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從建國以來,段氏為了攏絡高氏,通常采取聯姻的方式,如段氏娶高氏女子為後或者將段氏公主下嫁於高氏的繼承者。
如此一來,雖然攏絡了高氏,但也無形中讓高氏的實力更加強大,根基更為穩固。
高方的兒子高智平年方二十,正是男大當婚的年齡。
而段思聰有一女兒,正值二八芳齡,也已經到了女大當嫁的時候。
本來順應曆來的規矩,段思聰將女兒下嫁,段氏與高氏也不會形成水火不容之勢,至少兩家相互依靠相互製約的政治政治格局,還能延綿上兩三代。
但段思聰卻一意拒絕了此事,這就引得高方深為憤怒,更使得高氏家族非常不安。
段思聰此舉相當於悔婚,兩家聯姻的做法延續至今,已經成為心照不宣的規矩,如此一來,高方隻能在朝廷上以僵持來表達自己的不安。
僵持了半年之後,段思聰依舊沒有鬆口的跡象,反而派遣國使前往明國金陵。
這樣一來,高方就坐不住了,在大理國,自己實力雖然說是能與段氏硬抗,但這不代表著自己一方能壓倒段氏。
高方幾經思忖之後,才有了第二路使者同時前往金陵的怪事。
其實段思聰也非常無奈,一方麵他得到先父——大理文武帝段思良臨終前的囑托,另一方麵自己女兒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
大理文武帝段思良自從其兄段思平起事以後,便追隨其兄為副職;937年,段思平起義反大義寧國肅恭皇帝楊幹貞,段思良又被任命為起義軍副將,輔佐段思平滅亡大義寧國,為大理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段思良頗受皇兄器重,逐漸成為皇族中的實權人物。
944年,大理聖神文武帝段思平去世。其子段思英續位為大理文經帝,大理文經帝段思英在位期間。變異舊製,抬高前朝董氏地位,破壞了段氏與高氏家族聯合掌權的格局。
於是,段氏皇族的實權人物段思良聯合高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相國高方於946年,發動奪宮之變,逼迫大理文經帝段思英出家為僧,由段思良續位稱帝,是為大理聖慈文武帝。
段思良從自己親侄段思英手裏搶了帝位之後。心中就有了糾結。
他自己能聯合高氏從親侄手中搶到帝位,日後高氏自然也能聯合別人搶奪自己的帝位。
於是,他一麵與高氏聯姻,安撫高氏,一麵卻暗中對高氏產生了防備。
但當時段思良地位尚未穩固,隻能依靠高氏一起統治大理國,這樣一來,就失去了抑止高氏膨脹的最佳時機。
段思良在彌留之際,再三交待兒子段思聰,必須要防範高氏。警惕權臣作亂。並在時機合適之時,一舉搞定高氏這個淩駕於帝權之上的怪胎。
這也就是段思聰不允準公主下嫁高智平的主要原因。
而公主執意反對也是段思聰不允的另一個輔助原因。
本來公主是沒有如此實力可以在婚姻上表達自己意願的,但這個公主在段思聰心中份量有些不同。
這要從當初通海節度使的段思平起兵奪取南詔政權說起。
當時狡詐的楊幹貞早已得知消息。派了重兵固守。
段思平見勢不利,便下令就地紮營。
當晚,段思平做了個夢,夢見三件事:一是他被人抓去斬了頭,二是他心愛的玉瓶被打缺了一個嘴,三是他的寶鏡被打得粉碎。
第二天早上,他看看前麵防守嚴密的關口,越來越覺不妥,就把高軍師請來解釋。
高伽羅聽後笑道:“好夢。好夢,此夢再好不過了!”
段思平不解地問道:“為什麽說是好夢?”
