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軟件產業——這個事情說起來杜立鼎都覺得好笑,因為在他看來,中國的軟件產業真的可以說是十足可悲。
這個產業,規模太小了。2000年,中國軟件產業一年的市場規模才不過是4億美元而已。而相比於中國,別說美國的大公司們,就是在隔壁的印度,都已經達到了一年57億美元的規模,中國的軟件產業與國外相比可以說是非常落後。
不過,這樣的落後狀況,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在杜立鼎的記憶之中,中國在2006年的時候,市場規模就已經追上了印度,市場份額達到了驚人的270億美元,和印度的275億美元不相上下了。
這樣的情況看著足以讓人震驚,但是其實很好理解。中國的市場基本都集中在國內,而印度80%的軟件產業都是對美國的出口:印度國內本身的市場太小了,他們的銷售主要是對準美國的。可是美國現在的市場已經開發度非常高了,印度的增長速度自然就不可能很快。相比之下,中國的市場現在正在用近乎恐怖的速度飛速成長,在短短幾年時間裏麵就追了上去——這是市場帶來的潛力,毋庸置疑。
從這個數字看,軟件產業在中國大有可為。隻是這一個行業該怎麽做,該如何進入,就是問題了。
軟件產業屬於高科技產業的一部分,想要進入沒有那麽容易。尤其是那些服務於企業的企業級軟件,更是需要了解一個公司需要什麽樣的服務,甚至預料到他們未來需要什麽樣的服務,才能夠提供足夠的幫助。
這樣的情況在現在這個時代尤為突出,因為互聯網帶來的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和軟件模式都在受到衝擊。該如何製造更適合未來的企業級軟件?就連甲骨文也未必能夠解的開這道難題。而與此同時,想要做這個還需要有出色的技術,同時還需要舍得大量的投資去推動產業發展,這三點俱全,才能夠在這個行業裏麵做出來事業。
想要同時做到這些太難了,而且最讓人尷尬的是,這些東西如果同時具備了的話,那隨便做點什麽都能夠賺到很多錢,完全沒有必要做這些事情。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2000年,國內的托普軟件如日中天。他們號稱是中國微軟,他們的老板宋老板更是自稱中國蓋茨,身家百億,和華威的任總在中國高科技產業界齊名,不可一世。
他們在技術上,資金上,政策支持上都沒有問題,想要發展也不是很難。在擁有了這些優勢之後,托普軟件的老板也覺得自己既然是中國蓋茨,那就應該顯現出來自己了不起的商業眼光才是。
於是乎,他把從政府那裏拿到的扶植資金大量的拿去搞了金融和房地產,短短幾年之內,他在全國圈地辦了27個軟件園,還在金融領域裏強行造出來一個托普係……在地產和金融領域,這家高科技公司做的風生水起,如果不是因為他們的軟件產業沒有做出來什麽成就,說不定真能成為一個中國微軟。
然而,他們不是微軟。至少蓋茨不會像宋老板一樣被當做詐騙犯扔進監獄。
這樣尷尬的情況,杜立鼎也覺得無可奈何。中國的it產業雖然看似發展的如火如荼,但是更多的是表麵上的花團錦簇,需要技術支持的很多東西根本沒有。
這樣的狀況,在杜立鼎記憶之中,一直到了十幾年後也一樣。即使是到了未來,雖然中國號稱有了bat三巨頭,規模龐大的無以複加。但是說到底,擺渡玩的是競價排名,企鵝玩的是充錢變強,阿裏玩的是電商廣告,真正意義上在技術上下功夫的公司少之又少。
“我們國內的it產業,其實和我們現在的製造業有些像。我們大部分從事的都是一些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工作,真正的競爭力很差。這樣發展下去倒是也沒什麽不好:反正隻要還有大蘑菇彈,國家的強製力就不容懷疑,國內企業就可以繼續玩得很嗨,不怕競爭,但是……我還是認為,往軟件產業的更深處挖掘一下也許更好。既然it產業和製造業都比較低端,那麽我們有沒有什麽辦法,用it產業促進製造業發展呢?”
