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進了崔家族學,曾夫子親切地詢問了崔行初的“病情”。還叮囑道,若覺不妥,隨時報告,崔行初拱著手行禮,笑眯眯地應了。
她跟著堂姐妹們坐回自己的書桌,放好書囊之後,便環顧左右。
嗯,那位氣質張揚的富商小姐崔敏珠頭戴一副嶄新的東珠頭麵,正興衝衝地和鄰桌聊著天;
神情靦腆的崔夢令小姐,正和堂妹行月一起,在往課本下麵藏著一本嶄新的詩集;
還有自己的堂姐崔行蓉,在書囊裏一陣摸索,最後居然掏出來一柄繡扇和幾團針線,一副要在課堂上開小差、做私活的架勢……
崔行初看著那堆紅黃藍綠、顏色俱全的繡線團瞪大眼睛:一邊讀書一邊還能繡花,小姐姐,你很棒棒噢!
夫子站在講台上“啪”得敲過教鞭,教導幾句之後,大家夥兒便攤開書,跟著一句一句誦讀起經義來。
坐在花枝招展的女同窗中間,耳聽音若黃鸝的郎朗讀書之聲,崔行初舒了口氣,古往今來,學校果然都是陽氣最旺的地方,隻是坐在教室這麽一小會兒,她便覺得說不出的安定,之前被綁架的經曆仿若薄冰,在這一張張洋溢著青春活力的臉龐、一陣陣誦著聖人之言的音韻之下消散不見。
所以前世,每逢寒暑假開學,大家雖然鬼哭狼嚎“作業沒寫完”,但進了學校見到很久未見的同學、朋友,還是會雀躍不已,集體生活有集體生活的好啊。
從七夕算起,她缺了將近二十餘天的課,幸好族學裏女學生的課程比較簡單,教學方式直接粗暴,她右手捧著書,放開嗓子,搖頭晃腦跟著“之乎者也”起來。
與其同時,在距離崔家族學不遠的仁義湖畔,來了一群白衫黑帽的人。
那群人有十五人之多,除了四個蓄著胡子的長者年齡在四十歲以上,其餘盡是十二三歲到十八九歲的青少年模樣。眾人臉上略帶著長途跋涉的疲憊之色,但眼望麵前的仁義湖,神情中都透著一絲激動。
一個眉目端正、略帶了三分忠厚的青年,手指麵前的木橋問道:“許院長,那裏可能便是仁義湖和仁義橋了。”
四位長者的一人,身材瘦削,雙目炯炯有神,答道:“應該就是這裏了,信上說仁義橋是半座木橋,而且你們看,此地還有官兵把守,褚林,你過去問一問。”
那青年拱手應諾,走去前麵的官兵麵前,交談幾句之後回轉,含笑對眾人說道:“果然,此地正是仁義湖。”
許院長雙目中一閃而過希冀、忐忑交織等複雜之色,點點頭道:“好,終是到了地方。”
另一位體型略胖的長者,略帶興奮地說道:“是啊,終於到了這仁義湖,此地便是我昭正書院重新揚名的地方。院長,我們現在便去拜訪附近的書院?”
許院長微微笑著搖頭:“郭師稍待,附近書院的情況我們還一無所知,這兩日,讓人好生摸摸底細,再作打算。你們看這仁義湖,官兵把守,人潮不斷,用不了時日,待陛下仁義救人的故事舉國傳開,想來還會有更多人來此觀瞻。”
另兩位中年夫子點頭附和道:“說來,這段時間陛下二十年前隱名救人的故事,從京城到地方層層散去,傳播之迅猛可謂少見。我等觀之,這故事便是隨著仁義湖流傳為千古佳話,也不是不可能。隻是,這段舊事時隔二十年才被發掘提起,也不知此事背後是何人手筆。”
許院長微微擺手截住話頭:“梁師,羅師,今日我們暫忘了重振書院名聲之事,且隨我上前,去橋上觀瞻陛下救人之地。”
“是。”三位夫子與眾學生應諾,便隨許院長朝官兵把守的木橋而去。
打那天起,崔行初便在崔府和族學之間,兩點一線地跑進跑出,過得忙碌而歡樂。
這一天,她們正在學屋中隨曾夫子學著音律,忽聽學屋門口跑來一人,那人朝屋內探頭探腦,口中連聲喊道:“曾兄,曾兄!”
