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哪裏吃的下飯,隻看著楊潮胡吃海塞,但是卻很快就被楊潮的話吸引住了。


    “在山東組建一個鐵路公司。”


    “用中國的錢,用中國的人,修中國的鐵路。”


    “不假於他人之手,路權皆在我手。”


    尤其是那句:“就由你一手包辦,一定要把德國人比下去。”


    “哎?你也吃啊!是不是對飯菜不滿意?”


    楊潮邊吃變說,他是真的餓了,說了半天,卻發現詹天佑根本就沒動筷子,忙問道。


    “大人,在下,在下吃過了。”


    詹天佑不由的道出實情,露出一個微囧的神態。


    “哎呀。你怎麽不早說啊。早知道就不吃飯了,咱去喝茶也行。”


    “不妨事,不妨事的。”


    詹天佑搖著頭道:“楊大人繼續說。”


    楊潮很幹脆:“說完了啊!主要意思就是讓你去山東修鐵路,要錢給錢,要人嗎,就沒有了。”


    詹天佑一愣,這就完了。


    不解道:“我一個人?”


    看到詹天佑不可思議的表情,楊潮也有些意外,詹天佑名氣太大了,修鐵路找詹天佑,這準沒錯幾乎是一條公理了,但是此時的詹天佑跟修建完京張鐵路後的詹天佑還不可容日而語,他現在就是一個diao絲,手裏要人沒人,要錢沒錢,位卑言輕,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有多大能耐。


    最關鍵的還是沒人,修完京張鐵路後,詹天佑可是培養出了一大批鐵路人才,可是現在他就一個肩膀扛個腦袋,孤家寡人一個。


    楊潮道:“你做不了工程師?”


    詹天佑苦笑道:“修鐵路是一項複雜的工程。需要測繪、測量,土木工程、路礦等方方麵麵的人才,一個人怎麽可能修鐵路?”


    楊潮當然知道修鐵路很複雜,但是也不是不能解決,人力是無窮的嗎,要知道後世的施工隊可不就是一個技術員帶一大幫子民工,高鐵還不照樣修了。


    但是這個時代嗎,也許有他的局限性,楊潮道:“你需要的這些人才,我國有嗎?”


    詹天佑想了想道:“倒是有一些,就是不知道他們還願不願意從事鐵路工程。”


    詹天佑說的頗為惋惜。


    當年跟他一起去的留美幼童中,學習鐵路工程的占據了很大一部分,那是二十多年前,那時候修鐵路可是一項高科技呢,可不像此時,搞化工的才是第一流的。


    楊潮道:“那就去找。如果有聯係呢,就給他們寫信,發電報。高薪聘請。”


    詹天佑歎道:“有的可不是錢能解決的問題。許多人都在各個衙門裏頭。”


    清政府當年把那些留學生召回來之後,根本就沒有考慮他們的專業,隻是胡亂的塞進各個衙門,很多學習先進科技的人才,最後隻是做了翻譯,或者英語教師之類的角色。


    詹天佑也是先去了福建教書,然後上了戰艦當了水兵,跟他一起去的還有一個留美幼童,結果很不幸跟法國人打仗的時候戰死了。


    這樣論起來,清政府可比法國政府慷慨,法國人可絕對舍不得把他們的工程師派到船上去打仗。


    楊潮點頭道:“你能聯係到的就聯係,願意來的我歡迎。如果需要朝廷調動他們,你列一張名單給我,有求必應!”


    詹天佑慢慢站起來,向楊潮鞠了一躬,卻沒有說話。


    楊潮不知道詹天佑此時的心情,等了二十多年了,總算找到對鐵路如此重視的朝廷命官了。


    “好,那就這麽說定了。詹兄先解決了一下家裏的事情,等過完年去山東找我。你的關防我會幫你盡快辦下來的。”


    官員的關防,其實就是後世的調令,工作調動的憑證。


    “下官有一件事不明,楊大人如何知曉下官的?”


    詹天佑還是問出了這個疑問。


    楊潮哈哈一笑:“本官打算修鐵路,找人查了一下,發現英國工程研究會會員名錄中,有你的名字,所以就請你來問問。”


    詹天佑不由愕然,就這麽簡單的原因,隻是隨便問問,問問就決定了,是不是太草率了一點,難道不該請一個業績唬人的洋人嗎,還是說這個大人對修鐵路其實也不是很重視,隻是一時興起。


    那是甲午戰爭戰敗那一年,因為解決灤河大橋的業績,詹天佑被英國工程研究會選舉成為會員,他自己對此都沒有在意,沒想到卻讓他被人認識。


    正愣神間。


    楊潮拍拍詹天佑的肩膀,邀請他一起回驛館。


    詹天佑連夜就將他需要的人才開具出了名單。


    鍾文耀、鄺孫謀、黃仲良、吳仰曾、羅國瑞、梁金榮、唐元湛、卓仁誌等三十多個人。


    其中鍾文耀、鄺孫謀、黃仲良等人就是學習鐵路工程的,但是並沒有學以致用,鍾文耀在輪船招商局當總辦,鄺孫謀被派去漢冶萍做翻譯,黃仲良在漢冶萍當秘書;吳仰曾、羅國瑞、梁金榮等人是學礦冶的,吳仰曾在開平礦務局做幫辦,羅國瑞在漢陽鐵廠做翻譯;梁金榮、唐元湛、卓仁誌等是做電報的,大都在天津電報局工作。