國內企業需要正版軟件,國家也支持軟件產業國產化。這種情況下進入這個行業,有國家背後保駕護航,自然也讓杜立鼎覺得大有可為。他也認為,自己能夠做些什麽。隻是軟件產業想要進入有些難。好在現在正是互聯網發展的時代,想要取代遊戲產業,網遊最為合適。想要取代唱片產業,網絡下載最為合適。而同樣,想要取代軟件產業,自然也是雲服務最為合適。
某種意義上說,雲服務本來也是針對這個年代頗為扯淡的軟件產業的問題而產生的東西。
新世紀到來之前,軟件產業一直都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時代的管理軟件包,是提供谘詢公司,實施服務商的解決方案等全套服務的,這樣的全家桶式經營模式,使得軟件商可以把他們的軟件賣出高價。可是問題是全家桶自然就比較貴,尤其是谘詢公司的收費一直都很高,因此,軟件無法獲得降低成本,無法獲得太大量的用戶數字。
麵對這種狀況的時候,自然有人會想到應對措施:99年salesforce率先將複雜的軟件包拆開了,變成了許多零散的模塊出售,讓人可以買得起軟件。可這樣一來利潤降低了,所以他們就想出來了租用軟用取代銷售的辦法,使得軟件的費用降低了很多,需要用軟件的公司可以租用,而不需要拿出大量的資金來買,這就使得他們的潛在用戶數字一下子上升了許多倍。
這就是最早的雲服務的雛形:說白了就是把軟件公司的全家桶拆了而已。
不過,就是靠著這個改變,加上互聯網的便利條件,salesforce快速的發展起來,成了世界第五大軟件公司——排在他們前麵的,是微軟,甲骨文,ibm,sap,他們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就足以和那些頂級大公司並駕齊驅了。
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就是這麽殘酷和現實。曾經看似規模龐大,不可撼動的龐然巨物,往往會因為一次技術革新,就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這在杜立鼎看來也是機會。
“美國這邊,salesforce之所以出現,就是因為甲骨文他們的收費太貴了,弄的小企業完全受不了。而在我們國內,因為盜版橫行,所以沒有軟件產業的發展空間……可是,這樣的情況不會持續很久,因為時代正在改變。”
對此,杜立鼎也是有著自己的看法的。
“咱們國家加入世貿組織,已經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在未來,中外的商業往來也會越來越多,這個過程之中,依然總是使用盜版軟件就未免有些尷尬了。隨著國內經濟一步步發展,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使用正版軟件,而這些正版軟件我們不提供,錢就會被外國人賺走。”
對此,杜立鼎倒是看得很清楚,“咱們國內的那些軟件產業,主要經營範圍都是房地產。可惜,軟件沒法從土裏刨出來,指望他們有所成就也不可能。既然如此,我們來做好了,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做好。”
“我相信,未來的十年,我國的經濟會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在發展的同時,也會有一大批中小企業就此興起。我們可以用我們的低價的雲服務,幫助很多公司建立起來他們的管理,營銷,經營,技術創新模式,這些模式又可以帶動整個資金流,供應鏈等問題的轉變,優化整個產業鏈。這樣下去,十幾年後,當我們擁有足夠的實力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幫助他們進行產業升級調整,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說是雙贏。”
軟件產業需要技術,投資,以及商業眼光。對於別人來說,有一樣都很難,但是杜立鼎卻三樣都有。如果他願意做的話,他卻可以把這個市場做得很好——而且最妙的是,在未來的十幾年內,他們在國內都不會遇到任何一個競爭者。
這自然是個很劃算的買賣,尤其是在他做這個行業的時候,一方麵可以享受到商業規模快速發展帶來的用戶增長紅利,另外一方麵還可以促使中國的經濟有著更健康的發展模式。這會形成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比起來捐出去1%的股份給自己名下的慈善機構,杜立鼎倒是覺得這對社會意義更大。
“這件事情做好了,不止自己賺錢,而且利國利民。隻是可惜,以我們現在方興未艾的規模,並沒有足夠的信譽和技術保障讓商家相信我們……我們自己也確實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一些外國人的幫助。”
“loudcloud的技術?”
