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段佛音的心中,她的目標是入主明國hou宮,她認為以她的智慧,這並不是件難事,難的隻是現在如何能改變皇帝的心意,接受她。
對於段佛音來說,無論現在高、孟二後和周氏二妃如何得寵,在她看來,最終的勝利者肯定屬於她,這不僅是因為她聰慧、美貌,而是因為她年輕。
年輕是一種本錢,年還不足二十的她有足夠的時間與二後耗著,隻要自己有所出,生個一男半女,那麽,明國未來的皇後或者說太後,必有她一席之地。
如此一來,不但段氏沒有了後顧之憂,甚至還能因此而興盛。
除了不能繼續稱帝,其它的一切,還是該怎樣就怎樣。
段佛音的想法隻是讓馮道組織起簇擁在他周圍的官員,以辯論朝政的方式,“掃平”持出兵大理觀點的官員,然後合力向皇帝進行“勸諫”,讓百裏無忌不得不順從眾意,迎娶段佛音。
隻要達到了這一點,接下去的事,段佛音就能自己解決。
而馮道這次對這樁“政治認親”表現得異乎尋常的熱心。
原本左右逢源的馮道,這次確實被門下的官員們給“逼”急了,樹欲靜而風不止,馮道想靜,可門下官員卻逼得他出頭。
試想,天天象對祖宗一樣對你的“徒子徒孫”們,如今有了事來求你,你縱然不看僧麵。也得看佛麵吧?
老臣一派,近兩年來被新臣一派壓得喘不過氣來。
這已經不是普通的政見不同,而是利益的分配不同了。
任何事。隻要牽扯到利益二字,再小的事那都是你死我活的事了。
所以,馮道見段佛音前來,兩者一拍即合。
原本馮道心中是想認段佛音為義女的,畢竟認一個大理國的庶出皇女為義女,從麵子上來說,與認一個正牌公主為義女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更何況。馮道之所以答應,也是因為他知道。隻要段佛音進入宮中,憑她的美貌和智慧,足以占據hou宮一席之地。
甚至可能從此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也未可知。
也正是鑒於此,圓滑若廝的馮道才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認親之事。
試想。有一個象段佛音一樣的女子在內宮援助,老臣一派的好日子還會遠嗎?
可惜馮道是真得老了,老到了糊塗的地步。
徐世銘不止一次的旁敲側擊,都無法震醒他。
試想,這批新進官員,如果沒有強硬的後台,憑區區都是四、五品官員的身份,哪能與動不動就是一、二品大員的老臣較勁?
而這個強硬的後台,除了當今皇上。還能有誰?
你與皇上較勁,後果可想而知,這又是何苦呢?
利益。歸根結底,就是利益二字。
從表麵上來看,馮道維護得是這批老臣的利益,但事實上,他依舊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
享受慣了如此多官員簇擁在他身邊唯命是從的感覺,就再也無法忍受孤身一人的淒涼。
更何況馮道年過古稀。身邊子嗣全無,有這麽一批“孝子賢孫”的存在。他實在無法割舍。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馮道其實心中想來也應該明白這事的結局。
但他還是寄希望在段佛音身上,隻要段佛音能在他的幫助下順利進宮,那麽也許愛屋及烏,老臣一派的官員至少能保留現在的和勢力,不至於被新一派官員壓製得無法喘氣。
馮道並不反對百裏無忌,他不但不反對,甚至深深地佩服著百裏無忌,能從一個小小巴東縣令坐上龍椅的人,想不佩服也不行。
特別是象馮道這樣經曆過五朝十一君的“老油條”,他太清楚不過了,國力、民心、民生,哪一樣是前四朝能相提並論的?
