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太太以非常“開明”的態度把洪玉留在了王府,並由她做主抬舉洪玉為五叔的平妻,氣得五嬸差點兒當場撞柱求死。
李九娘同情的瞥了一眼五嬸,牽著王驂的手默默的回了郡主府。
既是有洪家鎮場,李九娘也就不必擔心陶缶再殺回來禍害王家的事了。皇帝那裏急得都快打人了,也是該起程了。
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到宮裏請辭聆訓,很快就定好了起程的日子。
包都打好了,都裝上了車了,連駕車的馬都夾上了轅了,卻有門人來報:“有一位自稱是爺老師的老先生要見爺和您。”
問:“叫什麽啊?”
門人回答說:“老先生自稱姓陶。”
哎呦喂,是陶老爺子來了!
他老人家怎麽來京城啦?
還用問,自是為了陶缶而來的唄!
這是又走不成了,趕緊去迎老爺子吧。
出得門來,隻見大門外有一輛漆黑的馬車,拉車的馬什麽樣沒瞧見,就瞧見馬車前立著的那一老一少了。
都是熟人兒!
這一老一少不是別人,老的正是王驂的授業恩師,李九娘的義父陶老先生。少的那位也不是外人兒,是陶老先生的嫡親長孫陶秣。
王驂和李九娘快步上前拜見:“老師(義父)!”
“免禮,免禮。”陶老先生慈和的笑著,伸出雙手將二人一手一個托了起來。
自有人替祖孫二人拿行禮,師徒父女相見相談勝歡,有說不盡的話講,一邊說一邊往裏走。王驂見陶老先生腳步有些虛浮,忙叫人抬了頂軟轎,扶了陶老先生上了軟轎,直奔客院。
“我看老師有些不大好,你給看看。”王驂悄悄的給李九娘說。
李九娘點點頭,說“好”,接了下人遞來的茶捧到老先生的麵前:“義父您喝茶。”
“好。”陶老先生接了茶,端著茶碗在嘴卻是先歎了一口氣。
李九娘便問:“怎麽了?是茶不對味嗎?”
陶老先生搖頭,連說:“不是,隻是感覺有些累。”
於是李九娘便趁機道:“我也看義父您麵色不佳,不如讓我給你把把脈吧。”
“不必費那事。”陶老先生嘴上雖是這麽說,手上卻把茶碗擱下,捋了袖子伸了過來。
握住陶老先生的“寸關尺”,李九娘垂下雙瞼細心感察。正如陶老先生自己所說的,就是趕路累著了。卻也是馬虎不得,畢竟老爺子都七十多了。
李九娘寫了藥方,吩咐人去按方抓藥,陶老先生讓摒退左右,左右退下,陶老先生沉默片刻道:“我想見見他。”
不用想也知道,陶老先生要見的人是陶缶。
免不得問起陶缶的前事今生,陶老先生哀聲歎氣的道來。
三十二年前,陶老先生還在禦史台右副都禦史的任上,陶秣的父親在泰州任知州,陶二叔在翰林院做編修。那年陶缶二十一歲,剛剛杏榜上名,成了新晉的進士。
一門四進士,一個正三品居中樞,兩個正五品一個清貴一個實權在握,還有一個是前途不可限量的新貴。這陣容,就算是在官宦集聚的雙楊巷,也算得上是一府名門了。
陶家講究的是“先立業後成家”,家中男兒多以讀書為出路,也有不讀書去做商守田的,但那是少數。讀書不成的一般在二十歲就會令其別立,娶一方妻室,分他一些家產,這算是“成家”、“立業”雙並行了。讀書讀的好的,在考得舉人身份後也就可以“成家”了。陶缶是十六歲那年考中的舉人,本該是早就成親了才對,卻是他發出了弘願“不中進士不娶妻”。這等“大誌向”隻會得到稱讚和支持的,所以,現在的陶缶還是獨身單人。
雖然說支持兒子的“大誌向”,但是兒子一天一天的長大,身為父母的又怎麽會不憂心他的婚事?
