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宋美齡,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這樣評價她:“一位亂世美人,以女性的非凡情感,影響了大千世界,值得我們永遠品味和思考。”


    身為“第一夫人”,宋美齡的身上似乎永遠也褪不下榮耀的光環。然而,須知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世人隻看到了她人前的風光無限,有幾人能看到她背後的苦難與辛酸呢?


    她也曾差點命喪在日軍的轟炸機之下。“淞滬會戰”時期,她到前線去慰勞抗戰官兵,車子從南京出發,開往上海前線。一路上處處狼煙四起,舉目張望,滿目瘡痍,車子在高低不平的路麵上艱難行駛著。烽火年代,槍炮無眼,當車子行駛到蘇州郊外的時候,空中傳來日本飛機隆隆的聲響,緊接著,一排密集的炸彈從天而降。這時唯一的生路便是提高車速,躲避日軍的炮火。車子以60英裏的時速前進著,在途經一個緊急彎道時,汽車失控,衝進了一條水溝。


    宋美齡是唯一一位親臨戰爭前線的“第一夫人”。這種名頭對她來說是恩寵,也是宿命。就像她注定要親曆中國曆史的風雲變遷,一場車禍也沒能奪去她的性命,隻是摔斷了幾根肋骨。有時,我們不免會作出這樣的假設,假設有來生,宋美齡還會不會選擇蔣介石?還會不會選擇那個悲壯的亂世英雄?還會不會選擇與丈夫一起比肩沙場?還會不會選擇這樣一段萬世矚目的愛情?答案是肯定的。原因隻有一個——因為她是宋美齡。


    在美國,《時代》周刊是影響力最大的新聞周刊,素有世界“史庫”之稱。1938年,蔣介石和宋美齡當選《時代》周刊第一期封麵人物,而且被評為1937年的“世界風雲人物”。該周刊指出:“一九三七年,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國家是中國。在陸地,在海洋,在天空,中國人同入侵的日本人展開了殊死搏鬥。尤其是在上海,中國軍隊連續十三周阻止了日本人的前進。在這個關鍵時刻,領導這個國家的是一位最能幹的領導人蔣中正和他的傑出夫人宋美齡。”


    1940年3月,宋美齡發表了《致美國婦女》一文,文中寫道:“一場不宣而戰的戰爭所帶來的恐怖,已經使成千上萬的中國婦女淪為犧牲品。如果人們能注意到她們的悲痛、眼淚以及她們被燒毀的房屋所冒出的黑煙,那麽美國婦女一定會在震驚之餘,立即認識到這場正在威脅文明的災難所帶來的深遠後果。……假如過去曾有過遠方戰鼓震動的威脅,現在……隻有通過聯合行動,至少從經濟上,才有可能阻止自由和正義的民主思想趨於崩潰,才能使美國,特別是弱小和不幸的民主國家免遭所謂‘不可預測的危險’”。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對這篇文章進行了全文刊載,通過這篇文章,全美國的人民都體會到中國“第一夫人”的風采。


    若今生能做姐妹,不知經過了前生幾世的修行,宋氏三姐妹從小生活在一起,後又一起出國留學,感情自然非比尋常。然而,由於政治主張不同,宋氏三姐妹之間不免生出罅隙,尤其是在二姐宋慶齡與小妹宋美齡之間,更是由於蔣介石背叛孫中山的革命理念,二人的關係一度勢同水火。然而,聯合抗戰的統一目標又把曾經的好姐妹團結在一起,這也是她們為數不多的溫情時刻。


    1940年4月,三姐妹一同現身重慶廣播電台發表演說。宋氏三姐妹均有多年在國外留學的經曆,能說一口流利純正的英語,這次演講通過nbc廣播網傳播到美國各地,為抗日戰爭爭取了更多的國際援助與支持。美國記者羅比·尤恩森在重慶報道說:“對這三位富有感情和教養的女士來說,這是一個狂亂的時代,一個恐懼的時代,一個悲傷的時代,但這也是她們共命運的時代,她們共同希望和祈求打敗日本的年代。”還有記者對宋美齡這樣評價道:“有兩個姐姐的陪伴,她的情緒更高,且很得意。從照片上看到她發自內心深處自豪的微笑,這是動人的微笑。”這一時期,許多場合都留下了三姐妹共同的身影。也許,日後漫長分離的歲月,這些回憶可以填補那些冷漠的時光吧。