曾父子扭頭,待看清來人之後,走了出去問道:“蔣夫子?你不在致遠書院上課,來這裏做什麽?”
蔣夫子一把拉住他的胳膊便要往外走,口中道:“曾兄,我們院長請你前往書院,快隨我走!”
曾夫子哭笑不得:“你莫急,我可正上著課呢,你們院長因何事要我去?”
蔣夫子急色道:“曾夫子,你是不知道啊,我們致遠學院外麵來了一群外地人,非要與我們書院鬥文,院長說你是樂理方麵的行家,請你去做評判!”
崔行初等女學生也在屋裏聽到了來人所說的話,一個個麵麵相覷之後,都有些好奇起來。
曾夫子聽明白之後,反倒鬆了一口氣,他撚著胡子道:“原來是鬥文,讀書人之間切磋學問,這是常有的事,你慌什麽?這樣,我帶著我們學裏的學生一同過去,觀摩比試也是學習的方法之之一啊。”
那蔣夫子有心勸阻,卻見曾夫子已經轉身,對屋裏的幾個女學生說道:“都停一下,今天致遠書院那邊有別的書院來鬥文,讀書進學這回事,除了自己用功,與同輩人切磋比較也是一個好辦法,所以,你們先收拾一下,等會兒夫子帶你們過去見識見識。”
曾夫子說完,還交待小廝去喊上族學另一件學屋裏的嚴夫子和崔行樺、崔行琮等男學生。
崔行蓉她們興高采烈地應了,有熱鬧看,誰不喜歡?崔行初心想,剛好可以去哥哥如今學習的書院看看。
大家興奮地走出來,站在院中等候,等人齊了之後便跟在曾夫子、嚴夫子身後,同致遠書院的蔣夫子一起趕往致遠書院。
一路走過去,遠遠就瞧見致遠書院門口圍了黑壓壓的許多人,周圍還有人源源不斷地加進去。
曾夫子口中“咦”了一聲,向身邊的蔣夫子問道:“那些人不會都是等著看鬥文的吧?這麽大動靜,那外地來的書院叫什麽名字?”
蔣夫子抹了把汗,答道:“從京城旁邊的津門來的,叫昭正書院。”
她跟著堂姐妹們坐回自己的書桌,放好書囊之後,便環顧左右。
嗯,那位氣質張揚的富商小姐崔敏珠頭戴一副嶄新的東珠頭麵,正興衝衝地和鄰桌聊著天;
神情靦腆的崔夢令小姐,正和堂妹行月一起,在往課本下麵藏著一本嶄新的詩集;
還有自己的堂姐崔行蓉,在書囊裏一陣摸索,最後居然掏出來一柄繡扇和幾團針線,一副要在課堂上開小差、做私活的架勢……
崔行初看著那堆紅黃藍綠、顏色俱全的繡線團瞪大眼睛:一邊讀書一邊還能繡花,小姐姐,你很棒棒噢!
夫子站在講台上“啪”得敲過教鞭,教導幾句之後,大家夥兒便攤開書,跟著一句一句誦讀起經義來。
坐在花枝招展的女同窗中間,耳聽音若黃鸝的郎朗讀書之聲,崔行初舒了口氣,古往今來,學校果然都是陽氣最旺的地方,隻是坐在教室這麽一小會兒,她便覺得說不出的安定,之前被綁架的經曆仿若薄冰,在這一張張洋溢著青春活力的臉龐、一陣陣誦著聖人之言的音韻之下消散不見。
所以前世,每逢寒暑假開學,大家雖然鬼哭狼嚎“作業沒寫完”,但進了學校見到很久未見的同學、朋友,還是會雀躍不已,集體生活有集體生活的好啊。
從七夕算起,她缺了將近二十餘天的課,幸好族學裏女學生的課程比較簡單,教學方式直接粗暴,她右手捧著書,放開嗓子,搖頭晃腦跟著“之乎者也”起來。
與其同時,在距離崔家族學不遠的仁義湖畔,來了一群白衫黑帽的人。
那群人有十五人之多,除了四個蓄著胡子的長者年齡在四十歲以上,其餘盡是十二三歲到十八九歲的青少年模樣。眾人臉上略帶著長途跋涉的疲憊之色,但眼望麵前的仁義湖,神情中都透著一絲激動。
一個眉目端正、略帶了三分忠厚的青年,手指麵前的木橋問道:“許院長,那裏可能便是仁義湖和仁義橋了。”
四位長者的一人,身材瘦削,雙目炯炯有神,答道:“應該就是這裏了,信上說仁義橋是半座木橋,而且你們看,此地還有官兵把守,褚林,你過去問一問。”
那青年拱手應諾,走去前麵的官兵麵前,交談幾句之後回轉,含笑對眾人說道:“果然,此地正是仁義湖。”
許院長雙目中一閃而過希冀、忐忑交織等複雜之色,點點頭道:“好,終是到了地方。”
另一位體型略胖的長者,略帶興奮地說道:“是啊,終於到了這仁義湖,此地便是我昭正書院重新揚名的地方。院長,我們現在便去拜訪附近的書院?”
