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 color=red><b></b></font></br>
第一百八十三章 大興水利
“並州.”
崔琰見鄭玄還在猶豫,便覺得鄭玄應該不想去並州。朝廷曾經三番四次來請鄭玄出仕,鄭玄那時就死活不答應,更何況是高肅?雖然高肅並沒有明言,但他未必沒有這方麵的意思。
崔琰是這麽想的,但鄭玄的決定卻大出崔琰的意料,隻聽他道:“並州牧此舉真是惠及天下,老夫決定前往並州。”
聽了鄭玄的話,崔琰和其他弟子都喜出望外。
“恩師.。當真!”
鄭玄笑道:“為師者,豈能說假話?”
崔琰像是想起了什麽,他對鄭玄道:“不過恩師,據說這高肅在並州並不打算隻推行儒學。”
鄭玄是漢末大儒,雖是如此,但他卻並不迂腐。
漢有今古文經兩派相爭,今古文經不僅經文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其解說和觀點差異甚大。兩派各按自己的觀點注經立說和收徒講學,漸成水火不相容之勢,最後發展到相互指責、論辯,相攻如仇。
鄭玄起初從第五元先學習《京氏易》和《公羊春秋》,是屬於今文經學派的。後來他又跟張恭祖學習《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這是屬於古文經學派的。
可見鄭玄並不專守一師之說,尊一家之言,而是博學多師,兼收並蓄。
鄭玄以自己淵博的學識遍注古文經,注中並不專用古文經學家的釋義,他也采用了許多今文經學家的解釋,即以古文為主,兼采今文,擇善而從。
在禁錮之禍的時候,被禁錮十四年之久的鄭玄遍注群經,稱——鄭注。
鄭注出現以後,原來各守門戶的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便逐漸的不再為人們所信了。鄭玄在當時不僅集古文經學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為一爐,獨創了一個新的學派——鄭學。
人們轉而崇尚鄭學,使之逐漸成為“天下所宗”的儒學。
所以,對於崔琰的話,鄭玄隻是輕笑一聲,不做回答。
在鄭玄身邊呆了一段時日的崔琰明白了鄭玄的意思,他也放下心來。
隨後,鄭玄一行人也踏上了前往並州的道路,他們打算先去清河,崔琰是清河崔氏子弟,他們可以在那裏先補充些給養,然後再前往並州。
除了鄭玄之外,遠在遼東躲避戰亂的一代名士管寧、王烈、邴原、國淵四人也結伴起行,朝並州而來..
漢初平三年,春,三月。
太原城外的河岸,高肅和一幹文武官員正看著一個倚在水邊,隨著水流不斷轉動的圓形物體。
河岸兩邊,聚集著數以萬計的並州百姓,百姓們最近隻聽說官府在河道上製造了一個大家以前從沒見過的東西,於是便紛紛趕來圍觀。
水車是一個直徑十幾米的圓形木製機具,它的造型和投石車倒是有些相似,隻不過它的圓輪有一半是淹在水裏的。它的圓輪上釘著木板葉輪,上麵還刷了漆。百姓們看不出這圓形的大家夥有什麽用處,隻聽說它能把河水引到高處,百姓們都不敢相信,私底下議論紛紛。
口口相傳之下,人人都想來看看熱鬧。漸漸的,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多。如今每天來河邊看熱鬧的百姓不下萬人!尤其今日高肅領著一大幫並州文武親自來到河岸邊上,一起跟來的太原百姓更是數以萬計,河道兩側黑壓壓的,早已經占滿了人。
“主公,已經全部準備好了。”河岸邊,馬鈞一身泥土的走了上來,對高肅稟告。
“好,那就開始吧。”高肅也是滿心期待。
“開水閘!”馬鈞取來令旗一陣揮動,幾個工匠隨即便將河槽邊的閘門抽開。
圓輪上的木板葉輪頓時在河水的帶動下緩緩地轉動起來,龐大的木輪越轉越快,木輪上的汲水木桶不斷將水從河中提起,灌入早已經挖好的水渠裏麵!河水順著灌渠緩緩向前流去,流向溝渠兩側的田間!
“好!好啊!”
