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師倒拎起一把木柄鐵鋤, 雙手托著鋤柄,亮出一個漆黑的條形鋤頭, 鋤刃磨得光亮發白。
他在鋤口上輕輕抹了一把, 吹掉指尖灰塵,得意地解說道:“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這些農具是本府略陽縣特產, 以熟鐵為骨、鋤口澆淋生鐵而成。雖不是名家鑄造, 材料也非上好的蘇州鋼一類, 用起來卻堅韌耐磨, 刃口鋒利, 幾可切金斷玉。”
這一個普普通通的鋤頭叫他說得倒像是什麽寶兵似的, 學生們有心接過來細看看其中殊異,卻又愛惜形象,不太好意思在同僚麵前端著鋤頭看, 竟顯出幾分無措。
宋老師體貼地將鋤頭塞進剛才主動要學農事的戶部員外郎孫栩手中, 又拎起一把寒光閃閃的鐮刀順遞下去,含笑說道:“這都是府內特產,諸位同僚都是懂農事之人, 想來從前見過許多農具。這農具還不止鋤口‘擦生’一樣好處, 其鑄造之法亦與別處不同,諸位其試察之。”
眾人原不覺著幾把農具能有什麽特別,至多是稍新些,因是做給官府的, 鍛打得更精細些。但經他提醒,知道其中有異樣後,再留神細察,果然發現不同——
一般農具上都有鍛打留下的痕跡,層層疊打出的花紋,這幾支農具卻是渾然一體,全無雕鑿的痕跡,宛如天然生成。
這是直接用模範澆鑄成的?是用爐子炒出熟鐵澆鑄成農具,再以生鐵淋口製成的?
這成本可費得不小了。一般鐵匠鋪裏沒有大型的煉鐵爐,都是用買的熟鐵片、鐵塊鍛打成農具;而礦山下的大型煉鐵坊卻又因爐溫高,怕燒不了多少日子就會炸爐,多半將隻出爐生鐵加黃土、稻草灰漿炒成熟鐵後便匆匆鑄造成鐵錠,不會鑄小件器物。
那鐵爐一天能出三千斤鐵,又怕高溫,用不了三月便要炸爐,鑄大鐵錠尚嫌鑄得慢,誰騰得出工夫單澆鑄這小小的鋤鐮?
除非是那爐子燒不壞,能長長久久出鐵水,才舍得這樣揮霍吧……
不對,別處不說,漢中府還真能建起燒不壞的爐子!戶部員外郎盧升腦中忽然靈光一閃,甩袖上前問道:“宋大人可是將耐火磚用在煉鐵爐裏,可連續不停地出鐵水,不須隔些日子便重立新爐麽?”
他滿含期待地看向宋時,兩位同僚也一樣被他勾動念頭,眼也不眨地等著宋時答話。宋老師也不吊著他們的好奇心,掃了幾位對冶鐵技術發展還不夠理解的文科生一眼,對真正懂行的盧員外他們點了點頭。
正是如此。
本朝所建的瓶型煉鐵爐水平已經十分先進了,隻差材料不足,不夠耐火。加上一層耐火磚後,這爐子的壽命長了,出爐的鐵成本自然也降低了許多倍。他還查到了一樣能在原爐裏加稻草、黃土煉熟鐵的傳統技術,教給了一位聽主動上漢中府尋求合作的略陽大族族長範中書,請範家給漢中府專供擦生農具。
範中書的中書雖是花銀子捐來的,頭腦卻極清醒敏銳,一眼就看出了耐火磚在冶金上的意義,早早就到漢中求購耐火磚。
恰好宋時那時有意改進鋼鐵工業,就和他簽了兩年供農具的合同,而後不僅給了他耐火磚,並連炒熟鐵、盤鋼、灌鋼的技術資料也教給了他,用範家鐵礦做了自己的冶金實驗室。
如今果然是成效不凡,送來的農具比從前竟能節省下二三分成本。
他掩去其中不正當交易的部分,隻說範氏也是好學新技術、熱心地方建設的儒商,與他誌趣相投,從他這裏聽了些南方炒鋼技術後便能改進自家煉鐵煉鋼之法,供應漢中府這樣優秀的農具。
若戶部這幾位員外郎有意學習新法,他跟桓先生自然也要傾囊相授。來日功課不忙,能抽出工夫外出,他便叫屬下心腹帶路,引他們到實地考察一番。
盧升三人朝他拱起雙手,斂眉謝道:“宋大人心底無私,真令人敬佩。”
但是這個“功課不忙時”是什麽時候?他們都幾十歲的人了為什麽還要忙功課,甚至要從文山題海中特地“抽工夫”去幹聖上交辦的正事?
