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他們並沒有反對楊潮提出的苛刻要求,他們本來就希望有自己的一番事業,而修鐵路這個熱門話題,從農民到皇帝無不關心,正符合他們的心意。


    因此一個個根本就沒有任何意見,並且在楊潮的忽悠下簽署了一分合同,當然不是每個人都簽署,而是詹天佑為代表簽署,其他人,包括哪些還沒有到的,都給詹天佑寫一份委托書,這合同就算合法了。


    簽完合同後,他們立刻進入工作狀態,詹天佑帶著幾個同學,立刻出發,扛著從礦務局借來的哪些測量儀器,就在煙台附近測量起來。


    此時已經快到年關,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海上吹來的海風刺骨一般。


    他們用楊潮給的地圖,粗粗計劃了一條線路,從煙台港往南穿過萊山山區顯然是最近的。


    “怎麽樣?”


    萊山一處斷崖上,一個人正從繩索上慢慢滑下來,身上背著測量工具,臉懂得發紫。


    “差不多!”


    這人拿出一張紙,上麵密密麻麻記錄的都是數據,是他在斷崖上吊了半個小時得到的珍貴數據。


    但是詹天佑一聽,臉色立刻就不對了。


    “我們幹工程的,就不能說這幾個字,是多少就是多少,沒有差不多一說。”


    進入工作狀態的詹天佑顯得極為執拗,身為廣東人,他身材不高,但是此時卻頗有一股氣勢。


    然後沒給朋友留任何情麵,他接過測量儀器,又順著繩索爬了上去,在寒風中愣是測量了一個小時才下來。


    雖然手腳都凍得麻木了,詹天佑卻第一時間,拿出數據跟地圖上進行對比。


    “完全一致!”


    詹天佑感到不可思議。


    盡管楊潮的地圖看起來十分精準,但是測量總歸會有一些誤差,可沒想到楊潮的地圖竟跟他用心測量的數據完全一致,也就是誰楊潮這份地圖,完全達到了施工要求。


    “看來楊大人的地圖也是精心測量過的,也許是請洋人測得。看來大人修鐵路的決心很大啊。”


    黃仲良感歎道,他回國後,雖然也偶有涉足鐵路事務,但大都是淺嚐輒止,一般都是給官員當翻譯兼顧問,真正動手的還是洋人工程師,則讓他頗為可歎,英雄無用武之地。


    “也不能大意。我們必須親自測量過,才能進行施工。”


    詹天佑執拗的說道,其他人也不好說什麽,他們這位師兄原則性一直很強,性格也要強,尤其是民族自尊心極為強烈,哪怕是洋人最好的工程師的數據,他也敢懷疑,並且一定會找出謬誤。


    “走,去一下一處!”


    他們製定了是個觀測位,隻要觀策完全了,基本上就涵蓋了煙台附近鐵路要經過的地區,這點工作他們打算不等別人,年前最好就做完。


    楊潮則在積極的配合他們,並且已經讓人去天津和上海招人,通過張之洞和袁世凱給盛宣懷打過招呼了,允許他從天津的北洋大學團和上海的南洋公學,各招收三十名學生。


    北洋大學堂的教育水平不用質疑,全部美式教學方法,所有功課都由外籍教習擔任,教科書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語授課;學生實驗所用的各種器具、設施都從美國進口。當時,被洋人稱作“東方康奈爾”也不僅僅是讚譽,而是切實的地位,可是得到美國名校認可的,畢業生可以免試進入美國攻讀研究生。


    相比北洋大學堂的發起人是英國人,盛宣懷隻是參與,南洋公學就是盛宣懷一手辦起來的,當然大量模仿北洋大學堂,前年鬧義和團的時候,甚至北洋大學堂都全部遷入南洋公學一起辦學。而且南洋公學可是從小學到大學一整套教育體係,學生更多,楊潮可不打算僅僅招募大學生級別的,中學生就能滿足要求了。


    煙台本地的學校更是大肆招聘,打算招募至少三百人。


    煙台的教育其實也不弱,1865年到1866年,來煙台傳教的美國傳教士郭顯德就先後辦了男女西式小學各一所,之後合並成一所,取名文會書院。到現在,洋人在煙台辦的學校已經超過了五十所,煙台受過西方教育的人才,一點都不比北京天津少,在整個中國,也就是上海比煙台強一些,廣州也隻能比肩。


    隻是煙台的大學教育比較落後,由文會書院雖然號稱大學,但是還不很完善,真正完善是袁世凱應慈禧懿旨以文會書院為班底,開辦的山東大學,但是此時因為慈禧和光緒之死,袁世凱並沒有開辦山東大學,這也算是一個影響了。


