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十一歲的時候,我得過一場病。


    說起來並不嚴重,就是不愛說話,不愛吃飯,不愛和任何人對視。對於這樣的病,小鎮的醫生是不屑的。不屑,也可能來自不懂。在當時,每個人身上財富還沒有足夠的數量,對人的耐心因此也沒有足夠的重量,這樣“多餘”的症狀,隻會被當作一個人的胡思亂想。


    “把他晾一段時間,自己就會好了。”醫生是這麽說的。


    那個醫生治療過我養的一隻貓和阿太養過的一頭牛。用的是同一種針劑,隻不過貓打了一劑,牛多加了一劑。我的貓當晚就死了,阿太養的牛掙紮了一個月。在即將死的時候,阿太趕緊叫屠夫來宰了。“死掉的牛,肉是不能吃的。”這是阿太的理由。纏過腳的阿太在宰完牛,忙著挎著籃子到處給親人分牛肉時,還特意去了趟那醫生的家。阿太還沒開口,醫生就先說了:“你得感謝我,要不是我,你那牛連一個月都扛不住。”


    所以母親聽完醫生對我的診斷,第一件事就是著急跑去找父親:“看來不是小問題,土醫生找不到辦法,我們得找。”


    父親是個因為不太願意動太多腦筋而顯得很陽剛的男人。整天混朋友的他,開出的藥方是:“不就缺玩伴嗎?找啊。”


    第二天,文展被母親領到家裏找我玩了。


    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麵。


    文展這個人選說不上是母親多精心的安排。


    當時每個成年人似乎都練就了吃飯的一個好本事,手托著一個大碗裝著米飯,手腕的剩餘部分夾著一個小碟子,裏麵裝滿這一頓可以下飯的兩塊榨菜、一塊肉諸如此類,然後女人就全世界話家常去,男人就到處找牆角蹲著海吹胡侃。


    那個周六,母親隻是托著自己的午飯走了趟周邊的鄰居家,然後領回了文展。文展家住在後麵,他大我一歲,而且“讀書不錯”——母親介紹的時候強調了一下。


    我不記得當時他什麽表情,我隻記得自己“哦”了一聲,用手背蓋住眼睛,繼續睡覺。當時的我吃完飯就睡覺,睡醒後就發呆,然後再吃飯,再睡覺。


    我的冷漠沒能讓文展放棄。我記得他當時似乎很用心地觀察了一下我,審視了我房間裏擺放的東西,然後很淡定地坐在了我的床尾。他當時的行為舉止有種崇高的儀式感,我估計他當時就已經覺得自己是個有天命的人,而我或許是他想啟迪或者拯救的第一個人。


    他推了推我:“起來,聊聊天。”


    “不聊。”我回。


    “還是得聊聊,你是想一輩子這麽過去。”


    不知道別人的經曆如何,據我觀察,人到十二三歲就會特別喜歡使用“人生”、“夢想”這類詞。這樣的詞句在當時的我念起來,會不自覺悸動。所以我內心波動了一下:“沒什麽可聊的,你別來吵我,我隻是覺得一切很無聊而已。”


    “正因為你覺得無聊我才要和你聊天,我要告訴你,我們是有機會過想象的生活的,我們可以掙脫這裏的一切。”


    這句話倒是讓我坐起來了。我承認他猜出我當時內心在困惑的東西是什麽,可能因為他也曾那麽困惑過。那年我十二歲,小鎮還鋪不起水泥路,到處是土路或者石板路,小鎮的每條小巷都串過,每個屋子都鬧過,剛開始思考自己要過的生活。但當我想象自己的未來,可能像小鎮裏的任何一個成年人,我就覺得無趣得讓自己恐懼。


    在當時的我看來,小鎮有種赤條條的無聊感,而自己將要麵對的生活也是。但讓我坐起來的,倒是文展矯情卻又真誠的那種表情。他張開雙臂,可能想象自己是隻老鷹,但他太瘦了,留在我印象中的是一把撐開著衣服、晾在風中的衣架。


