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長篇小說)上卷《天才少女》張寶同 2017.6.20
鄧麗筠的出世給鄧家貧困和憂愁的生活增添了一片亮色,而鄧麗筠對音樂的喜愛與天賦也讓鄧家在無奈的貧困與憂愁中感到了一種振奮和希望。但是,這種振奮和希望隻是精神層麵上的一種感覺,而在真實的生活方麵,鄧家卻在陷入更加深重的貧困與愁苦之中。
鄧樞從國軍部隊退役了。退役後,他的工資就一下子少了許多。可是,一家七口人都要吃飯,他的這點錢咋說也沒法養家糊口。為了改變家中的貧困,鄧樞決定開辦一家小型米店。開店的事並非一時衝動和一時腦熱,而是經過充分的市場分析和多方了解。他把自己的退役金和全家的積蓄全部湊在一起,還借了一大筆外債,在村前的街道上,租了間並不很大的門麵房,開了家米店。雖然他們事先對市場做了比較詳細的了解和分析,但是,他卻沒有對自己經商的能力進行理性地分析。作為一名外省人,與當地人在語言和感情方麵就格格不入,而且本地人總是把外省人看作是入侵者,占據了他們的地盤和資源,心中對外省人懷有明顯的成見和憎恨。而且鄧樞從小就是個孤兒,又在軍隊裏服役了二十多年,脾氣和性情中帶有明顯的簡單粗暴、自我封閉和剛愎自用,而這些又剛好是做生意人的大豈。所以,這使得他的生意一直處在半死不活和慘淡經營狀態。米店隻經營了兩三年,虧得一塌糊塗,就再也經營不下去了,隻好關門倒閉。於是,家裏就一下子又陷入在無望的恐慌之中。
眼看日子沒法再過下去了,鄧樞的一位朋友勸他去台北謀生,說在台北的蘆洲有一些眷村,住著從大陸來的許多軍人和軍屬,還說到那裏謀生會比較容易一些。屏東在台灣的最南部,而台北卻是台灣的最北部,要舉家搬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鄧樞專門乘軍車去了一趟台北的蘆洲,對他們將要定居的地方考察了一遍,覺得這裏確實不錯,而且孩子上學也比較方便。於是,他回到屏東後,更舉家北遷來到了台北縣的蘆洲鄉。
古時候的蘆洲,原本是鄰近淡水河畔的一片低平沙洲,水澤遍布,河岸兩旁蘆草叢生,每當蘆花盛開時,花絮紛飛,白茫茫的景觀,煞是好看。夜晚月上樹梢,蘆花泛著淡黃月色,微風吹拂,猶如浪花飛舞,頗有思古之幽情,因此常令騷人墨客徘徊流連,當時亦有“蘆狄泛月”之美稱。
他們住在台北軍用機場附近的一個很大很密的村子裏。村裏住滿了從天南海北來的大陸人。他們一家七口人住在一間十五平米的屋子裏,屋裏擠得連下腳的空地都沒有,更別說做飯了。鄧樞就隻好給別人要了一些舊木板,撿了些廢木料,在自家屋旁蓋了間非常小的廚房。還把家門前的空地用柵欄圈起,在空地裏種了些青菜和空心菜。
安定下來後,鄧樞就得趕緊找工作,因為他必須要養家糊口。可是一連找了許多天,也沒有找到什麽工作,因為那時也沒有什麽工作可找。後來,一位朋友見他拉得一手好胡琴,就介紹他入夥93樂隊。93樂隊是空軍高炮部隊的一個軍人俱樂部。雖然它名為軍人俱樂部,但實屬民間樂隊。隻是這些樂隊的成員都是來自大陸的軍人,而且他們也主要是為從大陸來的軍人演奏一些戲曲和樂曲。因為從大陸來的軍人很多,他們思鄉念家,寂寞孤單,常常喝些酒,聽聽歌,來打發眼前的時光。
