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朔古自然不知道,組建這十萬新軍是何等不易,單就火器等裝備而言,已經耗盡了明國軍械坊的所有庫存,雖然百裏無忌雙下令新建了幾個大型軍械坊,但十萬大軍一旦開戰,生產也就與消耗持平了,若再要組建這樣十萬大軍,恐怕要傾盡明國全部國力了。
百裏無忌不想再組建新軍,他心中認為,就這十萬新軍,足以掃平天下。
耶律朔古被百裏無忌密令送往太原,同時令楊業部安排耶律朔古的一萬多遼軍進行一次“假突圍”,以造成耶律朔古並未被俘的假象。
耶律朔古借此向西進入吐蕃領土,轉而北上,經阻卜國土,踏上了返回上京之路。
……。
百裏無忌明顯沒有預料到,自己安排的明報“采訪”,竟能帶來如此大的哄動效應。
一時間,不僅兩座學府的學子為之沸騰,連明國各州各縣的街頭巷尾,也在傳頌著蔣延嗣的話語,儼然成了邊鎬第二。
所有人都熱血澎湃,隻看到了蔣延嗣從一階生員直升到正四品將軍的光鮮,卻無人去留意那光鮮下有多少人的性命和鮮血。
一將功成萬骨枯……。
百裏無忌不想往熱血澎湃的民眾頭上潑冷水,他需要明國的沸騰,這比全國動員進入戰爭狀態更直接更有效,還不會太傷及國力。百姓自願總比朝廷強製來得有效。
百裏無忌感歎,皇帝在麵臨戰爭時。有時所能做的遠不如一個領兵將軍來得實在。
至少不用為著戰爭物資、後勤補給、動員民眾傷透腦筋,而在與遼國這個龐然大物的硬碰硬較量中。百裏無忌感到背後的涼意。這是一場關乎漢民族生死存亡的較量。
而這其中,周國柴榮更是心力交瘁。
持續一年的戰爭令周國朝廷捉襟見肘,入不敷出。
二十多萬大軍的參戰,超過八萬周軍將士陣亡,這其中的物資軍械消耗和對將士撫恤、賞賜的發放,哪一樣不要錢。
國庫確實沒錢了,現在朝臣已經暫時停止發放俸祿,柴榮還是感念郭威在世時的積累。如果沒有郭威三年的積累,這一仗周國也堅持不下去。
而如果沒有明國在背後的大力支持,柴榮肯定是堅持不下去了。
也就是這一年的堅持,周軍將遼軍的攻勢頂住了,將戰線從北到南,穩定在了銀、寧、鳳翔府一線,雖說丟失了十餘州。但能頂住遼軍如此規模的進攻,柴榮還是覺得滿意的,這使他完全有資本在朝堂上施展自己的謀略。
但國力貧弱,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柴榮已經無法厚顏再向百裏無忌開口要支援了,這一年。周國從明國處得到的糧草、軍械物資使周國拖欠了明國三千萬兩白銀。
本來柴榮還可以憑借周國單方作戰的借口向百裏無忌索要援助,但如今明國在勝州附近為支援周國府州打了這一場仗,已經讓柴榮徹底失去開口的勇氣。
明國此戰動用三個軍,七萬多人,擊潰遼軍六萬之眾。戰功不可謂不顯赫。但損失也不可謂不慘重,第四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一戰令柴榮失去了賴以自豪的資本。甚至將周國一年來頂住遼軍的功勳抵消的幹幹淨淨。
也使得周國朝堂之中,盛傳的明國讓周國做擋箭牌,而明國自己躲在後麵的謠言一掃而空。
柴榮很無奈,這日子還得過下去,這場仗也得打下去,但周國確實已經精疲力竭。
在這困難的時刻,周國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王樸給柴榮上了一道奏章,他出了一個立竿見影的摟錢辦法,“滅佛”。
柴榮仔細閱讀之後,特召王樸細細解讀。
“朕經常思考達到大治的方略,沒有得到其中的要領,睡覺吃飯都不能忘記。然如今契丹大軍來犯,根本不容朕有大治的時間,國庫又一貧如洗,愛卿所奏之策,朕深有感觸,但有一些細節,還想征詢愛卿的意思。”
“陛下請問,臣知無不言。”
“當年唐武宗滅佛,因此而傷及成千上萬人性命,朕雖然有讚同止佛之心,但卻無殺人之意,想問愛卿可有良策?”