失口失口,他們學校自然不是那種搞題海戰術的學校。
漢中學院的教學製度,一向是十分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的。桓老師上午連接兩堂大課,中間竟沒留出活動健身的時間,安排得實在有些不合理。下午是他的課,必定要把上午活動不足的問題彌補回來,讓同學們充分鍛煉身體。
宋先生慈愛地說:“雖然如今天氣尚寒,農田還沒解凍,可經濟園裏建了溫室大棚,同學們可以到大棚裏活動活動筋骨。”
分發給鋤鐮鎬大家可以拿著上路,到實踐基地之後,宋老師會親手教同學們使用。搶不上的也不要急,暖棚裏還有犁、耖、方耙、耬車之類大型農具,足以讓同學們都體嚐到農耕之樂。
這個……他們雖然肯用心學習農桑之事,不過農耕之樂……不是樂在看看田間瓜果累累、糧食豐產,百姓欣然笑樂,再以之入詩入賦麽?
庶吉士常申低歎了一聲,上前問道:“如今元宵才過,外頭野菜野草還未泛綠,宋大人要帶我等領略農事,莫非是要去種出方才席間所用菜蔬的暖房?”
那暖房能有多大?尋常富戶家的暖房不都是於地窖中燒火炕增溫,以盆栽蔬菜花卉於其上麽,怎麽還能揮鋤動土?
難不成他小小一個漢中府,還能像宮裏一般在花園中建屋廡、燒地龍,建起幾間屋子大的花房暖室?那要廢多少柴炭,漢中府竟然供得起這樣的花銷?
眾人剛學完代數,不禁代入京裏花房的成本和想象中暖房大小計算了一回,得出一個驚人的數字——
他們進了漢中府以來,隻見市井繁華,百姓安居樂業,宋三元不竭民力,竟又能建起這樣大的暖房,難道就憑這三十一塊試驗田的豐收?可一塊試驗田不過一二畝,便一畝能產千斤糧食,左不過能收幾百兩銀子,如何供得起這般花法兒?!
戶部、工部幾位員外郎震驚地問:“宋大人如何供得起這樣大的暖房?”
因為建棚所用都是自家生產的東西,成本低。
宋先生給學生們講冶鐵時,桓副校長便已默默踱出門外,喚人備下車馬,安排學生們到經濟園裏實習。
他們之前沒進過工業園,心中隻存著個高大煙柱的印象,走到園區外便盯著煙柱,想看看它是何等巨大的煙囪裏排出來的。然而進到工業園裏麵,他們竟顧不得尋煙囪,目光就被一片閃動著流麗光澤,四麵建著落地窗的平頂廠房吸引住了。
那間房子門窗上鑲滿透明無色玻璃,遠遠地即可透過玻璃看到滿地綠意。更令人震驚的是從門窗玻璃望進去,稍稍將目光抬向上方,便能看見一片在玻璃後顯得格外灩瀲的天光雲色。
那房子竟連房頂也是玻璃鑲的!
他在鋤口上輕輕抹了一把, 吹掉指尖灰塵,得意地解說道:“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這些農具是本府略陽縣特產, 以熟鐵為骨、鋤口澆淋生鐵而成。雖不是名家鑄造, 材料也非上好的蘇州鋼一類, 用起來卻堅韌耐磨, 刃口鋒利, 幾可切金斷玉。”
這一個普普通通的鋤頭叫他說得倒像是什麽寶兵似的, 學生們有心接過來細看看其中殊異,卻又愛惜形象,不太好意思在同僚麵前端著鋤頭看, 竟顯出幾分無措。
宋老師體貼地將鋤頭塞進剛才主動要學農事的戶部員外郎孫栩手中, 又拎起一把寒光閃閃的鐮刀順遞下去,含笑說道:“這都是府內特產,諸位同僚都是懂農事之人, 想來從前見過許多農具。這農具還不止鋤口‘擦生’一樣好處, 其鑄造之法亦與別處不同,諸位其試察之。”
眾人原不覺著幾把農具能有什麽特別,至多是稍新些,因是做給官府的, 鍛打得更精細些。但經他提醒,知道其中有異樣後,再留神細察,果然發現不同——
一般農具上都有鍛打留下的痕跡,層層疊打出的花紋,這幾支農具卻是渾然一體,全無雕鑿的痕跡,宛如天然生成。
這是直接用模範澆鑄成的?是用爐子炒出熟鐵澆鑄成農具,再以生鐵淋口製成的?
這成本可費得不小了。一般鐵匠鋪裏沒有大型的煉鐵爐,都是用買的熟鐵片、鐵塊鍛打成農具;而礦山下的大型煉鐵坊卻又因爐溫高,怕燒不了多少日子就會炸爐,多半將隻出爐生鐵加黃土、稻草灰漿炒成熟鐵後便匆匆鑄造成鐵錠,不會鑄小件器物。
那鐵爐一天能出三千斤鐵,又怕高溫,用不了三月便要炸爐,鑄大鐵錠尚嫌鑄得慢,誰騰得出工夫單澆鑄這小小的鋤鐮?
除非是那爐子燒不壞,能長長久久出鐵水,才舍得這樣揮霍吧……
不對,別處不說,漢中府還真能建起燒不壞的爐子!戶部員外郎盧升腦中忽然靈光一閃,甩袖上前問道:“宋大人可是將耐火磚用在煉鐵爐裏,可連續不停地出鐵水,不須隔些日子便重立新爐麽?”
