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3-09-03
“噢?那是為何?”
雖然知道答案,但高肅還是做出一副疑惑的樣子。
而徐庶卻是深深地看了高肅一眼,別有深意地從嘴裏吐出兩個字:
“世!家!”
世家,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巨室、門閥等。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門閥製度是中國曆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係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麵。
直到隋唐時期,門閥製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製度所取代。
魏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製",國家選拔官吏隻看家世出身,導致門閥士族壟斷了政府的重要官職。他們又通過大族之間互相聯姻,在統治階級內部構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並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權製度,即"門閥政治"。
這些士族在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高官要職;文化上,每個士族家中都有著無數的藏書,這也使得士族中的人才輩出,但也有許多的士族子弟,崇尚清談,實際無用,占據高級文官職位。
高肅也明白以上這些,但聽徐庶卻是別有深意地對自己說出這句話。
這是什麽意思?難道徐庶看出了自己也是世家子弟,所以在暗指自己也不過是一丘之貉?
高肅想不通,向徐庶投去了一個詢問的眼神。
可徐庶卻當作沒看見似的,臉上平靜如水的說道:
“兩年前,我為友人報仇,除掉地方惡霸,被官府捉入大牢,幸得朋友上下打點,才得以脫身。後決心棄武從文,掌握一身治國用兵的本領,造福於天下蒼生,便進了這潁川學院,拜水鏡先生為師。潁川書院的學子多出於荀氏、郭氏、陳氏等世家大族,而寒門子弟卻是甚少,同窗得知我曾以武犯禁,多不願與我來往。這些世家子弟中不乏有智謀超群之人,但亦不缺少高談闊論之輩,如此一來,寒門子弟卻沒有了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天下若被世家所把持,故而世家不滅,大漢難興!”
徐庶提高音量說完之後,便從腰間解下了一個酒壺,仰起頭灌了一口,不過他的眼神卻沒有離開高肅。
高肅是極度想收服徐庶為自己效力,但他不明白徐庶的意思,是指高肅也是世家子弟,所以說出這些話來嘲諷他?又或者是在故意試探高肅的反應?
不過這可是個機會,適才徐庶的話語之中有表現出了對世家強烈的不滿,這就說明了他有了出仕的打算,因為要改變這一切,他隻有去尋找明主。
想通了這些,高肅也不再遲疑,便直起腰板,拱手作揖,把注意力集中在徐庶身上,鄭重地對他說道: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肅懇請先生出山相輔,一展足下之所長,上扶漢室,中鎮世家,下安黎庶。”
“哈哈哈!!!”
徐庶聽了高肅的話以後大笑了幾聲。
高肅身後的趙雲、典韋兩人都皺了皺眉頭。
趙雲還好,沒有做出什麽動作,可一旁的典韋卻是大怒,剛想上前,高肅急忙喝道:“惡來,不得無禮!”
典韋聽了高肅的話,這才對著徐庶“哼!”了一聲,站回了原位。
高肅轉過身子,又對著徐庶道歉:“高肅禦下不嚴,若有冒犯先生,還請先生切勿見怪。”
說著,又對著徐庶深躬一禮。
其實高肅這幾招都是和劉備學來的,就差沒哭了,想徐庶是自己跑去跟了劉備,高肅自己又看不透徐庶的心思,就幹脆把自己變得跟劉備一樣,動不動就施禮下拜,做出了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高肅甚至在想,如果徐庶態度還是不明確的話,就準備擠眼淚了。
徐庶這時候卻說道:“無妨,這位壯士真是忠心可嘉呀!”
話鋒一轉:“敢問閣下可是獻計火燒長社,破南陽黃巾,斬殺張梁,官拜衛尉的高肅將軍?”
聽到這句話高肅十分驚訝,以上的事雖然是和自己有關,但真要說平定黃巾,人們應該首先想到皇甫嵩、盧植等人,怎麽會想到自己?高肅可不認為自己的名氣會有這麽大。
遂徑直問道:“元直先生,我與你素未謀麵,你如何知曉在下?”