眼見天下即將大一統,馮道隻是想為自己這些“孝子賢孫”找個好出路,至少能拖延百裏無忌換新人的時間。
僅僅如此,而已。
所有人無法預料這場辯論會演變成暴亂。
從一方一個人被打,然後對方數人上去打回來。
從一方一個人受傷,然後到對方數人受傷。
直到一方一個人死亡,然後到對方數人死亡……。
這時,局勢已經沒有人能控製了,中書省由此亂成了一鍋粥。
百裏無忌現在正坐在禦書房,他的對麵是徐世銘。
中書省內的一切,從騷亂變成暴亂的那一刻,百裏無忌已經知道了情況。
他第一個反應就是調動禦林軍平亂。
但當內侍持兵符準備出宮時,百裏無忌收回了命令。
他轉而讓近侍急召徐世銘進宮。
“這是個機會。”百裏無忌如是默默對自己說。
明國這幾年吞並的疆土太大了,而任何一塊疆土都需要人去管理,空無一人的土地,隻不過是一塊死地,毫無用處。
有人才有國家,這句話對於來自後世的百裏無忌早已爛熟於胸。
所以,大量的各國舊臣被原職留用。
試想,人家歸順了你,你總不能過河拆橋,罷了人家的官,砸了人家的飯碗,如此,誰還來投靠你?
隻能加官進爵,至少是原職留用吧?
可如此一來,明國的上層官員份額大部分被這些舊臣占據,從而使得兩個學府的生員隻能論資排輩,等待著這些老臣年老死去,才能有機會出頭。
這是一個尖銳的矛盾。
因為牽扯到利益,任何事、再小的事一旦牽扯到利益,那就是你死我活的事。這句話放到哪朝哪代都是真理。
百裏無忌早就覺察到這種不妥,但一直以來,明國都處於戰爭之中,從明遼戰爭到北伐阻卜,再到收複河西回鶻,然後南下攻滅吐蕃。
百裏無忌實在沒有精力去整頓吏治,而吏治改革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哪朝哪代的吏治改革是和諧進行的?
這是利益再分配的改革,怎麽可能和平解決?
牽扯到利益的改革必定是傷筋動骨的血腥事件,可以負責任地說,不流血的吏治改革,那就是一場失敗的改革,至少隻是一場表麵上的並沒有真正進入到骨子裏的假改革。(未完待續)
對於段佛音來說,無論現在高、孟二後和周氏二妃如何得寵,在她看來,最終的勝利者肯定屬於她,這不僅是因為她聰慧、美貌,而是因為她年輕。
年輕是一種本錢,年還不足二十的她有足夠的時間與二後耗著,隻要自己有所出,生個一男半女,那麽,明國未來的皇後或者說太後,必有她一席之地。
如此一來,不但段氏沒有了後顧之憂,甚至還能因此而興盛。
除了不能繼續稱帝,其它的一切,還是該怎樣就怎樣。
段佛音的想法隻是讓馮道組織起簇擁在他周圍的官員,以辯論朝政的方式,“掃平”持出兵大理觀點的官員,然後合力向皇帝進行“勸諫”,讓百裏無忌不得不順從眾意,迎娶段佛音。
隻要達到了這一點,接下去的事,段佛音就能自己解決。
而馮道這次對這樁“政治認親”表現得異乎尋常的熱心。
原本左右逢源的馮道,這次確實被門下的官員們給“逼”急了,樹欲靜而風不止,馮道想靜,可門下官員卻逼得他出頭。
試想,天天象對祖宗一樣對你的“徒子徒孫”們,如今有了事來求你,你縱然不看僧麵。也得看佛麵吧?
老臣一派,近兩年來被新臣一派壓得喘不過氣來。
這已經不是普通的政見不同,而是利益的分配不同了。
任何事。隻要牽扯到利益二字,再小的事那都是你死我活的事了。
所以,馮道見段佛音前來,兩者一拍即合。
原本馮道心中是想認段佛音為義女的,畢竟認一個大理國的庶出皇女為義女,從麵子上來說,與認一個正牌公主為義女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更何況。馮道之所以答應,也是因為他知道。隻要段佛音進入宮中,憑她的美貌和智慧,足以占據hou宮一席之地。
甚至可能從此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也未可知。
也正是鑒於此,圓滑若廝的馮道才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認親之事。
試想。有一個象段佛音一樣的女子在內宮援助,老臣一派的好日子還會遠嗎?
