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穀一看,王溥手上多了幾個血印子,羞愧不已。
王樸更是懊悔不已,心中思忖,若派李筠為帥,恐怕情況不止於惡劣到如此地步。如今形勢,真已經到了必須做出抉擇的地步。
想到此,王樸向李穀望去。
李穀自然知道王樸眼神中的意思,這二人得到柴榮遺旨之後,就私下約定,不到萬不得已,絕不相明國求援,以扶持幼帝長大為己任,如此方才可報答柴榮的提攜賞識之恩。
但如今趙匡胤挾近三十萬大軍進逼開封府,朝廷能派出迎戰的禁軍僅十五萬人,最不令人放心的是,趙匡胤率軍一到,這十五萬禁軍中恐怕沒有多少人能效忠幼帝,奮起反抗。
李穀暗暗向王樸點了點頭。
於是,正月初十,王樸一身喬裝打扮出了開封府東門,直奔徐州而去。
在西京洛陽修整一天的趙匡胤得到斥候回報,明國與周國鄰接的州縣皆無明軍反常異動,而徐州駐軍也已經南撤。
趙匡胤聞之大喜,他一直就擔心百裏無忌會橫插一杠,但從目前看來,百裏無忌是不想趟這混水了。
趙匡胤暗思,如果百裏無忌這次不插手此事,便投桃報李,自己成事之後,將依舊將周國與明國的關係依為同盟。
趙匡胤不傻,他知道百裏無忌垂涎周國,但更知道百裏無忌不對周國下手的原因,那就是忌憚兩國相爭,便宜了北方的阻卜和遼國。
如今阻卜、遼國依在,趙匡胤斷定百裏無忌就算知道自己取代柴榮,也隻能裝作不知。趙匡胤所擔心的是百裏無忌會趁此機會,占領周國與明國鄰接的各州。以分一杯羮為目的。
但從斥候稟報來看,百裏無忌似乎是默許了自己的行動,這讓趙匡胤心中更加增添了無數豪情。
“也許。是因為我也是他的結義兄弟?”趙匡胤如此自言自語著。
趙匡胤當天就下令東進鄭州,目標京城開封。
兩天功夫。趙匡胤率大軍進逼至開封府二十裏外,開始迂回包圍開封府。
開封府中一片混亂,可就是無人願意率軍出征,抵擋趙匡胤大軍。
可憐小符太後和小皇帝柴宗訓這時才明白,什麽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什麽叫做“人走茶涼”。
範質等人雖然有報效之心,苦於無能力帶兵,隻能眼巴巴地看著這孤兒寡母。掩襟涕淚。
這時,終於有人自告奮勇請求率兵出征了。
這人便是範質等人曾經舉薦的李筠李太尉。
說起李筠,那也是一員虎將,這些年來戰功赫赫,真要是論資排輩,甭說是趙匡胤,恐怕連柴榮也得尊稱其一聲“前輩”。
李筠自幼善騎射,能開百斤的硬弓,連發連中。
後唐時應募入軍伍,隸屬後唐秦王李從榮麾下。後唐末帝清泰初年遷為控鶴指揮使。
後晉出帝開運末年,契丹遼太宗耶律德光率兵攻入汴京(開封)滅後晉。
李筠被燕王趙延壽召為部將,但不久即出謀聯合晉軍諸將擊敗契丹留守將領耶律解裏的部隊。收複鎮州(河北正定)。
此時,後漢高祖劉知遠於晉陽(太原)稱帝,李筠率部投奔晉陽,被任命為博州刺史。
後漢樞密使郭威出鎮大名府,保舉李筠為先鋒指揮使,又為北麵緣邊巡檢。
後漢高祖乾祐三年,郭威叛漢攻入汴京,李筠與郭崇威隨從作戰,於留子陂擊敗後漢大將慕容彥超(劉知遠之弟)。建立功勳。
廣順元年,郭威革漢祚稱帝。是為周太祖。太祖論開國功績,遷李筠為昭義軍(治所在潞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此後數年之間。後周世宗屢次與北漢構兵。李筠駐潞州,以奇兵屢破支援晉陽(北漢)的遼軍,因功加封兼待中。
李筠連年與北漢作戰,先後攻克遼州與長清寨等,俘獲刺史、大將數百名。
柴榮即位後,李筠因功榮進太尉。
但李筠雖然一直追隨郭威柴榮,卻一直沒有進入到禁軍中,所以雖然功勳卓越,但在禁軍中的聲望遠不如趙匡胤、張永德,甚至連石守信都不如。
也正是如此,李筠雖然榮進太尉,卻一直沒有進入周朝真正的權力中心。
本來由他領十五萬禁軍抗擊趙匡胤大軍,雖然無法取勝,但依據京城城堅牆厚,支撐上個把月也不足為慮。
隻可惜,此人年歲已大,早已過了花甲之年。
本不應讓其再掛帥出征,但眼下無人肯領兵,隻能死馬當作活馬醫,勉為其難了。
就這樣,六十七歲的太尉李筠花甲之年被小符太後和小皇帝拜帥再次領軍出征,如果這時百裏無忌能及時派明軍從徐州直取開封,或許趙匡胤還真無法得逞。
可惜,百裏無忌又怎會在沒有借口的情況下派兵擅入同盟國疆土,授人以柄呢?