“陛下,當初唐武宗滅佛,其因在於儒、佛、道三教的傾軋,也有鏟除異己之意。而陛下滅佛卻是為了周國社稷,不可同日而語。對於此政令的實施,臣以為,陛下隻禁民間百姓不可私自受戒剃度,規定隻可在國內幾個大州如開封、大名、京兆等府設立受戒佛壇,如何既能達到還僧為俗,增加稅民,增強國力的目的,也不至於象唐武宗時造成大量流血事件。”
柴榮點頭稱善,說道:“如此,此事就交給愛卿負責處置。”
王樸施禮道:“臣,領旨。”
柴榮心中略微鬆了一口氣,但國庫的窘況就如一具石磨壓在他的心裏,今天與王樸之對,雖稍解心結,但意猶未盡。
“愛卿可有別的充實國庫的良策?”
“這……。”王樸心中雖有一策,但此事相關甚廣,也不知道對周國未來有無損害,不敢向柴榮稟明。
柴榮見王樸吞吞吐吐的樣子,就知道王樸心中有主意,一時情急,便催促道:“愛卿快說,周國已經到了發放不出大臣俸祿的地步,還有何事不能為的?”
王樸揣摩之下,小心翼翼地試探道:“陛下,何不向明國求援?”
柴榮聞聽王樸竟是這個主意,不覺心中失望,說:“此事朕早有想過,本來僅以周國對抗遼軍,朕還可以向明國開口求援,如今明、遼已經交戰,如此局勢之下,明國自己也嫌糧草軍械不足,叫朕如何開得了這口?”
王樸道:“皇上所言甚是,但明國建國已經有十餘年,國力雄厚,倒不至於太過窘迫,皇上所慮也確實難辦。不過,聽聞往年明國朝廷派遣使者向周國請求通用明國金銀票據之事,被皇上拒絕,臣以為,如果以通用金、銀票據為條件,向明國提出求援,應當不會被拒絕。不過,此事有關周國未來,還望陛下三思。”(未完待續。)
百裏無忌不想再組建新軍,他心中認為,就這十萬新軍,足以掃平天下。
耶律朔古被百裏無忌密令送往太原,同時令楊業部安排耶律朔古的一萬多遼軍進行一次“假突圍”,以造成耶律朔古並未被俘的假象。
耶律朔古借此向西進入吐蕃領土,轉而北上,經阻卜國土,踏上了返回上京之路。
……。
百裏無忌明顯沒有預料到,自己安排的明報“采訪”,竟能帶來如此大的哄動效應。
一時間,不僅兩座學府的學子為之沸騰,連明國各州各縣的街頭巷尾,也在傳頌著蔣延嗣的話語,儼然成了邊鎬第二。
所有人都熱血澎湃,隻看到了蔣延嗣從一階生員直升到正四品將軍的光鮮,卻無人去留意那光鮮下有多少人的性命和鮮血。
一將功成萬骨枯……。
百裏無忌不想往熱血澎湃的民眾頭上潑冷水,他需要明國的沸騰,這比全國動員進入戰爭狀態更直接更有效,還不會太傷及國力。百姓自願總比朝廷強製來得有效。
百裏無忌感歎,皇帝在麵臨戰爭時。有時所能做的遠不如一個領兵將軍來得實在。
至少不用為著戰爭物資、後勤補給、動員民眾傷透腦筋,而在與遼國這個龐然大物的硬碰硬較量中。百裏無忌感到背後的涼意。這是一場關乎漢民族生死存亡的較量。
而這其中,周國柴榮更是心力交瘁。
持續一年的戰爭令周國朝廷捉襟見肘,入不敷出。
二十多萬大軍的參戰,超過八萬周軍將士陣亡,這其中的物資軍械消耗和對將士撫恤、賞賜的發放,哪一樣不要錢。
國庫確實沒錢了,現在朝臣已經暫時停止發放俸祿,柴榮還是感念郭威在世時的積累。如果沒有郭威三年的積累,這一仗周國也堅持不下去。
而如果沒有明國在背後的大力支持,柴榮肯定是堅持不下去了。
也就是這一年的堅持,周軍將遼軍的攻勢頂住了,將戰線從北到南,穩定在了銀、寧、鳳翔府一線,雖說丟失了十餘州。但能頂住遼軍如此規模的進攻,柴榮還是覺得滿意的,這使他完全有資本在朝堂上施展自己的謀略。