鄧樞雖然並沒有受過音樂方麵的專門訓練,但從小就愛拉胡琴,所以,胡琴也著實拉得不錯。因為戲曲最能表達台灣軍人思念大陸家鄉和親人的情感,所以,93樂隊的節目也主要是以京劇和其他地方戲曲為主,有《天仙配》、《斬馬謖》、《貴妃醉酒》和《借東風》等選段和唱腔。鄧樞雖然有了份工作,但工資收入很少,還不能完全養活全家人,所以,夫婦又在街口辦了家小餐館,做點稀飯,烙些油餅,做些小菜,來彌補家中生活的不足。
這時的鄧麗筠已到了上學的年齡。雖然家裏很窮,但是,父母還是決定給寶貝女兒選擇一所好學校。因為他們知道一所好的學校會對女兒的未來有好的回報。於是,他們選擇了在當地很有名望的台北縣蘆洲國民小學。那時,國民政府已經開始在全台灣普及中等教育,讓孩子們都能進入中學,就連女孩子至少也要上完小學。
學校離家並不很遠,每天上學都是父親騎車子送她去學校。可是,學校裏多數都是當地居民的孩子,隻有很少的外省人。而在他們班裏隻有鄧麗筠一人是外省人。當地人總是欺生和排外,把外來人看成是入侵者,並對外來人懷有種種仇恨和歧視。這不但是成年人的心態,孩童們也是如此。因為仇恨和歧視會隨著基因和語言遺傳和傳播。所以,作為全班唯一的一位外省人的鄧麗筠出現在班裏時,就像一隻怪物一樣被同學們冷眼嘲笑著。是的,她的口音,她的衣著,她的模樣,她的貧窮與辮子。總之,她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同學們冷嘲熱諷的笑料。
就在她來學校上學的第二天早上的第一節課上,坐在鄧麗筠後排的一位男同學,見她紮著兩隻長長的辮子,覺得很可笑。就把她的兩隻辮子拴在了椅子的靠背上。旁邊的一些男同學和女同學看到這些,非但不去製止,反用偷著笑來助長著那位同學的惡作劇。等那位同學把鄧麗筠的辮子捆在了椅背上。大家就一邊笑著,一邊等著下課。終於,下課的鈴聲響了。老師宣布下課。同學們全部起立。可是,當鄧麗筠從椅子上站起來時,她的辮子像是被什麽東西猛然地拽住了。她驚叫了一聲,這才發現她的辮子被拴了椅子上,想起身卻起不來,想坐下又不能坐。看著她那種狼狽而好笑的樣子,周圍那些等著看笑話的同學們哄然大笑起來。
老師馬上走了過來,為鄧麗筠解開辮子,問是誰幹的事。可是,同學們都不吭聲,也沒人承認。老師沒辦法,就隻好讓同學們下課。
這樣的遊戲做過許多遍後,他們終於厭倦了,又開始想著別的法子來戲弄鄧麗筠。一次,上課鈴響了,鄧麗筠回到座位剛一坐下,就聽“嘣”一聲,像是什麽東西爆炸了,把她嚇得尖叫起來。她回頭一看,原來有人把一隻紅色的氣球放在了她的椅子上。還有一次,不知是哪位同學把從野地裏生長的那種長滿小刺的小疙瘩放在了她的頭發上,讓她不敢用手去摸,一摸就紮手,她沒辦法,還是回到家讓媽媽幫她一個一個地從頭發上撿了出來。但最讓她傷心的一次是那天下午她來到教室門前,見許多同學都站在外麵朝著她看著。她雖然覺得奇怪,但並沒有意識到會發生什麽。結果,她推門進了教室。可是,就在她推門那一瞬間,門上放著的垃圾簍一下子掉了下來,塵土和紙屑一下子撒得她滿頭和滿身都是,氣得她當即哭了起來,並報告了老師。老師很快就查出了,讓那個男同學罰站了兩節課。
(請關注張寶同的簽約作品《詩意的情感》,包括精短散文、生活隨筆和中短篇小說,今天發布的是愛情故事《愛的方式》)
