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在先天上就比進攻吃虧,因為它失去了戰略主動。
什麽時候、什麽地方主力決戰,是進攻方說了算。
麵對高氏軍鋪天蓋地的進攻人潮。
段氏軍一麵勉力支撐著,一麵迅速向大理府救援。
可大理府中已經沒有段氏軍,大理國再也沒有可支援瀾滄江的軍隊,大理府中唯有徐守仁的那支剛剛武裝起來的軍隊。
人數甚至不到四千人的軍隊,麵對六萬高氏進攻的大軍,就算個個是鐵人,也會被蜂湧而來的人潮所掩沒。
徐守仁與徐世銘、百裏康商議之後,決定立即在大理府實行戒嚴,將所有五品以上官員全部掌控起來。
然後由百裏康率三千士兵前往瀾滄江增援,留下八百多士兵由徐守仁統率,維持大理府治安。
而為策安全,徐世銘攜在明國的一應非戰人員迅速向東北會川、建昌府撤退,在到建昌府後,持百裏無忌的密旨,調動早已布置在兩國邊界的明軍增援。
戰爭的突然暴發,在預料之中,也在預料之外。
預料之中是明國一旦接受了段氏的請降,那等於宣判了高氏的死刑,可以判斷出高氏肯定會拚死一搏;預料之外的是,高方發動的如此之快。
數萬大軍的征召調度,不是說完成就能完成的,都需要時間。
但顯然,從徐守仁麾下在瀾滄江大舉破敵之後。高方已經有了東進的想法。
特別是當兒子高智平攔截段氏使者團失敗而返時,高方心中已經有了最壞的準備。
消息傳到高方耳朵裏的那一刻,就等於下達了戰爭命令。
由於事發突然。最近的明軍尚駐紮在明國與大理邊界,遠水救不了近火,百裏康隻能率三千士兵盡力拖延高氏軍過江的時間。
百裏無忌與徐守仁、孫仕旭等人本已經做好進軍大理的一切準備,如果不是段氏的突然請降,駐紮邊界線的明軍便會按計劃發起進攻。
如今局勢發生變化之後,百裏無忌便改變了計劃,令百裏義率一萬五千新軍建昌府以北八十裏的邊界待命;令孫仕旭率一萬五千新軍在矩州以西五十裏邊界待命。
而百裏無忌顯然還考慮到了萬一仗打不起來。而楊廷式的“轟炸隊”需要實戰訓練的需求,所以。令楊廷式部歸置到百裏義麾下,接受百裏義的指揮。
楊廷式部做為百裏無忌最支持的新式部隊,享有著明軍中最高的待遇。
他們可以稱得上“機械化”部隊,因為所有人員器械的調動行軍皆不需要人力。總共三千人的編製,擁有戰馬六千匹,騾馬八千頭,運輸車五千餘輛。
而這一次,楊廷式奉有百裏無忌密旨,如果戰爭沒有如期暴發,那麽,“轟炸隊”將喬裝成普通明軍行軍至大理府以北的蘭溪郡,然後在蘭溪郡發動小規模多梯次的轟炸作戰任務。目標自然是騰衝府。
段素素在百裏無忌與段佛音談判結束之後,她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報仇。
這個單純的女子,心中唯一的願望就是替這一路上。為她而死的大理數百甲士和明國護衛們報仇。
一個心地單純的女子,在見到如此多的鮮血之後,心中充滿了複仇的衝動,更何況,她將這一切都背負在自己身上,她以為。這些人,都是為她死的。
她有義務為他們複仇。
百裏無忌自然能預料到高氏的下場。從段氏姐妹第一次在朝堂之上,訴說一路上的遭遇開始,百裏無忌就為高氏的結局畫上了句號。
沒有哪個人、哪個勢力能在如此狂妄地阻殺明軍之後,還能安然地存活著。
而楊廷式的轟炸隊將做為這把複仇的利刃,直插騰衝府,那裏是高氏的老巢。
就算大理國最後和平歸附明國,百裏無忌也絕不讓高氏存活在這世上。
這是百裏無忌給所有歸附明國的不安定份子有一個明確警告。