    “所以我們要創造我們的生活。”這句話,我每一個字都記得清清楚楚。因為,當時我想,怎麽能有一個人,把這麽矯情的話這麽認真地說出來。


    但我得承認,他說話的時候,有那麽一兩秒,我腦海裏晃過諸如草原、大海、星空……此類很浩瀚的什麽東西。


    我記得自己坐了起來,看著他,有點眩暈,想了想,說:“我得先睡一覺,明天再找你聊。”


    在他要告別前,我才努力睜開眼認真看了看他,卻發覺,他竟然是個兔唇。


    第二天我就去找他玩了。


    由於我開始恢複對人間的注意,那一天我總算看清楚他的樣子:下半身穿著一件不合身的、可能哪個長輩淘汰的西裝褲,上半身是另一件不合身的、可能哪個長輩淘汰的白襯衫。


    文展瘦瘦的胸脯像塊洗衣板,但他卻堅持解開了襯衫上麵的三粒扣子。我想,在他的襯衫晃蕩晃蕩地兜著空氣的時候,他能體會到類似飄逸的感覺吧。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他的兔唇,他的嘴倔強地扛著一個角度,因而格外惹人注目。


    在我的記憶裏,少年時期的孩子最容易不自覺做的惡事,就是發現並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每個小孩一旦意識到自己某部分的缺失,總是要戰戰兢兢地小心隱藏著,生怕被發掘、放大,甚至一輩子就被這個缺陷拖入一個死胡同裏。我親眼見過,幾個有生理缺陷的小孩被嘲笑、邊緣化,而內心裏放棄對自己的想象,覺得自己隻匹配更糟糕一點的生活,從此活成有缺陷的人生。


    我因此覺得莫名其妙的崇拜——文展是我見過的唯一一個降伏了缺陷的孩子。


    我去他家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周圍將近一半的孩子每個星期天下午都聚集在這。每個人零零散散地坐在他家的客廳裏,似乎在等著文展規劃接下來這一個下午的安排。


    而文展總是有意無意地每天和不同的小孩聊聊天,邊聊天邊等著更多人的聚齊,等到人聚得差不多了,他才站起來宣布他的提議:等下我們一起去海邊挖文蛤。某某和某某負責去家裏“偷借鋤頭”,某某和某某你們“最好能找來一杆秤,我們挖了文蛤好賣錢”,某某和某某你們要去找兩副挑擔……待一切整頓完畢,一群孩子就從文展家裏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在那一路上,他還會適時地講述海邊樹林的白蛇傳說以及某個村子真實的曆史淵源。


    公允地說,那些活動也和一般小孩子的玩耍沒有什麽兩樣,唯一不同的是,一切都要聽文展的指揮。


    聽人指揮,對還渴望自由好動的孩子看來,是件不太能接受的事情,而且我想,應該不隻是我對他經常性組織的這類活動不感興趣吧。我看得出將近有一半三心二意的人。


    每次我看到他用那高調的兔唇和奇怪的語音,布置了一個下午的事情時,總好奇地想,為什麽那麽多人像上課一般,每天固定時間來他家報到。他又是如何,似乎讓自己高出這群孩子不止一個層次,以致讓所有人忘記可以有嘲笑或者反抗他的權利。


    因為,他有比這些孩子更高的理想。這是我後來才找到的答案。這答案聽上去很虛假,卻真實構成了文展身上那種硬錚錚的精氣神。


    我加入“文展兵團”——後來改名為赤腳兵團沒幾天,就聽說文展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


    文展兵團的活動時間很固定,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放學四點半到晚飯前的六點,然後就是周六、周日的整個下午。


    周六、周日總是結隊出外玩耍實踐,內容多半是烤地瓜、學遊泳、挖文蛤之類,周一到周五,在集體做完功課後,總是一些棋牌類的遊戲,跳棋、軍旗、象棋、圍棋、大富翁,等等。文展的家裏,不知道從哪配置好完整的一套棋牌類遊戲,隻要湊齊了足夠的人,就可以向他領取。


    玩棋牌的時候,更主要的娛樂活動其實還是彼此間的鬥嘴和聊天。這些小孩,習慣用誇張的口吻討論著文展在做的那件很偉大的事情。


    “是不是他做完,就會變成和張校長一樣偉大的人?”