但國力貧弱,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柴榮已經無法厚顏再向百裏無忌開口要支援了,這一年。周國從明國處得到的糧草、軍械物資使周國拖欠了明國三千萬兩白銀。
本來柴榮還可以憑借周國單方作戰的借口向百裏無忌索要援助,但如今明國在勝州附近為支援周國府州打了這一場仗,已經讓柴榮徹底失去開口的勇氣。
明國此戰動用三個軍,七萬多人,擊潰遼軍六萬之眾。戰功不可謂不顯赫。但損失也不可謂不慘重,第四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一戰令柴榮失去了賴以自豪的資本。甚至將周國一年來頂住遼軍的功勳抵消的幹幹淨淨。
也使得周國朝堂之中,盛傳的明國讓周國做擋箭牌,而明國自己躲在後麵的謠言一掃而空。
柴榮很無奈,這日子還得過下去,這場仗也得打下去,但周國確實已經精疲力竭。
在這困難的時刻,周國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王樸給柴榮上了一道奏章,他出了一個立竿見影的摟錢辦法,“滅佛”。
柴榮仔細閱讀之後,特召王樸細細解讀。
“朕經常思考達到大治的方略,沒有得到其中的要領,睡覺吃飯都不能忘記。然如今契丹大軍來犯,根本不容朕有大治的時間,國庫又一貧如洗,愛卿所奏之策,朕深有感觸,但有一些細節,還想征詢愛卿的意思。”
“陛下請問,臣知無不言。”
“當年唐武宗滅佛,因此而傷及成千上萬人性命,朕雖然有讚同止佛之心,但卻無殺人之意,想問愛卿可有良策?”
“陛下,當初唐武宗滅佛,其因在於儒、佛、道三教的傾軋,也有鏟除異己之意。而陛下滅佛卻是為了周國社稷,不可同日而語。對於此政令的實施,臣以為,陛下隻禁民間百姓不可私自受戒剃度,規定隻可在國內幾個大州如開封、大名、京兆等府設立受戒佛壇,如何既能達到還僧為俗,增加稅民,增強國力的目的,也不至於象唐武宗時造成大量流血事件。”
柴榮點頭稱善,說道:“如此,此事就交給愛卿負責處置。”
王樸施禮道:“臣,領旨。”
柴榮心中略微鬆了一口氣,但國庫的窘況就如一具石磨壓在他的心裏,今天與王樸之對,雖稍解心結,但意猶未盡。
“愛卿可有別的充實國庫的良策?”
“這……。”王樸心中雖有一策,但此事相關甚廣,也不知道對周國未來有無損害,不敢向柴榮稟明。
柴榮見王樸吞吞吐吐的樣子,就知道王樸心中有主意,一時情急,便催促道:“愛卿快說,周國已經到了發放不出大臣俸祿的地步,還有何事不能為的?”
王樸揣摩之下,小心翼翼地試探道:“陛下,何不向明國求援?”
柴榮聞聽王樸竟是這個主意,不覺心中失望,說:“此事朕早有想過,本來僅以周國對抗遼軍,朕還可以向明國開口求援,如今明、遼已經交戰,如此局勢之下,明國自己也嫌糧草軍械不足,叫朕如何開得了這口?”
王樸道:“皇上所言甚是,但明國建國已經有十餘年,國力雄厚,倒不至於太過窘迫,皇上所慮也確實難辦。不過,聽聞往年明國朝廷派遣使者向周國請求通用明國金銀票據之事,被皇上拒絕,臣以為,如果以通用金、銀票據為條件,向明國提出求援,應當不會被拒絕。不過,此事有關周國未來,還望陛下三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