許院長微微笑著搖頭:“郭師稍待,附近書院的情況我們還一無所知,這兩日,讓人好生摸摸底細,再作打算。你們看這仁義湖,官兵把守,人潮不斷,用不了時日,待陛下仁義救人的故事舉國傳開,想來還會有更多人來此觀瞻。”
另兩位中年夫子點頭附和道:“說來,這段時間陛下二十年前隱名救人的故事,從京城到地方層層散去,傳播之迅猛可謂少見。我等觀之,這故事便是隨著仁義湖流傳為千古佳話,也不是不可能。隻是,這段舊事時隔二十年才被發掘提起,也不知此事背後是何人手筆。”
許院長微微擺手截住話頭:“梁師,羅師,今日我們暫忘了重振書院名聲之事,且隨我上前,去橋上觀瞻陛下救人之地。”
“是。”三位夫子與眾學生應諾,便隨許院長朝官兵把守的木橋而去。
打那天起,崔行初便在崔府和族學之間,兩點一線地跑進跑出,過得忙碌而歡樂。
這一天,她們正在學屋中隨曾夫子學著音律,忽聽學屋門口跑來一人,那人朝屋內探頭探腦,口中連聲喊道:“曾兄,曾兄!”
曾父子扭頭,待看清來人之後,走了出去問道:“蔣夫子?你不在致遠書院上課,來這裏做什麽?”
蔣夫子一把拉住他的胳膊便要往外走,口中道:“曾兄,我們院長請你前往書院,快隨我走!”
曾夫子哭笑不得:“你莫急,我可正上著課呢,你們院長因何事要我去?”
蔣夫子急色道:“曾夫子,你是不知道啊,我們致遠學院外麵來了一群外地人,非要與我們書院鬥文,院長說你是樂理方麵的行家,請你去做評判!”
崔行初等女學生也在屋裏聽到了來人所說的話,一個個麵麵相覷之後,都有些好奇起來。
曾夫子聽明白之後,反倒鬆了一口氣,他撚著胡子道:“原來是鬥文,讀書人之間切磋學問,這是常有的事,你慌什麽?這樣,我帶著我們學裏的學生一同過去,觀摩比試也是學習的方法之之一啊。”
那蔣夫子有心勸阻,卻見曾夫子已經轉身,對屋裏的幾個女學生說道:“都停一下,今天致遠書院那邊有別的書院來鬥文,讀書進學這回事,除了自己用功,與同輩人切磋比較也是一個好辦法,所以,你們先收拾一下,等會兒夫子帶你們過去見識見識。”
曾夫子說完,還交待小廝去喊上族學另一件學屋裏的嚴夫子和崔行樺、崔行琮等男學生。
崔行蓉她們興高采烈地應了,有熱鬧看,誰不喜歡?崔行初心想,剛好可以去哥哥如今學習的書院看看。
大家興奮地走出來,站在院中等候,等人齊了之後便跟在曾夫子、嚴夫子身後,同致遠書院的蔣夫子一起趕往致遠書院。
一路走過去,遠遠就瞧見致遠書院門口圍了黑壓壓的許多人,周圍還有人源源不斷地加進去。
曾夫子口中“咦”了一聲,向身邊的蔣夫子問道:“那些人不會都是等著看鬥文的吧?這麽大動靜,那外地來的書院叫什麽名字?”
蔣夫子抹了把汗,答道:“從京城旁邊的津門來的,叫昭正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