“差不多吧,其實更主要的還有兩個,一個是商業模式,再有就是名聲。”杜立鼎沒有反駁,雖然在他看來,隻怕技術上麵更多還是得靠他的黑科技,相比之下,隻怕是商業模式和名聲更重要。
loudcloud更多的意義,其實就是讓國人相信,森蘭有能力做好這件事情而已。國人現在很多時候還不是特別自信,因此也需要一些外來的和尚唱堂會。商用軟件主要麵對的客戶是一群商人,在這些斤斤計較的人麵前強調愛國情懷沒多大意義,杜立鼎也不願意非得去和他們頂著幹。
而另外一方麵,想要做企業級軟件,總是需要了解商業模式的。不去探索一下,全盤照抄技術總不是辦法:雲服務是針對商家的,商家大部分都是極為精明的,技術先進了,可是價格提高了,就會因為過於臃腫失去客戶——salesforce在未來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如何在商業和技術間找平衡也非常重要。
而在杜立鼎看來,美國的市場,正好也是一個不錯的試驗田。
這個產業,規模太小了。2000年,中國軟件產業一年的市場規模才不過是4億美元而已。而相比於中國,別說美國的大公司們,就是在隔壁的印度,都已經達到了一年57億美元的規模,中國的軟件產業與國外相比可以說是非常落後。
不過,這樣的落後狀況,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在杜立鼎的記憶之中,中國在2006年的時候,市場規模就已經追上了印度,市場份額達到了驚人的270億美元,和印度的275億美元不相上下了。
這樣的情況看著足以讓人震驚,但是其實很好理解。中國的市場基本都集中在國內,而印度80%的軟件產業都是對美國的出口:印度國內本身的市場太小了,他們的銷售主要是對準美國的。可是美國現在的市場已經開發度非常高了,印度的增長速度自然就不可能很快。相比之下,中國的市場現在正在用近乎恐怖的速度飛速成長,在短短幾年時間裏麵就追了上去——這是市場帶來的潛力,毋庸置疑。
從這個數字看,軟件產業在中國大有可為。隻是這一個行業該怎麽做,該如何進入,就是問題了。
軟件產業屬於高科技產業的一部分,想要進入沒有那麽容易。尤其是那些服務於企業的企業級軟件,更是需要了解一個公司需要什麽樣的服務,甚至預料到他們未來需要什麽樣的服務,才能夠提供足夠的幫助。
這樣的情況在現在這個時代尤為突出,因為互聯網帶來的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和軟件模式都在受到衝擊。該如何製造更適合未來的企業級軟件?就連甲骨文也未必能夠解的開這道難題。而與此同時,想要做這個還需要有出色的技術,同時還需要舍得大量的投資去推動產業發展,這三點俱全,才能夠在這個行業裏麵做出來事業。
想要同時做到這些太難了,而且最讓人尷尬的是,這些東西如果同時具備了的話,那隨便做點什麽都能夠賺到很多錢,完全沒有必要做這些事情。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2000年,國內的托普軟件如日中天。他們號稱是中國微軟,他們的老板宋老板更是自稱中國蓋茨,身家百億,和華威的任總在中國高科技產業界齊名,不可一世。
他們在技術上,資金上,政策支持上都沒有問題,想要發展也不是很難。在擁有了這些優勢之後,托普軟件的老板也覺得自己既然是中國蓋茨,那就應該顯現出來自己了不起的商業眼光才是。
於是乎,他把從政府那裏拿到的扶植資金大量的拿去搞了金融和房地產,短短幾年之內,他在全國圈地辦了27個軟件園,還在金融領域裏強行造出來一個托普係……在地產和金融領域,這家高科技公司做的風生水起,如果不是因為他們的軟件產業沒有做出來什麽成就,說不定真能成為一個中國微軟。
然而,他們不是微軟。至少蓋茨不會像宋老板一樣被當做詐騙犯扔進監獄。
這樣尷尬的情況,杜立鼎也覺得無可奈何。中國的it產業雖然看似發展的如火如荼,但是更多的是表麵上的花團錦簇,需要技術支持的很多東西根本沒有。
這樣的狀況,在杜立鼎記憶之中,一直到了十幾年後也一樣。即使是到了未來,雖然中國號稱有了bat三巨頭,規模龐大的無以複加。但是說到底,擺渡玩的是競價排名,企鵝玩的是充錢變強,阿裏玩的是電商廣告,真正意義上在技術上下功夫的公司少之又少。
“我們國內的it產業,其實和我們現在的製造業有些像。我們大部分從事的都是一些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工作,真正的競爭力很差。這樣發展下去倒是也沒什麽不好:反正隻要還有大蘑菇彈,國家的強製力就不容懷疑,國內企業就可以繼續玩得很嗨,不怕競爭,但是……我還是認為,往軟件產業的更深處挖掘一下也許更好。既然it產業和製造業都比較低端,那麽我們有沒有什麽辦法,用it產業促進製造業發展呢?”