高伽羅說:“公為丈夫。夫字去頭為‘天’字,為天子兆也;玉瓶缺嘴。是玉字旁缺一點,即‘王’字,為王之兆也;鏡中有影,如人有敵,鏡破無影,這是無敵之兆。這三件事,都是好兆頭,不必多慮。”
段思平聽後轉憂為喜,當天下午就帶兵出戰。
但一看刀槍林立的關口,他又有點不知所措了。
這時,忽然從前麵的河水中冒出一位美女,對段思平說:“兵從河尾渡水,馬從上、下沙坪齊進,包你一定成功。得國後,國名改為大理。”
說完美女就不見了。
段思平聽後,覺得言之有理,便遵照美女的指點進軍。
果不其然,段軍勢如破竹,一口氣便把上下兩關和皇都都攻破了。
楊幹貞帶著幾個殘兵敗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殺出皇城,連夜往東逃去。
從此,段思平得了天下,改國號為大理。
段思平當了國王後,並沒有忘記那位河上美女的幫助。
他派了一位官員,帶著隨從去找,但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找到。
段思平又親自去找,找遍了大理壩子也還是未找到。
最後,他在那位美女站立的河岸上,發現一尊白石觀音像,才恍然大悟:“原來上天相助,賜神槍龍馬,以及水上美女的指點,都是觀音老母所為啊!”
他急忙帶領文武官員把白石觀音像迎進皇都,蓋了座金像寺,世世代代供奉。
自此之後,凡段氏子孫都將觀音奉為聖母,不敢有一絲怠慢。
而段思聰這個女兒出生時發生了一些奇異的事情。
當時,段思聰的皇後是高氏女子,由於心中對高氏有了糾結,段思聰很少去臨幸高氏皇後。
之後,段思聰迎娶麾下心腹將領孫平樂的女兒為皇妃,孫氏貌美聰慧,深得段思聰寵愛。
一年後,孫氏有了身孕,馬上就要生產。
一天段思聰臨朝時,得到稟報,有一個道人前來獻桃子,段思聰令人傳召,那道人卻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隻是將桃子留在了宮廷守衛處,道人留言說:“趕快回去,見到皇妃之後,讓她剖開桃子。”
段思聰不疑有他,帶著桃子回到hou宮的時候,孫氏正要生產。
於是段思聰他拿出桃子,讓待產的孫氏親自剖開。
桃肉奇香,桃核像一個小人。(未完待續)
如此一來,雖然攏絡了高氏,但也無形中讓高氏的實力更加強大,根基更為穩固。
高方的兒子高智平年方二十,正是男大當婚的年齡。
而段思聰有一女兒,正值二八芳齡,也已經到了女大當嫁的時候。
本來順應曆來的規矩,段思聰將女兒下嫁,段氏與高氏也不會形成水火不容之勢,至少兩家相互依靠相互製約的政治政治格局,還能延綿上兩三代。
但段思聰卻一意拒絕了此事,這就引得高方深為憤怒,更使得高氏家族非常不安。
段思聰此舉相當於悔婚,兩家聯姻的做法延續至今,已經成為心照不宣的規矩,如此一來,高方隻能在朝廷上以僵持來表達自己的不安。
僵持了半年之後,段思聰依舊沒有鬆口的跡象,反而派遣國使前往明國金陵。
這樣一來,高方就坐不住了,在大理國,自己實力雖然說是能與段氏硬抗,但這不代表著自己一方能壓倒段氏。
高方幾經思忖之後,才有了第二路使者同時前往金陵的怪事。
其實段思聰也非常無奈,一方麵他得到先父——大理文武帝段思良臨終前的囑托,另一方麵自己女兒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
大理文武帝段思良自從其兄段思平起事以後,便追隨其兄為副職;937年,段思平起義反大義寧國肅恭皇帝楊幹貞,段思良又被任命為起義軍副將,輔佐段思平滅亡大義寧國,為大理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段思良頗受皇兄器重,逐漸成為皇族中的實權人物。
944年,大理聖神文武帝段思平去世。其子段思英續位為大理文經帝,大理文經帝段思英在位期間。變異舊製,抬高前朝董氏地位,破壞了段氏與高氏家族聯合掌權的格局。