如今陶缶終於考中進士了,陶老先生和夫人可所謂歡欣至極,不僅僅是因為兒子考了進士給他們掙了臉,更是因為兒子的婚姻總算可以提上日程了。
其實早在陶缶考中舉人的那一年起,陶夫人便一直在給陶缶踅摸妻子的人選,選了五六年,到這會兒合適的姑娘都攢了半匣子了。是以,陶缶是四月初考得的進士,四月底便有了未婚妻。
人生四大喜,在一年裏趕上了兩件,這是多高興的事兒?又洽適陶秣的爹升任成都府做了知府,陶家頓時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每個人每天都是笑嗬嗬的,就連婆子耍混的事都發少生了。
卻是,每一個人都歡喜,有一個人不歡喜。
這個人是誰呢?
正是引來這片歡迎氣氛的主角,陶缶。
這是為何呢?
原來,陶缶之所以發那弘願,說什麽“不中進士不娶妻”,是因為他早就有心上人了,隻想著考中了進士他便有了自主權,就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心願娶心上人為妻!
但是很顯然,理想充滿了美好,現實充滿了殘酷。陶缶如願的考中了進士,但卻沒有如願娶得心上人。因為他的心上人隻不過是一個賣花郎的女兒,根本就不配進陶家這樣的“高門大戶”!
陶缶幾次抗掙,終是以失敗收場。
就在陶缶心不甘情不願娶了戶部倉儲侍郎薛常禮的嫡長孫女為妻的時候,陶缶那位心上人也進了兵部職方司主事許誌國的家裏為妾。
俗話說得好,強拗的瓜不甜,婚後的陶缶和其夫人的關係十分不睦。
雖是不基石和睦,倒也勉強維持著。
陶缶開始不務正業,翰林院的差事也是應付,天天走馬觀花遊山玩水,下館子吃酒聽戲包戲子。陶老先生想管,可根本就管不了,父子兩個經常發生爭吵,有些時候還會動手,陶缶變得越來越暴戾。
漸漸的,陶缶開始不歸家,然後便發現他迷上了道術。
兒子變成了這樣,陶老先生也是傷心透了,更多的卻是無奈。說也說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他就是越變越壞,能怎麽辦?總不能把他重新塞回娘肚子裏,重塑一回吧?
李九娘同情的瞥了一眼五嬸,牽著王驂的手默默的回了郡主府。
既是有洪家鎮場,李九娘也就不必擔心陶缶再殺回來禍害王家的事了。皇帝那裏急得都快打人了,也是該起程了。
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到宮裏請辭聆訓,很快就定好了起程的日子。
包都打好了,都裝上了車了,連駕車的馬都夾上了轅了,卻有門人來報:“有一位自稱是爺老師的老先生要見爺和您。”
問:“叫什麽啊?”
門人回答說:“老先生自稱姓陶。”
哎呦喂,是陶老爺子來了!
他老人家怎麽來京城啦?
還用問,自是為了陶缶而來的唄!
這是又走不成了,趕緊去迎老爺子吧。
出得門來,隻見大門外有一輛漆黑的馬車,拉車的馬什麽樣沒瞧見,就瞧見馬車前立著的那一老一少了。
都是熟人兒!
這一老一少不是別人,老的正是王驂的授業恩師,李九娘的義父陶老先生。少的那位也不是外人兒,是陶老先生的嫡親長孫陶秣。
王驂和李九娘快步上前拜見:“老師(義父)!”
“免禮,免禮。”陶老先生慈和的笑著,伸出雙手將二人一手一個托了起來。
自有人替祖孫二人拿行禮,師徒父女相見相談勝歡,有說不盡的話講,一邊說一邊往裏走。王驂見陶老先生腳步有些虛浮,忙叫人抬了頂軟轎,扶了陶老先生上了軟轎,直奔客院。
“我看老師有些不大好,你給看看。”王驂悄悄的給李九娘說。
李九娘點點頭,說“好”,接了下人遞來的茶捧到老先生的麵前:“義父您喝茶。”
“好。”陶老先生接了茶,端著茶碗在嘴卻是先歎了一口氣。
李九娘便問:“怎麽了?是茶不對味嗎?”