河岸兩側的百姓一片歡呼沸騰!不少人的眼中淚花湧現,以往沒有灌渠時,他們隻能靠挑水或者打井灌溉田地,如今官府不僅出錢出糧開挖了灌渠,還造了這麽一個大家夥給百姓提水灌溉,並州牧真是愛民如子!
“主公愛護百姓,小民們感恩戴德!”
“我等感激不盡!”
嘩啦啦,兩岸百姓跪倒了一大片,百姓們感激涕零,口出敬謝之語,河中雖然轉動的隻是小小的一具水車,但是代表著的卻是高肅造福並州百姓的態度!高肅在百姓中的凝聚力隨著這架水車的轉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主.主公,成了!”
馬鈞一臉興奮的看著從河中不斷取水引入田間灌渠的水車,有些激動的他竟然又犯了從前口吃的毛病。
高肅也是一臉激動,他不停地拍著馬鈞那瘦弱的身板道:“幹得好啊!德衡!你真是我的股肱之才!此次我一定重重的獎勵你!”
馬鈞揉著幾乎麻痹的半邊肩膀,笑道:“得主公器重,讓鈞能有如此一展抱負的機會,鈞已是萬分感謝,此功馬鈞不敢獨領。”
“哈哈哈!”
漢時多蝗災,蝗災往往是和旱災相伴而生的,民間早有“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說法,所以如果能治理好旱災,對蝗災也能起到不小的抑製作用。
高肅因此命令治下郡縣根據實際情況挖掘灌渠、興修水利。
高肅將屯田的兵馬和並州百姓盡數動員起來,隻要應征為官府挖渠,每人每日供兩頓飯,若是幹活勤快,每月還給予一定賞錢。
此時春耕剛過,正處農閑,各郡縣的壯勞力在家裏本來閑著也是閑著,聽說了官府的這道詔令,頓時應者踴躍。
憑借著高肅在並州的威望,並州上下報名應征的人幾乎踢爛了各地郡縣的府衙門檻!
自入夏以來,並州上下一片熱火朝天,興水利、建學館等等,這一係列的政令都執行的十分的順利。
現在,那些不遠千裏趕來並州的學子們差不多該到了..一更。-- by:76|11285191 -->
第一百八十三章 大興水利
“並州.”
崔琰見鄭玄還在猶豫,便覺得鄭玄應該不想去並州。朝廷曾經三番四次來請鄭玄出仕,鄭玄那時就死活不答應,更何況是高肅?雖然高肅並沒有明言,但他未必沒有這方麵的意思。
崔琰是這麽想的,但鄭玄的決定卻大出崔琰的意料,隻聽他道:“並州牧此舉真是惠及天下,老夫決定前往並州。”
聽了鄭玄的話,崔琰和其他弟子都喜出望外。
“恩師.。當真!”
鄭玄笑道:“為師者,豈能說假話?”
崔琰像是想起了什麽,他對鄭玄道:“不過恩師,據說這高肅在並州並不打算隻推行儒學。”
鄭玄是漢末大儒,雖是如此,但他卻並不迂腐。
漢有今古文經兩派相爭,今古文經不僅經文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其解說和觀點差異甚大。兩派各按自己的觀點注經立說和收徒講學,漸成水火不相容之勢,最後發展到相互指責、論辯,相攻如仇。
鄭玄起初從第五元先學習《京氏易》和《公羊春秋》,是屬於今文經學派的。後來他又跟張恭祖學習《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這是屬於古文經學派的。
可見鄭玄並不專守一師之說,尊一家之言,而是博學多師,兼收並蓄。
鄭玄以自己淵博的學識遍注古文經,注中並不專用古文經學家的釋義,他也采用了許多今文經學家的解釋,即以古文為主,兼采今文,擇善而從。
在禁錮之禍的時候,被禁錮十四年之久的鄭玄遍注群經,稱——鄭注。
鄭注出現以後,原來各守門戶的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便逐漸的不再為人們所信了。鄭玄在當時不僅集古文經學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為一爐,獨創了一個新的學派——鄭學。
人們轉而崇尚鄭學,使之逐漸成為“天下所宗”的儒學。
所以,對於崔琰的話,鄭玄隻是輕笑一聲,不做回答。
在鄭玄身邊呆了一段時日的崔琰明白了鄭玄的意思,他也放下心來。
隨後,鄭玄一行人也踏上了前往並州的道路,他們打算先去清河,崔琰是清河崔氏子弟,他們可以在那裏先補充些給養,然後再前往並州。
除了鄭玄之外,遠在遼東躲避戰亂的一代名士管寧、王烈、邴原、國淵四人也結伴起行,朝並州而來..
