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的分享


    我一直努力讓自己不再抱怨,這影響了我們一家人。


    我的女兒羅斯才上六年級,是一個典型的青春期少女。


    一天,她的一個所謂的朋友給她寫了張字條,說她是個很差勁的朋友,並羅列出了所有的原因。同時,字條上還寫道,她們小圈子裏的所有人都這麽覺得。


    當羅斯告訴我這件事時,我很緊張,因為我知道對一個六年級的女孩子來說,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我問她,她是怎麽做的。


    羅斯說,她告訴那個女孩:“我會假裝自己從來沒收到過那封信。從今以後讓我們隻說對方好話。我真喜歡你的鞋子。”


    那個女孩很吃驚,於是開始大笑起來。


    我真為自己的女兒感到驕傲。我認為,我的手環以及我對羅斯的不抱怨教育,這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


    ——瑞秋·卡米娜


    紐約州白原市


    “當下充滿喜樂。隻要用心,你就能看到它們。”


    ——一行禪師


    很多人把“有意識的有能”階段稱為“我才不要移動手環”階段。當你馬上要抱怨、講閑話、批評、諷刺時,你自己能夠意識得到,並且你會發現自己會這麽想:“我才不要移動手環呢。”於是,你重新組織自己的語言,或者幹脆沉默不語。


    很多人發現,如果在不抱怨的挑戰過程中有一個“不抱怨的夥伴”,會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你可以在我們的facebook粉絲首頁(.facebook/intfreeworld</a>)發布一個征友啟事,找一個挑戰不抱怨目標的夥伴,分享經曆,互相打氣。你最好動員自己的朋友或家人加入不抱怨的隊伍。


    注意:這個人不是要像掠食的老鷹一樣,緊盯著你是否在抱怨、批評、說閑話。這個人要能和你分享成功;如果你得重來,他也會鼓勵你繼續下去。


    找一個能幫你以積極的態度重塑生活的人,他可以成為你的“守護天使”,幫助你在眼前任何境遇中發現光明麵和良善點。你需要一個啦啦隊長——在你試圖放棄時鼓勵你的人,希望你能挑戰成功的人。


    正如我在第一章中說過的一樣,不抱怨最普遍的副作用是你會感到更快樂。當你不再抱怨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而是開始探討生活中進展順利的事情,你的大腦會情不自禁地對此做出反應。


    “快樂是最好的事情。要快樂,就在此時,就在此地。”


    ——羅伯特·g. 英格索爾(robert g. ingersol)大約十二年前,我認識了一個人,他幫助自己深愛的人,扭轉了在許多人看來悲慘無比的人生境況。在本書初版的所有故事中,這個故事是最受歡迎的。這個真實的故事要傳達的信息是那麽簡單,又無比深刻。數以千萬計的人因為這本書知道了這個故事。


    一切都始於我在路邊看到的一塊告示牌。


    那塊告示牌是由破破爛爛的厚紙板做成的,釘在一根像是五金商鋪給人用來攪動油漆的棍子上。一天,我正要上堤道穿越南卡羅來納州康威市外的沃卡莫河時,我注意到了這塊告示牌。它被推到了地上,置身於雜亂的垃圾與火蟻的窩之間,上麵寫著:“如果你快樂,就按喇叭。”


    做這塊牌子的人未免也太天真了吧。我搖了搖頭,然後繼續往前開——我的喇叭安靜無聲。


    我不屑地對自己說:“真是瞎胡鬧!” 快樂?什麽是快樂?我從來不知道什麽叫快樂。我隻知道享樂。即使在我最享樂、最成功的時刻,我發現自己也在擔心,擔心什麽時候又會有壞事發生,把我帶回到現實中去。“快樂都是騙人的。生命既痛苦又充滿挑戰,即使事情進展順利,下一步也必定會有什麽當頭棒喝,飛速地讓你從‘快樂的幻想’中清醒過來。或許死了就會快樂吧。”我心想,但我連這一點也不敢確定。


    幾周後的一個星期天,我開車載著時年兩歲的莉亞上了544號高速公路,前往“衝浪海灘”探望朋友。我們隨著一盤《最愛童謠》錄音帶開心地唱歌,享受共度的時光。當我們接近堤道、就要通過沃卡莫河時,我又看到了那塊告示牌,而且不假思索地按了喇叭。


    “怎麽了?”莉亞問道,她不知道路上發生了什麽。


    我說:“路邊有塊告示牌說:‘如果你快樂,就按喇叭。’我覺得很快樂,就按下去了。”