鄧麗筠的出世給鄧家貧困和憂愁的生活增添了一片亮色,而鄧麗筠對音樂的喜愛與天賦也讓鄧家在無奈的貧困與憂愁中感到了一種振奮和希望。但是,這種振奮和希望隻是精神層麵上的一種感覺,而在真實的生活方麵,鄧家卻在陷入更加深重的貧困與愁苦之中。
鄧樞從國軍部隊退役了。退役後,他的工資就一下子少了許多。可是,一家七口人都要吃飯,他的這點錢咋說也沒法養家糊口。為了改變家中的貧困,鄧樞決定開辦一家小型米店。開店的事並非一時衝動和一時腦熱,而是經過充分的市場分析和多方了解。他把自己的退役金和全家的積蓄全部湊在一起,還借了一大筆外債,在村前的街道上,租了間並不很大的門麵房,開了家米店。雖然他們事先對市場做了比較詳細的了解和分析,但是,他卻沒有對自己經商的能力進行理性地分析。作為一名外省人,與當地人在語言和感情方麵就格格不入,而且本地人總是把外省人看作是入侵者,占據了他們的地盤和資源,心中對外省人懷有明顯的成見和憎恨。而且鄧樞從小就是個孤兒,又在軍隊裏服役了二十多年,脾氣和性情中帶有明顯的簡單粗暴、自我封閉和剛愎自用,而這些又剛好是做生意人的大豈。所以,這使得他的生意一直處在半死不活和慘淡經營狀態。米店隻經營了兩三年,虧得一塌糊塗,就再也經營不下去了,隻好關門倒閉。於是,家裏就一下子又陷入在無望的恐慌之中。
眼看日子沒法再過下去了,鄧樞的一位朋友勸他去台北謀生,說在台北的蘆洲有一些眷村,住著從大陸來的許多軍人和軍屬,還說到那裏謀生會比較容易一些。屏東在台灣的最南部,而台北卻是台灣的最北部,要舉家搬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鄧樞專門乘軍車去了一趟台北的蘆洲,對他們將要定居的地方考察了一遍,覺得這裏確實不錯,而且孩子上學也比較方便。於是,他回到屏東後,更舉家北遷來到了台北縣的蘆洲鄉。
古時候的蘆洲,原本是鄰近淡水河畔的一片低平沙洲,水澤遍布,河岸兩旁蘆草叢生,每當蘆花盛開時,花絮紛飛,白茫茫的景觀,煞是好看。夜晚月上樹梢,蘆花泛著淡黃月色,微風吹拂,猶如浪花飛舞,頗有思古之幽情,因此常令騷人墨客徘徊流連,當時亦有“蘆狄泛月”之美稱。
他們住在台北軍用機場附近的一個很大很密的村子裏。村裏住滿了從天南海北來的大陸人。他們一家七口人住在一間十五平米的屋子裏,屋裏擠得連下腳的空地都沒有,更別說做飯了。鄧樞就隻好給別人要了一些舊木板,撿了些廢木料,在自家屋旁蓋了間非常小的廚房。還把家門前的空地用柵欄圈起,在空地裏種了些青菜和空心菜。
安定下來後,鄧樞就得趕緊找工作,因為他必須要養家糊口。可是一連找了許多天,也沒有找到什麽工作,因為那時也沒有什麽工作可找。後來,一位朋友見他拉得一手好胡琴,就介紹他入夥93樂隊。93樂隊是空軍高炮部隊的一個軍人俱樂部。雖然它名為軍人俱樂部,但實屬民間樂隊。隻是這些樂隊的成員都是來自大陸的軍人,而且他們也主要是為從大陸來的軍人演奏一些戲曲和樂曲。因為從大陸來的軍人很多,他們思鄉念家,寂寞孤單,常常喝些酒,聽聽歌,來打發眼前的時光。