徐庶微微一笑道:“將軍,我雖未曾見過你,但我認識程昱,程仲德。不瞞將軍,早半月之前,程昱就曾經令人送來書信與我,邀我去上黨,信中已經說明程仲德已投入將軍麾下效力,我猶豫再三,正準備近日前往上黨看一看,不想今日見到將軍自稱陳留高肅,於是隻好出言試探,還望將軍恕罪。”
說完,也是長躬一禮。
原來是這樣,不過這麽大的事程昱怎麽也不寫信來通知我一下?
想到這兒,高肅心中不免對程昱起了疑心,眉頭皺了皺,不過他馬上又鬆了下來,因為這時候的徐庶還不像日後那樣成名,在曆史上,徐庶是先後敗退曹仁兩次進攻才引起了曹操的注意,程昱這才獻計挾持徐庶母親,逼徐庶去許昌。
想通了這些,高肅鄭重地問道:“原來如此,那先生之意?”
徐庶直起了身子,拱手作揖:“徐庶,拜見主公,願效犬馬之勞。”
高肅大喜,十分激動地走到徐庶麵前,扶起他道:“得先生相助,猶如高祖得陳平也。”
“主公!”
徐庶也十分激動,他看透了世家子弟的高高在上、百無一用,也因那些世家子弟對他寒門出身且以俠犯禁的鄙夷非議,讓他漸漸產生了對世家的別樣看法。
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一介寒門士子生逢亂世,是大不幸也是大幸,安知他不能效仿蕭何、陳平一樣找到一個明君,輔佐他來推翻諸世家的統治。
之後,高肅邀請徐庶到客棧去相聊,潁川之行得到了徐庶的歸心,那隻一次,高肅就算沒有白來。
通過一晚上和徐庶秉燭夜談,高肅發現現在的徐庶雖然已經展露出了一個高級謀士才華,但高肅覺得他還是需要磨練,經過磨練之後,他才可以算是真真正正地算是獨當一麵,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所以程昱也才沒有急著向高肅舉薦他,之前對程昱的疑心到現在,已經是徹底沒有了。
“噢?那是為何?”
雖然知道答案,但高肅還是做出一副疑惑的樣子。
而徐庶卻是深深地看了高肅一眼,別有深意地從嘴裏吐出兩個字:
“世!家!”
世家,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巨室、門閥等。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門閥製度是中國曆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係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麵。
直到隋唐時期,門閥製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製度所取代。
魏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製",國家選拔官吏隻看家世出身,導致門閥士族壟斷了政府的重要官職。他們又通過大族之間互相聯姻,在統治階級內部構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並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權製度,即"門閥政治"。
這些士族在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高官要職;文化上,每個士族家中都有著無數的藏書,這也使得士族中的人才輩出,但也有許多的士族子弟,崇尚清談,實際無用,占據高級文官職位。
高肅也明白以上這些,但聽徐庶卻是別有深意地對自己說出這句話。
這是什麽意思?難道徐庶看出了自己也是世家子弟,所以在暗指自己也不過是一丘之貉?
高肅想不通,向徐庶投去了一個詢問的眼神。
可徐庶卻當作沒看見似的,臉上平靜如水的說道:
“兩年前,我為友人報仇,除掉地方惡霸,被官府捉入大牢,幸得朋友上下打點,才得以脫身。後決心棄武從文,掌握一身治國用兵的本領,造福於天下蒼生,便進了這潁川學院,拜水鏡先生為師。潁川書院的學子多出於荀氏、郭氏、陳氏等世家大族,而寒門子弟卻是甚少,同窗得知我曾以武犯禁,多不願與我來往。這些世家子弟中不乏有智謀超群之人,但亦不缺少高談闊論之輩,如此一來,寒門子弟卻沒有了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天下若被世家所把持,故而世家不滅,大漢難興!”
徐庶提高音量說完之後,便從腰間解下了一個酒壺,仰起頭灌了一口,不過他的眼神卻沒有離開高肅。
高肅是極度想收服徐庶為自己效力,但他不明白徐庶的意思,是指高肅也是世家子弟,所以說出這些話來嘲諷他?又或者是在故意試探高肅的反應?