    那塊告示牌對莉亞來說,完全是合情合理,沒什麽好奇怪的。孩子們對於時間、報稅的責任、失望、背叛或其他成人所背負的限製與傷痕,都沒有什麽概念;對她而言,生命就是當下,而當下就是要快樂。下一刻來臨時,還是要快樂。那就按喇叭吧,慶祝這快樂的時刻。


    當天稍晚,我們在回家的途中又經過那塊告示牌時,莉亞尖叫了起來:“老爸,按喇叭,按喇叭!”在那時,我稍早之前期待與朋友歡聚享樂的愉快態度已經改變了。我開始想到,隔天還有很多工作等著我去做。我的心情一點也不快樂,但我還是按了喇叭來滿足女兒的要求。


    接下來發生的事,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在內心深處有那麽短暫的一刻,我覺得自己比幾秒鍾之前更快樂了一點——好像按喇叭會讓我更快樂。也許這是某種巴甫洛夫式的(pavlovian)反應吧。大概是聽到喇叭聲,會讓我聯想起上次按喇叭時的某些正麵感受。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不快樂,那麽他就不可能感到真正快樂。”


    ——普布利留斯·西魯斯


    從那時起,我們隻要經過那段高速公路,莉亞就一定會提醒我按喇叭。我注意到每次一按喇叭,我的情緒溫度計上的溫度就會提高一點。如果以一到十的等級來標示,我原先感受的情緒等級是二,當我按喇叭時,我的正麵情緒就會再增長幾級。每次我們經過告示牌按喇叭時,這樣的狀況總是屢試不爽。後來,我隻要經過這裏就按喇叭,即使隻有自己一個人時也不例外。


    我對著告示牌按喇叭時所產生的正麵感受開始擴張。我發現自己會期待開到那個路段,甚至在還沒看到告示牌之前,就開始覺得心裏快樂起來了。往後,我隻要一上544號公路,就注意到自己的情緒指數開始上揚。這整段隻有13.4英裏的道路,變成了讓我的情緒返老還童的地方。


    “盡管世間多欺騙、苦役及殘碎之夢想,但世界仍是美好的。高興起來吧,去追求幸福。”


    ——馬克思·埃哈曼(max ehrmann)《迫切需要的東西》(desiderata)那塊告示牌位於高速公路的路肩上,旁邊是一片樹林,把附近的房屋與堤道隔了開來。過了沒多久,我開始很想知道,那是誰放的告示牌,又為什麽要放到那裏。


    當時,我的工作是開車到客人家裏賣保險。有一次,我和一家人約好了要碰麵,他們就住在544號公路北邊約一英裏的地方。我抵達的時候,這家的女主人告訴我她先生忘了我們有約,所以要重新約時間。有那麽一刻,我覺得很氣餒,然而當我把車開出那個住宅區,發現這裏剛好就是高速公路旁那片樹林的另一邊。我沿著公路行駛,估算著自己和那塊告示牌的距離,在我覺得快到的時候,就在最近的一戶人家前停了下來。


    “對大部分人來說,他們決定要多快樂,就會感到多快樂。”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那棟房子是灰色單層的組裝式房屋,鑲有暗紅色飾邊。我爬上肉桂色樓梯來到前門時,注意到這棟房子雖然樣式簡樸,但打理得很不錯。


    我開始準備著台詞,思考如果有人來應門我該說些什麽。是說“你好,我在這樹林另一邊的高速公路上看到一塊用紙板做的告示牌,不曉得你知不知道這塊告示牌的事”,還是“你們是‘如果你快樂,就按喇叭’的人嗎”?


    我覺得有點尷尬,但那塊告示牌對我的思維和生活產生了那麽大影響,我想知道更多它的事。按下門鈴之後,我練習的這些開場白,根本就沒有機會說出口。


    “請進!”那人帶著溫暖、開朗的微笑說道。


    現在我真覺得尷尬了。我心想:“他一定是在等別人,而他以為我就是那個人。”盡管如此,我還是進了門,他和我握手致意。我解釋道,我在他家附近的高速公路上開了一年多的車,而且看到了“如果你快樂,就按喇叭”的告示牌。據我估計,他家最靠近這塊告示牌,所以他也許知道些什麽。他笑得更開懷了。告訴我,他在一年多前放置了那塊告示牌,還說,我並不是第一個停下車來詢問這件事的人。


    “從我個人經驗來看,人們到底是快樂還是悲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性情,而不是他們所處的環境。”


    ——瑪莎·華盛頓(martha washington)我聽到不遠處有輛車狠狠按了幾下喇叭。他說:“我在本地的高中當教練。我和我太太都喜歡住在這靠近海灘的地區,也很喜歡這裏的人。我們過了很多年幸福的日子。”他那清澈的藍眼睛似乎要看透了我的靈魂。“前一陣子,我太太生病了,醫生說他們也束手無策,隻說叫她處理好私人事務。醫生說,她隻有四個月的生命——頂多撐到半年。”