國內企業需要正版軟件,國家也支持軟件產業國產化。這種情況下進入這個行業,有國家背後保駕護航,自然也讓杜立鼎覺得大有可為。他也認為,自己能夠做些什麽。隻是軟件產業想要進入有些難。好在現在正是互聯網發展的時代,想要取代遊戲產業,網遊最為合適。想要取代唱片產業,網絡下載最為合適。而同樣,想要取代軟件產業,自然也是雲服務最為合適。
某種意義上說,雲服務本來也是針對這個年代頗為扯淡的軟件產業的問題而產生的東西。
新世紀到來之前,軟件產業一直都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時代的管理軟件包,是提供谘詢公司,實施服務商的解決方案等全套服務的,這樣的全家桶式經營模式,使得軟件商可以把他們的軟件賣出高價。可是問題是全家桶自然就比較貴,尤其是谘詢公司的收費一直都很高,因此,軟件無法獲得降低成本,無法獲得太大量的用戶數字。
麵對這種狀況的時候,自然有人會想到應對措施:99年salesforce率先將複雜的軟件包拆開了,變成了許多零散的模塊出售,讓人可以買得起軟件。可這樣一來利潤降低了,所以他們就想出來了租用軟用取代銷售的辦法,使得軟件的費用降低了很多,需要用軟件的公司可以租用,而不需要拿出大量的資金來買,這就使得他們的潛在用戶數字一下子上升了許多倍。
這就是最早的雲服務的雛形:說白了就是把軟件公司的全家桶拆了而已。
不過,就是靠著這個改變,加上互聯網的便利條件,salesforce快速的發展起來,成了世界第五大軟件公司——排在他們前麵的,是微軟,甲骨文,ibm,sap,他們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就足以和那些頂級大公司並駕齊驅了。
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就是這麽殘酷和現實。曾經看似規模龐大,不可撼動的龐然巨物,往往會因為一次技術革新,就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這在杜立鼎看來也是機會。
“美國這邊,salesforce之所以出現,就是因為甲骨文他們的收費太貴了,弄的小企業完全受不了。而在我們國內,因為盜版橫行,所以沒有軟件產業的發展空間……可是,這樣的情況不會持續很久,因為時代正在改變。”
對此,杜立鼎也是有著自己的看法的。
“咱們國家加入世貿組織,已經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在未來,中外的商業往來也會越來越多,這個過程之中,依然總是使用盜版軟件就未免有些尷尬了。隨著國內經濟一步步發展,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使用正版軟件,而這些正版軟件我們不提供,錢就會被外國人賺走。”
對此,杜立鼎倒是看得很清楚,“咱們國內的那些軟件產業,主要經營範圍都是房地產。可惜,軟件沒法從土裏刨出來,指望他們有所成就也不可能。既然如此,我們來做好了,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做好。”
“我相信,未來的十年,我國的經濟會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在發展的同時,也會有一大批中小企業就此興起。我們可以用我們的低價的雲服務,幫助很多公司建立起來他們的管理,營銷,經營,技術創新模式,這些模式又可以帶動整個資金流,供應鏈等問題的轉變,優化整個產業鏈。這樣下去,十幾年後,當我們擁有足夠的實力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幫助他們進行產業升級調整,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說是雙贏。”
軟件產業需要技術,投資,以及商業眼光。對於別人來說,有一樣都很難,但是杜立鼎卻三樣都有。如果他願意做的話,他卻可以把這個市場做得很好——而且最妙的是,在未來的十幾年內,他們在國內都不會遇到任何一個競爭者。
這自然是個很劃算的買賣,尤其是在他做這個行業的時候,一方麵可以享受到商業規模快速發展帶來的用戶增長紅利,另外一方麵還可以促使中國的經濟有著更健康的發展模式。這會形成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比起來捐出去1%的股份給自己名下的慈善機構,杜立鼎倒是覺得這對社會意義更大。
“這件事情做好了,不止自己賺錢,而且利國利民。隻是可惜,以我們現在方興未艾的規模,並沒有足夠的信譽和技術保障讓商家相信我們……我們自己也確實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一些外國人的幫助。”
“loudcloud的技術?”
“差不多吧,其實更主要的還有兩個,一個是商業模式,再有就是名聲。”杜立鼎沒有反駁,雖然在他看來,隻怕技術上麵更多還是得靠他的黑科技,相比之下,隻怕是商業模式和名聲更重要。
loudcloud更多的意義,其實就是讓國人相信,森蘭有能力做好這件事情而已。國人現在很多時候還不是特別自信,因此也需要一些外來的和尚唱堂會。商用軟件主要麵對的客戶是一群商人,在這些斤斤計較的人麵前強調愛國情懷沒多大意義,杜立鼎也不願意非得去和他們頂著幹。
而另外一方麵,想要做企業級軟件,總是需要了解商業模式的。不去探索一下,全盤照抄技術總不是辦法:雲服務是針對商家的,商家大部分都是極為精明的,技術先進了,可是價格提高了,就會因為過於臃腫失去客戶——salesforce在未來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如何在商業和技術間找平衡也非常重要。
而在杜立鼎看來,美國的市場,正好也是一個不錯的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