漢初平三年,春,三月。
太原城外的河岸,高肅和一幹文武官員正看著一個倚在水邊,隨著水流不斷轉動的圓形物體。
河岸兩邊,聚集著數以萬計的並州百姓,百姓們最近隻聽說官府在河道上製造了一個大家以前從沒見過的東西,於是便紛紛趕來圍觀。
水車是一個直徑十幾米的圓形木製機具,它的造型和投石車倒是有些相似,隻不過它的圓輪有一半是淹在水裏的。它的圓輪上釘著木板葉輪,上麵還刷了漆。百姓們看不出這圓形的大家夥有什麽用處,隻聽說它能把河水引到高處,百姓們都不敢相信,私底下議論紛紛。
口口相傳之下,人人都想來看看熱鬧。漸漸的,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多。如今每天來河邊看熱鬧的百姓不下萬人!尤其今日高肅領著一大幫並州文武親自來到河岸邊上,一起跟來的太原百姓更是數以萬計,河道兩側黑壓壓的,早已經占滿了人。
“主公,已經全部準備好了。”河岸邊,馬鈞一身泥土的走了上來,對高肅稟告。
“好,那就開始吧。”高肅也是滿心期待。
“開水閘!”馬鈞取來令旗一陣揮動,幾個工匠隨即便將河槽邊的閘門抽開。
圓輪上的木板葉輪頓時在河水的帶動下緩緩地轉動起來,龐大的木輪越轉越快,木輪上的汲水木桶不斷將水從河中提起,灌入早已經挖好的水渠裏麵!河水順著灌渠緩緩向前流去,流向溝渠兩側的田間!
“好!好啊!”
河岸兩側的百姓一片歡呼沸騰!不少人的眼中淚花湧現,以往沒有灌渠時,他們隻能靠挑水或者打井灌溉田地,如今官府不僅出錢出糧開挖了灌渠,還造了這麽一個大家夥給百姓提水灌溉,並州牧真是愛民如子!
“主公愛護百姓,小民們感恩戴德!”
“我等感激不盡!”
嘩啦啦,兩岸百姓跪倒了一大片,百姓們感激涕零,口出敬謝之語,河中雖然轉動的隻是小小的一具水車,但是代表著的卻是高肅造福並州百姓的態度!高肅在百姓中的凝聚力隨著這架水車的轉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主.主公,成了!”
馬鈞一臉興奮的看著從河中不斷取水引入田間灌渠的水車,有些激動的他竟然又犯了從前口吃的毛病。
高肅也是一臉激動,他不停地拍著馬鈞那瘦弱的身板道:“幹得好啊!德衡!你真是我的股肱之才!此次我一定重重的獎勵你!”
馬鈞揉著幾乎麻痹的半邊肩膀,笑道:“得主公器重,讓鈞能有如此一展抱負的機會,鈞已是萬分感謝,此功馬鈞不敢獨領。”
“哈哈哈!”
漢時多蝗災,蝗災往往是和旱災相伴而生的,民間早有“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說法,所以如果能治理好旱災,對蝗災也能起到不小的抑製作用。
高肅因此命令治下郡縣根據實際情況挖掘灌渠、興修水利。
高肅將屯田的兵馬和並州百姓盡數動員起來,隻要應征為官府挖渠,每人每日供兩頓飯,若是幹活勤快,每月還給予一定賞錢。
此時春耕剛過,正處農閑,各郡縣的壯勞力在家裏本來閑著也是閑著,聽說了官府的這道詔令,頓時應者踴躍。
憑借著高肅在並州的威望,並州上下報名應征的人幾乎踢爛了各地郡縣的府衙門檻!
自入夏以來,並州上下一片熱火朝天,興水利、建學館等等,這一係列的政令都執行的十分的順利。
現在,那些不遠千裏趕來並州的學子們差不多該到了..一更。-- by:76|11285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