    對於接下來的短暫沉默,我感到很不安,他則泰然自若,繼續說著:“剛開始我們嚇壞了,然後是感到很生氣,接著我們倆抱頭痛哭了好幾天。終於,我們接受了她就快結束生命的事實。她準備麵對自己的死亡。我們把醫院的病床搬回家裏,她就這樣默默地躺著。我們兩人都很傷心。”


    “有一天,我坐在陽台上,她則想在房裏試著小睡一會兒。”他繼續說,“她非常痛苦,很難入睡。我覺得自己快要被絕望淹沒了,我的心好痛。然而,我坐在那裏的時候,聽到有很多車子正要穿越堤道去海灘。” 他的眼睛往上移動,望向客廳的一角,片刻後,才仿佛想起自己還在和人說話,便搖了搖頭,繼續說道:“你知道‘大海濱’(grand strand)嗎?就是南卡羅來納州沿岸六十英裏的海灘,是美國最熱門的觀光景點之一。”


    “呃……嗯,我知道。” 我說,“每年有一千三百多萬名遊客會來到這裏的海灘。”


    他說:“沒錯。那你有過什麽比度假更快樂的經曆嗎?你計劃、存錢,然後和家人或女朋友出遠門,去共享一段歡樂時光,這棒極了。”


    路過的車輛按了一聲長長的喇叭,打斷了他。


    教練想了一會兒,才又繼續說:“我坐在陽台上想到,雖然我太太快死了,但快樂可以不必隨著她死去。其實,快樂就在我們周圍。每天有好多輛車行經我們家幾百英尺外的地方,那裏就是蘊含快樂的所在。所以,我就放了那塊告示牌。本來我也不抱任何期望,隻是希望車子裏的人不要把眼前這一刻視為理所當然。和心愛之人共度的特別時刻不會重現,這值得人們細細品味,他們應該好好領會當下的快樂。”


    好幾種不同的喇叭聲迅速而連續地傳了過來。他說:“我太太聽到了喇叭聲。剛開始隻是聽到零星幾聲而已,她問我知不知道是怎麽回事,我就把告示牌的事告訴了她。後來,按喇叭的車子數量逐漸增加,這好像變成了她的良藥。她躺在房裏時,隻要聽到喇叭聲就覺得很欣慰,知道自己不是孤單地在陰暗的房間內等死。她也享受著全世界的快樂。快樂真的就在她身邊。”


    “當一扇快樂之門關上時,另一扇就會開啟;但我們常常會長時間地停留在關閉的門前,而沒有看到另一扇為自己開啟的門。”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我沉默地坐了片刻,細細思量他所分享的內容。多麽激勵而動人的故事啊!


    “你想不想見她?”他問。


    我感到很驚喜,說:“好。”我們聊他的太太聊了這麽多,我不禁開始把她想象成某個精彩故事中的角色,而不是真實的人物。我們經過走廊,來到她的房間時,我做好準備,不想被這位等著我的病危婦人的病容嚇到而變得不得體。當我走進房間,看到的卻是一位似乎在裝病的微笑婦人,而不是來日無多的垂死之人。


    外麵又傳來一陣喇叭聲,她笑著對丈夫說:“那是哈裏斯一家人。又聽到他們的消息真好,我很想念他們。”教練也回了她一個笑臉。


    我們打過招呼、自我介紹之後,她說起自己現在的生活和從前一樣豐富。不論白天還是夜晚,她聽到各種喇叭發出數百次類似啁啾、鳴放、轟鳴的不同聲音,這些聲音告訴她:在她的世界裏還有快樂存在。她說:“他們不知道我躺在這裏聽,但是我認識他們。我現在隻要聽喇叭聲,就認得出那是誰。”


    “人們總是會數自己遇到了多少麻煩,卻從不數數自己遇到了多少開心事。如果人們能數數自己的開心事,他們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很多的快樂。”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她臉紅了起來,繼續說:“我還替他們編故事。我想象他們在海灘邊嬉戲或是去打高爾夫球。如果是下雨天,我則想象他們去水族館參觀或逛街購物。晚上,我想象他們去遊樂園玩,或是在星光下跳舞。他們的生活都很幸福。”她的聲音逐漸微弱起來,就在快要睡著的時候,她又說,“好快樂的生活啊……真是好快樂、好快樂的生活。”