鄧樞雖然並沒有受過音樂方麵的專門訓練,但從小就愛拉胡琴,所以,胡琴也著實拉得不錯。因為戲曲最能表達台灣軍人思念大陸家鄉和親人的情感,所以,93樂隊的節目也主要是以京劇和其他地方戲曲為主,有《天仙配》、《斬馬謖》、《貴妃醉酒》和《借東風》等選段和唱腔。鄧樞雖然有了份工作,但工資收入很少,還不能完全養活全家人,所以,夫婦又在街口辦了家小餐館,做點稀飯,烙些油餅,做些小菜,來彌補家中生活的不足。
這時的鄧麗筠已到了上學的年齡。雖然家裏很窮,但是,父母還是決定給寶貝女兒選擇一所好學校。因為他們知道一所好的學校會對女兒的未來有好的回報。於是,他們選擇了在當地很有名望的台北縣蘆洲國民小學。那時,國民政府已經開始在全台灣普及中等教育,讓孩子們都能進入中學,就連女孩子至少也要上完小學。
學校離家並不很遠,每天上學都是父親騎車子送她去學校。可是,學校裏多數都是當地居民的孩子,隻有很少的外省人。而在他們班裏隻有鄧麗筠一人是外省人。當地人總是欺生和排外,把外來人看成是入侵者,並對外來人懷有種種仇恨和歧視。這不但是成年人的心態,孩童們也是如此。因為仇恨和歧視會隨著基因和語言遺傳和傳播。所以,作為全班唯一的一位外省人的鄧麗筠出現在班裏時,就像一隻怪物一樣被同學們冷眼嘲笑著。是的,她的口音,她的衣著,她的模樣,她的貧窮與辮子。總之,她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同學們冷嘲熱諷的笑料。
就在她來學校上學的第二天早上的第一節課上,坐在鄧麗筠後排的一位男同學,見她紮著兩隻長長的辮子,覺得很可笑。就把她的兩隻辮子拴在了椅子的靠背上。旁邊的一些男同學和女同學看到這些,非但不去製止,反用偷著笑來助長著那位同學的惡作劇。等那位同學把鄧麗筠的辮子捆在了椅背上。大家就一邊笑著,一邊等著下課。終於,下課的鈴聲響了。老師宣布下課。同學們全部起立。可是,當鄧麗筠從椅子上站起來時,她的辮子像是被什麽東西猛然地拽住了。她驚叫了一聲,這才發現她的辮子被拴了椅子上,想起身卻起不來,想坐下又不能坐。看著她那種狼狽而好笑的樣子,周圍那些等著看笑話的同學們哄然大笑起來。
老師馬上走了過來,為鄧麗筠解開辮子,問是誰幹的事。可是,同學們都不吭聲,也沒人承認。老師沒辦法,就隻好讓同學們下課。
這樣的遊戲做過許多遍後,他們終於厭倦了,又開始想著別的法子來戲弄鄧麗筠。一次,上課鈴響了,鄧麗筠回到座位剛一坐下,就聽“嘣”一聲,像是什麽東西爆炸了,把她嚇得尖叫起來。她回頭一看,原來有人把一隻紅色的氣球放在了她的椅子上。還有一次,不知是哪位同學把從野地裏生長的那種長滿小刺的小疙瘩放在了她的頭發上,讓她不敢用手去摸,一摸就紮手,她沒辦法,還是回到家讓媽媽幫她一個一個地從頭發上撿了出來。但最讓她傷心的一次是那天下午她來到教室門前,見許多同學都站在外麵朝著她看著。她雖然覺得奇怪,但並沒有意識到會發生什麽。結果,她推門進了教室。可是,就在她推門那一瞬間,門上放著的垃圾簍一下子掉了下來,塵土和紙屑一下子撒得她滿頭和滿身都是,氣得她當即哭了起來,並報告了老師。老師很快就查出了,讓那個男同學罰站了兩節課。
(請關注張寶同的簽約作品《詩意的情感》,包括精短散文、生活隨筆和中短篇小說,今天發布的是愛情故事《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