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幾次向父皇段思聰提醒防備明國,但對於這個時候的段思聰來說,太需要明國的支持了,高氏坐大對於段思聰來說,遠比歸附明國更可怕。
在段思聰心中,就算不得已投降明國,最壞的結果是從大理皇帝變成了大理王,隻要不惹怒中原王朝,段氏依舊是大理的一片天,大理政權始終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所損失的不過是帝王的虛名。
數百年來,中原對於南詔、大理的態度不都是如此嗎?
但高氏不同,如果讓高方占據了主動,那麽大理國的基業就會易手,從此段氏將萬劫不複,甚至大理再無段氏的存在。
所以,段思聰對段佛音的警告並不在意,直到他自己真正體會出明國暗藏殺機時,已經木已成舟。
這個時候,段思聰可以選擇的路已經不多,內有高氏相逼,外有明國虎視眈眈,想要討價還價的資本已經不足為憑了。
但段思聰十年的帝王閱曆,使他立即做出了最有可能實現和最有效挽救段氏的方法,那就是破釜沉舟,主動向明國投降,以爭取明國的好感,從而保全段氏在大理的根基。
同時為了這種保全更為長久、穩妥,段思聰選擇的是聯姻,將公主嫁給明國皇帝,如此一來,他就是明國的國丈,大理國哪個不長眼的還敢去招惹段氏,覬覦自己的權力?
這時的段思聰根本不去思考明國皇帝的年齡實際與他相差無比。甚至段佛音的年齡比起明國皇帝的長女還要小上兩歲。
段思聰就算想到這一點,也會有選擇地遺忘,對於段氏皇族來說。用一個公主的婚姻來換取整族利益的千秋萬載,無疑是最劃算的交易了。
至於公主的幸福,那絕不會是他們需要考慮的,這是公主自己需要思慮的事了。
十八歲的段佛音早已有了這種覺悟,這也是她堅決拒絕與高氏聯姻的原因。
睿智的她早已得知這些年明國的崛起,如今天下再無遼、阻卜、吐蕃等國,唯有的隻有明國。而在明國麵前,大理國如同大象邊上的一隻螞蟻。隻要明國皇帝一聲咳嗽,足以將大理國掀個天翻地覆。
所以,段佛音需要為自己找個最大的靠山,而這個靠山除了明國皇帝百裏無忌。試問天下還有誰配占有自己?
段佛音知道百裏無忌的年齡,但段佛音想嫁的不是百裏無忌,而是明國皇帝。
皇帝這種東西是沒有年齡的,它永遠年輕,永遠不會衰老,因為它代表著權力,對天下生靈生殺於奪的權力。
甚至段佛音不需要百裏無忌為她做些什麽,隻要給她一個名份,就足以令段氏在大理永享太平。
段思聰的這一旨意在大理國掀起了濤天巨浪。
本已經站在高氏一邊的大理各部族再次進行了站隊。
這些部族雖然不相信明國會同意段氏的投降方案。但他們絕對相信公主段佛音能嫁入明國,就算不能成為皇後、皇妃,冊封一個平常的妃子是毫無懸念的。
在大理人心中。這世界上就不可能有男人能拒絕他們的佛音公主,就算真有柳下惠再世,不迷戀她的美貌,也會被公主的睿智和對佛法的感悟所打動。
世上有人能拒絕美色,但絕無人能拒絕佛法,這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對於盛行佛教的大理人來說,佛法是無敵的。
而當佛音公主成為了明國皇帝的妃子。那麽明國朝廷又怎會坐視段氏在大理國失去統治地位?