    與車窗外鳴笛的汽車不同,我們三個人沉默著坐了一會兒。


    最後,我看看教練。他對我笑笑,我們倆起身走出臥房。他默默地陪我走到門口,但就在臨走之際,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你說醫生宣判她最多隻能活六個月,對吧?”我問。


    “是,沒錯。”他的微笑透露出他似乎知道我接下來想問什麽。


    “但你說,你是在她生病之後好幾個月才放了告示牌。”


    他說:“對啊。”


    “而從我開車經過看到那塊牌子,這已經有一年多了。”我說。


    他說:“沒錯。”他拍拍我的肩膀,然後又加了一句,“希望你很快能再回來看我們。”


    告示牌又擺了一年,然後有一天,它突然消失了。“她一定過世了。”我開車經過時憂傷地想著。至少她臨終前很快樂,而且戰勝了微乎其微的存活概率。她的醫生應該會很訝異吧?


    幾天後,我又開上544號公路前往海灘。有史以來第一次,當我快到達橋邊時,我感到難過而不是快樂。我又仔細檢查了一次,猜想著也許是風雨終於摧毀了那塊手工做成的紙板告示牌。但它真的不見了,我覺得心頭一沉。


    我一直都在想,那個女士在病中垂死,依然能夠找到快樂。而那些有著一切她所渴望的東西的人,卻生活在痛苦中,不停地抱怨。


    又過了一周,當我接近堤道時,注意到有個東西。走近時,我發現了一個令我振奮的東西。原本置放著小紙板和油漆棍的地方,現在有了新的告示牌。這塊告示牌有六英尺寬、四英尺高,底色是明亮的鮮黃色,邊緣還裝著閃爍的明亮小燈。告示牌上則以大而醒目的字體,寫著熟悉的那句話:“如果你快樂,就按喇叭!”


    我的眼淚在眼眶裏打轉。我按著喇叭,讓教練和他的妻子知道我經過這裏了。“那是威爾。”我想,她將帶著會心的微笑說道。


    在深愛著她的丈夫的支持下,這位了不起的女士並沒有將注意力投注於自己麵臨的現狀——經由醫學專家證實的現狀,而是一直關注著身邊發生的好事。這也使她戰勝了渺茫的存活概率,得以擁抱生命,接觸到上百萬人。


    生活並不在於你現在處於怎樣的位置,而在於你將要走向哪個方向。而你的方向是由你的關注點決定的。


    “我的生命多精彩啊!我真希望我能更早地意識到這一點。”


    ——柯萊特(colette)


    從第一次呼吸開始,我們就在邁向死亡。什麽時候會死亡,我們都不知道。但是,悲劇並不在於人會死亡這個事實,而在於有些人根本沒有好好生活過。他們從來都沒有享受過當下。


    我們往往會把快樂留到“未來某天”。等我們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我們就快樂了。但是,等到你再也沒有問題的那天,你也差不多該呼出最後一口氣了。至死,你都會麵臨各種挑戰和困難,所以,你最好現在就下定決心(是的,要下定決心)讓自己快樂起來。


    之前在中國的時候,我與我這本書的中國出版方的員工一起吃飯。其中一個人給我講了一個古老的故事,故事裏有一個總是不快樂的老婦人。


    這個老婦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賣傘維生,另一個兒子則賣鹽。


    每天早上,老婦人起床後都會看看窗外。如果看到陽光明媚,她就會抱怨:“太糟糕了,今天肯定沒人買我兒子的傘。”


    如果她看到窗外飄著雨,就會抱怨:“太糟糕了!沒人會出門買我兒子的鹽了。”


    許多年裏,老婦人都感到心情沮喪,最後她去向一位僧人求教,問到底應該怎麽樣做才能獲得快樂。僧人的回答既簡單又深刻:“改變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如果下雨,就感謝上蒼,因為今天會有人買你兒子的傘;如果天氣晴朗,也要心懷感恩,因為人們會來找你另一個兒子買鹽。”


    老婦人聽取了僧人的建議,她的生活很快發生了巨大變化。她隻是改變了自己的視角,但是視角決定一切。我們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會發現新的事物,或者以新的方式看待舊有事物。積習難改的抱怨會讓我們把注意力都投注在不好的事物上。不再抱怨,你就能看到世界上有更多令人感到快樂的東西。


    人們知道,幸福本來就有一定的自欺性。但是,不幸福也有自欺性。生於奧地利的英國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曾經說過:“幸福者的世界和不幸福者的世界不同。”


    生命本是一場幻象,我們自己的視角就是我們的幻想。選擇那些能夠給你帶來唯一重要的事情——幸福——的幻想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抱怨的世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 威爾·鮑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 威爾·鮑溫並收藏不抱怨的世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