他滿含期待地看向宋時,兩位同僚也一樣被他勾動念頭,眼也不眨地等著宋時答話。宋老師也不吊著他們的好奇心,掃了幾位對冶鐵技術發展還不夠理解的文科生一眼,對真正懂行的盧員外他們點了點頭。
正是如此。
本朝所建的瓶型煉鐵爐水平已經十分先進了,隻差材料不足,不夠耐火。加上一層耐火磚後,這爐子的壽命長了,出爐的鐵成本自然也降低了許多倍。他還查到了一樣能在原爐裏加稻草、黃土煉熟鐵的傳統技術,教給了一位聽主動上漢中府尋求合作的略陽大族族長範中書,請範家給漢中府專供擦生農具。
範中書的中書雖是花銀子捐來的,頭腦卻極清醒敏銳,一眼就看出了耐火磚在冶金上的意義,早早就到漢中求購耐火磚。
恰好宋時那時有意改進鋼鐵工業,就和他簽了兩年供農具的合同,而後不僅給了他耐火磚,並連炒熟鐵、盤鋼、灌鋼的技術資料也教給了他,用範家鐵礦做了自己的冶金實驗室。
如今果然是成效不凡,送來的農具比從前竟能節省下二三分成本。
他掩去其中不正當交易的部分,隻說範氏也是好學新技術、熱心地方建設的儒商,與他誌趣相投,從他這裏聽了些南方炒鋼技術後便能改進自家煉鐵煉鋼之法,供應漢中府這樣優秀的農具。
若戶部這幾位員外郎有意學習新法,他跟桓先生自然也要傾囊相授。來日功課不忙,能抽出工夫外出,他便叫屬下心腹帶路,引他們到實地考察一番。
盧升三人朝他拱起雙手,斂眉謝道:“宋大人心底無私,真令人敬佩。”
但是這個“功課不忙時”是什麽時候?他們都幾十歲的人了為什麽還要忙功課,甚至要從文山題海中特地“抽工夫”去幹聖上交辦的正事?
失口失口,他們學校自然不是那種搞題海戰術的學校。
漢中學院的教學製度,一向是十分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的。桓老師上午連接兩堂大課,中間竟沒留出活動健身的時間,安排得實在有些不合理。下午是他的課,必定要把上午活動不足的問題彌補回來,讓同學們充分鍛煉身體。
宋先生慈愛地說:“雖然如今天氣尚寒,農田還沒解凍,可經濟園裏建了溫室大棚,同學們可以到大棚裏活動活動筋骨。”
分發給鋤鐮鎬大家可以拿著上路,到實踐基地之後,宋老師會親手教同學們使用。搶不上的也不要急,暖棚裏還有犁、耖、方耙、耬車之類大型農具,足以讓同學們都體嚐到農耕之樂。
這個……他們雖然肯用心學習農桑之事,不過農耕之樂……不是樂在看看田間瓜果累累、糧食豐產,百姓欣然笑樂,再以之入詩入賦麽?
庶吉士常申低歎了一聲,上前問道:“如今元宵才過,外頭野菜野草還未泛綠,宋大人要帶我等領略農事,莫非是要去種出方才席間所用菜蔬的暖房?”
那暖房能有多大?尋常富戶家的暖房不都是於地窖中燒火炕增溫,以盆栽蔬菜花卉於其上麽,怎麽還能揮鋤動土?
難不成他小小一個漢中府,還能像宮裏一般在花園中建屋廡、燒地龍,建起幾間屋子大的花房暖室?那要廢多少柴炭,漢中府竟然供得起這樣的花銷?
眾人剛學完代數,不禁代入京裏花房的成本和想象中暖房大小計算了一回,得出一個驚人的數字——
他們進了漢中府以來,隻見市井繁華,百姓安居樂業,宋三元不竭民力,竟又能建起這樣大的暖房,難道就憑這三十一塊試驗田的豐收?可一塊試驗田不過一二畝,便一畝能產千斤糧食,左不過能收幾百兩銀子,如何供得起這般花法兒?!
戶部、工部幾位員外郎震驚地問:“宋大人如何供得起這樣大的暖房?”
因為建棚所用都是自家生產的東西,成本低。
宋先生給學生們講冶鐵時,桓副校長便已默默踱出門外,喚人備下車馬,安排學生們到經濟園裏實習。
他們之前沒進過工業園,心中隻存著個高大煙柱的印象,走到園區外便盯著煙柱,想看看它是何等巨大的煙囪裏排出來的。然而進到工業園裏麵,他們竟顧不得尋煙囪,目光就被一片閃動著流麗光澤,四麵建著落地窗的平頂廠房吸引住了。
那間房子門窗上鑲滿透明無色玻璃,遠遠地即可透過玻璃看到滿地綠意。更令人震驚的是從門窗玻璃望進去,稍稍將目光抬向上方,便能看見一片在玻璃後顯得格外灩瀲的天光雲色。
那房子竟連房頂也是玻璃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