    這些人基本上都沒有擔當大任,在礦務局的還算學以致用,給人當翻譯,當秘書的,可就完全是大材小用了。


    可惜了,洋務運動最大的人才成果,完全沒有派上用場,這些人如果放在日本,估計一個個此時都已經身居高位了,最次也應該在大學裏當教授。


    楊潮仔細看過了名單,發現上麵大多數都是鐵路工程、土木工程、礦冶和電報專業的,都是跟修鐵路相關的,鐵路工程本身就不說了,土木工程也是不比可少,礦冶也是必須的,甚至電報專業的也有用,在前期他們這些人搞搞測量還不是大問題。


    不過這些人大都在某個洋務派官員手下當翻譯或者幕僚,要把這些人要過來,也不是很容易。


    不過這就不需要皇帝出麵了,楊潮直接給張之洞和袁世凱寫信,隻要是洋務派的,沒人不賣這兩個人的麵子,但是麵就不跟這二人見了,因為此時張之洞和袁世凱,都跟載灃有些權力之爭,楊潮可不想卷入**煩,在北京期間他不打算拜會任何官員。


    當楊潮詳細的向兩人說明了在山東修建鐵路的重要性後,兩人也都立刻回信表示會幫忙,尤其是袁世凱,當即就給在天津和直隸的幾個人發電報,讓幾個人才跟楊潮一起回山東去。


    楊潮倒不是這麽著急,再有十來天就過年了,讓這些人回家先過個年還是等得及的。


    但是詹天佑顯然比楊潮更著急,在北京匯合了他的幾個同窗之後,立刻就趕去山東。


    詹天佑要盡快確定下來山東修建鐵路的範圍,確定這個第一條中國人自己修建的鐵路。


    楊潮沒想到自己前腳剛到,詹天佑就帶著他幾個同學後腳上門了。


    立刻接見他們,很快就談到鐵路問題。


    “你們知道德國的膠濟鐵路也正在施工。我們能搶在德國前麵一分,國權就爭回來一分。這條路不僅僅是一條中國人自己修的鐵路,還是一條爭氣路。給中國人爭一口氣,讓洋人看看,我們中國人自己也是可以修鐵路的。”


    幾句話說的幾個已經不算年輕的留美幼童情緒都激動起來,他們這些人跟後世那些留學生可不一樣,留學抱的可不是移民的打算,說到底還真是有種報效國家的使命感的。


    說來奇怪,一個國家越是窮的時候,往往國人越愛國,而且越是出過國的人,就更愛國。大概是出過後的強烈對比,加深他們對國家的身份認同。畢竟一個連縣城都沒去過的農民,很難產生一種國家觀念,因為國家在他們的認識中太模糊了。


    “第一步,我們要從港口這裏,直接修一條鐵路到濟南。”


    楊潮拿出地圖來,從煙台的芝罘灣港口區,劃了一條線一直通到濟南。


    幾個工程師還有些好奇楊潮這地圖的精準,上麵各種地形標高等等極為細致,他們可不知道這是楊潮掃描出來的,比這時代的測量器具都準確,直接用來鋪路都夠了。


    幾人很快就拿出尺子,在地圖上測量一番。


    “六百公裏!”


    詹天佑很輕鬆就算出了鐵路的長度。


    “沒錯,六百公裏。以盧漢鐵路估算的每公裏四萬兩估計,得兩千六百萬兩銀子。這可是一想大工程,恐怕各位得辛苦一番了。”


    詹天佑想了想道:“也許用不了。盧漢鐵路一路地形複雜,我們隻在山東境內修鐵路,更容易一些,應該用不了那麽大款項。”


    楊潮道:“也好。不過我準備了三千萬兩銀子給你們。多餘的就化作鐵路公司的經費,反正最後鐵路運營,我也不打算假手洋人。你們能修鐵路,應該也懂得經營吧。”


    看到幾個人點頭。


    楊潮放心下來:“那就好。既然你們運營也可以。那麽就更容易了。鐵路公司全權交托給你們的團隊,我隻負責籌錢。當然也絕對不讓你們白白付出,我會拿出一成的股份,作為你們的管理費。”


    三千萬兩的投資,他們占據一成股份,幾個人都不由得震驚了。


    詹天佑猶豫道:“這恐怕不妥吧。”


    楊潮擺手道:“沒什麽不妥,我們的鐵路,完全民辦!交給各位我放心。將來也不要太放鬆了,我們可不僅僅隻修一條鐵路。你們修鐵路的同時,還要肩負起培養人才的重任。將來我們的鐵路要修出山東去,往西修到河南,修到陝西,甚至修到新疆去。我希望你們把修鐵路當做畢生的事業去做,股份就是給你們的報酬,六十歲之前都不能出賣,隻能享受分紅,如果誰中途退出了,那麽股份收回。”(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崛起1900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狂人阿Q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狂人阿Q並收藏大國崛起1900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