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強迫觀念,就是指強迫自己不再去想非要想的事物,從而形成的精神衝突現象。
治療強迫觀念的方法是要消除強迫觀念的必要條件,就是對於某種感覺或想法,不要再去特意想杜絕,不要再建立對立。如果沒有這種對立,就不會形成強迫觀念。再者,如果已經形成強迫觀念了,一旦這種對立消除了,強迫觀念也就沒有了,煩惱也隨之消失了。
1.真病能治假病
普通神經質和強迫觀念的差異是什麽呢?
普通神經質,對因為自己恐懼所引起的這一點尚未加以注意,單純對自身的痛苦或病態異常憂心忡忡,執著難忘。而強迫觀念雖然分明知道自己在害怕,也認為這種恐懼不過是自己的不智,想戰勝這種恐懼,但卻仍然被嚇得心驚膽戰,因而形成了精神衝突。
可以說,普通神經質和強迫觀念的差異,就是單純恐懼與複雜恐懼的差異。
這種差異,與其恐懼對象的性質不同有關。普通神經質的關注,至少直接與生命相關聯,而強迫觀念卻主要是關係到自身的幸福與安樂等一些形而上的需求。
所以,如果強迫觀念的肺病恐懼患者已經患了肺病,讓他最先、最直接地麵對著這種病的痛苦,也就沒有什麽強迫觀念了。同理,其他的強迫觀念,例如患傷寒或胸膜炎等,稍為嚴重、能威脅到生命安全的疾病,讓患者的精神專注在實際的病上,在這期間,過去的強迫觀念也會暫時緩解。
但是,當該病好轉時,在身體虛弱或抵抗力弱等條件下,當強迫觀念就會再次抬頭。
看到這樣的事實,也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在現實中,當強迫觀念的患者一度認為自己“必死”時,他們的強迫觀念卻有因此而被治愈的例子。
普通神經質也同樣如此,但在強迫觀念的病因中,思想衝突的作用更為明顯。
例如,當我在醫學雜誌上發表了紅臉恐懼症的治愈事例之後,收到了不少同症患者的來信。他們說:過去隻認為自己是個氣量狹小的靦腆人,在看過這篇報道後,才知道自己也屬於某種疾病的強迫觀念症患者。
這就是說,他是在懂得了紅臉恐懼這個事例後才引起強迫觀念的。在不懂得它之前,就不是什麽強迫觀念。而一旦自己開始懷疑自己有病之後,越想治好它,卻越使強迫觀念症更加惡化。
由此可知,我們醫療工作者在為患者治病的同時,卻又造成了許多患者的新問題。這必須應予極大的注意。有的神經質正是在對知識有了一知半解的了解後,才使它起到了惡智的作用,從而形成強迫觀念的後果。
2.精神性心悸發作加劇
正是心理上對諸如健康、安全、名譽等問題的偏執,造成了神經質症狀。其中非常典型的,要數我診治過的一位22歲的大學生。
這位年輕人體格強壯,而且也不缺乏營養,身體十分健康,隻是脈搏總是出現問題。有時僅僅因為精神性過敏,或者情感發生變化,他的脈搏次數就容易出現異常。
他在接受診斷時,提供給我一篇自述:
“……特別是對於神經質這種病,我認為,根據患者對病情本身的理解情況,也能幫助醫生進行更加準確的診斷治療。因此,我先寫下自身的經曆,其他部分隨後會作補充說明。”
在他的“補充說明”裏,詳細記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曆、境遇變遷和思想變化等內容,合起來竟有25頁之多。這篇自述,的確闡述了一些對醫生來說非常重要的信息,隻是稍有些過分。從我的角度來看,寫的都是患者自己最關心的情況,而像這種極度關注自我的做法,恰恰是患者的心理特征之一。
通過這篇自述,我們可以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在這裏,我摘選了一部分能夠說明患者神經質特征的內容。
從他的病曆來看,這個年輕人在幼年時代曾患過傷寒,之後還得過習慣性頭痛,小學六年級前後曾接受過所謂“治療神經衰弱的注射”療法,這種治療一直進行到他上初中三年級為止。現在,他已經大致恢複了,也能參加正常的體育活動。
但是,從16歲那年的夏天開始,他幾乎每年都犯腳氣。17歲那年春天,他考入慶應大學,入學不久便出現了心跳過速的症狀,隨即在慶應大學醫院住了兩個月。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就是:
