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老先生很無奈,可他也隻是無奈,但他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本在哪裏。
隻要逮到機會,陶老先生便會對陶缶極盡數落和教訓,幾乎陶家所有人都偏幫陶老先生,就連最疼小兒子的陶夫人也是不例外。
對陶家人來說陶缶變得越來越不可理喻,但對陶缶來說越來越覺得陶家不是他的家了,他歸家的時候越來越少。
有一天陶夫人帶著幾個兒媳婦去效外的一個廟裏上香,意外的看到了陶缶,看到他和一個年輕的婦人走在一起,舉止十分的親密。這可氣壞了薛氏,當場上去撕把陶缶和那婦人。為了護著那婦人,陶缶失手打了薛氏,薛氏感到既委屈又憤怒哭著跑回了娘家。
弄清了原委真相的薛氏要和離,陶家為了拘留住她,便找出了與陶缶在一起的那個婦人。倒也沒有做絕,隻是將那婦人約出來“好言相勸”了一番。婦人倒也“通情達理”,當即表示和陶缶斷得幹幹淨淨。
那婦人倒也是個言而有信之人,回去果然和陶缶斷得幹幹淨淨——從陶缶每日回府鬧事時的暴跳如雷就可以看得出。
陶缶整日跟家裏鬧,跟薛氏鬧,就這樣在彼此的折磨中薛氏也越來越偏激。
有一天,陶缶突然二話不說就闖進薛氏的房裏,一刀就把薛氏的頭砍了下來。
原來薛氏深以為她的婚姻不幸都源自賣花女,所以深恨賣花女,便一心想要除掉她。薛氏認為隻要賣花女死了,陶缶便斷了念想,然後就可以回歸家庭,回歸正途了。於是,薛氏想出了一條毒計,把賣花女殺死,並且要將她徹底的殺死。
薛氏的外祖父甚迷道術,認識許多“高人”,薛氏便向其外祖父求助,薛氏的外祖父給她推薦了位名號為“昶演”的道人。
昶演道人先讓薛氏在荒郊野外選一僻靜之地,然後再把賣花女騙出來,如法炮製了一番,便要將賣花女活埋了。也是賣花女命不該絕,就在昶演和薛氏行凶的時候,被一個從外地進京述職的小縣令撞見。小縣令先是不動聲色,等他們走了就上去把賣花女救了出來。如是,賣花女撿了一條小命。
這位縣令姓姚,是成都府轄下的平武縣的縣令,因平息民亂有功被特許進京述職。
很是巧,這位姚縣令早年有一個女兒,在他去任上的時候失散了,而賣花女的開容頗有他那個失散女兒的影子。
無巧不成書,賣花女還真不是賣花郎親生的。
因著形容相像,也是可憐賣花女的遭遇,也是為了安撫病重老妻,於是姚縣令便認了賣花女為女兒。
這,便是“姚氏”的來曆。
既然認了女兒,姚縣令自是不能讓姚氏的苦姚氏回了京城便派人約了陶缶,讓他管教好家人。得知情況的陶缶怒極,便回家殺了薛氏。
殺了薛氏,陶缶成了殺人犯,於是便奔走逃亡。
不過,這裏暫且沒有姚氏什麽事。
姚氏成了官家女,自然是不能與人為妾的,姚縣令便把她從許家要了出來,想要帶她去京外生活,也是避家她和陶、薛兩家重新開始的意思。
姚氏雖然不舍陶缶,卻也對重新開始的生活充滿希望的。
卻是,她願息事寧人,別人卻是不願意。
薛家知道了薛氏死的原委,於是恨上了姚氏,他們不敢明目張膽的報複便暗地裏做手腳。不久之後,本來因功進京的姚縣令被以貪墨之罪判進了大理寺,隨後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牢中。姚母也一病不起,然後也死了,兩個兄長也卷進了一場大案裏被貶至邊關,最後也都死在了邊關,姚氏在許誌國的努力下得以保全。
事後經許誌國暗查,姚縣令的冤案就是薛家所為,陶家也充當了落井下石者的角色。
