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騎驚詫周軍在這個時候發起衝鋒,步兵不象騎兵,衝鋒需要加速,步兵隨時可以發起衝鋒,就在遼軍短暫的驚愕之下。
白重讚、符彥能二人令餘下的刀盾兵迅速在後麵集結,再度發起衝鋒。
遼騎在麵對周軍長槍兵的突襲之後,還沒回過神,轉眼間刀盾兵又倒了麵前。
這時的遼騎差不多已經靜止,而且有長槍兵在前做肉盾,刀盾兵貼近之後,屈身以刀削遼騎馬腿,於是,遼軍前鋒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這時,白重讚、符彥能二人率親衛不聲不響地往南逃往綏州。
對於他們二人來說,阻擊任務已經完成,對柴榮也有個交待了,現在是該考慮保住自己性命的時候了,二人及親衛都有馬,策馬而逃,成功的勝算頗大。
可憐被拋棄的數千周軍士兵,自此他們的結局無疑就是一個字,死。
遼騎被阻礙之後,收拾了被拋棄的數千周軍,也已經疲憊了。
耶律宛令遼軍打掃戰場之後,隨即北向,進入銀州休整。
這場遭遇戰,遼軍大勝周軍,殲滅周軍騎兵一萬多,步兵一萬,但遼軍傷亡也很大。
三萬騎兵至今傷亡已達七千餘人。
耶律宛非常心痛,這數騎兵可是他依仗的家底,經此一戰,耶律宛再也不想與周軍血拚了,他也已經完成了遼帝交給他的任務,成功救援了夏州。將來犯周軍擋在了銀州以南。
所以,耶律宛覺得自己對定難有功,有功就要有賞。但如今李彝殷在夏州,所以耶律宛隻好自己想辦法在銀州打打草穀了。
耶律宛麾下遼軍的打草穀害苦了銀州城的百姓,雖然李氏經營定難五州已經數十年之久,銀州城的百姓大都是擁護李氏統治的,但這不代表銀州黨項族和漢族百姓願意接受遼軍打草穀,一時間,銀州城一片混亂。雖然耶律宛有過命令,考慮到畢竟定難不是敵國,令遼軍打草穀時不可殺人性命。但形勢發展永遠是不可預料的。銀州百姓不甘欺壓,竟不時有人結伴反抗,這一反抗則令遼軍很不爽,這個時代。心中不爽自然要彎刀解決。
不斷有銀州百姓因為反抗而被殺。殺得人多了,慢慢地,銀州百姓開始隱忍,這隱忍不是放棄反抗,而是轉明為暗,百姓們一麵向夏州告狀,一麵開始暗中下手泄憤,開始是對遼軍戰馬下手。慢慢變成向遼軍士兵下手。
如此,局勢就變得有些詭異。遼軍是救援定難而來,並成功解了夏州之危,但在銀州城中,卻與百姓水火不容。
李彝殷的夏州還是在周國彰武節度使郭謹大軍的包圍之中,正盼望著遼軍前來救援,可遼軍在擊敗了周軍之後,便固守銀州不見動靜了。
如今銀州百姓來告狀,這遼軍就是一群凶神惡煞,並且貪婪嗜血,李彝殷苦惱不已,他自然知道軍隊的劣習,但如今有求於人,自己又能怎麽辦?
如果得罪了這夥遼軍,定難五州想來就不是自己的了,說不定連命都難保。
李彝殷不想追究,而是派了使者攜帶錢物去往銀州,一則請遼軍手下留情,二則對遼軍來援表示感謝,最重要的是請遼軍繼續西向解夏州之圍。
此時,柴榮正在綏州城中訓斥逃回的白重讚、符彥能二人,但柴榮心中知道,今日戰事失利不能怪他們,所以也就是訓斥了幾句。
柴榮心裏有些失落,這場戰事原本隻是掃滅定難五州,以周軍的實力,加上柴榮縝密的準備和策劃,本應該唾手可得,卻不想被遼軍橫插了一杠,功敗垂成,難道真得天不佑大周麽?
