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穿得平凡、臉也經過改妝刻意平凡了,可這麽隨意地往山石上一站,楚大少依然風姿卓絕、飄然若仙。
當真是個世間難尋的美人啊!
呃……好吧,重點錯了。
迷迷登登犯了花癡的龍小鳳醒悟過來:重點是楚亓的手上停了一隻鳥。
楚亓的鳥。
對啊,此間的事情越發不尋常起來,楚亓沒理由依然保持著單線作戰。
他們的身後是楚門,放著楚門的神通不利用,他們不是傻了!
但是,楚亓的臉色為什麽不太好?
就連放走小鳥時,他的手都在微微地發抖。
楚二貨向來強悍,無論遇到什麽情況都是嘻嘻哈哈地坦然麵對,龍小鳳幾乎沒有見過他這種反應。
出什麽事了?
楚亓放走信鳥之後,默然轉過身,他的目光在兩個少年身上遊離,一會兒看看阿四、一會兒看看趙日,那眼神就像要把他倆吞了似的。
是兩個孩子的身份查出來了嗎?龍小鳳好奇地想道。
楚亓接著走到趙日身邊,低頭看了他很久。
他身後的阿四少年亦睜開眼,望著楚亓若有所思。
龍小鳳的胃口被徹底吊起來了:楚亓的鳥到底帶了什麽信息?此間的事,真是越來越有趣了呢!
不知情的龍小鳳充滿了好奇,而楚亓則隻有驚懼。
他想不到,不,任誰都想不到,在他們一路回京的這段日子,盛京的皇城內發生了一件大事。
三月初二之後,眾位大臣上奏的折子全部被留中了!
大宋在先帝以前,一直是首輔內閣製,即以首輔為首、組閣處理政務,內閣與皇帝互相配合,維持整個王國的運行。
先帝登基後,有感於首輔權力過大,又兼有謝太後與首輔勾結,以至皇權旁落之事,以數年之功,才將治國大權盡歸於已身。
首輔、內閣依然在,不過卻已成為皇權的附庸;除此之外,皇帝掌有明麵上的紫禁衛、暗地裏的楚門。
大宋從此進入了比前代更為中央集權的時代。
也許是改革的力度過大,大宋的朝野上下都經曆了一番震蕩,不少人甚至認為,先帝北狩亦是罪因在此。
於是,淑寧長公主帶著少年皇帝趙昰重組朝廷時,到底該沿襲哪個製度治理朝政,便引起各方勢力爭論不休。
經過一番博弈,最終定議:沿襲先帝製度,但是因為皇帝還小,在他長成之前,由淑寧長公主趙晨、太師權愈及先帝的堂兄慶王、皇叔趙煜,組成類似“顧命大臣”的格局,三足鼎立,共同輔政直至皇帝成年。
這三方勢力亦有幾分微妙。
趙晨是女子,還是後~宮的女子,按理是不能幹政的;可她又是淑寧長公主,是她親手把趙昰扶上皇位。
因此實際上趙晨代表的是趙昰本人,她的身後,是絕對的擁皇黨。
從這個意義上說,楚門亦在其內。
除了楚門,還有當初在戰火中把姐弟倆救回來的武將們。
而權愈代表的則是維持大宋國家機器日常運行的文臣體係;當然,大家心知肚明,權太師曾經多麽力挺另一個皇帝候選人趙昺。
趙昰上位之後,雍王趙昺便差不多成了一個透明人。
大臣們隻有在祭祀天地祖先、或是舉國盛典的場合才會看見他。
平日裏雍王府大門緊閉,別說別人了,就連權愈為了避嫌,數年來上門的次數屈指可數。
暗地裏的傳聞,這位雍王比趙昰還要孩子氣些,整日價在王府裏和小內侍瘋玩,從來沒有往外跑的意思。
至於慶王府……慶王趙煜就是個兩眼迷蒙的富貴王爺,一身的肥肉往那一坐,誰來說話,他都是點頭“嗯嗯嗯”,搖頭“啊啊啊”。