隻要明軍一插足,縱然高氏有再大的能量,滅亡不過是時間問題。
所以,這些部族迅速改變原有的立場,向段思聰拋出了橄欖枝。
而相應的是段思聰表現出了他為政十年的大度,段思聰二話不說地接受了這些部族的善意,仿佛,這半年多來的廝殺從未出現過,不過是場夢境而已,甚至連夢境都不是,根本沒有發生過。
這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朋友和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
這些改變立場的部族很好地闡述了這個恒古不變的真理。
段佛音甚至還沒有率使者團出發前往金陵府,段思聰就已經開始收獲勝利。
這種現象也許就是後世的“炒作”吧,段思聰能憑借虛無飄渺地一道旨意,瞬間改變了大理的政治格局,這不得不令徐守仁、百裏康佩服。
徐守仁、百裏康倒不是沒有辦法去遏製段思聰的“囂張”,二人身為特使,隻要向兩方勢力各自發表一下聲明,駁斥段思聰的旨意是一個騙局,如此就算段思聰有一百張口,也無法分辨得清了。
而剛剛改變立場的各部族又將重新開始站位。
可徐守仁、百裏康卻不敢發表該聲明,因為段思聰很聰明地在旨意中提及了公主和親一事。
徐守仁、百裏康雖然被百裏無忌依為心腹,此行又得到百裏無忌最大限度地授權,但大理公主和親之事,關係到百裏無忌自身,必須由百裏無忌自己親自做決定,這不是徐守仁、百裏康二人所能擅自決定的。
所以二人明知道段思聰玩了一招美人計,卻無法進行回製,隻能派人迅速向金陵府傳訊,等待百裏無忌做出決定。
不但不能回製,還要對使者團進行暗中保護,徐守仁隨即派出一百精幹的潛伏人員沿路暗中護送使者團順利到達金陵府。
並且,原本徐守仁與百裏康聯手打壓段氏,回護高氏的行動,到現在隻能取消,將大理國政局維持現狀直到百裏無忌新的旨意傳來。
二人的信使幾乎與段佛音的使者團同時出發的。
高方在聽到段思聰如此旨意時,也感到末日來臨的震動。
他知道一旦佛音公主被明國皇帝所接受,那高氏的未來無疑是悲慘的,段思聰可以放過改變立場的各部族,卻無論如何不可能放過已經撕破臉的高氏。
高方心中有些後悔,這次撕破臉有些過於倉促。
但事到如今,高方沒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去阻止段思聰的這步棋。(未完待續)
在段思聰心中,就算不得已投降明國,最壞的結果是從大理皇帝變成了大理王,隻要不惹怒中原王朝,段氏依舊是大理的一片天,大理政權始終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所損失的不過是帝王的虛名。
數百年來,中原對於南詔、大理的態度不都是如此嗎?
但高氏不同,如果讓高方占據了主動,那麽大理國的基業就會易手,從此段氏將萬劫不複,甚至大理再無段氏的存在。
所以,段思聰對段佛音的警告並不在意,直到他自己真正體會出明國暗藏殺機時,已經木已成舟。
這個時候,段思聰可以選擇的路已經不多,內有高氏相逼,外有明國虎視眈眈,想要討價還價的資本已經不足為憑了。
但段思聰十年的帝王閱曆,使他立即做出了最有可能實現和最有效挽救段氏的方法,那就是破釜沉舟,主動向明國投降,以爭取明國的好感,從而保全段氏在大理的根基。
同時為了這種保全更為長久、穩妥,段思聰選擇的是聯姻,將公主嫁給明國皇帝,如此一來,他就是明國的國丈,大理國哪個不長眼的還敢去招惹段氏,覬覦自己的權力?
這時的段思聰根本不去思考明國皇帝的年齡實際與他相差無比。甚至段佛音的年齡比起明國皇帝的長女還要小上兩歲。
段思聰就算想到這一點,也會有選擇地遺忘,對於段氏皇族來說。用一個公主的婚姻來換取整族利益的千秋萬載,無疑是最劃算的交易了。
至於公主的幸福,那絕不會是他們需要考慮的,這是公主自己需要思慮的事了。
十八歲的段佛音早已有了這種覺悟,這也是她堅決拒絕與高氏聯姻的原因。
睿智的她早已得知這些年明國的崛起,如今天下再無遼、阻卜、吐蕃等國,唯有的隻有明國。而在明國麵前,大理國如同大象邊上的一隻螞蟻。隻要明國皇帝一聲咳嗽,足以將大理國掀個天翻地覆。
所以,段佛音需要為自己找個最大的靠山,而這個靠山除了明國皇帝百裏無忌。試問天下還有誰配占有自己?