    “有可能,或許還會變成和毛主席一樣厲害的人。”


    我好奇地追問,文展在做什麽偉大的事情。


    那些小孩不屑地看著我:“他在做你理解不了的事情,他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


    好奇心終於沒讓我忍住。等到孩子都散去之後,我把文展拉住,支支吾吾地問:“他們都在說,你在做一件很偉大的事情,是什麽事情啊?”


    文展的兔唇,一笑就會翻出唇白,感覺有些詭異:“你想看嗎?”


    我點點頭。


    “一般我不讓他們看,但我決定給你看。”說完,他便領著我,往自己的房間走。


    他必須和哥哥共享一個房間,但一看就知道哥倆的感情不是很好,因為房間分出了明晰的兩塊區域。


    他從床底下掏出一隻棕黃色的皮箱,我想,估計是他母親當年的嫁妝之一。皮箱打開,是厚厚的一疊紙,紙下麵,是另外厚厚的一疊書。


    他小心翼翼地把那疊紙拿出來,一張,一張,輕輕地鋪展在地板上。聲音都壓低了:“你看,這是年份,年份下是我整理出來的、每一年這個國家發生過的我認為重要的曆史事件,我還寫上,我認為的這些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


    “從九歲開始,每天晚飯後我就一個人做這樣的整理,我覺得,要是我能在十八歲前做完這一千多年的整理,我或許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他的臉通紅通紅,幾乎可以看到皮膚下的血液在沸騰。


    我也突然感覺到一股莫名其妙的熱氣衝了上來,頭頂似乎汩汩地在冒汗,全身的毛孔全部打開。我睜大眼睛看著他,那一刻,我甚至覺得,他已經是個偉大的人了。


    接下來的日子,我每天都迫不及待地往文展家裏跑,在事務性地和同伴們履行完遊戲的職責後,就迫不及待地問:“你要開始整理嗎?”


    文展總是笑而不答,迎接我的眼神,總有種很神聖的光芒。似乎我們確實在見證著某些偉大事情一點點成真。


    我本來就是個成績不錯的人,而文展正在進行的這項偉大事業,讓我更加有點迫切的緊張感。很容易地,我又重新拿了年級的第一名,但這樣的成績,依然沒能安慰到我,我會突然感覺緊張,甚至著急到透不過氣。我總在想,必須做點什麽,才能跟得上文展。


    這樣的焦慮,讓我不得不經常找機會和文展好好聊聊。


    最開始,他的回答總是,不著急,等你考了年級第一名了我再和你說。當我拿著成績單再找到他的時候,我看得出他有些意外,我也為自己能讓文展意外而內心小小地得意了一下。於是我再追問一次:“我得做點什麽呢?”


    “你得想好自己要擁有什麽樣的人生,然後細化到一步步做具體規劃。”這次他回答我了。他顯然認為,我是這附近孩子中唯一有資格和他進行這種精神對話的人。


    或許這類宏圖偉誌孤獨地藏在他心裏太久了,那天下午,他幾乎對我全盤托出:“比如我,未來一定要到大城市生活,所以我計劃讀大學或者讀省城的重點中專。考重點高中再上重點大學,這不難,但花費實在太大了,我家裏很窮,估計上重點中專比較合適。上重點中專,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必須學會控製自己的分數,剛好在那個區間,得有能力掌握住分數。然而,到大城市隻是第一步,我得能在大城市留下去,並且取得發展機會,我必須訓練自己的領導能力,讓自己未來在學校裏能有機會當上學生會主席,學生會主席就會有很多和各個單位接觸的機會,然後我得把握住機會,讓他們看到我、選擇我。”


    “所以你每天組織我們這幫人一起玩,是在訓練領導能力嗎?”我才恍然大悟。


    他得意地點頭:“而我整理中國曆史大綱,是因為我在中考的作文裏可以大量運用曆史知識,這應該能保證讓我拿到不錯的分數,然後,據說公務員考試,如果能用曆史故事說道理,也很能加分。”


    我幾乎屏住了呼吸,發覺自己的人生在此前活得太天真太傻。“我怎麽樣才能也擁有這樣的人生啊?”驚訝和莫名的恐懼,讓我講出了文縐縐的話。


    “你要找到自己的路,”文展非常篤定,“我會在大城市裏等你的,我相信你。”他輕輕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想,這應該是從一係列抗日戰爭連續劇裏的將軍們身上學的。


    或許連文展自己都沒意識到,他的話,完全摧毀了我。接下去的這個暑假,我完全被拋入一種對自我全盤否定的虛空裏。


    和朋友玩耍,這有意義嗎?隻是又考一次第一名,這有意義嗎?母親堅持要我執行的,每周到外公外婆等長輩家裏問好,這有意義嗎?甚至我毫無目標地這麽思考,有意義嗎?