    在中國打響了抗日戰爭第一槍後的四年多時間裏,宋美齡堅持以演講和書稿的形式呼籲美國政府轉變政策,支持中國。她還把許多戰地相片、戰地實況記錄等編輯成冊,分發給各國記者,讓全世界人民都了解了中國艱苦卓絕的抗戰曆程。宋美齡字字血淚的呼喚,通過電波傳到大洋兩岸每一個人民的耳中,越來越多的目光集中到中國戰場上。美國的學生發起了口號為“反對侵略,支持中國人民抗戰!”的遊行活動;美國國會的部分議員也對中國表示同情,傳達了支援中國的主張。輿論已漸漸傾向於中國。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受到日本偷襲,美國政府備受打擊。在付出了如此慘痛的代價之後,它開始正視中國抗日戰場的力量。正因為有了中國的牽製,日本侵略勢力才無暇顧及其他,分身無術。一旦日本與德國聯手,那麽戰爭的後果不可預計,也許世界近代史就會是另一種結局了。


    在抗戰的宣傳中,宋美齡的演講有著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西方國家的一些媒體認為,宋美齡講話和文稿的力量“不應予以低估”,是它們“政治戰爭的武器”。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緊要關頭,而位於亞洲戰場的中國抗日戰爭也處於最艱難的時期。戰爭不隻是人力、生命的對抗,也是財力、綜合國力的競爭。一窮二白的中國,僅靠小米加步槍,在抗日戰場上舉步為艱。為了爭取美國政府對中國抗戰的支持,宋美齡於同年2月出使美國。


    儀態萬千的宋美齡,在美國刮起了一場“美齡風”。她在白宮住了十一天,這是以往“第一夫人”都沒有享受過的殊榮。羅斯福夫人這樣評價她:“蔣夫人是一個可愛的人兒,意味堅強,肯定不是感傷主義者。她的到來,標誌著對一位婦女的承認,這位婦女靠自己的品德和所作的貢獻,在世界上取得了地位。”


    共曆時七個半月的訪美行程,將宋美齡推上了榮譽的巔峰,尤其是她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說,更是風靡了美國,全國人民都折服在她的風采之下。對此,《生活》周刊這樣記錄道:“議員們全被夫人的風采、嫵媚和才華吸引了,驚愕了,繚亂了。議員們全體起立,熱烈鼓掌達四分鍾之久以後,蔣夫人開始演講,她的主題是:戰勝日本比戰勝德國更重要,美國應當讓她的人民去中國戰鬥,而不應該在太平洋花費那麽多的力量,當她說到,經過五年半的抗戰,中國人民相信,‘與其忍辱接受失敗,不如光榮地冒失敗之險,去爭取勝利’時,歡呼的掌聲達到了高潮。”這次國會演說,被認為是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最重要的曆史事件之一。”


    宋美齡的美國之行,用她溫婉動人的語調、不卑不亢的態度,爭取到西方國家的支持與同情,這為後來的開羅會議作了鋪墊。甚至有人認為,如果沒有宋美齡的斡旋,開羅會議就不會有蔣介石的身影。1943年7月,宋美齡陪同蔣介石來到開羅,參加英、美、中三方首腦高峰會晤的“開羅會議”。宋美齡就如同一朵奇葩,綻放在一個男性的世界裏。


    宋美齡給美國人民留下了極美好的印象,但這其間也有不和諧的聲音發出。她在白宮居住期間,每天要換四五次絲綢床單,回來的飛機上也裝滿了她的私人用品,這些都為他人留下話柄。無論如何,宋美齡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在美國之所以能取得重大成功,除了個人因素之外,與當時的政治形式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也許是因為生逢亂世,也許是因為命中注定,宋美齡就是這樣一個停不下來的人,一簇菊花、一竿垂釣、一鉤彎月、一壺老酒,這些都不是她要的人生。她想要站在亂世無處不在飛揚的塵土裏,給自己烙上一身紅塵的印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蔣家女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婆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婆娑並收藏蔣家女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