姚氏無力為姚縣令他們做什麽,隻能在許誌國的保護下苟且偷生。
“那姚氏以姚縣女兒的身份,重新嫁入了許家為繼室。”喝了一口茶,陶老先生繼續說道:“阿缶一走就是兩三年,我們跟薛家的官司也打了兩三年,最後以我們賠他們三萬兩銀子為了結。這事兒,也就算是過去了。薛家不上門來找我們麻煩,關於阿缶的一切也在我們刻意中慢慢的變得模糊,全當他從來不存在一樣。就這樣,三年多過去了。那是永清二年,七月,中元節的前一天。那天早上天還蒙蒙亮,我早起去上朝,坐在轎裏,我不經意的看到在旁邊的小街裏有一個人背朝著外麵向裏走,我隱隱約約的感覺這個人的背影很熟悉。當時也沒有當一回事,我便上朝去了,剛要進朝房候點,忽然看到五城兵馬司指揮喬振飛奔進來,找到田閣老說薛家和吳家被滅了門。吳家,就是薛氏的外祖家。兩門四百多口人,全都被殺!這等大案田閣老也不敢擅專,於是趕緊和幾個閣老及禦史台、刑部、大理寺會商,然後一邊報於皇帝,一邊三司一起派了人去現場勘查。我那時候已經去了國子監,不在禦史台了,但薛家是陶家的親家,我便允許去看了……”
說到這裏,陶老先生停住了話頭,用手扶起了額頭,一副不願意回想起來的樣子。
陶老先生揉著腦門兒心許久,然後才又繼續道:“薛家一百零七口,便都被身首異處,頭顱被擺成了浮屠,身體全被剁成了碎塊。其後得知,吳家也是如此……也不知道怎麽的,我當時腦子裏突然就想到早上在那個巷子裏的背影來,然後,那個背影就和阿缶重合在了一起。我連忙回家,找了老大和老二,讓他們去尋阿缶。”
“找他做什麽?”李九娘突然開口問道。
“自然是要問問他這些是不是他幹的了!”王驂說。
“是他幹的又如何?不是他幹的又如何?”李九娘又問。
王驂一愣,道:“總得問他清楚吧?不是他幹的便罷了,是他幹的總得問問他原因吧。老師,是不是這個道理?”
隻要逮到機會,陶老先生便會對陶缶極盡數落和教訓,幾乎陶家所有人都偏幫陶老先生,就連最疼小兒子的陶夫人也是不例外。
對陶家人來說陶缶變得越來越不可理喻,但對陶缶來說越來越覺得陶家不是他的家了,他歸家的時候越來越少。
有一天陶夫人帶著幾個兒媳婦去效外的一個廟裏上香,意外的看到了陶缶,看到他和一個年輕的婦人走在一起,舉止十分的親密。這可氣壞了薛氏,當場上去撕把陶缶和那婦人。為了護著那婦人,陶缶失手打了薛氏,薛氏感到既委屈又憤怒哭著跑回了娘家。
弄清了原委真相的薛氏要和離,陶家為了拘留住她,便找出了與陶缶在一起的那個婦人。倒也沒有做絕,隻是將那婦人約出來“好言相勸”了一番。婦人倒也“通情達理”,當即表示和陶缶斷得幹幹淨淨。
那婦人倒也是個言而有信之人,回去果然和陶缶斷得幹幹淨淨——從陶缶每日回府鬧事時的暴跳如雷就可以看得出。
陶缶整日跟家裏鬧,跟薛氏鬧,就這樣在彼此的折磨中薛氏也越來越偏激。
有一天,陶缶突然二話不說就闖進薛氏的房裏,一刀就把薛氏的頭砍了下來。
原來薛氏深以為她的婚姻不幸都源自賣花女,所以深恨賣花女,便一心想要除掉她。薛氏認為隻要賣花女死了,陶缶便斷了念想,然後就可以回歸家庭,回歸正途了。於是,薛氏想出了一條毒計,把賣花女殺死,並且要將她徹底的殺死。
薛氏的外祖父甚迷道術,認識許多“高人”,薛氏便向其外祖父求助,薛氏的外祖父給她推薦了位名號為“昶演”的道人。
昶演道人先讓薛氏在荒郊野外選一僻靜之地,然後再把賣花女騙出來,如法炮製了一番,便要將賣花女活埋了。也是賣花女命不該絕,就在昶演和薛氏行凶的時候,被一個從外地進京述職的小縣令撞見。小縣令先是不動聲色,等他們走了就上去把賣花女救了出來。如是,賣花女撿了一條小命。