其實仗打到這份上,若是從戰略上考量,周軍應該憑借占領西北邊宥州和柴榮所占的綏州與定難軍談判,暫時停戰,雙方都需要休整,積蓄實力,而周國地廣人稠,重組這折損的士兵不是難事,相反定難五州如今被攻下二州,隻剩下三州,要恢複損失的數萬士兵那是比登天還難,時間是站在周國這邊的。
但以柴榮性格,這時停戰撤兵比死還難受,本就為了建立威望而起兵討伐定難軍,如今付出了數萬周軍士兵的性命,僅僅占領了二州之地,這讓柴榮情何以堪?
白重讚、符彥能、史彥超三人是讚成撤兵的,他們已經怕了,長年北地的經曆,對遼騎的恐懼深入骨髓,但他們更怕柴榮,所以,三人不敢支聲。
向訓是郭威的舊臣,一向與柴榮走得近,柴榮也視他為心腹。
向訓的意見也是撤兵,這仗再打下去,如果遼軍繼續增兵,那周國恐怕要得不償失了所以,向訓上奏道:“聖上,如今宥、綏二州已經在我國掌握之中,定難軍僅剩夏、靜、銀三州之地,不足為慮。臣以為聖上應該撤兵,派重兵固守宥、綏二州,待來日再行討伐。”
趙匡胤、鄭恩二人自然知道柴榮的心意,所以二人一致讚同繼續討伐,滅亡定難軍。但二人的想法也不盡相同。
趙匡胤心中已經興起割據的念頭,他對柴榮的忠誠是不容置疑的,但如今他的心裏已經對柴榮與明國交好有了不同的看法,在趙匡胤看來,與明國交好,那是養虎為患,雖然周國眼下實力不足以對抗明國,但趙匡胤認為,越是敵人越需要防備。
趙匡胤開始為自己的後路做打算了,周國朝廷中,柴榮的心腹並不多,象他和鄭恩這樣的結拜兄弟更是僅有二人,如今隻要攻占定難五州,那麽依功行賞,這定難節度使非他趙匡胤莫屬,而對於鄭恩,趙匡胤根本沒有將他列入自己的競爭對象,鄭恩太魯莽直率了,不足以謀大事。而如果自己節度定難,萬一明國向周國動兵,自己擁有定難五州,萬不得已,也能為周國撐起一片天。這是趙匡胤眼下心中最真實的想法。
鄭恩的想法不同,他僅僅是因為好勝,不服氣,在鄭恩的眼裏,天下勇猛者他如稱第二,就應該沒人敢稱第一。(未完待續。。)
白重讚、符彥能二人令餘下的刀盾兵迅速在後麵集結,再度發起衝鋒。
遼騎在麵對周軍長槍兵的突襲之後,還沒回過神,轉眼間刀盾兵又倒了麵前。
這時的遼騎差不多已經靜止,而且有長槍兵在前做肉盾,刀盾兵貼近之後,屈身以刀削遼騎馬腿,於是,遼軍前鋒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這時,白重讚、符彥能二人率親衛不聲不響地往南逃往綏州。
對於他們二人來說,阻擊任務已經完成,對柴榮也有個交待了,現在是該考慮保住自己性命的時候了,二人及親衛都有馬,策馬而逃,成功的勝算頗大。
可憐被拋棄的數千周軍士兵,自此他們的結局無疑就是一個字,死。
遼騎被阻礙之後,收拾了被拋棄的數千周軍,也已經疲憊了。
耶律宛令遼軍打掃戰場之後,隨即北向,進入銀州休整。
這場遭遇戰,遼軍大勝周軍,殲滅周軍騎兵一萬多,步兵一萬,但遼軍傷亡也很大。
三萬騎兵至今傷亡已達七千餘人。
耶律宛非常心痛,這數騎兵可是他依仗的家底,經此一戰,耶律宛再也不想與周軍血拚了,他也已經完成了遼帝交給他的任務,成功救援了夏州。將來犯周軍擋在了銀州以南。
所以,耶律宛覺得自己對定難有功,有功就要有賞。但如今李彝殷在夏州,所以耶律宛隻好自己想辦法在銀州打打草穀了。
耶律宛麾下遼軍的打草穀害苦了銀州城的百姓,雖然李氏經營定難五州已經數十年之久,銀州城的百姓大都是擁護李氏統治的,但這不代表銀州黨項族和漢族百姓願意接受遼軍打草穀,一時間,銀州城一片混亂。雖然耶律宛有過命令,考慮到畢竟定難不是敵國,令遼軍打草穀時不可殺人性命。但形勢發展永遠是不可預料的。銀州百姓不甘欺壓,竟不時有人結伴反抗,這一反抗則令遼軍很不爽,這個時代。心中不爽自然要彎刀解決。
不斷有銀州百姓因為反抗而被殺。殺得人多了,慢慢地,銀州百姓開始隱忍,這隱忍不是放棄反抗,而是轉明為暗,百姓們一麵向夏州告狀,一麵開始暗中下手泄憤,開始是對遼軍戰馬下手。慢慢變成向遼軍士兵下手。
如此,局勢就變得有些詭異。遼軍是救援定難而來,並成功解了夏州之危,但在銀州城中,卻與百姓水火不容。
李彝殷的夏州還是在周國彰武節度使郭謹大軍的包圍之中,正盼望著遼軍前來救援,可遼軍在擊敗了周軍之後,便固守銀州不見動靜了。
如今銀州百姓來告狀,這遼軍就是一群凶神惡煞,並且貪婪嗜血,李彝殷苦惱不已,他自然知道軍隊的劣習,但如今有求於人,自己又能怎麽辦?