他似乎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過是用來平衡長公主同太師雙方勢力的一尊大佛,所以便很安穩地遵守“大佛”本分。
至於日常政務,大多數經由權愈帶領文官們預處理後,送至宮中交由少年皇帝決斷。
當然少年皇帝身邊有淑寧長公主坐陣,如果趙晨提出異議,皇帝便會發回奏章重擬,或是留中以示無聲反對。
權愈方當然也有權申斥。
雙方拉上慶王趙煜,共議出個結果,最後再蓋上少年皇帝的印璽,一件政事便了結了。
如此彼此牽製,大宋朝廷倒也四平八穩地休養生息了好幾年。
少年皇帝一天天地長大,並開始學習處理政務。
權愈那方擔心少年皇帝的心性被趙晨左右太過,因此請求親自教導他。
在學問上,誰能越過天下士子之師?趙晨為堵悠悠之口,亦無法拒絕。
因此這一兩年朝廷上的局勢又再度微妙起來。
少年皇帝手中的印璽從前隻是個象征,現在卻漸漸有了實質的意義。
可是從三月初二之後,這個有了實質意義的印璽卻連一個印都沒蓋出來過了。
眼看著政務折子越堆越高,權愈急得上火,可每每求見少年皇帝,都被拒絕了。
三天之後,再也等不了的權愈拉上慶王趙煜,也不去宮裏求見皇帝了,直接殺到了長公主府。
趙昰的問題如果連趙晨都說不出個一二三四來,那就奇了怪了。
趙晨在府中接待了兩人,滿口保證趙昰沒什麽隻是鬧點孩子脾氣,要他們放心。
但權愈和趙煜,一個是聰明擺在臉上,一個是揣著聰明裝糊塗,沒那麽容易糊弄。
“什麽叫鬧孩子脾氣?”權愈麵有怒容,一拱手道,“說句難聽的話,今上也不小了;就算還小,國事豈能胡鬧?”
言下之意,不知輕重、不識大體的少年皇帝,坐在那個位置上終將禍國。
權愈當初在眾文臣中得到先帝青眼,就是因為他能將“敢於直言”和“處事圓潤”這兩個矛盾體結合在一起,說一兩句出格的話對他來說也不算什麽。
趙煜則眯著眼,臉上的肥肉顫顫地打圓場:
“太師言重言重啦,我家那個小孫子也是個皮的,卻也沒真誤過什麽大事。退而言之,最近這四海晏然、天下太平,那些折子早一天、遲一天,差不了那一會會。”
當真是個世間難尋的美人啊!
呃……好吧,重點錯了。
迷迷登登犯了花癡的龍小鳳醒悟過來:重點是楚亓的手上停了一隻鳥。
楚亓的鳥。
對啊,此間的事情越發不尋常起來,楚亓沒理由依然保持著單線作戰。
他們的身後是楚門,放著楚門的神通不利用,他們不是傻了!
但是,楚亓的臉色為什麽不太好?
就連放走小鳥時,他的手都在微微地發抖。
楚二貨向來強悍,無論遇到什麽情況都是嘻嘻哈哈地坦然麵對,龍小鳳幾乎沒有見過他這種反應。
出什麽事了?
楚亓放走信鳥之後,默然轉過身,他的目光在兩個少年身上遊離,一會兒看看阿四、一會兒看看趙日,那眼神就像要把他倆吞了似的。
是兩個孩子的身份查出來了嗎?龍小鳳好奇地想道。
楚亓接著走到趙日身邊,低頭看了他很久。
他身後的阿四少年亦睜開眼,望著楚亓若有所思。
龍小鳳的胃口被徹底吊起來了:楚亓的鳥到底帶了什麽信息?此間的事,真是越來越有趣了呢!
不知情的龍小鳳充滿了好奇,而楚亓則隻有驚懼。
他想不到,不,任誰都想不到,在他們一路回京的這段日子,盛京的皇城內發生了一件大事。
三月初二之後,眾位大臣上奏的折子全部被留中了!
