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為糧食,百裏無忌無法再征召新兵擴建新軍,隻能調原有的軍隊進行整編,百裏無忌知道,明國已經有些脫力,一切需要時間修整。


    這也是百裏無忌決意不直接滅遼,而與遼國和談劃河而治的根本原因。


    柴榮卻對此毫無所知,下了旨意之後,他便一直臥床養病,每天的朝會也臨時改成了兩天一次。


    半個月後,王樸終於從大定府回來了。


    王樸一回到開封就被柴榮緊急召見,由此可見柴榮迫切之心。


    沒等王樸見禮,柴榮便把身邊的眾人趕出,將班師途中所發生的一切傾囊告訴了王樸。


    “文伯,朕就等你回來為朕好好查查,看看究竟是誰在出妖蛾子。”


    王樸聞聽,隻是點頭,他是柴榮心腹,但無法對柴榮的結義兄弟和姐夫評頭論足。


    看著憔悴的柴榮,王樸不覺得心中一歎,皇上真是生不逢時啊,唐亡以來,中原早已形成一種“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陋習,什麽天地君師、父子兄弟,這些倫理綱常早已成了塊遮羞破布,誰的手裏掌控兵權,那誰就能問鼎寶座、逐鹿天下。


    眼前的柴榮是個重情義之人,其實如果依王樸來說,此事很容易解決,若信任趙匡胤、張永德,那就裝作沒聽見;若不信任,則立即下旨捉拿二人,寧可錯殺,不可放過。根本無須傷神費力,更無須探根糾底。


    隻可惜如果太祖郭威能多活幾年,為柴榮奠定一些根基,想來柴榮會輕鬆一些。王樸再一次在心中歎道。


    柴榮見王樸無語,以為他怕擔幹係,遂許諾道:“文伯放心。此事不管牽涉到誰,你都可一查到底。朕授你全權。”


    王樸想了想,硬著頭皮勸諫道:“皇上。周國經兩年多的戰爭之後。朝廷國庫早已是一貧如洗,百姓更是民不聊生。如今戰事漸息,正是收拾朝政、積蓄國力之時。臣惶恐,鬥膽懇請皇上暫且放置此事,留待日後再行計較。以皇上聖明,必能體恤臣拳拳之心。”


    柴榮被王樸一席諫言說得發愣,文伯究竟想幹什麽?我真已經到了昏饋的地步了麽?莫不是王樸與趙匡胤、張永德等人私交甚篤,不願意查辦此事?不,不。文伯是朕心腹,怎會也棄朕於不顧。柴榮心已亂……。


    王樸見柴榮神色有異,心知柴榮必定因為自己的這一番話動了猜忌之心,但覆水難收,王樸隻能繼續勸道:“皇上,流言止於智者。周國的江山社稷僅屬於皇上所有,隻要皇上心中不亂,定下心來,外人再如何出妖蛾子,也動搖不了皇上在臣民心中的地位。臣請皇上三思。”


    柴榮深吸了一口氣。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至少是外表平靜下來。柴榮已經沒有和王樸繼續談下去的心情,他不懷疑王樸的忠誠。但顯然王樸已經無法揣測聖意。


    柴榮是想將裹亂的奸人揪出來,掃清自己心中的糾結,以便正趙匡胤、張永德等人的清白,如此,自己才能放心地使用他們,交於他們重任。


    如果不查清此事,柴榮無法讓自己當成沒有發生過此事,他分辨不清趙匡胤、張永德等人的忠奸,何以將重任交到他們手上?


    王樸太熟悉柴榮的性格了。沒等柴榮下逐客令,王樸便轉換了話題。說道:“臣此次奉旨前往大定府列席明、遼和談,正欲稟告皇上。請皇上容臣一些時間,臣簡要地敘述一下此行經過。”


    柴榮聽到此話,才醒覺是該知道一下明、遼的和談細節,畢竟這也關係到周國的利益。


    見柴榮默許,王樸便一五一十地將明、遼和談細節敘述給了柴榮。


    開始是簡述,但柴榮顯然聽出了興致,漸漸地問得越來越多,越來越細。


    這一說,一直說了一個時辰還未結束,進膳時間到了,侍從進來勸膳,都被柴榮逐出,連累王樸也隻能餓著肚子陪柴榮繼續聊著。


    “文伯,那百裏義真向上京開炮了?”


    “正是。耶律璟堅持以大定府為界,那百裏義便率明軍北上,調集東側明軍、西側我武行文部進逼上京,後又令數千火炮齊射,最終迫使耶律璟簽訂了城下之盟。”


    “好。好。好。”柴榮連讚三個好字,“朕太久沒有聽到如此解氣的好消息了,朕要重賞武行文,此戰中,其所立軍功朕都要重重賞他。”


    王樸看著興奮的柴榮,他知道,柴榮憋曲太久了,周軍與遼、阻卜的戰鬥中,屢戰屢敗,難得有兩三次勝利,也是慘勝。


    如今竟為了武行文部參與了此次戰鬥而要大肆封賞,想來柴榮太想開疆擴土了,隻可惜周國國力嬴弱,無法支持柴榮的雄心壯誌,想起柴榮曾經對自己發下的壯語“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搜索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尤回響在耳邊,王樸隻能強顏歡笑地相陪。


    柴榮興奮了許久,漸漸地他似乎覺察到了自己的失態,此戰基本上是明軍獨力支撐,要說是周國所出兵力,除了他這個皇帝率三千親衛在遷州陪伴了百裏無忌一段時間,也隻有武行文的二萬五千人一直替周國揚威了。


    “不,真要說起來,百裏無忌是我結義兄長,明周兩國又是同盟,我為此高興也在情理之中。”柴榮心中如是為自己辯護著。


    “咳。”柴榮幹咳了一聲,“文伯,你可知曉百裏無忌為何不趁勢滅遼國?”


    王樸見柴榮神色已複平常,心中方才安定。


    王樸答道:“臣以為,明國皇帝不直接滅遼,出於三個原因。一是明國經此戰後,國力消耗嚴重,明國已經無力繼續北上,就算打下上京,恐怕也無法抵擋得住遼軍的反撲。二是臣在大定府明顯感覺到來和談的一些遼國重臣與明臣暗通款曲,恐怕有勾結之嫌,依此看來,遼國恐怕離滅亡之日不遠了,明國皇帝自然心中明白,不想再費國力在遼國身上;至於三嘛……。”(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代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八無和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八無和尚並收藏代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