    當時的我,相信,全世界能回答我這些問題的,還是隻有文展。


    但那個暑假,文展似乎在調整自己的人生策略。雖然暑假每天都不用上課,但他堅持把赤腳軍團的活動,壓縮到隻有星期天的下午。而這個下午,可以看出他在試探性地組織各種事情。其他的時候,他總是一個人關在家裏。


    內心的苦悶,驅使我一次次去纏住他,而他總用一句話試圖擺脫我:“自己的路得自己想,我不可能為你的生活作答案的。”


    我開始整夜整夜地失眠,然後瘋狂地半懂不懂地看叔本華、尼采、康德等人的哲學書,有一段時間,根據我母親的回憶,我常常眼神呆滯地自言自語。


    再不關心我的人都可以看出來,我這次生的病比上次更嚴重了。而母親似乎也明白過來,還是隻有文展能幫到我。


    半推半就下,文展終於在暑假快結束時再次接見我了。


    他走進我的房間,似乎有點急躁:“你知道嗎?被你打擾的緣故,我這個暑假預計要完成的目標,隻完成了八成,我明年就初三了,這是我的一個戰役,你答應我,不要再拖累我。”


    我點點頭。


    “我要告訴你的是,困惑、一時找不到未來的大目標這很正常,沒有幾個人能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可以過什麽樣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


    “那你為什麽那麽早就知道自己要過什麽生活?”


    這個問題,或許真是問到他心坎裏了。他突然兩眼放大,像下了一個決心一般,轉過頭和我鄭重地宣告:“因為我想,我是天才。”


    在宣告結束後,他似乎才突然記起此次來我家的任務:“不過,你也是人才,人才不著急,按照生活一點點做好,生活會給你答案的。”


    “真的?”


    “真的。”


    我沒想到的是,我竟然會在他麵前哭了。


    過了那個暑假,文展初三了。用他的話說,他要迎來第一場戰役了。當時有個奇怪的政策,重點中專,隻招某一個分數段的高材生。按照計劃,文展必須準確把自己的命運,投進那個分數段裏。我知道,這個嚐試的難度。


    或許有種被他遺棄的哀怨感,更或許是因為相信他的話——他是天才,和我不是同一檔次的人,我決定不再去文展家裏了。但是文展每次上學,都要經過我家,我們總還是不可避免要碰到。


    我莫名其妙地害怕那種相遇,每次見到他,仿佛自己的粗陋一下子全部裸露了,自己的困惑不自覺地又洶湧起來。


    但他每次都分外熱情,堅持要拉我同行。同行的一路上,有一搭沒一搭地講述自己已經實現的某個目標:“我上次單元考,準確地考到九十分,這次,則比我預計的多了一分,我相信自己能準確掌控分數了。”


    我隻能微笑。


    “你呢?”


    “我不知道,就先做好小事,大事以後再想。”


    “別著急,到自己能想明白的時候,就會突然明白的。”他鼓勵我。


    事實上,感覺被文展拋棄的,倒不僅僅是我。或許是時間確實不夠了,也或許文展覺得自己已經完成了領導力階段性的訓練目標,文展越來越壓縮“兵團”在他家的活動時間,到最後,隻留下星期六兩點到三點,這短暫的一個小時,允許其他玩伴前來探望。


    許多人不解,跑來向我詢問原因。


    “或許他骨子裏頭是個自私的人,用完我們就不要了吧。”當我說出這樣的話,連我自己都覺得驚訝。這讓我察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被他“奴役”的人。而這種意識,讓我分外痛恨起文展。


    我甚至偷偷想象:如果他失敗了,會是什麽樣的表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皮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蔡崇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蔡崇達並收藏皮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