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蒂絲想表達的意思很簡單—每個選擇都會擠壓到其他的選擇。一個人的空閑時間是有限的。


    於是到現在,即使我們有了高科技設備幫忙處理一些雜物,不用再像五十年前的人們那樣去拖地,自己做飯……我們依舊忙得焦頭爛額,感歎時間不夠。


    她表示許許多多能提升效率的做法,並不能獲得良好的成效,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放段時間流逝著不加以管理秩序。


    根據紐約時報專欄作家oliverburkeman的建議:“我們可以是想幾個問題。第一個今天的近況是不是刻意為之?比如你是怎麽認識你的另一半的?剛好你們參加派對?你會驚訝的發現現在對你來說非常重要的事,都是隨機發生的事,不是刻意為之。


    沒有誰可以安排生命中重要對話會在什麽時間點發生,因此我們並不需要刻意地將自己往某個方向前進。反正到最後我們一定會有能力去適應那種安排不是嗎?


    而且日常的事情都有最後一次,不是嗎?在正常不過的事都會有某一刻消失,不是嗎?比如和父母說一聲,早安。和高中好友擁抱……


    雖然最後一次可能不會這麽快到來,但它已經在路上了。”


    說白了就是不刻意安排,珍惜每一刻。


    沒必要刻意想成為什麽,因為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這都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珍惜每一刻誰知道是不是最後一次呢?


    坎蒂絲:“我想我現在更加理解《人生的4000個禮拜》這本書中的重點。我覺得我沒有必要在為錯失而感到恐懼。”


    我懂坎蒂絲的意思。


    這個世界上一切的定義不都是通過對比達成的嗎?


    就像牢籠裏的鷹無法理解翱翔天空的意義,因為對於它來說牢籠才是常態。而見過自由以後,它還能接受牢籠嗎?這是它的選擇,無論哪種都有得有失。


    坎蒂絲認為她沒有必要為錯失而感到恐懼,是因為有得有失才顯得她的選擇珍貴。因為每個選擇都需要承擔犧牲,所以才應該更相信自己的選擇。


    坎蒂絲:“另外我需要一個我永遠不會擅長的興趣。”


    對此她的解釋是:


    有些人開始學高爾夫是為了獲得人際交往。


    有些人開始登山是想在社交媒體上的弄出形象。


    有些人開始畫畫是為了一份新的工作。


    我們都在希望通過現在所做的事,期待未來能獲得某種報酬。


    “可是,如果這是我休閑的方式的話,那我可能就讓休閑時間失去休閑的本意。所以我打算寫作,因為我永遠知道我寫的書不可能擊敗暢銷榜第一名,所以沒有任何壓力,甚至不在意有沒人看。


    生命有限,所以我希望知道我該如何使用我有限的時間,也希望知道如何去麵對生命拋給我的問題。


    我得出的結論是我想享受。


    為什麽要等未來?雖然延遲享樂有非常大的好處,但是如果未來沒機會了呢?為什麽要用確定性,去賭不確定性了。


    休閑應該是休閑本身。”


    坎蒂絲表示她現在選擇不再幫明奈打白工並非一時興起而是長時間的積累。她相信不管是明奈還是我都會理解她的做法。


    希望她選擇休閑能讓她自己包括明奈在內的我們更加尊重她的勞動。


    最後她把我友善的“請”出了她的辦公室。


    她沒時間再幫明奈處理那些瑣事了,因為那不是她的優先代辦事項。


    在和新世界接觸的今天有發現了一件與我以往僅限於理論的認知有偏差的事:


    理解和接受是兩回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狂想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謎影夢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謎影夢蝶並收藏狂想日記最新章節