“也許是從那時開始,神經質症狀日趨嚴重。這種症狀或許是與生俱來的。但從那時開始,我開始對異性產生憧憬,時常寫詩作詞,形成了令人討厭的、多愁善感的脆弱感情。”
如果患者不將這些情況寫出來,醫生有可能會誤診。這樣一寫,不僅是醫生,就是一般人看了也能推斷得知,患者的心理狀態有些病態——他隻是一味地作自我分析,固執地琢磨他與別人之間的區別,都以自我為中心。
通過他的家人我了解到,當年10月,他曾在某醫院做過除腋臭手術,在回家的電車上,因發生腦缺血而引起一陣騷亂。這次住院治療兩周左右就出院了。
這個青年患的所謂“神經質性質的腦缺血”,必須詳細調查詢問其有關情況。然而,具體在他身上,神經質的症狀主要表現在精神方麵,其餘的症狀都隻是由恐懼引起的。
他的症狀和真正的腦缺血或歇斯底裏發作等症狀完全不同,許多患者往往也把此種症狀說成是中風,但這個青年從未發生過喪失意識或真正的猝倒現象。他自己也表示,盡管本人感覺心情不太好,但心裏明白,在到達安全地點之前,自己是絕不會摔倒的。所以,你能發現,真正的猝倒者絕不會還具有他這樣的意誌自由。
同時,我還了解到,在學校期間他沒有朋友,曾出現孤獨感或憂鬱狀態。對於人生目的和未來,他也常感到十分渺茫。從他21歲那年的3月份起,就又轉入京都大學學習。
3.追尋病因——因母親去世陷入死亡恐懼
還有一件事情對這個青年影響很深:在他轉學的當年的暑假,他的養母產後突因“暴發型腳氣衝心”去世,當時他親眼目睹了母親臨死前的慘狀,因此對死亡產生了極度的恐懼。另外,他又擔心父親的糖尿病會遺傳給自己。從此,他經常受到死亡恐懼的侵襲。
同年10月,一次,他與朋友出去旅遊,造成過度疲勞。5天後,他的心悸加劇症狀複發,而在京都大學醫院就診時卻被診斷為腳氣,臥床了大約半個月。
他自己寫道:
“11月27日,可能是因為描繪製圖引起了我嚴重的頭痛和心悸加劇,使用了輸氧器,喝了興奮劑酸奶飲料。第二天去醫院診治,醫生說這很可能是神經衰弱引起的,並給開了治療藥物,服用後情況稍有好轉。
12月2日,再一次描繪製圖時,突然感覺難受,在回家的路上,我感覺自己要死了,產生了對死亡的恐懼。脈搏大約在每分鍾120次以上。回到家後,立即在心髒處冷敷冰袋,然後躺下,晚上10點,脈搏恢複到正常水平。
第二天去醫院,醫生又給開了治療腳氣和神經衰弱方麵的藥物。從此不再信任醫生了。”
接下來,你可以發現,因為患者對醫生不再信任,便自己開始隨意診斷起來:
“我感覺,神經衰弱和腳氣影響了心髒功能。現在腿腳有些麻痹,心髒也有些不好。
病情嚴重的時候,指甲會變紫,精神更加緊張。似乎能聽到心髒‘咕嚕咕嚕’的跳動聲,覺得呼吸不暢、胸腔憋悶,脈搏也不正常。心髒跳動好像與呼吸情況直接相關,脈搏強勁時,常聽到心跳的聲音,全身都能試到脈搏的跳動,一坐下來學習,就覺得脈搏在胸膛內怦怦亂跳,一點兒也靜不下心來,越是害怕,脈搏就跳得越快。情緒一急躁,呼吸就困難,而測量脈搏卻隻有每分鍾60次左右。當病情惡化,朋友說自己的臉胖了時,就會疑心是患了水腫,繼而聯想到母親死時的相貌,越發恐懼起來。即使平靜的時候,偶爾有劇烈的脈搏跳動,也會覺得恐慌。吹簫時會覺得有些眼花繚亂,小便時也像旁邊有人正在等待自己一樣,尿不出來。一去醫院,脈搏跳動就加快,呼吸也極不順暢。有時早晨一忙,一天都不舒服。”
這些都是在憂慮或恐懼時的正常心理現象,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患者把它當做疾病的症狀看待,進行細微的觀察,隨之就越發感到恐懼。從患者的這些敘述中也可以看出很多不必要的憂慮。憂慮的結果,反而會引起身體上各種各樣的變化。
然而,正所謂“夢裏的有和無,均為無;迷惑中的是與非,仍為非”,在“我已患病”的錯誤猜測下,再進行推理判斷,必然會出現錯誤的感覺,其邏輯公式是“是非合一仍為非。”