百裏無忌一直在等著既成事實,隻有從實趙匡胤謀亂篡位的事實,百裏無忌才能以正義之名,將周國妥妥地收入囊中。
如果,隻是說如果王樸能早到金陵府五日,百裏無忌或許還真會為了柴榮的親筆信,不顧計劃派兵救援開封,畢竟百裏無忌心裏還是有柴榮的一席之地的。
在遷州相處的日子裏,二人的友情已經有了長足的增進。
柴榮的親筆信無疑能令百裏無忌熱血一湧,出兵北上。
其實百裏無忌和柴榮二人心中都知道,縱然二人在郭威臨終前,當著郭威的麵結為兄弟,縱然二人對對方亦是惺惺相惜,但身為兩國君主,為了各自的利益,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兄弟的。
或許,隻有二人在草莽間,才能成為兩脅插刀的兄弟。
王樸出城之時就已經知道自己錯了,其實按柴榮臨終前的囑托,隻要趙匡胤向開封府起兵,王樸就應該立即攜遺詔和信件前往金陵。
可為了能保全柴宗訓的帝位和周國江山社稷,他與李穀一直拖著,希望事情突然會有轉機,直到趙匡胤進逼至鄭州。(未完待續)
王樸更是懊悔不已,心中思忖,若派李筠為帥,恐怕情況不止於惡劣到如此地步。如今形勢,真已經到了必須做出抉擇的地步。
想到此,王樸向李穀望去。
李穀自然知道王樸眼神中的意思,這二人得到柴榮遺旨之後,就私下約定,不到萬不得已,絕不相明國求援,以扶持幼帝長大為己任,如此方才可報答柴榮的提攜賞識之恩。
但如今趙匡胤挾近三十萬大軍進逼開封府,朝廷能派出迎戰的禁軍僅十五萬人,最不令人放心的是,趙匡胤率軍一到,這十五萬禁軍中恐怕沒有多少人能效忠幼帝,奮起反抗。
李穀暗暗向王樸點了點頭。
於是,正月初十,王樸一身喬裝打扮出了開封府東門,直奔徐州而去。
在西京洛陽修整一天的趙匡胤得到斥候回報,明國與周國鄰接的州縣皆無明軍反常異動,而徐州駐軍也已經南撤。
趙匡胤聞之大喜,他一直就擔心百裏無忌會橫插一杠,但從目前看來,百裏無忌是不想趟這混水了。
趙匡胤暗思,如果百裏無忌這次不插手此事,便投桃報李,自己成事之後,將依舊將周國與明國的關係依為同盟。
趙匡胤不傻,他知道百裏無忌垂涎周國,但更知道百裏無忌不對周國下手的原因,那就是忌憚兩國相爭,便宜了北方的阻卜和遼國。
如今阻卜、遼國依在,趙匡胤斷定百裏無忌就算知道自己取代柴榮,也隻能裝作不知。趙匡胤所擔心的是百裏無忌會趁此機會,占領周國與明國鄰接的各州。以分一杯羮為目的。
但從斥候稟報來看,百裏無忌似乎是默許了自己的行動,這讓趙匡胤心中更加增添了無數豪情。
“也許。是因為我也是他的結義兄弟?”趙匡胤如此自言自語著。
趙匡胤當天就下令東進鄭州,目標京城開封。
兩天功夫。趙匡胤率大軍進逼至開封府二十裏外,開始迂回包圍開封府。
開封府中一片混亂,可就是無人願意率軍出征,抵擋趙匡胤大軍。
可憐小符太後和小皇帝柴宗訓這時才明白,什麽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什麽叫做“人走茶涼”。
範質等人雖然有報效之心,苦於無能力帶兵,隻能眼巴巴地看著這孤兒寡母。掩襟涕淚。
這時,終於有人自告奮勇請求率兵出征了。
這人便是範質等人曾經舉薦的李筠李太尉。
