毒,一般人不可輕易放進雞舍、豬舍中。飼養的人平常也要出入更衣,以免把外頭動物的病傳進來。若有哪隻雞看著有病像,就要立刻帶出去——
不是重病的殺了吃肉,有瘟雞之類當場焚燒後深埋。
這種病雞若留著,若人吃了,身上帶了病氣,再回廠中就會引發病情傳播。所以要辦飼養場,最大一件事就是抓好預防,定要尋吃苦耐勞又不貪小便宜的人。
隻怕有貪小便宜的,將那病雞不肯燒埋了,拿去賣與人家下蛋或是賣與人吃,才是致病之源。
宋大人一麵聽一麵點頭,手指劃過竹篾編的雞籠,興致勃勃地問:“大人可也要捉幾隻回去,嚐嚐味道,比較一番?”
盧大人吃了一早上雞,如今倒不怎麽想吃了。比起看出病症的雞該不該吃,怎麽好吃,他倒更重視桓淩講的提前發現處理病雞之理:
他說的雖是養雞,但用人也是一般道理,凡當職之人,若查出有貪弊之類小毛病,便提前抓出,或懲治或罷用。若留他在位上做久了,隻怕一地風氣都要受此人浸染。
不過反過來說,也是一樣。
盧禦史笑道:“今日既見了這滿屋的雞,本官倒信你是真的知道牝雞司晨的本質了。咱們也不必再糾纏於此事,本官今既已拜會過王爺,說了軍需要事,也該向王爺請辭了……”
眼下的漢中極好,他現在卻已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漢中省周圍,陝西其餘地方可還有沒有向他學經濟之道,能富民安邦的官員。
不必有什麽創新的本事,隻消能蕭規曹隨,將他印的農書、工書學好,便是朝廷得用的人才,他也可以放心將九邊供應之事交與諸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