不過這可是個機會,適才徐庶的話語之中有表現出了對世家強烈的不滿,這就說明了他有了出仕的打算,因為要改變這一切,他隻有去尋找明主。
想通了這些,高肅也不再遲疑,便直起腰板,拱手作揖,把注意力集中在徐庶身上,鄭重地對他說道: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肅懇請先生出山相輔,一展足下之所長,上扶漢室,中鎮世家,下安黎庶。”
“哈哈哈!!!”
徐庶聽了高肅的話以後大笑了幾聲。
高肅身後的趙雲、典韋兩人都皺了皺眉頭。
趙雲還好,沒有做出什麽動作,可一旁的典韋卻是大怒,剛想上前,高肅急忙喝道:“惡來,不得無禮!”
典韋聽了高肅的話,這才對著徐庶“哼!”了一聲,站回了原位。
高肅轉過身子,又對著徐庶道歉:“高肅禦下不嚴,若有冒犯先生,還請先生切勿見怪。”
說著,又對著徐庶深躬一禮。
其實高肅這幾招都是和劉備學來的,就差沒哭了,想徐庶是自己跑去跟了劉備,高肅自己又看不透徐庶的心思,就幹脆把自己變得跟劉備一樣,動不動就施禮下拜,做出了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高肅甚至在想,如果徐庶態度還是不明確的話,就準備擠眼淚了。
徐庶這時候卻說道:“無妨,這位壯士真是忠心可嘉呀!”
話鋒一轉:“敢問閣下可是獻計火燒長社,破南陽黃巾,斬殺張梁,官拜衛尉的高肅將軍?”
聽到這句話高肅十分驚訝,以上的事雖然是和自己有關,但真要說平定黃巾,人們應該首先想到皇甫嵩、盧植等人,怎麽會想到自己?高肅可不認為自己的名氣會有這麽大。
遂徑直問道:“元直先生,我與你素未謀麵,你如何知曉在下?”
徐庶微微一笑道:“將軍,我雖未曾見過你,但我認識程昱,程仲德。不瞞將軍,早半月之前,程昱就曾經令人送來書信與我,邀我去上黨,信中已經說明程仲德已投入將軍麾下效力,我猶豫再三,正準備近日前往上黨看一看,不想今日見到將軍自稱陳留高肅,於是隻好出言試探,還望將軍恕罪。”
說完,也是長躬一禮。
原來是這樣,不過這麽大的事程昱怎麽也不寫信來通知我一下?
想到這兒,高肅心中不免對程昱起了疑心,眉頭皺了皺,不過他馬上又鬆了下來,因為這時候的徐庶還不像日後那樣成名,在曆史上,徐庶是先後敗退曹仁兩次進攻才引起了曹操的注意,程昱這才獻計挾持徐庶母親,逼徐庶去許昌。
想通了這些,高肅鄭重地問道:“原來如此,那先生之意?”
徐庶直起了身子,拱手作揖:“徐庶,拜見主公,願效犬馬之勞。”
高肅大喜,十分激動地走到徐庶麵前,扶起他道:“得先生相助,猶如高祖得陳平也。”
“主公!”
徐庶也十分激動,他看透了世家子弟的高高在上、百無一用,也因那些世家子弟對他寒門出身且以俠犯禁的鄙夷非議,讓他漸漸產生了對世家的別樣看法。
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一介寒門士子生逢亂世,是大不幸也是大幸,安知他不能效仿蕭何、陳平一樣找到一個明君,輔佐他來推翻諸世家的統治。
之後,高肅邀請徐庶到客棧去相聊,潁川之行得到了徐庶的歸心,那隻一次,高肅就算沒有白來。
通過一晚上和徐庶秉燭夜談,高肅發現現在的徐庶雖然已經展露出了一個高級謀士才華,但高肅覺得他還是需要磨練,經過磨練之後,他才可以算是真真正正地算是獨當一麵,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所以程昱也才沒有急著向高肅舉薦他,之前對程昱的疑心到現在,已經是徹底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