殺雞儆猴,百裏無忌的招數很老套,但老套的招數往往最有效果、最管用。
但百裏無忌沒有預料到高方會如此迅速地發動戰爭,而百裏義、孫仕旭兩路大軍還依然駐紮在建昌府和矩州待命。
當見到徐世銘的飛鴿傳書時,百裏無忌知道事情可能要糟,倒不是明軍或者明國會失敗,而是百裏無忌擔心在大理的徐世銘、徐守仁等人的安危。
大理段氏手中所掌握的軍隊太少了,麵對高氏的全力進攻,可謂顧首不能顧尾。
戰局發展最大的可能是高氏迅速突破瀾滄江,向大理府進逼。
而由此產生的後果是,本已經倒向段氏的各部落,可能再次麵臨選擇。
也就是說,大理國可能引發長久的內戰。
這不符合明國的利益,百裏無忌之所以同意段氏的請降,就是要從段氏手裏接過一個安定的大理,這樣才能將需要整肅的大量舊官員集中調往大理,為自己順利對明國政局進行改革,奠定一個穩定的基礎。
而這時,段思聰所在的明國使者團正在回金陵府的路上,百裏無忌原本想讓段思聰返回穩定局勢,但現在看來,已經是鞭長莫及了。
百裏無忌立即使用信鴿向百裏義、孫仕旭兩部發出命令。
令百裏義部立即南下,經建昌府進入大理,駐紮會川府進行固守,以避免瀾滄江一旦被高氏軍突破之後,段氏軍立即崩潰的風險。
控製住會川府,就能保證至少明軍從建昌府源源不斷地補給和增兵。
同時,百裏無忌令百裏義向楊廷式轉達自己的命令,令楊廷式可以自行判斷做戰時機,任務隻有兩個,一是救援徐世銘、徐守仁、百裏康一概人等;二是對高氏軍進行打擊,消滅一切有生力量。
另一個方向,百裏無忌令孫仕旭率部從矩州向西急進,經石城郡繼續向西控製善闡府,然後固守待命。
隻要能順利控製住會川、善闡兩府,就能對大理府形成犄角之勢,哪怕戰局真得到了糜爛的程度,有這兩府在手,明國就能控製半個大理,同時大理府依舊在明軍兵鋒的籠罩之下。(未完待續)
什麽時候、什麽地方主力決戰,是進攻方說了算。
麵對高氏軍鋪天蓋地的進攻人潮。
段氏軍一麵勉力支撐著,一麵迅速向大理府救援。
可大理府中已經沒有段氏軍,大理國再也沒有可支援瀾滄江的軍隊,大理府中唯有徐守仁的那支剛剛武裝起來的軍隊。
人數甚至不到四千人的軍隊,麵對六萬高氏進攻的大軍,就算個個是鐵人,也會被蜂湧而來的人潮所掩沒。
徐守仁與徐世銘、百裏康商議之後,決定立即在大理府實行戒嚴,將所有五品以上官員全部掌控起來。
然後由百裏康率三千士兵前往瀾滄江增援,留下八百多士兵由徐守仁統率,維持大理府治安。
而為策安全,徐世銘攜在明國的一應非戰人員迅速向東北會川、建昌府撤退,在到建昌府後,持百裏無忌的密旨,調動早已布置在兩國邊界的明軍增援。
戰爭的突然暴發,在預料之中,也在預料之外。
預料之中是明國一旦接受了段氏的請降,那等於宣判了高氏的死刑,可以判斷出高氏肯定會拚死一搏;預料之外的是,高方發動的如此之快。
數萬大軍的征召調度,不是說完成就能完成的,都需要時間。
但顯然,從徐守仁麾下在瀾滄江大舉破敵之後。高方已經有了東進的想法。
特別是當兒子高智平攔截段氏使者團失敗而返時,高方心中已經有了最壞的準備。
消息傳到高方耳朵裏的那一刻,就等於下達了戰爭命令。
由於事發突然。最近的明軍尚駐紮在明國與大理邊界,遠水救不了近火,百裏康隻能率三千士兵盡力拖延高氏軍過江的時間。
百裏無忌與徐守仁、孫仕旭等人本已經做好進軍大理的一切準備,如果不是段氏的突然請降,駐紮邊界線的明軍便會按計劃發起進攻。
如今局勢發生變化之後,百裏無忌便改變了計劃,令百裏義率一萬五千新軍建昌府以北八十裏的邊界待命;令孫仕旭率一萬五千新軍在矩州以西五十裏邊界待命。