這位縣令姓姚,是成都府轄下的平武縣的縣令,因平息民亂有功被特許進京述職。
很是巧,這位姚縣令早年有一個女兒,在他去任上的時候失散了,而賣花女的開容頗有他那個失散女兒的影子。
無巧不成書,賣花女還真不是賣花郎親生的。
因著形容相像,也是可憐賣花女的遭遇,也是為了安撫病重老妻,於是姚縣令便認了賣花女為女兒。
這,便是“姚氏”的來曆。
既然認了女兒,姚縣令自是不能讓姚氏的苦姚氏回了京城便派人約了陶缶,讓他管教好家人。得知情況的陶缶怒極,便回家殺了薛氏。
殺了薛氏,陶缶成了殺人犯,於是便奔走逃亡。
不過,這裏暫且沒有姚氏什麽事。
姚氏成了官家女,自然是不能與人為妾的,姚縣令便把她從許家要了出來,想要帶她去京外生活,也是避家她和陶、薛兩家重新開始的意思。
姚氏雖然不舍陶缶,卻也對重新開始的生活充滿希望的。
卻是,她願息事寧人,別人卻是不願意。
薛家知道了薛氏死的原委,於是恨上了姚氏,他們不敢明目張膽的報複便暗地裏做手腳。不久之後,本來因功進京的姚縣令被以貪墨之罪判進了大理寺,隨後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牢中。姚母也一病不起,然後也死了,兩個兄長也卷進了一場大案裏被貶至邊關,最後也都死在了邊關,姚氏在許誌國的努力下得以保全。
事後經許誌國暗查,姚縣令的冤案就是薛家所為,陶家也充當了落井下石者的角色。
姚氏無力為姚縣令他們做什麽,隻能在許誌國的保護下苟且偷生。
“那姚氏以姚縣女兒的身份,重新嫁入了許家為繼室。”喝了一口茶,陶老先生繼續說道:“阿缶一走就是兩三年,我們跟薛家的官司也打了兩三年,最後以我們賠他們三萬兩銀子為了結。這事兒,也就算是過去了。薛家不上門來找我們麻煩,關於阿缶的一切也在我們刻意中慢慢的變得模糊,全當他從來不存在一樣。就這樣,三年多過去了。那是永清二年,七月,中元節的前一天。那天早上天還蒙蒙亮,我早起去上朝,坐在轎裏,我不經意的看到在旁邊的小街裏有一個人背朝著外麵向裏走,我隱隱約約的感覺這個人的背影很熟悉。當時也沒有當一回事,我便上朝去了,剛要進朝房候點,忽然看到五城兵馬司指揮喬振飛奔進來,找到田閣老說薛家和吳家被滅了門。吳家,就是薛氏的外祖家。兩門四百多口人,全都被殺!這等大案田閣老也不敢擅專,於是趕緊和幾個閣老及禦史台、刑部、大理寺會商,然後一邊報於皇帝,一邊三司一起派了人去現場勘查。我那時候已經去了國子監,不在禦史台了,但薛家是陶家的親家,我便允許去看了……”
說到這裏,陶老先生停住了話頭,用手扶起了額頭,一副不願意回想起來的樣子。
陶老先生揉著腦門兒心許久,然後才又繼續道:“薛家一百零七口,便都被身首異處,頭顱被擺成了浮屠,身體全被剁成了碎塊。其後得知,吳家也是如此……也不知道怎麽的,我當時腦子裏突然就想到早上在那個巷子裏的背影來,然後,那個背影就和阿缶重合在了一起。我連忙回家,找了老大和老二,讓他們去尋阿缶。”
“找他做什麽?”李九娘突然開口問道。
“自然是要問問他這些是不是他幹的了!”王驂說。
“是他幹的又如何?不是他幹的又如何?”李九娘又問。
王驂一愣,道:“總得問他清楚吧?不是他幹的便罷了,是他幹的總得問問他原因吧。老師,是不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