就像古人所謂“心之官則思”(心理活動存在於心髒),恐懼感是對心髒運動的一種刺激,所以,患者認為脈搏過敏這種說法是很恰當、確切的。正常人的感覺也是通過不斷地反複練習而變得敏銳的,這些患者的恐懼心理就是通過頻繁的修養練習,逐步明顯起來的。如果患者在不認為自己有病的狀態下再來觀察自己,就可以看清所謂的一切症狀不過都是由恐懼引起的現象。但這一點很難做到,所以患者隻能在迷惑的基礎上重複著迷惑,繼而不斷地加重“病情”。比如,問一個患者能否注意到過鍾表聲?他回答:雖能聽到掛鍾的聲音,但越是湊近越聽不到,這是由注意力是否集中和關注目標的差異而引起的。有的神經質患者認定自己聽覺過敏,據說,把懷表放在枕邊,也會吵得睡不著覺。而這絕不是什麽聽覺過敏,隻是聽覺過分固執的緣故。
有的人說自己從不做夢,而神經質患者多數卻說自己經常做夢,以此作為失眠的證據。其實,這僅僅是注意力是否集中的問題。舉例來說,如果讓所謂不做夢的人在剛剛睡醒時考慮一下自己是否做過夢,結果你會發現,幾乎是沒有人不做夢的。
廣義地說,強迫觀念人人都有。比如,當我從劇場回來看書的時候,戲劇中的人物“千代荻”的“千鬆”的形象,始終牢牢地盤踞在腦海中,注意力一點兒也不能放在書本上。這時候,這個“千鬆”就成了“趕也趕不走的煩惱的狗”。但因為對這件事不在意,所以並不會產生那麽大的痛苦。
相較而言,臨近考試的學生的身體和精神往往負擔都很沉重。因此,有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與強迫觀念、恐懼觀念類似的那種痛苦。
比如,現在正在學數學,但他心裏還牽掛著昨天的英語分數和明天的曆史考題……然而,越是想擺脫這些想法,往往越甩不開,就越著急,於是就越不能把精力集中在數學上。這種情況,就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強迫觀念。
其實,佛教裏所謂的“煩惱”,也正是這個意思。因為執著於“我要擺脫”,人們反而對自己的痛苦加以誇張、擴大,就是病態的強迫觀念。若依照我們對強迫觀念的了解,拿它對照人們的正常心理,就可以找到自我精神修養的標準,從而可以消除煩惱,而擺脫了煩惱,強迫觀念也就不治而愈了。
治療強迫觀念的方法是要消除強迫觀念的必要條件,就是對於某種感覺或想法,不要再去特意想杜絕,不要再建立對立。如果沒有這種對立,就不會形成強迫觀念。再者,如果已經形成強迫觀念了,一旦這種對立消除了,強迫觀念也就沒有了,煩惱也隨之消失了。
1.真病能治假病
普通神經質和強迫觀念的差異是什麽呢?
普通神經質,對因為自己恐懼所引起的這一點尚未加以注意,單純對自身的痛苦或病態異常憂心忡忡,執著難忘。而強迫觀念雖然分明知道自己在害怕,也認為這種恐懼不過是自己的不智,想戰勝這種恐懼,但卻仍然被嚇得心驚膽戰,因而形成了精神衝突。
可以說,普通神經質和強迫觀念的差異,就是單純恐懼與複雜恐懼的差異。
這種差異,與其恐懼對象的性質不同有關。普通神經質的關注,至少直接與生命相關聯,而強迫觀念卻主要是關係到自身的幸福與安樂等一些形而上的需求。
所以,如果強迫觀念的肺病恐懼患者已經患了肺病,讓他最先、最直接地麵對著這種病的痛苦,也就沒有什麽強迫觀念了。同理,其他的強迫觀念,例如患傷寒或胸膜炎等,稍為嚴重、能威脅到生命安全的疾病,讓患者的精神專注在實際的病上,在這期間,過去的強迫觀念也會暫時緩解。
但是,當該病好轉時,在身體虛弱或抵抗力弱等條件下,當強迫觀念就會再次抬頭。
看到這樣的事實,也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在現實中,當強迫觀念的患者一度認為自己“必死”時,他們的強迫觀念卻有因此而被治愈的例子。
普通神經質也同樣如此,但在強迫觀念的病因中,思想衝突的作用更為明顯。
例如,當我在醫學雜誌上發表了紅臉恐懼症的治愈事例之後,收到了不少同症患者的來信。他們說:過去隻認為自己是個氣量狹小的靦腆人,在看過這篇報道後,才知道自己也屬於某種疾病的強迫觀念症患者。
這就是說,他是在懂得了紅臉恐懼這個事例後才引起強迫觀念的。在不懂得它之前,就不是什麽強迫觀念。而一旦自己開始懷疑自己有病之後,越想治好它,卻越使強迫觀念症更加惡化。