於是,段氏皇族的實權人物段思良聯合高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相國高方於946年,發動奪宮之變,逼迫大理文經帝段思英出家為僧,由段思良續位稱帝,是為大理聖慈文武帝。
段思良從自己親侄段思英手裏搶了帝位之後。心中就有了糾結。
他自己能聯合高氏從親侄手中搶到帝位,日後高氏自然也能聯合別人搶奪自己的帝位。
於是,他一麵與高氏聯姻,安撫高氏,一麵卻暗中對高氏產生了防備。
但當時段思良地位尚未穩固,隻能依靠高氏一起統治大理國,這樣一來,就失去了抑止高氏膨脹的最佳時機。
段思良在彌留之際,再三交待兒子段思聰,必須要防範高氏。警惕權臣作亂。並在時機合適之時,一舉搞定高氏這個淩駕於帝權之上的怪胎。
這也就是段思聰不允準公主下嫁高智平的主要原因。
而公主執意反對也是段思聰不允的另一個輔助原因。
本來公主是沒有如此實力可以在婚姻上表達自己意願的,但這個公主在段思聰心中份量有些不同。
這要從當初通海節度使的段思平起兵奪取南詔政權說起。
當時狡詐的楊幹貞早已得知消息。派了重兵固守。
段思平見勢不利,便下令就地紮營。
當晚,段思平做了個夢,夢見三件事:一是他被人抓去斬了頭,二是他心愛的玉瓶被打缺了一個嘴,三是他的寶鏡被打得粉碎。
第二天早上,他看看前麵防守嚴密的關口,越來越覺不妥,就把高軍師請來解釋。
高伽羅聽後笑道:“好夢。好夢,此夢再好不過了!”
段思平不解地問道:“為什麽說是好夢?”
高伽羅說:“公為丈夫。夫字去頭為‘天’字,為天子兆也;玉瓶缺嘴。是玉字旁缺一點,即‘王’字,為王之兆也;鏡中有影,如人有敵,鏡破無影,這是無敵之兆。這三件事,都是好兆頭,不必多慮。”
段思平聽後轉憂為喜,當天下午就帶兵出戰。
但一看刀槍林立的關口,他又有點不知所措了。
這時,忽然從前麵的河水中冒出一位美女,對段思平說:“兵從河尾渡水,馬從上、下沙坪齊進,包你一定成功。得國後,國名改為大理。”
說完美女就不見了。
段思平聽後,覺得言之有理,便遵照美女的指點進軍。
果不其然,段軍勢如破竹,一口氣便把上下兩關和皇都都攻破了。
楊幹貞帶著幾個殘兵敗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殺出皇城,連夜往東逃去。
從此,段思平得了天下,改國號為大理。
段思平當了國王後,並沒有忘記那位河上美女的幫助。
他派了一位官員,帶著隨從去找,但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找到。
段思平又親自去找,找遍了大理壩子也還是未找到。
最後,他在那位美女站立的河岸上,發現一尊白石觀音像,才恍然大悟:“原來上天相助,賜神槍龍馬,以及水上美女的指點,都是觀音老母所為啊!”
他急忙帶領文武官員把白石觀音像迎進皇都,蓋了座金像寺,世世代代供奉。
自此之後,凡段氏子孫都將觀音奉為聖母,不敢有一絲怠慢。
而段思聰這個女兒出生時發生了一些奇異的事情。
當時,段思聰的皇後是高氏女子,由於心中對高氏有了糾結,段思聰很少去臨幸高氏皇後。
之後,段思聰迎娶麾下心腹將領孫平樂的女兒為皇妃,孫氏貌美聰慧,深得段思聰寵愛。
一年後,孫氏有了身孕,馬上就要生產。
一天段思聰臨朝時,得到稟報,有一個道人前來獻桃子,段思聰令人傳召,那道人卻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隻是將桃子留在了宮廷守衛處,道人留言說:“趕快回去,見到皇妃之後,讓她剖開桃子。”
段思聰不疑有他,帶著桃子回到hou宮的時候,孫氏正要生產。
於是段思聰他拿出桃子,讓待產的孫氏親自剖開。
桃肉奇香,桃核像一個小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