而百裏無忌顯然還考慮到了萬一仗打不起來。而楊廷式的“轟炸隊”需要實戰訓練的需求,所以。令楊廷式部歸置到百裏義麾下,接受百裏義的指揮。
楊廷式部做為百裏無忌最支持的新式部隊,享有著明軍中最高的待遇。
他們可以稱得上“機械化”部隊,因為所有人員器械的調動行軍皆不需要人力。總共三千人的編製,擁有戰馬六千匹,騾馬八千頭,運輸車五千餘輛。
而這一次,楊廷式奉有百裏無忌密旨,如果戰爭沒有如期暴發,那麽,“轟炸隊”將喬裝成普通明軍行軍至大理府以北的蘭溪郡,然後在蘭溪郡發動小規模多梯次的轟炸作戰任務。目標自然是騰衝府。
段素素在百裏無忌與段佛音談判結束之後,她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報仇。
這個單純的女子,心中唯一的願望就是替這一路上。為她而死的大理數百甲士和明國護衛們報仇。
一個心地單純的女子,在見到如此多的鮮血之後,心中充滿了複仇的衝動,更何況,她將這一切都背負在自己身上,她以為。這些人,都是為她死的。
她有義務為他們複仇。
百裏無忌自然能預料到高氏的下場。從段氏姐妹第一次在朝堂之上,訴說一路上的遭遇開始,百裏無忌就為高氏的結局畫上了句號。
沒有哪個人、哪個勢力能在如此狂妄地阻殺明軍之後,還能安然地存活著。
而楊廷式的轟炸隊將做為這把複仇的利刃,直插騰衝府,那裏是高氏的老巢。
就算大理國最後和平歸附明國,百裏無忌也絕不讓高氏存活在這世上。
這是百裏無忌給所有歸附明國的不安定份子有一個明確警告。
殺雞儆猴,百裏無忌的招數很老套,但老套的招數往往最有效果、最管用。
但百裏無忌沒有預料到高方會如此迅速地發動戰爭,而百裏義、孫仕旭兩路大軍還依然駐紮在建昌府和矩州待命。
當見到徐世銘的飛鴿傳書時,百裏無忌知道事情可能要糟,倒不是明軍或者明國會失敗,而是百裏無忌擔心在大理的徐世銘、徐守仁等人的安危。
大理段氏手中所掌握的軍隊太少了,麵對高氏的全力進攻,可謂顧首不能顧尾。
戰局發展最大的可能是高氏迅速突破瀾滄江,向大理府進逼。
而由此產生的後果是,本已經倒向段氏的各部落,可能再次麵臨選擇。
也就是說,大理國可能引發長久的內戰。
這不符合明國的利益,百裏無忌之所以同意段氏的請降,就是要從段氏手裏接過一個安定的大理,這樣才能將需要整肅的大量舊官員集中調往大理,為自己順利對明國政局進行改革,奠定一個穩定的基礎。
而這時,段思聰所在的明國使者團正在回金陵府的路上,百裏無忌原本想讓段思聰返回穩定局勢,但現在看來,已經是鞭長莫及了。
百裏無忌立即使用信鴿向百裏義、孫仕旭兩部發出命令。
令百裏義部立即南下,經建昌府進入大理,駐紮會川府進行固守,以避免瀾滄江一旦被高氏軍突破之後,段氏軍立即崩潰的風險。
控製住會川府,就能保證至少明軍從建昌府源源不斷地補給和增兵。
同時,百裏無忌令百裏義向楊廷式轉達自己的命令,令楊廷式可以自行判斷做戰時機,任務隻有兩個,一是救援徐世銘、徐守仁、百裏康一概人等;二是對高氏軍進行打擊,消滅一切有生力量。
另一個方向,百裏無忌令孫仕旭率部從矩州向西急進,經石城郡繼續向西控製善闡府,然後固守待命。
隻要能順利控製住會川、善闡兩府,就能對大理府形成犄角之勢,哪怕戰局真得到了糜爛的程度,有這兩府在手,明國就能控製半個大理,同時大理府依舊在明軍兵鋒的籠罩之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