由此可知,我們醫療工作者在為患者治病的同時,卻又造成了許多患者的新問題。這必須應予極大的注意。有的神經質正是在對知識有了一知半解的了解後,才使它起到了惡智的作用,從而形成強迫觀念的後果。
2.精神性心悸發作加劇
正是心理上對諸如健康、安全、名譽等問題的偏執,造成了神經質症狀。其中非常典型的,要數我診治過的一位22歲的大學生。
這位年輕人體格強壯,而且也不缺乏營養,身體十分健康,隻是脈搏總是出現問題。有時僅僅因為精神性過敏,或者情感發生變化,他的脈搏次數就容易出現異常。
他在接受診斷時,提供給我一篇自述:
“……特別是對於神經質這種病,我認為,根據患者對病情本身的理解情況,也能幫助醫生進行更加準確的診斷治療。因此,我先寫下自身的經曆,其他部分隨後會作補充說明。”
在他的“補充說明”裏,詳細記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曆、境遇變遷和思想變化等內容,合起來竟有25頁之多。這篇自述,的確闡述了一些對醫生來說非常重要的信息,隻是稍有些過分。從我的角度來看,寫的都是患者自己最關心的情況,而像這種極度關注自我的做法,恰恰是患者的心理特征之一。
通過這篇自述,我們可以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在這裏,我摘選了一部分能夠說明患者神經質特征的內容。
從他的病曆來看,這個年輕人在幼年時代曾患過傷寒,之後還得過習慣性頭痛,小學六年級前後曾接受過所謂“治療神經衰弱的注射”療法,這種治療一直進行到他上初中三年級為止。現在,他已經大致恢複了,也能參加正常的體育活動。
但是,從16歲那年的夏天開始,他幾乎每年都犯腳氣。17歲那年春天,他考入慶應大學,入學不久便出現了心跳過速的症狀,隨即在慶應大學醫院住了兩個月。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就是:
“也許是從那時開始,神經質症狀日趨嚴重。這種症狀或許是與生俱來的。但從那時開始,我開始對異性產生憧憬,時常寫詩作詞,形成了令人討厭的、多愁善感的脆弱感情。”
如果患者不將這些情況寫出來,醫生有可能會誤診。這樣一寫,不僅是醫生,就是一般人看了也能推斷得知,患者的心理狀態有些病態——他隻是一味地作自我分析,固執地琢磨他與別人之間的區別,都以自我為中心。
通過他的家人我了解到,當年10月,他曾在某醫院做過除腋臭手術,在回家的電車上,因發生腦缺血而引起一陣騷亂。這次住院治療兩周左右就出院了。
這個青年患的所謂“神經質性質的腦缺血”,必須詳細調查詢問其有關情況。然而,具體在他身上,神經質的症狀主要表現在精神方麵,其餘的症狀都隻是由恐懼引起的。
他的症狀和真正的腦缺血或歇斯底裏發作等症狀完全不同,許多患者往往也把此種症狀說成是中風,但這個青年從未發生過喪失意識或真正的猝倒現象。他自己也表示,盡管本人感覺心情不太好,但心裏明白,在到達安全地點之前,自己是絕不會摔倒的。所以,你能發現,真正的猝倒者絕不會還具有他這樣的意誌自由。
同時,我還了解到,在學校期間他沒有朋友,曾出現孤獨感或憂鬱狀態。對於人生目的和未來,他也常感到十分渺茫。從他21歲那年的3月份起,就又轉入京都大學學習。
3.追尋病因——因母親去世陷入死亡恐懼
還有一件事情對這個青年影響很深:在他轉學的當年的暑假,他的養母產後突因“暴發型腳氣衝心”去世,當時他親眼目睹了母親臨死前的慘狀,因此對死亡產生了極度的恐懼。另外,他又擔心父親的糖尿病會遺傳給自己。從此,他經常受到死亡恐懼的侵襲。
同年10月,一次,他與朋友出去旅遊,造成過度疲勞。5天後,他的心悸加劇症狀複發,而在京都大學醫院就診時卻被診斷為腳氣,臥床了大約半個月。
他自己寫道:
“11月27日,可能是因為描繪製圖引起了我嚴重的頭痛和心悸加劇,使用了輸氧器,喝了興奮劑酸奶飲料。第二天去醫院診治,醫生說這很可能是神經衰弱引起的,並給開了治療藥物,服用後情況稍有好轉。