說起李筠,那也是一員虎將,這些年來戰功赫赫,真要是論資排輩,甭說是趙匡胤,恐怕連柴榮也得尊稱其一聲“前輩”。
李筠自幼善騎射,能開百斤的硬弓,連發連中。
後唐時應募入軍伍,隸屬後唐秦王李從榮麾下。後唐末帝清泰初年遷為控鶴指揮使。
後晉出帝開運末年,契丹遼太宗耶律德光率兵攻入汴京(開封)滅後晉。
李筠被燕王趙延壽召為部將,但不久即出謀聯合晉軍諸將擊敗契丹留守將領耶律解裏的部隊。收複鎮州(河北正定)。
此時,後漢高祖劉知遠於晉陽(太原)稱帝,李筠率部投奔晉陽,被任命為博州刺史。
後漢樞密使郭威出鎮大名府,保舉李筠為先鋒指揮使,又為北麵緣邊巡檢。
後漢高祖乾祐三年,郭威叛漢攻入汴京,李筠與郭崇威隨從作戰,於留子陂擊敗後漢大將慕容彥超(劉知遠之弟)。建立功勳。
廣順元年,郭威革漢祚稱帝。是為周太祖。太祖論開國功績,遷李筠為昭義軍(治所在潞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此後數年之間。後周世宗屢次與北漢構兵。李筠駐潞州,以奇兵屢破支援晉陽(北漢)的遼軍,因功加封兼待中。
李筠連年與北漢作戰,先後攻克遼州與長清寨等,俘獲刺史、大將數百名。
柴榮即位後,李筠因功榮進太尉。
但李筠雖然一直追隨郭威柴榮,卻一直沒有進入到禁軍中,所以雖然功勳卓越,但在禁軍中的聲望遠不如趙匡胤、張永德,甚至連石守信都不如。
也正是如此,李筠雖然榮進太尉,卻一直沒有進入周朝真正的權力中心。
本來由他領十五萬禁軍抗擊趙匡胤大軍,雖然無法取勝,但依據京城城堅牆厚,支撐上個把月也不足為慮。
隻可惜,此人年歲已大,早已過了花甲之年。
本不應讓其再掛帥出征,但眼下無人肯領兵,隻能死馬當作活馬醫,勉為其難了。
就這樣,六十七歲的太尉李筠花甲之年被小符太後和小皇帝拜帥再次領軍出征,如果這時百裏無忌能及時派明軍從徐州直取開封,或許趙匡胤還真無法得逞。
可惜,百裏無忌又怎會在沒有借口的情況下派兵擅入同盟國疆土,授人以柄呢?
百裏無忌一直在等著既成事實,隻有從實趙匡胤謀亂篡位的事實,百裏無忌才能以正義之名,將周國妥妥地收入囊中。
如果,隻是說如果王樸能早到金陵府五日,百裏無忌或許還真會為了柴榮的親筆信,不顧計劃派兵救援開封,畢竟百裏無忌心裏還是有柴榮的一席之地的。
在遷州相處的日子裏,二人的友情已經有了長足的增進。
柴榮的親筆信無疑能令百裏無忌熱血一湧,出兵北上。
其實百裏無忌和柴榮二人心中都知道,縱然二人在郭威臨終前,當著郭威的麵結為兄弟,縱然二人對對方亦是惺惺相惜,但身為兩國君主,為了各自的利益,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兄弟的。
或許,隻有二人在草莽間,才能成為兩脅插刀的兄弟。
王樸出城之時就已經知道自己錯了,其實按柴榮臨終前的囑托,隻要趙匡胤向開封府起兵,王樸就應該立即攜遺詔和信件前往金陵。
可為了能保全柴宗訓的帝位和周國江山社稷,他與李穀一直拖著,希望事情突然會有轉機,直到趙匡胤進逼至鄭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