陶老先生搖頭,連說:“不是,隻是感覺有些累。”
於是李九娘便趁機道:“我也看義父您麵色不佳,不如讓我給你把把脈吧。”
“不必費那事。”陶老先生嘴上雖是這麽說,手上卻把茶碗擱下,捋了袖子伸了過來。
握住陶老先生的“寸關尺”,李九娘垂下雙瞼細心感察。正如陶老先生自己所說的,就是趕路累著了。卻也是馬虎不得,畢竟老爺子都七十多了。
李九娘寫了藥方,吩咐人去按方抓藥,陶老先生讓摒退左右,左右退下,陶老先生沉默片刻道:“我想見見他。”
不用想也知道,陶老先生要見的人是陶缶。
免不得問起陶缶的前事今生,陶老先生哀聲歎氣的道來。
三十二年前,陶老先生還在禦史台右副都禦史的任上,陶秣的父親在泰州任知州,陶二叔在翰林院做編修。那年陶缶二十一歲,剛剛杏榜上名,成了新晉的進士。
一門四進士,一個正三品居中樞,兩個正五品一個清貴一個實權在握,還有一個是前途不可限量的新貴。這陣容,就算是在官宦集聚的雙楊巷,也算得上是一府名門了。
陶家講究的是“先立業後成家”,家中男兒多以讀書為出路,也有不讀書去做商守田的,但那是少數。讀書不成的一般在二十歲就會令其別立,娶一方妻室,分他一些家產,這算是“成家”、“立業”雙並行了。讀書讀的好的,在考得舉人身份後也就可以“成家”了。陶缶是十六歲那年考中的舉人,本該是早就成親了才對,卻是他發出了弘願“不中進士不娶妻”。這等“大誌向”隻會得到稱讚和支持的,所以,現在的陶缶還是獨身單人。
雖然說支持兒子的“大誌向”,但是兒子一天一天的長大,身為父母的又怎麽會不憂心他的婚事?
如今陶缶終於考中進士了,陶老先生和夫人可所謂歡欣至極,不僅僅是因為兒子考了進士給他們掙了臉,更是因為兒子的婚姻總算可以提上日程了。
其實早在陶缶考中舉人的那一年起,陶夫人便一直在給陶缶踅摸妻子的人選,選了五六年,到這會兒合適的姑娘都攢了半匣子了。是以,陶缶是四月初考得的進士,四月底便有了未婚妻。
人生四大喜,在一年裏趕上了兩件,這是多高興的事兒?又洽適陶秣的爹升任成都府做了知府,陶家頓時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每個人每天都是笑嗬嗬的,就連婆子耍混的事都發少生了。
卻是,每一個人都歡喜,有一個人不歡喜。
這個人是誰呢?
正是引來這片歡迎氣氛的主角,陶缶。
這是為何呢?
原來,陶缶之所以發那弘願,說什麽“不中進士不娶妻”,是因為他早就有心上人了,隻想著考中了進士他便有了自主權,就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心願娶心上人為妻!
但是很顯然,理想充滿了美好,現實充滿了殘酷。陶缶如願的考中了進士,但卻沒有如願娶得心上人。因為他的心上人隻不過是一個賣花郎的女兒,根本就不配進陶家這樣的“高門大戶”!
陶缶幾次抗掙,終是以失敗收場。
就在陶缶心不甘情不願娶了戶部倉儲侍郎薛常禮的嫡長孫女為妻的時候,陶缶那位心上人也進了兵部職方司主事許誌國的家裏為妾。
俗話說得好,強拗的瓜不甜,婚後的陶缶和其夫人的關係十分不睦。
雖是不基石和睦,倒也勉強維持著。
陶缶開始不務正業,翰林院的差事也是應付,天天走馬觀花遊山玩水,下館子吃酒聽戲包戲子。陶老先生想管,可根本就管不了,父子兩個經常發生爭吵,有些時候還會動手,陶缶變得越來越暴戾。
漸漸的,陶缶開始不歸家,然後便發現他迷上了道術。
兒子變成了這樣,陶老先生也是傷心透了,更多的卻是無奈。說也說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他就是越變越壞,能怎麽辦?總不能把他重新塞回娘肚子裏,重塑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