12月2日,再一次描繪製圖時,突然感覺難受,在回家的路上,我感覺自己要死了,產生了對死亡的恐懼。脈搏大約在每分鍾120次以上。回到家後,立即在心髒處冷敷冰袋,然後躺下,晚上10點,脈搏恢複到正常水平。
第二天去醫院,醫生又給開了治療腳氣和神經衰弱方麵的藥物。從此不再信任醫生了。”
接下來,你可以發現,因為患者對醫生不再信任,便自己開始隨意診斷起來:
“我感覺,神經衰弱和腳氣影響了心髒功能。現在腿腳有些麻痹,心髒也有些不好。
病情嚴重的時候,指甲會變紫,精神更加緊張。似乎能聽到心髒‘咕嚕咕嚕’的跳動聲,覺得呼吸不暢、胸腔憋悶,脈搏也不正常。心髒跳動好像與呼吸情況直接相關,脈搏強勁時,常聽到心跳的聲音,全身都能試到脈搏的跳動,一坐下來學習,就覺得脈搏在胸膛內怦怦亂跳,一點兒也靜不下心來,越是害怕,脈搏就跳得越快。情緒一急躁,呼吸就困難,而測量脈搏卻隻有每分鍾60次左右。當病情惡化,朋友說自己的臉胖了時,就會疑心是患了水腫,繼而聯想到母親死時的相貌,越發恐懼起來。即使平靜的時候,偶爾有劇烈的脈搏跳動,也會覺得恐慌。吹簫時會覺得有些眼花繚亂,小便時也像旁邊有人正在等待自己一樣,尿不出來。一去醫院,脈搏跳動就加快,呼吸也極不順暢。有時早晨一忙,一天都不舒服。”
這些都是在憂慮或恐懼時的正常心理現象,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患者把它當做疾病的症狀看待,進行細微的觀察,隨之就越發感到恐懼。從患者的這些敘述中也可以看出很多不必要的憂慮。憂慮的結果,反而會引起身體上各種各樣的變化。
然而,正所謂“夢裏的有和無,均為無;迷惑中的是與非,仍為非”,在“我已患病”的錯誤猜測下,再進行推理判斷,必然會出現錯誤的感覺,其邏輯公式是“是非合一仍為非。”
就像古人所謂“心之官則思”(心理活動存在於心髒),恐懼感是對心髒運動的一種刺激,所以,患者認為脈搏過敏這種說法是很恰當、確切的。正常人的感覺也是通過不斷地反複練習而變得敏銳的,這些患者的恐懼心理就是通過頻繁的修養練習,逐步明顯起來的。如果患者在不認為自己有病的狀態下再來觀察自己,就可以看清所謂的一切症狀不過都是由恐懼引起的現象。但這一點很難做到,所以患者隻能在迷惑的基礎上重複著迷惑,繼而不斷地加重“病情”。比如,問一個患者能否注意到過鍾表聲?他回答:雖能聽到掛鍾的聲音,但越是湊近越聽不到,這是由注意力是否集中和關注目標的差異而引起的。有的神經質患者認定自己聽覺過敏,據說,把懷表放在枕邊,也會吵得睡不著覺。而這絕不是什麽聽覺過敏,隻是聽覺過分固執的緣故。
有的人說自己從不做夢,而神經質患者多數卻說自己經常做夢,以此作為失眠的證據。其實,這僅僅是注意力是否集中的問題。舉例來說,如果讓所謂不做夢的人在剛剛睡醒時考慮一下自己是否做過夢,結果你會發現,幾乎是沒有人不做夢的。
廣義地說,強迫觀念人人都有。比如,當我從劇場回來看書的時候,戲劇中的人物“千代荻”的“千鬆”的形象,始終牢牢地盤踞在腦海中,注意力一點兒也不能放在書本上。這時候,這個“千鬆”就成了“趕也趕不走的煩惱的狗”。但因為對這件事不在意,所以並不會產生那麽大的痛苦。
相較而言,臨近考試的學生的身體和精神往往負擔都很沉重。因此,有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與強迫觀念、恐懼觀念類似的那種痛苦。
比如,現在正在學數學,但他心裏還牽掛著昨天的英語分數和明天的曆史考題……然而,越是想擺脫這些想法,往往越甩不開,就越著急,於是就越不能把精力集中在數學上。這種情況,就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強迫觀念。
其實,佛教裏所謂的“煩惱”,也正是這個意思。因為執著於“我要擺脫”,人們反而對自己的痛苦加以誇張、擴大,就是病態的強迫觀念。若依照我們對強迫觀念的了解,拿它對照人們的正常心理,就可以找到自我精神修養的標準,從而可以消除煩惱,而擺脫了煩惱,強迫觀念也就不治而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