如果得罪了這夥遼軍,定難五州想來就不是自己的了,說不定連命都難保。
李彝殷不想追究,而是派了使者攜帶錢物去往銀州,一則請遼軍手下留情,二則對遼軍來援表示感謝,最重要的是請遼軍繼續西向解夏州之圍。
此時,柴榮正在綏州城中訓斥逃回的白重讚、符彥能二人,但柴榮心中知道,今日戰事失利不能怪他們,所以也就是訓斥了幾句。
柴榮心裏有些失落,這場戰事原本隻是掃滅定難五州,以周軍的實力,加上柴榮縝密的準備和策劃,本應該唾手可得,卻不想被遼軍橫插了一杠,功敗垂成,難道真得天不佑大周麽?
其實仗打到這份上,若是從戰略上考量,周軍應該憑借占領西北邊宥州和柴榮所占的綏州與定難軍談判,暫時停戰,雙方都需要休整,積蓄實力,而周國地廣人稠,重組這折損的士兵不是難事,相反定難五州如今被攻下二州,隻剩下三州,要恢複損失的數萬士兵那是比登天還難,時間是站在周國這邊的。
但以柴榮性格,這時停戰撤兵比死還難受,本就為了建立威望而起兵討伐定難軍,如今付出了數萬周軍士兵的性命,僅僅占領了二州之地,這讓柴榮情何以堪?
白重讚、符彥能、史彥超三人是讚成撤兵的,他們已經怕了,長年北地的經曆,對遼騎的恐懼深入骨髓,但他們更怕柴榮,所以,三人不敢支聲。
向訓是郭威的舊臣,一向與柴榮走得近,柴榮也視他為心腹。
向訓的意見也是撤兵,這仗再打下去,如果遼軍繼續增兵,那周國恐怕要得不償失了所以,向訓上奏道:“聖上,如今宥、綏二州已經在我國掌握之中,定難軍僅剩夏、靜、銀三州之地,不足為慮。臣以為聖上應該撤兵,派重兵固守宥、綏二州,待來日再行討伐。”
趙匡胤、鄭恩二人自然知道柴榮的心意,所以二人一致讚同繼續討伐,滅亡定難軍。但二人的想法也不盡相同。
趙匡胤心中已經興起割據的念頭,他對柴榮的忠誠是不容置疑的,但如今他的心裏已經對柴榮與明國交好有了不同的看法,在趙匡胤看來,與明國交好,那是養虎為患,雖然周國眼下實力不足以對抗明國,但趙匡胤認為,越是敵人越需要防備。
趙匡胤開始為自己的後路做打算了,周國朝廷中,柴榮的心腹並不多,象他和鄭恩這樣的結拜兄弟更是僅有二人,如今隻要攻占定難五州,那麽依功行賞,這定難節度使非他趙匡胤莫屬,而對於鄭恩,趙匡胤根本沒有將他列入自己的競爭對象,鄭恩太魯莽直率了,不足以謀大事。而如果自己節度定難,萬一明國向周國動兵,自己擁有定難五州,萬不得已,也能為周國撐起一片天。這是趙匡胤眼下心中最真實的想法。
鄭恩的想法不同,他僅僅是因為好勝,不服氣,在鄭恩的眼裏,天下勇猛者他如稱第二,就應該沒人敢稱第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