可惜馮道是真得老了,老到了糊塗的地步。
徐世銘不止一次的旁敲側擊,都無法震醒他。
試想,這批新進官員,如果沒有強硬的後台,憑區區都是四、五品官員的身份,哪能與動不動就是一、二品大員的老臣較勁?
而這個強硬的後台,除了當今皇上。還能有誰?
你與皇上較勁,後果可想而知,這又是何苦呢?
利益。歸根結底,就是利益二字。
從表麵上來看,馮道維護得是這批老臣的利益,但事實上,他依舊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
享受慣了如此多官員簇擁在他身邊唯命是從的感覺,就再也無法忍受孤身一人的淒涼。
更何況馮道年過古稀。身邊子嗣全無,有這麽一批“孝子賢孫”的存在。他實在無法割舍。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馮道其實心中想來也應該明白這事的結局。
但他還是寄希望在段佛音身上,隻要段佛音能在他的幫助下順利進宮,那麽也許愛屋及烏,老臣一派的官員至少能保留現在的和勢力,不至於被新一派官員壓製得無法喘氣。
馮道並不反對百裏無忌,他不但不反對,甚至深深地佩服著百裏無忌,能從一個小小巴東縣令坐上龍椅的人,想不佩服也不行。
特別是象馮道這樣經曆過五朝十一君的“老油條”,他太清楚不過了,國力、民心、民生,哪一樣是前四朝能相提並論的?
眼見天下即將大一統,馮道隻是想為自己這些“孝子賢孫”找個好出路,至少能拖延百裏無忌換新人的時間。
僅僅如此,而已。
所有人無法預料這場辯論會演變成暴亂。
從一方一個人被打,然後對方數人上去打回來。
從一方一個人受傷,然後到對方數人受傷。
直到一方一個人死亡,然後到對方數人死亡……。
這時,局勢已經沒有人能控製了,中書省由此亂成了一鍋粥。
百裏無忌現在正坐在禦書房,他的對麵是徐世銘。
中書省內的一切,從騷亂變成暴亂的那一刻,百裏無忌已經知道了情況。
他第一個反應就是調動禦林軍平亂。
但當內侍持兵符準備出宮時,百裏無忌收回了命令。
他轉而讓近侍急召徐世銘進宮。
“這是個機會。”百裏無忌如是默默對自己說。
明國這幾年吞並的疆土太大了,而任何一塊疆土都需要人去管理,空無一人的土地,隻不過是一塊死地,毫無用處。
有人才有國家,這句話對於來自後世的百裏無忌早已爛熟於胸。
所以,大量的各國舊臣被原職留用。
試想,人家歸順了你,你總不能過河拆橋,罷了人家的官,砸了人家的飯碗,如此,誰還來投靠你?
隻能加官進爵,至少是原職留用吧?
可如此一來,明國的上層官員份額大部分被這些舊臣占據,從而使得兩個學府的生員隻能論資排輩,等待著這些老臣年老死去,才能有機會出頭。
這是一個尖銳的矛盾。
因為牽扯到利益,任何事、再小的事一旦牽扯到利益,那就是你死我活的事。這句話放到哪朝哪代都是真理。
百裏無忌早就覺察到這種不妥,但一直以來,明國都處於戰爭之中,從明遼戰爭到北伐阻卜,再到收複河西回鶻,然後南下攻滅吐蕃。
百裏無忌實在沒有精力去整頓吏治,而吏治改革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哪朝哪代的吏治改革是和諧進行的?
這是利益再分配的改革,怎麽可能和平解決?
牽扯到利益的改革必定是傷筋動骨的血腥事件,可以負責任地說,不流血的吏治改革,那就是一場失敗的改革,至少隻是一場表麵上的並沒有真正進入到骨子裏的假改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