段佛音知道百裏無忌的年齡,但段佛音想嫁的不是百裏無忌,而是明國皇帝。
皇帝這種東西是沒有年齡的,它永遠年輕,永遠不會衰老,因為它代表著權力,對天下生靈生殺於奪的權力。
甚至段佛音不需要百裏無忌為她做些什麽,隻要給她一個名份,就足以令段氏在大理永享太平。
段思聰的這一旨意在大理國掀起了濤天巨浪。
本已經站在高氏一邊的大理各部族再次進行了站隊。
這些部族雖然不相信明國會同意段氏的投降方案。但他們絕對相信公主段佛音能嫁入明國,就算不能成為皇後、皇妃,冊封一個平常的妃子是毫無懸念的。
在大理人心中。這世界上就不可能有男人能拒絕他們的佛音公主,就算真有柳下惠再世,不迷戀她的美貌,也會被公主的睿智和對佛法的感悟所打動。
世上有人能拒絕美色,但絕無人能拒絕佛法,這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對於盛行佛教的大理人來說,佛法是無敵的。
而當佛音公主成為了明國皇帝的妃子。那麽明國朝廷又怎會坐視段氏在大理國失去統治地位?
隻要明軍一插足,縱然高氏有再大的能量,滅亡不過是時間問題。
所以,這些部族迅速改變原有的立場,向段思聰拋出了橄欖枝。
而相應的是段思聰表現出了他為政十年的大度,段思聰二話不說地接受了這些部族的善意,仿佛,這半年多來的廝殺從未出現過,不過是場夢境而已,甚至連夢境都不是,根本沒有發生過。
這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朋友和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
這些改變立場的部族很好地闡述了這個恒古不變的真理。
段佛音甚至還沒有率使者團出發前往金陵府,段思聰就已經開始收獲勝利。
這種現象也許就是後世的“炒作”吧,段思聰能憑借虛無飄渺地一道旨意,瞬間改變了大理的政治格局,這不得不令徐守仁、百裏康佩服。
徐守仁、百裏康倒不是沒有辦法去遏製段思聰的“囂張”,二人身為特使,隻要向兩方勢力各自發表一下聲明,駁斥段思聰的旨意是一個騙局,如此就算段思聰有一百張口,也無法分辨得清了。
而剛剛改變立場的各部族又將重新開始站位。
可徐守仁、百裏康卻不敢發表該聲明,因為段思聰很聰明地在旨意中提及了公主和親一事。
徐守仁、百裏康雖然被百裏無忌依為心腹,此行又得到百裏無忌最大限度地授權,但大理公主和親之事,關係到百裏無忌自身,必須由百裏無忌自己親自做決定,這不是徐守仁、百裏康二人所能擅自決定的。
所以二人明知道段思聰玩了一招美人計,卻無法進行回製,隻能派人迅速向金陵府傳訊,等待百裏無忌做出決定。
不但不能回製,還要對使者團進行暗中保護,徐守仁隨即派出一百精幹的潛伏人員沿路暗中護送使者團順利到達金陵府。
並且,原本徐守仁與百裏康聯手打壓段氏,回護高氏的行動,到現在隻能取消,將大理國政局維持現狀直到百裏無忌新的旨意傳來。
二人的信使幾乎與段佛音的使者團同時出發的。
高方在聽到段思聰如此旨意時,也感到末日來臨的震動。
他知道一旦佛音公主被明國皇帝所接受,那高氏的未來無疑是悲慘的,段思聰可以放過改變立場的各部族,卻無論如何不可能放過已經撕破臉的高氏。
高方心中有些後悔,這次撕破臉有些過於倉促。
但事到如今,高方沒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去阻止段思聰的這步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