大宋在先帝以前,一直是首輔內閣製,即以首輔為首、組閣處理政務,內閣與皇帝互相配合,維持整個王國的運行。
先帝登基後,有感於首輔權力過大,又兼有謝太後與首輔勾結,以至皇權旁落之事,以數年之功,才將治國大權盡歸於已身。
首輔、內閣依然在,不過卻已成為皇權的附庸;除此之外,皇帝掌有明麵上的紫禁衛、暗地裏的楚門。
大宋從此進入了比前代更為中央集權的時代。
也許是改革的力度過大,大宋的朝野上下都經曆了一番震蕩,不少人甚至認為,先帝北狩亦是罪因在此。
於是,淑寧長公主帶著少年皇帝趙昰重組朝廷時,到底該沿襲哪個製度治理朝政,便引起各方勢力爭論不休。
經過一番博弈,最終定議:沿襲先帝製度,但是因為皇帝還小,在他長成之前,由淑寧長公主趙晨、太師權愈及先帝的堂兄慶王、皇叔趙煜,組成類似“顧命大臣”的格局,三足鼎立,共同輔政直至皇帝成年。
這三方勢力亦有幾分微妙。
趙晨是女子,還是後~宮的女子,按理是不能幹政的;可她又是淑寧長公主,是她親手把趙昰扶上皇位。
因此實際上趙晨代表的是趙昰本人,她的身後,是絕對的擁皇黨。
從這個意義上說,楚門亦在其內。
除了楚門,還有當初在戰火中把姐弟倆救回來的武將們。
而權愈代表的則是維持大宋國家機器日常運行的文臣體係;當然,大家心知肚明,權太師曾經多麽力挺另一個皇帝候選人趙昺。
趙昰上位之後,雍王趙昺便差不多成了一個透明人。
大臣們隻有在祭祀天地祖先、或是舉國盛典的場合才會看見他。
平日裏雍王府大門緊閉,別說別人了,就連權愈為了避嫌,數年來上門的次數屈指可數。
暗地裏的傳聞,這位雍王比趙昰還要孩子氣些,整日價在王府裏和小內侍瘋玩,從來沒有往外跑的意思。
至於慶王府……慶王趙煜就是個兩眼迷蒙的富貴王爺,一身的肥肉往那一坐,誰來說話,他都是點頭“嗯嗯嗯”,搖頭“啊啊啊”。
他似乎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過是用來平衡長公主同太師雙方勢力的一尊大佛,所以便很安穩地遵守“大佛”本分。
至於日常政務,大多數經由權愈帶領文官們預處理後,送至宮中交由少年皇帝決斷。
當然少年皇帝身邊有淑寧長公主坐陣,如果趙晨提出異議,皇帝便會發回奏章重擬,或是留中以示無聲反對。
權愈方當然也有權申斥。
雙方拉上慶王趙煜,共議出個結果,最後再蓋上少年皇帝的印璽,一件政事便了結了。
如此彼此牽製,大宋朝廷倒也四平八穩地休養生息了好幾年。
少年皇帝一天天地長大,並開始學習處理政務。
權愈那方擔心少年皇帝的心性被趙晨左右太過,因此請求親自教導他。
在學問上,誰能越過天下士子之師?趙晨為堵悠悠之口,亦無法拒絕。
因此這一兩年朝廷上的局勢又再度微妙起來。
少年皇帝手中的印璽從前隻是個象征,現在卻漸漸有了實質的意義。
可是從三月初二之後,這個有了實質意義的印璽卻連一個印都沒蓋出來過了。
眼看著政務折子越堆越高,權愈急得上火,可每每求見少年皇帝,都被拒絕了。
三天之後,再也等不了的權愈拉上慶王趙煜,也不去宮裏求見皇帝了,直接殺到了長公主府。
趙昰的問題如果連趙晨都說不出個一二三四來,那就奇了怪了。
趙晨在府中接待了兩人,滿口保證趙昰沒什麽隻是鬧點孩子脾氣,要他們放心。
但權愈和趙煜,一個是聰明擺在臉上,一個是揣著聰明裝糊塗,沒那麽容易糊弄。
“什麽叫鬧孩子脾氣?”權愈麵有怒容,一拱手道,“說句難聽的話,今上也不小了;就算還小,國事豈能胡鬧?”
言下之意,不知輕重、不識大體的少年皇帝,坐在那個位置上終將禍國。
權愈當初在眾文臣中得到先帝青眼,就是因為他能將“敢於直言”和“處事圓潤”這兩個矛盾體結合在一起,說一兩句出格的話對他來說也不算什麽。
趙煜則眯著眼,臉上的肥肉顫顫地打圓場:
“太師言重言重啦,我家那個小孫子也是個皮的,卻也沒真誤過什麽大事。退而言之,最近這四海晏然、天下太平,那些折子早一天、遲一天,差不了那一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