    雖然大學不太有名氣,但是煙台本地的小學、中學教育還是比較不錯的,所以楊潮才有條件招募三百學生。


    去北方招人交給了王求,去上海的則交給了潘訓,煙台本地能量很大的李伯軒的侄子,李思第去辦,相信一定不會有負楊潮所望。


    楊潮本人呢,則去了東營村穀倉處,其實穀倉是楊潮的叫法,當地百姓乍看到這建築後,此時已經給她取了個名字,叫做大石房。


    大石房的外形一點都沒有變化,依然是粗糲的花崗岩外貌,圍成渾圓的筒體,上麵是一座草帽狀黑色屋頂。


    不過裏邊卻早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趴在屋頂的飛船這些日子可不光光隻是曬太陽,數以百計,胳膊粗細的機械觸手一直沒有停息的在石壁上大洞,此時石壁裏麵早就是密密麻麻的網狀了,但是這些網狀卻不是空洞,裏麵是有填充物的。


    填充物是鋼鐵,優質的鋼鐵。


    一些觸手鑽出洞來,一些觸手噴出熾熱的鋼水,凝固後就在石壁中形成了一層鋼網,讓這座建築幾乎成為一座鋼筋混凝土堡壘了,當然鋼筋是有的,混凝土是用石頭代替了而已。


    不止如此,在外人看不見的地下,還另有乾坤,這座建築地表有六米,分為兩層,但是沒人知道的是,地下也有一層,三米的大地下室。當初修建的時候,石頭的來源就是融化地麵的泥沙,因此地上有多少石頭,就從地下挖出了多少泥沙,早就形成了一個大空洞,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個地下室。


    這個地下室,此時還沒有人知道,楊潮也不打算讓人知道了。


    “收獲不小,但還遠遠不夠啊。”


    飛船主體在施工的同時,機器人老九也沒有閑著,早把外海打撈了一遍。


    唐宋時期登州就是通往朝鮮、日本的商港了,一度極為繁榮,到了元代才中斷,因此海裏自然會有大量的沉船。


    可惜大量的沉船上,無非也都是瓷器、絲綢之類的,裝運白銀的極少,清空了整個萊州灣,也不過得到了二十多萬兩銀子,當然跟這裏是出口港有關,如果沿著航線一直到日本,肯定發現的更多,但是楊潮此時沒有時間。


    “還有一處金礦,可開采黃金二十噸,第一年大概可以開采一噸,第二年遞減到一半,第三年以後三成左右。”


    老九耐心的匯報這些天的發現。


    金礦的發現,讓楊潮喜出望外,招遠就有金礦,靠近招遠的海底有金礦也不讓人意外。


    隻可惜這座飛船是考察船,雖然功能齊全,修複能力達到原子級,但是采掘能力不強,而且采掘能力是根據礦產品味來推算的,招遠雖然產金,但是也不是高品位金礦。


    其實地球上金礦大多數都在海底,後世科學家計算,每年僅僅掉落海洋中的太空隕石含金量就有500多噸。不止如此,僅僅是溶解在海水中的黃金就有5500萬噸。僅僅黑龍江每年衝進大海的金沙就有8噸以上。


    飛船有能力將海水中溶解的黃金提煉出來,隻可惜速度太慢了,單憑提煉海水,一年都沒有多少公斤,所以還是得靠金礦,海水中溶解的黃金隻能可惜了。


    “那就先開采著吧。一年一噸黃金,也不過三萬兩,一兩黃金漲到了三十多兩銀子了,總共不過一百萬兩銀子。修鐵路就得三千萬兩,照這速度,根本不夠用。”


    楊潮默默計算著,不由皺起眉頭。


    “既然招遠海外有金礦,那日本海外呢,澳洲海外呢,南非海外呢?有時間去探索下,如果能發現更富的金礦,也許就不用愁了。”


    想到這裏,楊潮突然有了主意,但是澳洲和南非太遠,他可不能讓飛船離得太遠了。


    “先去日本!”


    楊潮決定道。


    幾天之後,刮了一夜的大風,第二天一大早,大石房裏的一眾宮女和華勇連士兵發現,大石房的屋頂昨夜竟然被吹跑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飛船已經起航,出發去了日本海域,而且很快真的傳回了好消息,發現了一個特大金銀伴生礦,儲量高達一萬噸,前十年每年可以保證十噸黃金和一百噸白銀的產量。


    “采,采光他。現在不采光,將來還不是日本人的。”


    楊潮興高采烈的高叫著,不止因為發現了一座金礦,更是因為這是日本海域的金礦。


    隻可惜限於飛船的采礦能力,每年最大也就這點產量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崛起1900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狂人阿Q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狂人阿Q並收藏大國崛起1900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